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神经科学
  • 胎儿语言学习或始于子宫

    在孕妇附近说话时要小心。一项新研究显示,随着胎儿在母亲子宫里生长,他们能够听到外部世界的声音,并理解这些信息,最终将其保留在出生后的记忆里。 胎儿能够在子宫里听到谈话声,这可能难以置信,但是,在妊娠期的最后3个月里,胎儿大脑的声音处理部分开始活跃起来,并且声音能够很好地穿过母亲的腹腔。“如果你把手放到嘴上,然后说话,这与胎儿所处的声音环境非常相似。”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认知神经学家Eino Partanen说,“你能够听到讲话的节奏、音乐的旋律等等。” 198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新生儿能识别母亲最喜欢的肥皂剧的主题歌。更新的研究则扩展了新生儿学习概念,指出新生儿已经对自己父母的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11-01

  • 删除记忆能否成真

    记忆,有时是让人津津乐道的美好,有时也会是心灵上难以消逝的创伤。随着科学家对人脑研究的进展,也许真会出现一个“忘情诊所”,能够帮你删除你不愿意保留的记忆,就如同电脑上的Delete键,按下之后就可删除选中的记忆。那时,你会冲进去吗?如果真的删除了那些不愉快的记忆,我们是否就能从此摆脱长久困扰我们的阴影,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呢?忘记痛苦的“忘情药”美好的记忆,相信没有人舍得删除。从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方向出发,科学家对于删除记忆的研究,从忘却痛苦开始。2011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人类应激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发现,可以通过抑制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来帮助患者“忘却”痛苦记忆。科学家给被试者服用美替拉酮(一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10-30

  • 精神疾病抛弃药疗 修改大脑神经回路成研发热点

    用药物来治疗精神类疾病的时代或许已经日薄西山了。尽管仍然有很多医生会在临床治疗中给患者开具精神类药物,但是,一种全新的理解并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办法已经浮出水面。业界人士不再强调研制药剂,而是转向通过对大脑进行物理干预来修改特定神经回路的功能,从而治疗精神类疾病。药物已成“昨日黄花”表明药物被越来越多人认为是“昨日黄花”的一个最显著的例子源于一个被很少提及的事实,那就是,几乎所有大型的制药公司都已经叫停或者削减了其针对精神类和神经紊乱类药物的研发项目。制药公司也已经认识到,自从上世纪50年代主要的精神类药物被研发以来,很少有天才的革新出现,这就使得精神类药物未来的销售前景极为暗淡。虽然从那时起定期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0-30

  • 大脑中控制生育的线路图确定 为不育夫妇带来希望

    科技日报讯大脑中有一部分线路控制着人类及其它动物的正常生育,然而对这些线路是怎样运作的,科学家们始终难于最后定论。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研究人员终于找到了这部分线路的“最后一块拼图”,连成了完整的线路。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发现是里程碑式的,不仅为不育夫妇带来了新希望,还可能带来新的避孕方法,对研究前列腺癌也具有价值。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自然·通讯》杂志上。该研究由奥塔哥大学神经科学教授阿兰·赫比森负责。研究小组发现了在一种名为kisspeptin的小蛋白质及其受体Gpr54之间传递信号的关键细胞位置。在以往研究中,人们知道Kisspeptin对于人类生育极为重要,而赫比森研究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0-30

  • 两篇Science文章发表帕金森病研究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  利用从酵母细胞到人类干细胞这些组件构成的一个发现平台,Whitehead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鉴别出了一个新的帕金森病药物靶点,并证实一种化合物能够修复来自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经元。发表在本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两篇论文描述了这一平台的效率,其有可能加速发现应对帕金森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潜在病理的候选药物。当前还没有这样的药物存在。蛋白质错误折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内的蛋白质毒性累积,是帕金森病(PD)以及亨廷顿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特征。例如,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在细胞中累积长期以来与帕金森病联系到一起,使得这一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28

  • 最新研究表明儿童的不良行为来自家长遗传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是自己教育不当的结果,但是新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25日报道,俄勒冈州立大学Cascades校区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有些儿童在学前环境中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差和易发怒的问题,是因为他们遗传了家长的性格,具有产生行为问题的遗传倾向。研究人员收集并研究了233个家庭的数据,发现消极情绪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家长更有可能生养出因行为问题而苦恼的孩子。他们还研究了被收养孩子的情况,发现尽管抚养孩子的不是亲生父母,但是孩子的行为与亲生父母的性格有关系。研究人员认为,基因解释了一些孩子在学前环境中茁壮成长,另一些孩子却产生行为问题的原因。那些孩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时间:2013-10-28

  • 对大脑的电刺激可在大鼠脊髓损伤后促进其行走

    在所有瘫痪的病人中大约有一半会终身离不开轮椅。据一项在大鼠中进行的新研究披露,深部脑刺激可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获得行走的能力。脊髓是由神经纤维束从大脑通过一个脊椎骨管道下行而成的。中脑运动区或MLR是位于原始脑核中的指挥中心,而该原始脑核被称为脑干,它会与这一神经网络交流而影响运动。在所有的物种中,包括从刺鳐和蝾螈到猫和猴子,其MLR都非常相似。人们已知,用电脉冲刺激这个部分的大脑可触发行走。该刺激有点像捅醒一个睡着的人——电冲击可令脑干警觉,后者会进而指挥脊髓尽其所能地启动行走。(大脑中只有少数区域已知会引起这样的普遍的、戏剧性的功效。)通过电刺激脊髓损伤大鼠的MLR,Lukas Bachman

    来源:EurekAlert中文版

    时间:2013-10-25

  • 儿童期早期压力对行为和大脑发育的持久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了童年期早期不良经历对人类行为和发育的持久影响。儿童期早期压力,诸如在孤儿院抚养的儿童受到的杂乱无章的照顾,已经与后期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联系在了一起,但是这些结果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仍不清楚。Matthew Malter Cohen及其同事研究了16名11岁或更年轻的在孤儿院抚养的儿童以及没有生活在孤儿院的10名儿童的对照组。为了考虑到人类研究固有的遗传和环境因素,这组作者通过限制母鼠可获得的筑巢材料从而为断奶前的小鼠模拟了这些儿童在孤儿院接受到的贫困的养育。这组作者报告说,在生命早期接触杂乱无章的父母照顾的小鼠出现了焦虑行为和杏仁核功能的出现早且长期持续的变化,这对应着孤儿院养育的儿

    来源:EurekAlert中文版

    时间:2013-10-24

  • 夜猫子的大脑结构异于早起的人

    有些人称自己在清晨大脑无法正常工作,而其他人在黎明时最有效率,现在德国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理解了这其中的原因。 科学家首次发现早起的人和熬夜的人大脑结构有差异。 他们认为这些差异可能有助于解开有些夜猫子易于患抑郁症的原因是由于受慢性时差的影响。  德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早起的人和熬夜的人大脑结构有差异 德国亚琛大学研究人员认为,约10%的人算是“早起的人”,约20%的人是真正的夜猫子,发现自己容易熬夜。 他们认为除了这两类人之外其他人的生物钟都相对正常,据《新科学家》报道早起的人和晚睡的人受慢性时差的影响所致。 另有研究还发现夜猫子们用多喝酒多抽烟的方式来调整身体生物钟。 科学家们

    来源:译言网

    时间:2013-10-23

  • 研究表明睡眠时清除大脑中废物的系统最活跃

    人为什么要睡觉?自古希腊以来,这个问题一直让哲学家和科学家着迷。从实际的角度来看,睡眠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生物状态,特别是从果蝇到露脊鲸,几乎每一个动物物种都多少有睡眠的状态。但是,这个睡眠期有显著的缺点,睡着了似乎就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的警觉,尤其对于食肉动物而言。如果睡眠不执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那么其也许是进化中的最大错误之一。虽然最近一些科学调查结果显示,睡眠可以帮助存储和巩固记忆,这些好处似乎在比重上不大于随附的漏洞,如此导致科学家推测睡眠—觉醒的周期一定具有一个更重要的基本功能。清除废物最活跃期“一宿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头脑更清楚”,这句古老格言的含义被新的科学发现刷新。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英国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0-21

  • 中外学者Nature发现最早的神经系统

    生物通报道:来自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云南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helicerate neural ground pattern in a Cambrian great appendage arthropod”的文章,在中国西南地区昆明附近著名的澄江区域,发现了一种3厘米长的动物(一英寸多一点)化石,这种动物具有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神经系统。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17日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云南大学的侯先光教授,以及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Gregory D. Edgecombe教授,其中侯先光教授主要从事澄江动物群的研究,是澄江生物群化石的发现者,现任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8

  • 腹部脂肪过厚或影响记忆力 胖人患痴呆症几率更高

    新华社华盛顿10月16日电 曾有研究表明,腹部脂肪过于肥厚的人今后出现记忆力衰退和痴呆症状的几率显著比瘦人高。现在,有科研人员表示他们或许找到了个中原因。美国拉什大学医疗中心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学术期刊《细胞报告》上撰文说,肝脏与海马体(大脑的记忆中枢)似乎都非常喜欢一种名叫PPAR-α的蛋白质。肝脏利用它消耗腹部脂肪,海马体则利用它处理人的记忆活动。他们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在腹部堆积了太多脂肪,肝脏就必须加班加点代谢脂肪,这首先会用光其自身的PPAR-α蛋白质存货,尔后便会“扫荡”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其他部位的PPAR-α。这将从根本上导致大脑海马体摄入PPAR-α不足,因此妨碍记忆力和学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10-18

  • 口吃儿童大脑语言区灰质少

        新华社温哥华10月15日电 (记者马晓澄)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在口吃儿童大脑负责语言表达的关键区域内,其神经元集中的灰质比正常儿童少,这为未来开发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线索。     研究人员表示,此前有研究发现成年口吃者的脑部结构和正常人不同,但由于口吃的形成大多在两到五岁之间,因此无法确定这种不同是长时间口吃造成的,还是在儿童时期就已形成。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扫描了28名5岁到12岁儿童的大脑,其中一半儿童患有口吃,另一半儿童正常。结果发现,口吃儿童大脑额下回部分发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0-18

  • 上海部分中小学幼儿园可招收自闭症儿童

    (记者 李爱铭)自闭症儿童如何融入社会?从小与正常孩子一起学习是个不错的办法,但随班就读要面对诸多挑战。昨天在宝山区培智学校举行的上海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情况通气会上传出消息,上海部分中小学幼儿园试点招收自闭症孩子,提高自闭症孩子的康复效能。 自闭症幼儿小轩,情绪经常不能自控,稍不顺心大哭大闹。曲阳第二幼儿园教师创造了“分合”法,单独教育过程中,矫正他异常的情绪行为;在特殊教育班级中,鼓励他担任小老师,帮他提高自信;最后,把他放进普通班级,练习正确行为的习惯、体验正常情绪反应。两年后,小轩顺利进入普通班,和普通孩子一样生活学习。 在普通学校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离不开医学支持。浦东新区爱心幼儿园在

    来源:解放牛网 解放日报

    时间:2013-10-18

  • 以色列百万美元奖励神经科学 “脑门”团队获奖

    新华社耶路撒冷10月15日电 (记者孟博)以色列总统佩雷斯15日出席了首届以色列国际脑科学大会,并为在神经科学领域获得重要成果的一个美国科研团队颁发100万美元奖金。他表示,以色列也将努力在相关领域获得领先地位。美国布朗大学约翰·多诺霍博士领导的“脑门”科研团队获得了这项“神经技术研究创新奖”。该团队研发的智能机械假肢系统使用植入式神经传感器和神经接口系统,可以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控制假肢。佩雷斯在出席颁奖仪式时说:“几年前,我们将以色列变成了世界领先的纳米技术国家。现在我们必须付出同样的努力,让以色列在神经科学和脑科学领域处于同样的领先地位。”此次大会上颁发的巨额奖金是由以色列脑科学组织提供的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0-18

  • Nature解密食欲的神经学根源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利用遗传工程技术,确定了告知大脑关闭食欲的一组神经元。他们的研究发表在10月13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为了确定在大脑中加工及传递信号的这些神经元细胞,研究人员首先思考了什么可导致动物丧失它的食欲。有许多的自然原因,包括感染、恶心、疼痛或仅仅是吃得太多了,均可导致这一情况的出现。肠道中的神经遭遇损伤会通过迷走神经向大脑发生信息。当这些信息激活特异神经元——即定位在大脑的臂旁核区域包含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神经元时,食欲会受到抑制。在小鼠实验中,研究人员利用遗传技术和病毒将一种光激活蛋白导入到了CGRP神经元中。这些蛋白质激活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7

  • 研究发现:肚皮大记忆力差 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高

    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科学家通过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学者进行合作后发现:腹部脂肪较多的人出现记忆丧失和进入老年阶段后患上老年痴呆症的风险会增加3.5倍。这些人体内控制肝脏脂肪代谢的蛋白质含量较低,这种名为α型过氧化酶活化增生受体的蛋白质在控制肝脏中脂肪代谢的同时,也存在大脑的记忆中心(海马体)内,负责控制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当人们体重超重时,他们最初只是会耗尽肝脏内的α型过氧化酶活化增生受体,但最终会耗尽整个身体(包括大脑)中的这种蛋白质。这一新的研究成果有望开发出一种能改善人们学习能力和老年痴呆症患者记忆丧失问题的注射疗法。当体内缺乏α型过氧化酶活化增生受体的老鼠表现出较差的学习能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13-10-17

  • 日研究发现神经回路发育的开关

    日本研究人员在美国最新一期《发育细胞》杂志的网络版上报告说,婴儿脑内的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对神经回路的发育发挥了如同“开关”一样的作用。血清素浓度发生变化后,神经回路即开始发育。 日本金泽大学、东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早产的实验鼠处理胡须触觉信息的神经回路开始发育的时间比正常实验鼠要早。研究小组检查了这些早产实验鼠的脑脊髓液,发现血清素在其出生5天后开始急剧减少。研究人员随后提高了早产实验鼠的血清素浓度,发现其神经回路不再继续发育。 研究小组还发现,处理视觉信息的神经回路也存在相同的机制。血清素浓度降低,神经回路就开始发育。血清素浓度提高,神经回路停止发育。 研究小组带头人、金泽大学教授河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0-17

  • 研究:就寝时间影响儿童大脑发育及行为表现

    就寝时间不固定的儿童,较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像是多动、暴力问题或情绪困扰。中新网10月15日电据“中央社”报道,伦敦大学学院(UCL)研究显示,就寝时间较固定的儿童,行为表现较良好,而就寝时间不固定的儿童,较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像是多动、暴力问题或情绪困扰。如果孩子长期不定时就寝,影响可能更深。因为不固定时间就寝,会打乱自然生理运作,可能导致失眠,进而影响儿童大脑发育及行为表现。UCL记录3岁、5岁与7岁共1万多名儿童的就寝时间与行为表现,研究显示,3岁儿童就寝时间最不固定,到了7岁,有超过半数都固定在晚间7点30分至8点30分入睡。就寝时间不定的3岁与5岁孩童,如果之后上床时间转为较固定,则7岁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3-10-17

  • 两篇Cell文章:解密神经发育的关键所在

    生物通报道:10月10日公布在Cell杂志上的两篇论文分别描述了定位在细胞膜上的一种受体-配体复合物,这种复合物能指导树突的空间形态形成。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n Ex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Complex Patterns Dendritic Branching and Morphogenesis”的文章,发现了一种对于树突分支和形态形成至关重要的细胞外粘附分子复合物。健康的树突形态是重复性神经环路发育的一个关键所在,然而关于模式复合物树突形态在细胞外的作用机制,至今科学家们了解的十分少。为此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深入探索,利用线虫模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6


页次:204/353  共7049篇文章  
分页:[<<][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