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寄生蜂共生病毒双向调节寄主免疫的新机制

    寄生蜂是一类特殊的、幼虫营寄生生活的膜翅目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是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昆虫。容性内寄生蜂幼虫在寄主体内发育,在与寄主互作博弈的过程中,寄生蜂进化出多种调控机制,其中包括利用其多种寄生因子抑制寄主的免疫反应。例如,寄生蜂能抑制寄主血细胞免疫引发的包囊反应,从而形成有利于寄生蜂后代发育的生活环境。多分DNA病毒(polydnavirus,PDV)是茧蜂科和姬蜂科寄生蜂特有的共生病毒(分别为茧蜂病毒Bracovirus和姬蜂病毒Ichnovirus),参与调控寄主免疫反应,但其许多编码蛋白基因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值得关注的是,当寄主遭遇致病菌感染时,寄生蜂还可以增强被寄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2-05-20

  • 广东专家找到肺癌复发预测利器

    中新网广州5月18日电 (蔡敏婕 张蓝溪 靳婷)肺癌难治愈的关键点之一是其有极高的复发转移率。广东省肺癌研究所科研团队17日发布消息称,通过血液检测查找残留病灶,能对复发概念精准预测。对于早、中期肺癌患者而言,在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或放化疗后,精准辨别复发与不复发者是当前临床的重要问题。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教授领衔的临床科研团队,通过对接受了根治性治疗的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血液检测,查找是否存在肿瘤分子残留病灶(MRD),能对患者的疾病复发概率精准预测。上述研究成果,已经以《MRD持续阴性定义非小细胞肺癌可能被治愈》为题,在恶性肿瘤领域的顶级期刊《癌症·发现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22-05-20

  • 皮肤性病科冉玉平教授团队发表系列文章 揭示了一种新发现的致病性诺卡菌 并将其命名为“华西诺卡菌”

    诺卡菌病(nocardiosis)是由诺卡菌属侵犯人体所致的一种少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既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抑制的宿主亦可见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诺卡菌孢子、断裂的菌丝片段或直接感染皮肤所致,可累及全身多个组织、器官,其中肺、皮肤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临床中,诺卡菌感染的诊断极具挑战,易被误诊和漏诊。 2021年8月、2022年4月,我院皮肤性病科冉玉平教授团队先后在细菌分类学权威“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2-05-20

  • 核医学科团队联合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团队受邀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发表综述 系统总结多酚类材料构...

    多酚类材料独特的分子结构赋予其丰富的化学特性,可用于构建不同维度(零维、一维、二维、三维)的多种功能高分子材料,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优异的材料工具。我院核医学科田蓉教授团队和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李乙文研究员、顾志鹏教授团队近年来合作开展了一系列以多酚材料为基础的医用诊断和治疗材料研究。 近日,该团队受邀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IF=54.564)发表了题为 “Versatile polyphenolic platforms in regulating cell biology”的综述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2-05-20

  • 生态所陈军课题组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发文揭示两种同域...

    栎树,俗称橡树,是北半球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物种最丰富的树木属之一。栎树通常能活几百年,在漫长的生命周期中对各种非生物和生物威胁具有高度的耐受性(图1)。同时,在各种栎属物种中发现了广泛的基因流动,这可能有助于它们的传播。这使栎树成为研究适应性渗透的理想材料。近日,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植物系统进化学团队的陈军课题组题为“Genome-wide analyses of introgression between two sympatric Asian oak species” 的研究论文。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重点研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5-20

  • 新研究改造大肠杆菌,让其运送抗原激活免疫反应

    口服类肿瘤疫苗正在走进现实相比于注射类疫苗,口服类疫苗主要有3方面优势:激活的免疫反应程度可能更强;可以激活黏膜免疫;相比于注射,口服方式要方便许多,普及接种速度更快,人们的依从性更高,而且也不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接种。近日,在《自然》子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我国学者通过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工程改造,设计了一种细菌衍生的口服类肿瘤疫苗,该疫苗在小鼠多种癌症模型中显示出抗肿瘤疗效。什么是口服类肿瘤疫苗?口服类肿瘤疫苗有哪些优势,能解决患者什么问题?科技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上述研究团队负责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聂广军。口服类疫苗优势明显但开发难度大“小时候吃的糖丸疫苗,实际上就是一种针对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22-05-19

  • 三萜PROTAC介导的新型流感病毒血凝素降解剂

    2022年5月17日,药物化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我院周德敏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Discovery of Pentacyclic Triterpenoid PROTACs as a Class of Effective Hemagglutinin Protein Degraders”。博士研究生李海伟为第一作者,周德敏教授、肖苏龙研究员为责任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因结合诱发突变带来的耐药性一直困扰着抗病毒新药的发现,发展作用模式多样的抗病毒药物是未来的研究方向。该研究团队基于前期发现的天然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5-19

  • 线粒体嵴形态的力学调控

    2022年5月13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癌症研究院吴聪颖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文章“Mechanical instability generated by Myosin 19 contributes to mitochondria cristae architecture and OXPHOS”,文章利用数学建模、超分辨成像和电镜重构等方法,揭示了Myosin 19和微丝骨架对线粒体嵴形态的力学调控。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其结构的完整性决定了线粒体功能。已有研究报道SAM-MICOS复合体等参与内嵴结构调控,但促进内嵴折叠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2-05-19

  •  成都生物所在氮沉降下高寒森林根系/菌丝途径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贡献中获新进展

     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最大的碳(C)汇,其C储量的微弱变化都将对全球气候和C循环产生深远影响。相应地,森林土壤C汇功能维持与优化管理已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链接植物-土壤的核心纽带,根系除了作为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门户外,还通过分泌、周转与菌根共生等一系列生命活动深刻调控土壤C循环诸多关键过程,是深入理解土壤C源/汇变化与高效发挥土壤固碳功能的关键环节。地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高寒针叶林通常与外生菌根(ECM;简称菌根)共生,并通过产生大量的外延菌丝在土壤中形成庞大、功能多样的菌丝网络系统。树木将大量光合C分别通过根系和菌丝途径转移到土壤中,在土壤中形成了两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5-19

  • 武汉植物园“一种快速鉴定罂粟的SSR试剂盒”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4月26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药用植物资源学科组的“一种快速鉴定罂粟的SSR试剂盒”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910362343.5。发明人:梁琼;杨路路;张燕君;袁芳。   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为罂粟科(Papaveraceae)罂粟属(Papaver L.)一年生草本植物,是制取鸦片的主要原料,其提取物是吗啡、蒂巴因、可待因、罂粟碱和那可丁等多种镇静剂的来源。罂粟与大麻、古柯一同被联合国禁毒公约列为世界三大毒品原植物。罂粟属约100种,主产于中欧、南欧至亚洲温带,少数种产于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南部。我国有7种3变种和3变型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2-05-19

  • 武汉植物园等在金橘属分类学研究中获进展

      金橘属(Fortunella Swingle)隶属芸香科(Rutaceae),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我国是该属植物分布最丰富的国家,集中分布了该属所有种类。该属植物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水果资源,几乎所有物种在野外个体非常稀少,均为珍稀濒危植物,其资源的保护及分类问题一直受到关注。   早在1846年,金橘属植物就由苏格兰学者Robert Fortune引入欧洲,经过漫长时间栽培后,在欧洲大陆广为人知。但直到1915年,金橘属才由Swingle将其作为一个新属正式发表。    该属自建立以来,由于缺乏对该属分类关键特征的认识及对“种”尺度把握不同,导致其系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2-05-19

  • 珠江医院丁长海团队在干细胞与纳米材料治疗关节炎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近日,珠江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丁长海团队在干细胞与纳米材料治疗关节炎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生物材料杂志上。其中研究成果“Enhanced osteoarthritis therapy by nanoengineer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sing biomimetic CuS nanoparticles loaded with plasmid DNA encoding TGF-β1”最近发表于材料科学一区杂志《Bioactive Materials》。该研究在团队前期发现铜基纳米材料具有成软骨诱导作用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可高效递送TGF-β1质粒DNA的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2-05-19

  •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中华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通讯员 李云龙)5月8日,Nature子刊、校定SCI-TOP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报道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多肽药物创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刘中华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静宇教授课题组的合作研究论文Spider venom-derived peptide induces hyperalgesia in Nav1.7 knockout mice by activating Nav1.9 channels。 疼痛是一种非常不愉快的感受,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5-19

  •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发育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研究成果获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教科信﹝2021﹞1号),我省省属高校共有三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我院植物发育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李东屏、于峰、毛丹丹、陈良碧、田连福等老师的研究成果“拟南芥几个耐逆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获2020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下,植物发育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对模式植物拟南芥几个耐逆相关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研究,阐明了膜受体蛋白激酶FERONIA调控逆境激素ABA和乙烯信号的分子机制,揭示了接头蛋白锚蛋白ANK6和FERONIA调控植物生殖结实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5-19

  • 【红网】刘少军院士团队武冈科研项目初具成效 800多万尾新品种鱼苗培育成功

    每年4-6月是鱼类产卵的季节,位于武冈市水西门街道玉屏村的湖南师范大学鱼类健康养殖科研基地、雪峰山鱼种繁殖谷内,刘少军院士科研团队成员正在新品种翘嘴鲂亲本池塘中打捞亲鱼,为培育鱼苗做准备。 “我们首先把亲鱼从池中打捞上来,然后进行人工催产,只需8-12小时就能产卵,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2-3天鱼苗便可从网片脱落,然后再统一收集到囤苗池中,最后打包到鱼苗场集中培育。”刘少军院士科研团队博士后吴昌告诉记者。 今年4月开始,该基地开始试运行,已培育合方鲫、合方鲫2号水花(水花指鱼卵里面刚出来的苗)共计800多万尾。目前培育出的水花已由政府安排,统一送到武冈市鱼苗场进行集中培育,后续将免费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5-19

  • 【湖南新闻联播】刘少军院士团队武冈基地首批鱼苗培育成功

          6月8日,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栏目报道我室刘少军院士武冈基地首批鱼苗培育成功。       原文链接:https://www.mgtv.com/b/350020/12187139.htmlt=videoshare&tc=jXKKosRPSAN7&f=wxf&dc=e9a2683a-4eb0-4a71-b175-e31d374fa3f9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5-19

  • 屠鹏飞/曾克武团队揭示葫芦素B抗肿瘤作用靶点

    近日,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屠鹏飞/曾克武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IGF2BP1 as a novel strategy for the activation of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的研究论文,深入阐明了中药瓜蒂活性成分葫芦素B(cucurbitacin B)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分子靶点及作用机制。 中药活性成分结构多样且功能复杂,是创新药物发现的重要源泉。葫芦素B是瓜蒂等葫芦科清热解毒中药的主要药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5-19

  • 苏州医工所杨晓冬课题组在皮肤镜病灶分割模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皮肤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增长最快的癌症之一。其中,黑素瘤是最恶性的皮肤癌,2018年就新增28.77万人并导致6.07万人死亡。皮肤镜是皮肤科医生用来区分黑色素瘤的使用最广泛的工具之一,皮肤镜图像中病灶的自动精准分割是计算机辅助皮肤癌诊断的基础步骤,其可提供病灶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定量信息,对提高皮肤癌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皮肤癌病灶往往呈现多变的尺度、不规则的形状、模糊的边界以及毛发等噪声的干扰,现存的分割模型面临着类内不一致、类间难区分的挑战(如图1所示,病灶内部的孔洞以及病灶边界附近割裂的片段)。     图1.基线方法(ResUnet)和提出方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2-05-19

  • 苏州医工所缪鹏课题组在基于银纳米簇的荧光逻辑门构建方面取得进展

      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包含催化DNA延伸的内源性RNA模板,在大多数人类癌症中表达上调,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另一方面,特定微小核糖核酸(miRNA)的异常表达也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有关。因此,端粒酶与miRNA的联合检测分析在临床诊断、生物医学研究和抗癌药物筛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常规检测方法这两类分子的方法主要是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 TRAP)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然而,这两种技术很难进行直接的整合。实现端粒酶与miRNA同步高灵敏分析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2-05-19

  • 北大材料学院雷霆课题组在共轭高分子材料中实现不同高自旋基态

    具有开壳层、高自旋基态的共轭有机半导体材料由于其独特的自旋特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同时具有高自旋和高迁移率特性的有机半导体材料有望用于构筑有机自旋电子器件。为赋予有机半导体材料高自旋特性,常见的设计策略是使用大空间位阻基团保护未成对电子,或者尝试将未成对电子离域到大共轭体系中。这些设计策略不能实现高分子不同自旋基态的调控,且这些高自旋材料通常有稳定性差、迁移率低等问题,大大限制了高自旋有机半导体材料在电子自旋器件中的应用。针对这些挑战,北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雷霆研究员课题组提出了新的高自旋基态高分子的设计策略,并首次在共轭高分子中实现不同的高自旋基态。通过使用密度泛函理论(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5-19


页次:345/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41][342][343][344][345][346][347][348][349][3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