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非酒精性脂肪肝肠道菌群研究重要进展

    2022年5月10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运动转化医学中心(体育系/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程蜀琳团队及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肠道菌群网络对运动与膳食干预的响应”(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or response of microbiome network to exercise and diet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程润坦、中国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5-12

  • 南京土壤所揭示我国东部山地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的构建过程

    森林生态系统是结构最为复杂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生物群落的构建过程是生物多样性产生和维持的核心内容。因此,解析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对认知高度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课题组采集了我国东部山地(长白山,东灵山,神农架,天目山和古田山)森林中树木根基土(共343份,涉及58个木本植物种类),通过高通量测序结合土壤理化分析、植物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了山地森林中细菌群落的分布规律、驱动因素、群落构建过程。结果表明,尽管环境、树木种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地理空间距离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05-12

  • 南京土壤所在硫化镉氧化溶解过程中的晶面效应方面取得进展

    在具有周期性淹水/排水特征的Cd污染稻田土壤中,硫酸盐还原菌在水淹期间可利用硫酸盐(SO42-)作为电子受体生成还原性硫(S2-),S2-与Cd2+进一步通过化学沉淀形成相对稳定的CdS纳米颗粒(CdS-NPs),降低Cd生物有效性;然而,在稻田土壤排水落干过程中,好氧条件可导致CdS被氧化溶解,增加Cd生物有效性。有研究表明,晶型纳米颗粒存在不同的暴露晶面,其中占主导的暴露晶面显著影响颗粒表面的吸附/解吸、氧化/还原、溶解/沉淀等过程,但主导晶面对CdS-NPs的环境化学过程与机制尚不清楚。 为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王玉军研究员团队针对CdS-NPs的形貌和暴露晶面如何影响其氧化溶解过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05-12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有机质和矿物界面微生物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研究方面...

    有机质和矿物是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影响微生物活性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微生物与有机质、矿物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污染物的高效降解,然而其作用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芳课题组以多环芳烃苯并[a]芘和芘为模式污染物,选取土壤中典型成分腐殖酸和蒙脱土矿物为载体,研究了载体界面微生物强化多环芳烃降解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微生物通过在有机载体(腐殖酸)和无机载体(蒙脱土)上形成生物膜从而强化对苯并[a]芘的吸附和降解,苯并[a]芘降解的半衰期分别为2.3周和4.7周,低于游离菌处理的7.0周。有机载体生物膜相较于无机载体生物膜具有更强的苯并[a]芘吸附能力、更大的细菌密度,生物膜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05-12

  • 南京土壤所在稻田上覆水自由基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水稻是全球约一半人的主食,也是全球种植最广泛的作物之一。稻田上覆水在自然光照下可能产生一系列的活性物质如自由基等并对污染物的转化具有重要的贡献,然而相关的过程机制尚不清楚。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王玉军课题组研究了水稻不同生长期稻田上覆水的光化学过程,发现三重激发态溶解性有机物(3DOM*)、单线态氧(1O2)和羟基自由基(.OH)是主要的活性物质(RIs),并且1O2的表观光量子产率远高于典型地表水的值。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DOM的性质和亚硝酸盐的浓度是影响RIs生成的关键调控因子,.OH主要产生于亚硝酸盐和DOM在光照下的电荷转移,而3DOM*和1O2主要来源于光照DOM引发的系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05-12

  • 南京土壤所在水稻钾离子通道的自然变异与生理功能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钾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三大营养要素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叶片衰老过程中,老叶中的K+可经由韧皮部的回流,实现其向根系和新生组织/器官的再分配过程。目前对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的认识还不尽明晰。已知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AtAKT2钾离子通道具有介导韧皮部K+回流的部分功能。在功能方面,AtAKT2兼具K+吸收和外排活性,即弱电压依赖型双向整流性质;其生理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K+外排活性对韧皮部细胞极化状态的平衡方面,因而有助于地上部光合同化产物蔗糖经韧皮部途径的向下运输过程。目前所知的AKT2通道,尤其是在双子叶植物中,大多具有这些特征。 南京土壤所研究员苏彦华课题组通过对水稻基因组中的同源钾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05-12

  • 南京土壤所在微塑料促进共存污染物形态转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微塑料(MPs)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可作为污染物的载体影响污染物的环境效应,然而目前关于MPs对污染物化学形态的影响尚不清楚。正确认识MPs介导污染物形态转化将为准确评估MPs复合污染物毒性效应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军课题组通过沙培和自然水体实验,发现天然环境中聚苯乙烯(PS)在自然光照射条件下可还原Ag(I)生成Ag(0)-NPs。随后,在纯化学体系中探究了PS介导Ag(0)-NPs天然生成的动力学过程及分子机制。PS还原Ag(I)符合近一级反应动力学的过程(反应速率常数2.3—6.1×10-3 h-1);基于EPR、ATR-FTIR及XPS等分析手段从分子水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05-12

  • 南京土壤所在利用生物质炭和超积累植物减缓抗性基因污染研究方面取...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出现及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是对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一个严重威胁。使用超积累植物和生物炭联合作用是否能缓解ARGs污染的可行性尚未可知,尤其是在抗生素和重金属共同污染的土壤中。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芳课题组通过盆栽实验,结合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技术,揭示了在土霉素(OTC)和重金属镉(Cd)共同污染的土壤中,使用生物炭联合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抑制ARGs迁移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协同植物降低了土壤中Cd有效性和强化了OTC固定,从而提高了Cd的植物提取率,并抑制了OTC向植物体的迁移。生物炭的施加和景天种植可以增加污染土壤中ARGs的多样性和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05-12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中生物可降解地膜微生物组降解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生物可降解地膜是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理论上,生物可降解地膜可被土壤微生物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但是,在实际环境中生物可降解地膜的降解往往受到聚合物类型、土壤性质及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很难在预期的时间内完全降解。研究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微生物降解已经成为全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探讨土壤中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微生物组转化潜能与降解机制对评估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生态安全性和区域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发展土壤地膜残留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滕应课题组以生物可降解地膜普遍应用的聚酯材料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05-12

  • 南京土壤所在我国高精度土壤信息网格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多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土壤资源利用和管理直接相关。然而,全球和我国现有土壤信息大多源于历史土壤调查,较为粗略、陈旧,不能满足应对粮食安全、水资源紧缺、土地退化和气候变化等全球和区域性问题的需要。对大面积复杂地区土壤变异进行精细准确推测是土壤科学的一大挑战,这类地区调查样本往往数量较为有限、且分布稀疏,然而土壤与成土环境之间的关系却非常复杂。中国疆域辽阔,土壤景观复杂多样,人为活动强烈,建立高精度土壤数字网格在科学前沿突破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应用上有广泛的前景,因此在全球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 基于近年“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项目”获得的5000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05-12

  • 南京土壤所在秸秆还田调控稻田氮素有效性方面取得进展

    秸秆还田是一项土壤培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农业碳中和的重要方面。然而,有效的秸秆还田措施可以通过自身腐解增加土壤潜在氮库,刺激土壤氮素循环,提高土壤氮素的有效性;不合理的秸秆还田则会加剧多种形式(径流、渗漏、氨挥发、反硝化)土壤活性氮的损失。 稻-麦两熟轮作制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及淮河流域的主体轮作制度,其高产、稳产与提供优质粮食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淹水条件下,连年秸秆全量机械化还田,带来秸秆分解不完全,影响水稻、小麦的立苗;同时高C/N比秸秆腐解过程中往往出现微生物与作物争氮现象,这一定程度影响土壤氮素的有效性。因此,如何优化秸秆还田措施,从而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05-12

  • 南京土壤所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取得进展

    全球气候变化(例如增温和干旱加剧等)改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因此揭示土壤微生物的响应和反馈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已经开展多年,但多聚焦于局域或者区域尺度。全球尺度的研究能够涵盖多个生态系统,拥有更广的环境梯度范围以及更详尽的数据集,有助于生态多维度的简化和数据信噪比的提高。此外,近期研究越来越多的发现,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存在阈值效应,即并不是渐进式,更多的呈现(强度和方向)突变式响应。 基于以上认识和模型算法的突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冯有智课题组联合西班牙塞维利亚自然资源和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05-12

  • 南京土壤所在稻田上覆水自由基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水稻是全球约一半人的主食,也是全球种植最广泛的作物之一。稻田上覆水在自然光照下可能产生一系列的活性物质并促进污染物的转化,然而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军团队研究了水稻不同生长期稻田上覆水的光化学过程,发现三重激发态溶解性有机物(3DOM*)、单线态氧(1O2)和羟基自由基(.OH)是主要的活性物质(RIs),且1O2的表观光量子产率远高于一般地表水的值。深入研究发现,DOM的性质和亚硝酸盐的浓度是影响RIs生成的关键调控因子,.OH主要产生于亚硝酸盐和DOM在光照下的电子转移,而3DOM*和1O2主要来源于光照DOM引发的系间窜跃和能量传递。采用超高分辨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05-12

  • 南京土壤所在稻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丰产增效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稻田是重要的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源和土壤有机碳氮库,稻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减排和土壤固碳一直是土壤科学研究的热点。全球气候变暖与碳达峰、碳中和双重背景下,保障粮食高产稳产并同时实现固碳减排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渐凸显。为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徐华课题组针对我国典型单季稻田(稻-休闲、稻-小麦)和双季稻田开展连续多年的观测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进展: 气候变暖为水稻生长提供更多的光热资源,有利于传统单季稻蓄留再生稻,这不仅增加水稻总产量,还可能改变单季稻田的CH4和N2O排放特征及排放强度。我国西南丘陵山区常年淹水稻田CH4减排潜力大,但通过排水控排CH4可能导致水稻减产。覆膜栽培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05-12

  • 南京土壤所等关于生物多界互作控制地下文化遗址微生物组研究取得进展

    [video:打虎亭汉墓1]   文化的传承是人类进步的见证和命脉。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文物微生物病害防治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保护措施之一。地下文化遗迹一旦被挖掘,其中的文物就会暴露于外部环境中,受到生物病害的影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全世界科学家致力于不同的保护措施,成效显著。同时,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更需要从生态学角度去系统性的认识文物微生物组。以法国拉斯科洞窟(15000~17000年前的史前壁画)为例(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33100a),由于缺乏生态学的认知,导致了三次微生物大爆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05-12

  • 南京土壤所在高铁酸盐氧化降解矿物界面多环芳烃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化学氧化是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快速有效手段。高铁酸盐是一种多功能氧化剂,在氧化、吸附、沉淀、混凝、消毒杀菌等过程中具有十分高效的作用,且其本身还原产物不产生二次污染。因此,高铁酸盐作为绿色高效的化学氧化剂在水处理中备受关注。然而,在土壤及底泥等环境,高铁酸盐对有机污染物是否具有高效氧化降解能力还不清楚。矿物是土壤和底泥等的主要成分,影响土壤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是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界面。了解矿物界面高铁酸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过程和机制,对开发绿色高效土壤和地下水有机污染修复技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芳课题组以芘为多环芳烃模式污染物,针对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等典型矿物,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05-12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重金属多过程耦合形态转化动力学模型方面取得进展

    锑(Sb)是美国环保署(EPA)评定的优控污染物之一,其化学性质与砷类似,Sb(III)的毒性大于Sb(V)。Sb2O3是表生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的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Sb2S3风化形成,也是一种重要人工合成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材料阻燃、表面涂层和塑料催化合成,是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认定的潜在致癌物。污染土壤中的锰氧化物与锑广泛共存,促进Sb2O3在土壤中的氧化溶出。受制于表面钝化机制,锰氧化物对Sb2O3的氧化能力会随二者反应的进行逐渐降低。然而,实际环境中锰氧化物在Sb2O3表面的原位生成耦合Sb2O3氧化溶出的过程尚不明晰。 此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军研究团队对Sb(I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05-12

  •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浙大药学院高建青团队与朱峰团队合作研...

    在药物制剂处方中,按质量计算的主要成分往往并不是药物活性成分(API),而是药物非活性成分(药用辅料)。一些药用辅料在胃肠道中可以达到远高于API的浓度,这引起了科研人员对药用辅料临床毒性、药用辅料与API相互作用的极大关注。近年来,探索药用辅料生物活性已经成为了药物制剂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有文献报道多种药用辅料与药物靶点、药物转运体或药物代谢酶的相互作用,并且提示该相互作用会进一步引起药物生物利用度改变或产生毒性的现象。近日,浙江大学药学院高建青教授团队与朱峰教授团队通过药剂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合作,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发表了题为“Biological a

    来源:浙江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5-12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邵志峰与Daniel Czajkowsky教授团队发表染色体高级结构新进展

    2022年4月29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王宽诚讲席教授邵志峰与长聘副教授Daniel Czajkowsky领导的科研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ACS Nano》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Molecule Micromanipulation and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Resolve Nanodomains Underlying Chromatin Folding in Mitotic Chromosomes”的学术论文,报道了运用超分辨显微成像以及结合单分子显微镜的多模态技术研究哺乳动物细胞中期染色体高级结构的重要研究进展。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5-12

  • 叶新山和熊德彩团队在光驱动的糖基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2年5月9日,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叶新山和熊德彩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题为 “Iterative Synthesis of 2-Deoxyoligosaccharides Enabled by Stereoselective Visible-Light-Promoted Glycosylation” 的研究工作,并被选为VIP (Very Important Paper)和内封面论文。 糖链是构成生命的第三条链,糖链的合成是一项挑战性工作,发展高效的糖基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05-12


页次:349/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41][342][343][344][345][346][347][348][349][3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