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政策与科学基金
  • 用制度堵住学术不端

    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 不久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公布了20例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着清华教授刘辉造假事件、上海交大“汉芯”造假事件等屡屡曝光,社会各界对近年来暴露出的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的讨论呈现增温趋势,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文庆院士。  “黄禹锡事件”对韩国的“好处”  “查处学术不端行为,不但不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反而会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沈文庆院士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就像‘黄禹锡事件’,我们很多人都看到它的‘坏处’,却没有看到它对韩国的‘好处’。”  “事实上,由于对‘黄禹锡事件’彻底追查的态度,韩国政府、首尔大学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06-07-05

  • 学术评论:“文章驱动”的科研出不来大成就

    最近有几件事,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学术评价问题的议论,比较典型的,一个是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和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曹怀东“封顶”庞加莱猜想后,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对“发表论文”与科研之间关系的阐述;另一个是中科院院士陈佳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实用化”倾向妨碍科学创新》,表达了对“文章驱动”式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苦恼。  庞加莱猜想是国际数学界关注了上百年的重大难题,国际数学界权威人士认为,这一猜想“比哥德巴赫猜想要重要得多”。朱熹平能够和曹怀东一起为这一世界数学难题“封顶”,“中山大学给了他什么样的支持?”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的回答是:“宽松的学术氛围”。朱熹平从偏分方程研究转到几何分析的研究时,有四五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6-07-05

  • 中医药“申遗”:一个严重的理念误区

    中医药与西医药是平等的,而且中医是更为深刻的医学。西医不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为什么要申请?         ●科学无国界,而文化是有民族特色的。把中医中药这门大科学作为文化来“申遗”,不仅寒了中医中药医疗科学界人士的心,也必将成为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严重障碍。         伴随医学文明的进步,曾经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些疾病,如肺痨病,已经很少发生且很容易被治愈;而一些被称为“亚健康”的疾病及越来越多的所谓“疑难杂症”开始严重影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6-07-05

  • 中医中药正在被“西化” 专家认为 以西医标准要求中医极不科学

      据《经济参考报》2006年6月30日报道:     一代名老中医正随着时间的推移相继谢世,而新一代中医中,真正既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临床医疗人才越来越少。一位业内专家认为,中医药人才正在走向濒危。    从踏入中医药大学的大门,到成为针灸推拿学的博士,贾博士在中医药领域学习和研究已有10多个年头。现在她做的博士后研究课题是,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证明针灸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许多大学“科班”出身的中医院校的学生,都和贾博士有着类似的经历。在研究生阶段为完成课题,不得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时间:2006-07-04

  • 陈应华、张荣庆:清华生物系—培养国际化的生物学英才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领域里一个前沿学科,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以下简称生物系)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本期“院系主任话专业”栏目由清华大学生物系系主任陈应华教授和副系主任张荣庆教授介绍清华生物系的相关情况。   记者:清华生物系刚刚举办了八十周年系庆。但一提起清华生物系,很多人都认为清华生物系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系,为什么?   陈应华:清华大学生物系始建于1926年,1952年因院系调整停办,到1985年重新复建。到1952年以前,清华生物系的学术成就十分辉煌,有30多位院士曾在生物系学习或工作过。复建系20年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清华大学生物系在研究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取得相当不错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6-07-04

  • 科技专项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新药研发人才

    国家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专项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新药研发人才,为我国新药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项实施后,建立起了一支稳定的、从事新药研究开发到产业化各个环节学科配套、专业齐全、力量雄厚的科研和管理人才队伍,造就了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具有科技先导意识的企业家群体。为我国医药产业的腾飞储备了高质量的研究与开发人才。据初步统计,专项课题参加人员8394人,高级职称人员3543人,中级职称人员2574人,初级职称人员1410人;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114人

    来源:科技部

    时间:2006-07-04

  • 优秀生转投港校舆论忧心:北大清华沦为"二流"?

     因为有“高考状元”舍清华而选择香港一所大学,因为香港在内地的招生一年比一年火爆,而一直让我们引以为豪且身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任的北大、清华等对此熟视无睹,于是在这万众瞩目的高考招生季节,有人为清华、北大沦为“二流大学”着急起来——7月1日,有媒体惊呼,“北大、清华作为一流大学的日子屈指可数”;在网上,更有人断言:“北大、清华将阿Q式地回忆祖上富裕。”  对于大学而言,生源素质固然重要,但“状元”的有无毕竟不是一流大学的全部,对于个别高分考生转投,确实不值得大惊小怪、小题大作。而且,尽管香港在内地招生的高校有不小的国际知名度和高的就业率,但上北大、清华仍然是一些人望子成龙的第一目标,一些地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06-07-03

  • 博士论文答辩花费过万 专家呼吁减轻学生负担

      “论文评阅费1000元、答辩费1000元、请外地老师的交通费2500元、住宿费1500元、谢师宴4000元、送给老师礼物花了将近5000元……”前两天刚刚进行完博士论文答辩的我市一高校博士研究生小林,在整理这次论文答辩的花费明细时愁容满面,因为这笔费用对于他这样一直求学没有工作的“穷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大数目,尽管此前已经对“银根”进行了种种压缩,但是实际花费还是过了万。小林告诉记者,“其实比起师哥、师姐,我的花费还算是低的。为了降低费用,我还特意和另两个博士研究生搭伙一起答辩,将费用均摊。”   今年下半年准备博士论文答辩的安女士最近正忙着找与她一起搭伙答辩的博士研究生,这样她答辩的费用

    来源:新商报

    时间:2006-07-03

  • 海归博士欲建抗体“世界工厂” 鸡蛋变“金蛋”

    “面对全球3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中国很有希望成为抗体制备的‘世界性工厂’。这不仅有助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打破西方技术壁垒,同时也将使中国一举进入全球生物技术领域的先进行列。”昨日,在大连国际金融会议中心举行的创业周省领导与海外学子生物技术及风险投资专题座谈会上,留美博士曹传海针对大连乃至全国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大声疾呼。他的观点得到了副省长滕卫平的赞同,“生物技术产业是我国与世界差距最小的产业,大连应当在检测试剂、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等方面形成产业集聚,振兴民族生物医药产业。”     共有12位“海归”专家参加了昨日的座谈会,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从事生物技术方面研究的博士。研究

    来源:大连日报

    时间:2006-07-03

  • 英国皇家科学院首位华人院士:把工作当度假

    “我很贪玩,把工作当成度假”   从甘肃黄土地上走出去的农家子弟杨子恒,日前当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大陆赴英学者。在即将参加这个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学术团体的入院仪式之际,杨子恒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说:“我只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这就像度假一样愉快。”   采访对象:杨子恒英国皇家科学院首位华人院士   杨子恒1964年出生于甘肃,1984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87年和1992年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和农学博士学位。他现为伦敦大学统计遗传学教授。   当院士,连

    来源:国际周刊

    时间:2006-07-03

  • 周廷冲:帮助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辨析迷津的人

    周廷冲,生化药理学家。多年以来,一直从事生物活性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首次阐明梭曼膦酰化乙酰胆碱酯酶的老化机制,证明梭曼膦酰化酶老化的实质是毒剂残基上特己氧基的去烷基反应,从而为毒剂防治中的药物设计指明了方向。     周廷冲,1917年3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县。1935年,在上海医学院求学时,与学校的一批进步同学及我党在上海医学院的地下组织有密切联系。1940年,大学最后一年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附属医院实习,他曾和计苏华(地下党支部书记)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任小队长,到前线做医疗救护工作。1942~1944年,在重庆歌乐山中央卫生实验院药理学室工作期间,曾为八路军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时间:2006-07-03

  • 王序:对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王序,药物化学家。他毕生致力于药学教育事业和药物研究工作,培养了大批药学科学技术人员。在学术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对生命科学有关的核酸的碱基以及核苷、环核苷酸类化合物的研究,并在发掘中草药宝库方面做出了贡献。     王序,1912年3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幼年丧父,家境困难。大哥留学美国,回国后供职北京,遂把全家迁到北京。王序一直靠大哥供养,在北京上小学,后回无锡入辅仁中学。高中毕业后,进入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35年毕业。1936年,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深造,在当时颇有声望的斯巴特(Spt)教授门下当研究生,具体指导他工作的是威士利(Wisley)教授。他在奥地利攻读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时间:2006-07-03

  • 研究生教育:在国内读研究生

    前文: 著名生物学家饶毅:让中国出现更多的世界一流研究生  学生“和”老师工作    核心启示四: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应该是:学生“和”老师工作,而不是“为”老师工作。科学前沿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老师和学生能经常互相的刺激,那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气氛,在精神上是一个很高兴的过程。    记者:国内很多研究生对自己的导师,不叫老师,而叫“老板”。您对此怎么看?    饶毅:他们这样一叫,我就经常更正他们:我不做你们的“老板”,我不是“老板”。我觉得,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应该是:学生“和”老师工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06-07-03

  • 温州医学院成立心血管生物和基因研究所

    “中外脑”联合攻关,共同探究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日前,旨在探寻心血管奥秘的温州医学院心血管生物和基因研究所在附一医揭牌。美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耿永健被聘请担任外方所长。   近二十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头号“杀手”,然而这些重要疾病的发病机制却尚未清楚,疾病的预防和新的治疗方法也有待于开拓。据附一医心内科主任、研究所中方所长张怀勤介绍,目前,我市高血压等心血管发病几率在60岁以上人群中已高达60%,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该院心血管研究室长年致力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瓣膜病研究,已取得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在先天性心脏病相关基因研究方面,也已达国际领先水平。此次温州医学院心血管生物和基因

    来源:温州日报

    时间:2006-07-03

  • 高科技人才可能遭遇全球买方市场

    英国《金融时报》近期刊登迈克尔·施拉格的一篇文章,认为全球范围内不存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短缺,更可能出现高技术人才过剩。     这篇题为《亚洲大国与人才集市》的文章摘要如下: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国家培养的科学和工程学博士数量居世界前列,令西方国家如坐针毡。毕竟,先进技术和高等教育应是西方长盛不衰的灵丹妙药。     通用电气公司总经理杰弗里·伊梅尔特今年早些时候曾表露过他的担忧:与我们以前的竞争对手不一样,中国和印度拥有众多人口和强大技术基础,他们喜欢当工程师。所以,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时间:2006-07-03

  • 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启动 每年1000个名额

    香港入境事务处宣布,由6月28日起接受“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申请,这标志着该项旨在吸引内地和海外优秀人才赴港发展的人才引进新计划正式启动。    “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采用计分制甄选,每年的名额初步定为1000个。与香港目前实施的其他人才引进计划不同,此项计划中获批准的申请人无须在赴港定居前先获得香港本地雇主聘任,并可根据香港现行的受养人政策,申请其配偶及18岁以下子女一同赴港。    据悉,只要是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年龄介于18至50岁,能熟练运用中文或英语,无犯罪记录并可自行负担在港定居费用的人士均可依该计划申请赴港定居。有关两套计分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6-06-30

  • 黄禹锡欲“重出江湖” 恐非易事

     因学术造假而遭起诉的韩国科学家黄禹锡计划下月在韩国首都首尔建立一个实验室,继续从事动物克隆领域研究,可能还将重启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项目。 新实验室下月开张     黄禹锡的律师李建行26日宣布了这个前首尔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将“重出江湖”的消息。     因干细胞论文造假事件曝光,首尔大学今年3月撤销黄禹锡的教授职务。韩国检察机关5月向法院正式起诉,指控黄禹锡犯有欺诈、贪污等多项罪行。     李建行说,建立实验室的资金来自于一批支持黄禹锡的私人捐助者。“黄博士认为,要挽回他自己的名誉,报答那些帮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6-06-30

  • 中国三大科技计划为创新型国家奠基

     “973”、“863”和攻关三大主要科技计划“十五”发表论文160000多篇,出版专著100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11000余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3000余项    据科技部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家通过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部署,“十五”期间,“973”计划、“863”计划和攻关计划三大主要科技计划共发表论文160000多篇,出版专著100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11000余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3000余项。这些成果使我国在基础研究、高技术领域和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的突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坚定了我国走自主创新之路的信心。&n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6-06-30

  • 丘成桐:一些学者功利思想严重

    世界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院士昨天在南开大学演讲时,批评有些中国学者过度追求名利、不踏实做学术,并认为这种功利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丘成桐是当今活跃在国际数学前沿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成功地把微分几何与偏微分方程的技巧与理论结合在一起,解决了许多著名的猜想和重大课题。6月28日,丘成桐到南开大学,在省身楼内作了题为“时空的历史”的演讲,300余位师生聆听了这场学术讲座。    此前,丘成桐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弦理论大会”上,提及弦理论已经到了重大的革命性的前夜,但是中国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的人非常少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06-06-30

  • 中国学术腐败大公开

    近十几年来,当国人进一步看到科学技术的巨大差距和巨大价值后,科技和学术领域堆积了前所未有的金钱和优惠政策;但《科学》杂志在其文章中说,在这场科学跃进的风潮中,前所未有地大量出现科研人员被指责造假。出于换取名声或职位的目的,他们造假的方式从伪造简历直到伪造数据。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说,“太多的诱惑让某些科研人员模糊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神圣的殿堂里出现的阴影,在许多学者看来只是背后更大问题的一个投影,如果没有体制上的改革,这样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汪品先院士说,最近暴露出来的几件学术腐败大案,只是冰山的一角……  人物学术造假事件当事人反应结果定论篇杨杰 原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06-06-30


页次:317/395  共7898篇文章  
分页:[<<][31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