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区分牛皮癣和湿疹的新诊断方法

    生物通报道:在一些患者中,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牛皮癣和湿疹,在外表看来很像。因此,到现在为止,皮肤科医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组织样本检查,才能决定应该选择哪种治疗方法。最近,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一个研究小组,分析了发生在这两种疾病中的分子过程,并发现了关键的差异。这让他们对每种疾病过程发生的方式,首次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根据这些认识,由Stefanie Eyerich博士、Kilian Eyerich和Fabian Theis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开发出一种诊断程序,在实践中可让研究人员根据仅仅两个基因,将牛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14

  • 科学家研发食道癌早期检测新方法

     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上的一项报告介绍了一种用于食道癌早期检测的新方法的研发。该检测方法是在以有关食道癌中最早发生突变的基因的一些发现为基础开发的。  食道癌是世界最常见癌症之一,其致病因素很多,包括胃酸倒流和吸烟等。目前用于检测食道癌的方法是内镜检测,但是效果并不好。  Rebecca Fitzgerald等人研究了食道癌临床样本中的基因突变,并将其与食道癌早期阶段样本中的突变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有两种基因可用于区分食道癌前期阶段和末期阶段:TP53基因存在于具有癌症早期信号的病患中,但没有出现在具有食道癌良性前兆即巴瑞特氏食道症的患者体内;另一种基因是SMAD4,其只在癌症被确认的样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4-07-14

  • 日本科学家研发新技术称数秒即可解析DNA

    对DNA进行解析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至少需要数十小时,而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只需数秒中就能完成这一过程。这一新技术有望在医疗领域到应用,为早日发现感染症和癌症等做出贡献。该研究生院教授马场嘉信率领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种长2厘米、宽1厘米、厚0.1厘米的特殊玻璃板,这种玻璃板的表面刻有十字形的沟槽,沟槽里如同树林一般布满了数十万根棒状的氧化锡纳米线,这种纳米线直径10纳米(1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尖端附近如同树枝一样分叉。研究小组让采集的血液从沟槽中流过,血液细胞中含有的DNA就会通过“树枝”与“树枝”之间的缝隙流动,根据流动的情况,就可以按照大小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07-14

  • 英国神经学家发明戒毒新方法:抹去吸毒记忆

    英国《独立报》网站7月9日发表题为《剑桥知名神经学家称能抹去吸毒者的记忆》的报道称,一名获奖的神经学家称,可以抹去瘾君子的吸毒记忆,从而阻止他们吸毒。剑桥大学教授巴里·埃弗里特开展的新研究显示,破坏吸毒者的记忆通路能削弱强烈的“强迫”欲望,减少“寻求毒品的行为”,为戒瘾治疗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埃弗里特与他人分享了本年度享有盛名的“伊普森基金会神经元可塑性奖”。他本周向欧洲神经学学会联合会说明,用啮齿类动物进行实验的结果发现,以大鼠的“记忆可塑性”作为目标可降低毒品记忆的影响。他还说,这项成果有可能提供一种治疗人类毒瘾的全新方法。研究人员已证实,上瘾的机理是对行为的控制从大脑的一个区域转向了另一个

    来源:参考消息网

    时间:2014-07-14

  • 新一代测序技术发现银屑病新的非编码变异

    新一代测序技术发现银屑病非编码变异。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张学军银屑病研究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等科研单位,首次利用银屑病大规模全外显子测序发现疾病易感基因非编码变异。世界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7月9日在线发表这一新成果。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实验室主任张学军告诉记者,该研究的另一个科学意义在于,此前通过外显子测序技术发现编码变异在疾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看似没有意义的非编码变异,可能形成特殊的DNA结构,以此对附近功能基因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的多基因遗传病,以界限清楚的红色斑块附着银色的鳞片为特征。目前该病的病因及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4-07-11

  • 中外合作藏族人高原适应性研究获突破

    近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藏族人高原适应性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早已灭绝的人类群体——丹尼索瓦人的基因渗入可能使藏族人更快地适应了高海拔地区的缺氧环境,揭示了通过基因交流帮助人类快速适应极端生存环境的特殊机制。藏族人群对高海拔地区缺氧环境的快速适应机制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低海拔地区和世居藏族女性的生理反应截然不同,低海拔地区的女性不易怀孕,而世居藏族人却很成功地在西藏地区逐代繁衍下来。科研人员对40个藏族人和40个汉族人的EPAS1 区域进行了高覆盖度的重测序研究,发现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7-11

  • 无创基因检测技术获临床应用 可筛查出生缺陷

    无创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应用日前被“放行”,符合适应证的孕妇将可以采用该技术进行出生缺陷筛查,取代侵入性的羊水穿刺技术。8日,首个获批机构——华大基因宣布启动“千万家庭远离遗传出生缺陷计划”,把这一技术应用于多种罕见病,并提供免费产前筛查、免费HLA配型等。此次批准适应证包括高龄孕妇,拒绝侵入性产前极度焦虑的孕妇,珍贵儿、知情后拒绝产前诊断的孕妇,无产前诊断机构接受的有产前诊断适应证的孕妇,有感染未愈、前置胎盘、先兆流产征象等侵入性产前诊断禁忌证的孕妇,孕周超出目前产前筛查范围的孕妇。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07-11

  • 中外合作藏族人高原适应性研究获突破

    近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藏族人高原适应性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早已灭绝的人类群体——丹尼索瓦人的基因渗入可能使藏族人更快地适应了高海拔地区的缺氧环境,揭示了通过基因交流帮助人类快速适应极端生存环境的特殊机制。藏族人群对高海拔地区缺氧环境的快速适应机制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低海拔地区和世居藏族女性的生理反应截然不同,低海拔地区的女性不易怀孕,而世居藏族人却很成功地在西藏地区逐代繁衍下来。科研人员对40个藏族人和40个汉族人的EPAS1 区域进行了高覆盖度的重测序研究,发现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7-11

  •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公示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告第76号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工作已经结束。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初评通过的5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5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以及15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和3个创新团队在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http://www.nosta.gov.cn)公布。同时公布的另有2013年度初评通过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项(因异议处理推迟至2014年提交评审)。初评通过的1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和4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专用项目在委托管理单位、推荐单位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时间:2014-07-10

  • 科学“看相”:面部识别技术或可预测寿命

    外媒称,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一项新技术,通过观察人脸的老化速度来预测人的寿命。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7月2日发表题为《脸能反映你会活多久?》的报道称,试想一下,一名保险业务员来到你家,记录下你的体重和血压,并给你的脸拍一张快照。当皱纹、斑点和脸部松弛部位的信息被输入电脑后,就可以预测你还能活多久。一直以来,面部识别技术都被用于搜寻犯罪分子和推测失踪儿童成人后的长相,但不久这项技术就会为私人服务。一些科学家正在研发一套根据人脸老化速度进行寿命分析的系统。提出这一构想的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生物统计学家杰伊·奥利尚斯基说:“我们知道在变老的过程中,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衰老得更快。我们还知道衰老较慢的人的后代往往

    来源:参考消息网

    时间:2014-07-10

  • 农业技术价值评估系统将于7月上线

    (记者黄明明)日前记者在“农业技术价值评估系统”专家测评会上了解到,该系统已进入测试完善阶段,待经过专家测评及前期试用,拟于7月份正式上线。 中国农科院技术转移中心主任蔡辉益表示,该中心通过自主研发,开发出以市场交易为目的、较为科学和实用的在线评估系统。农业技术价值评估系统包括农业知识产权(专利)价格评估、农业技术(非专利)价格评估、植物新品种权评估三个子系统,较全面地覆盖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各个类型。 在评估方法上,该系统采用了已经成熟的评估方法,结合了农业领域的技术特征,尤其是结合了植物新品种权的特征,设计的评估模型与现行的资产评估系统相协调,强调系统的应用价值。 与会专家认为,该评估体系是对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4-07-10

  •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公布(生物类)

    生物通报道: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工作已经结束,初评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5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5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152项和3个创新团队。同时公布的另有2013年度初评通过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项(因异议处理推迟至2014年提交评审)。初评通过的1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和4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专用项目在委托管理单位、推荐单位及项目完成单位等进行内部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20日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布项目和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持有异议的,应当以书面方式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处理异议,提出异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09

  • Thermo Fisher进一步战略性布局TALEN技术

    最近Cellectis公司和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签订了一系列TALEN使用协议。据协议,Thermo Fisher被授予Cellectis治疗领域以外的TALEN全球许可。该协议的签订,不仅表现出双方公司对于TALEN研究与应用的重视,而且肯定了TALEN技术在基因组工程研究应用中的优越性,为TALEN技术将来更好地应用在生命科学领域奠定了基础,使得TALEN技术成为基因编辑技术平台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外,还反映了TALEN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今后在生物技术界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Thermo Fisher作为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对未来科学发展有敏锐的

    来源:斯丹赛

    时间:2014-07-09

  • 华南师大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诊断技术有突破

    在全世界范围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近日,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邢达教授科研团队开发的血管内光声断层成像技术在斑块易损性关键指标—脂质浓度和空间分布的评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该团队张建博士的原创性研究论文“Characterization of Lipid-Rich Aortic Plaques by Intravascular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 (IVPAT): Ex-Vivo and In-Vivo Validation in a Rabbit Atherosclerosis Model wi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

    时间:2014-07-09

  • 中山大学干细胞治疗角膜疾病取得重要突破

    中山大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日对外宣布,《自然》杂志近日在线发表了中美联合研究干细胞治疗角膜疾病的突破性成果,证实调控角膜缘干细胞分化的关键因子WNT7A和PAX6在角膜谱系专向分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次将皮肤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角膜缘干细胞,并成功修复角膜功能,为治疗角膜疾病提出了新策略。这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研究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团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平台上开展合作研究和联合攻关所取得的成果。  这项研究成果的主要负责人包括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人类基因组医学研究所所长张康教授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刘奕志教授等。  该研究成果相关负责人表示,角膜缘干细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4-07-09

  • Cell突破性发现:多变的核糖体

    生物通报道  针对人类核糖体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出,这一微小的分子机器比以前认为的更加灵活多变。其序列发生微小的变化就可以改变的它的运作,使得它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3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究员Karissa Sanbonmatsu说:“从实际的观点来看,这些第一次针对人类核糖体原子机制的研究,为贫血、癌症到阿尔茨海默氏症等一系列的疾病打开了一扇窗户。”新研究论文首次在原子细节上研究了人类核糖体解码遗传密码。Sanbonmatsu说:“破解人类核糖体的这一机制能够应用于各种疾病,我们现在看到了对核糖体进行十年计算机模拟仿真产生的真正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08

  • 突破性艾滋病新药:三名携带HIV婴儿被治愈

    参考消息网7月4日报道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7月1日发表题为《3名携带HIV病毒的婴儿在出生几小时后接种突破性疫苗终被治愈》的报道称,3名在出生仅几小时后就接受一种突破性新药治疗的婴儿被宣布不再携带艾滋病病毒(HIV)。还有一名婴儿在接受同样治疗后体内病毒浓度变得非常低。这项发现将于20日在墨尔本召开的2014年国际艾滋病大会上宣布。在与艾滋病的斗争中,这是一项重大突破。科学家希望,如果治疗时间足够早,该病能够治愈。尚不清楚这几名婴儿现在有多大了。不过,在来自近200个国家的1.4万名代表来到墨尔本交流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科学进展时,预计会公布更多情况。本届大会的主席之一莎伦·卢因教授说:

    来源:参考消息网

    时间:2014-07-07

  • 上海生科院最新Science发布突破性成果

    生物通报道: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认为心脏内壁的冠状动脉血管是出生前由已存在的,心脏外壁中的胚胎血管通过一个称为血管生成angiogenesis的过程完成。但是最新一项研究指出,冠状血管中很大一部分是伴随着新生儿快速生长的心脏组织生成的,而且通过小鼠实验也表明,这些血管的来源与之前认为的并不相同。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7月4日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周斌(Bin Zhou)研究员,周斌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为寻找在心血管疾病病理过程中调控心肌细胞增殖分化和冠状动脉血管新生的靶点,通过调控这些信号通路来改善病理过程,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冠心病居全球因疾病死亡之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04

  • Nature发布细胞转分化研究新突破

    生物通报道 骨髓移植可以挽救生命,然而大部分需要接受移植的患者,尤其是那些来自少数民族的人缺乏合适的供体。称作为造血干细胞(HSCs)的血细胞前体细胞是移植的基础,通过静脉注射它们可以迁移植入到骨髓中,更新每种血细胞谱系(延伸阅读:Nature新文章:干细胞衰老的分子开关)。生成患者来源的造血干细胞是解决供体缺乏的一种潜在策略。然而由于移植工程干细胞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难于维持实验室培育细胞的造血“干性”,这一策略一直受阻。在发表于7月2日《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篇新论文中,来自美国Weill Cornell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可绕过这些问题生成造血干细胞的新方法。干细胞生物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04

  • 综合导向细胞生物治疗技术既治"种子"更治"土壤"

    现代社会,人们谈癌色变,癌症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但是,人们从未停止过对癌症的医学研究,许多 关于癌症诊疗技术方面的研究都在寻找新手段,希望突破瓶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肿瘤生物科李宝平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独创性地提出了由治“种子”到既治“种子”更治“土壤”的生态疗法理论。李宝平提出,通过综合导向细胞生物治疗技术,改变肿瘤细胞生存的理化环境和免疫环境达到控制肿瘤生长,防控肿瘤转移的目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肿瘤生物科目前拥有50张床位,及一个符合国家GMP要求的实验室,李宝平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随着这一技术的日臻成熟,使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取得重大突破。遏制肿瘤生长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7-04


页次:191/491  共9806篇文章  
分页:[<<][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