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营养与健康所林旭研究组合作研究在“传统江南膳食”和“地中海膳食”对减重及糖代谢稳态改善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国际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领域的专业期刊《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王计秋研究员团队合作研究论文“Isocaloric-restricted Mediterranean diet and Chinese diets high or low in plants in adults with prediabetes”。该研究首次通过临床干预比较了源于国内外不同地区的高植物性膳食模式—“传统江南膳食”和“地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2-05-19

  • 陈玲玲受邀在Cell上发表环形RNA长篇综述

      5月1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玲玲团队受邀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Circular RNAs: characterization, cellular roles and applications”的综述论文。该论文系统梳理了针对环形RNA研究的生物学技术手段,总结了其以非编码RNA形式参与调控细胞内基因表达和通过编码功能性小肽调控相关生物学过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展望了环形RNA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区别于传统认识,许多体内稳定存在的长非编码 RNA 以共价闭合环形结构存在,其中大部分由反向剪接产生,被称为环形RNA (circular RNA,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2-05-19

  • 蜱传黄病毒Karshi virus的病原学研究和流行传播风险调查新进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具有荒漠、山地、湖泊、林地等多种生境,环境复杂多样,是40多种蜱虫的栖息地,被认为是蜱传病毒及其相关疾病的自然疫源地。新疆的天山和阿尔泰山地区报道了较高的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在人群血清暴露水平。2011至2015年,当地人群TBEV抗血清阳性率为15.9%;而天山区域旱獭中TBEV抗血清阳性率高达75%,提示当地存在较高的TBEV感染暴露风险。然而,迄今为止,新疆极少发现TBEV感染病例,仅在2011年天山北侧的夏尔西里自然保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2-05-18

  • 华中科技大学Nature子刊发现钠通道快速失活新机制

    2022年5月17日,龚健科教授、姜道华研究员和黄卓教授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N-type fast inactivation of a eukaryotic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的文章。该研究首次发现了真核生物球石藻Emiliania huxleyi钠通道NaVEh存在N型快失活门控机制,完全不同于高等动物钠通道中IFM基序介导的快失活。NaVEh的N端螺旋与中央腔门控之间存在多种静电相互作用,从而使N端螺旋插入并阻断已被激活的中央腔门孔,使其实现快速失活(图1)。图1. 两种钠通道快速失活模式图电压门控钠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2-05-18

  •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抑癌STK3激酶或致胃癌恶化

    中新网5月16日电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癌症一直是香港“头号杀手”,当中胃癌的发病率排名第六,每年有约1200人确诊。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研究发现,传统上被医学界认为可抑制癌症的STK3激酶,反而激发胃癌恶化,降低患者的存活率。团队期望可研发抑制剂,延长患者寿命。研究由中大医学院三年级医科生陈韦诺及梅津玮,联同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系主任杜家辉、助理教授康伟与研究生陈博南于去年暑假进行,发现传统上被医学界认为可抑制癌症的STK3激酶,在不同类型的胃癌细胞样本均呈现高表达水平,经临床评估后,更发现激酶的水平愈高,患者的病情则愈差,存活率更低。团队又通过单细胞分析,发现STK3激酶促进细胞分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22-05-18

  • 农学院周艳虹教授课题组在番茄低温抗性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

    低温冷害作为一种全球性自然灾害,会引起植物细胞结构和组织发生变化,造成植物生理生化代谢紊乱,进而抑制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引发叶片产生斑点、落花落果严重,严重情况下造成植株萎蔫死亡。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作为我国设施栽培的主栽蔬菜作物之一,是一种喜温性蔬菜作物,冬春季节频繁出现的低温冷害天气极大地限制了其产量和品质。因此,研究番茄对低温信号的应答及其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形成了复杂的信号传导网络以应对低温胁迫,其中包括植物激素、转录因子、表观遗传修饰等因素的共同调控。NAC转录因子作为植物中一类特有的转录因子,在不同物种中较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2-05-18

  • 瞿昆教授课题组系统性评估了16种空间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整...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瞿昆教授课题组通过设计一整套分析流程,系统性评估了16种空间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整合算法在预测基因或细胞类型空间分布方面的性能。研究成果以“Benchmarking spatial and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integration methods for transcript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and cell type deconvolution”为题,于2022年5月1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Methods。图1:“正式见刊截图”细胞在组织器官内所处的空间位置对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2-05-18

  • 上海交大陆钰明课题组开发新型水稻编辑器,实现高效C-to-G替换

    近年来开发的腺嘌呤和胞嘧啶碱基编辑器(ABE和CBE)在植物上实现了精准的A-to-G和C-to-T的定点替换,稳定高效的特性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碱基替换类型有限。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陆钰明课题组与朱健康院士团队合作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发表了题名为“Efficient C-to-G editing in rice using an optimized base editor”的研究论文,成功开发出一种能在水稻中实现高效C-to-G精准替换的新型碱基编辑器。对于植物而言,更丰富的编辑类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5-18

  • 赵同金团队揭示DDB1在调控棕色脂肪组织应对急性冷刺激下快速产热的生理作用

    棕色脂肪组织(BAT)是哺乳动物进行非颤抖性产热的重要器官[1],通过解偶联蛋白1(UCP1)解偶联线粒体质子梯度氧化燃料产生热量从而维持体温[2]。激活BAT可以通过增加葡萄糖和脂质清除来调节葡萄糖稳态以及胰岛素敏感性[3-8],因此,针对BAT的激活可以作为治疗糖脂代谢紊乱等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潜在策略[3]。然而,当机体处于急性冷刺激暴露时,尚不清楚BAT是如何快速启动产热功能。DDB1(Damage-specific DNA binding protein 1)是一种多功能蛋白,通常与CUL4形成泛素连接酶复合物,行使调控DNA损伤修复以及细胞增殖、存活等多种生物学功能[9-12]。赵同金

    来源:复旦大学 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

    时间:2022-05-18

  • 清华大学药学院陈立功课题组应邀发表多篇综述文章阐述转运蛋白重要生理和药理功能

        近期,清华大学药学院陈立功课题组受邀发表多篇综述文章阐述转运蛋白重要生理和药理功能,有力推动了转运蛋白研究领域的发展。其中多个文章被评为优秀影响力论文 ( High Impact Paper)和入选ESI高影响力论文,现将部分文章介绍如下:     1. 药学院已毕业博士生宋文欣作为第一作者在《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上发表题为“免疫细胞中的溶质载体转运蛋白是重要的代谢门控”(Solute carrier transporters: the

    来源:清华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5-18

  • 银河系中心黑洞首张照片公布 三名北大教师深度参与

    北京时间5月12日晚,在全球各地同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文学家向人们展示了位于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首张照片。这一成果给出了该天体就是黑洞的实证,为理解这种被认为居于大多数星系中心的“巨兽”的行为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该照片由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这个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分布在全球的射电望远镜组网“拍摄”而成。北京大学的三位科学家深度参与了这项重大发现,他们是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何子山教授、邵立晶研究员和未来技术学院孙赫研究员。          图1:银河系中心黑洞的首张照片(EHT合作组织提供)这是银河系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5-18

  • 16种空间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整合算法在预测基因或细胞类型空间分布方面的性能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瞿昆教授课题组通过设计一整套分析流程,系统性评估了16种空间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整合算法在预测基因或细胞类型空间分布方面的性能。研究成果以“Benchmarking spatial and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integration methods for transcript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and cell type deconvolution”为题,于2022年5月1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Methods。图1:“正式见刊截图”细胞在组织器官内所处的空间位置对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2-05-17

  • 邓宏魁、李程合作利用小鼠二细胞胚胎建立具有形成类囊胚能力的新型全能性干细胞

    2022年5月4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邓宏魁教授课题组与李程研究员课题组、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徐君研究员课题组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erivation of totipotent-like stem cells with blastocyst-likestructure forming potentia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化学小分子筛选组合,建立了一个新的全能性干细胞培养条件,可以支持从小鼠二细胞胚胎及扩展型多能干细胞(EPS细胞)建立全能性干细胞系。这种新型全能性干细胞可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在分子特征和发育潜能上与小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5-17

  • 武汉植物园在药用植物印楝潜在抗氧化活性的筛选中取得新进展

      印楝(楝科)是一种典型的热带-亚热带多用途传统药用植物。美国国家科学院将其报道为“解决全球问题之树”,又称之为“21世纪之树”。印楝不同部位,包括树皮、根、种子、果实、叶子和花等,被广泛用于治疗溃疡、胃肠道疾病、糖尿病和传染病等。现代药理表明,印楝具有降血糖、抗疟疾、抗氧化、抗寄生虫等广泛的药理活性。目前,印楝中已报道300多种化合物,为其广泛的药理活性提供了化学基础。然而,传统植物化学方法在揭示具有某种药物活性的化合物如该植物中的抗氧化化合物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中科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园药用植物化学生物学学科组助理研究员范民霞在郭明全研究员的指导下,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2-05-17

  •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中华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发表

        近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权威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二区)发表了我院刘中华教授课题组完成的论文“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entipede toxin SsTx-4 inhibition of inwardly rectifying potassium channels”。J.BIOL.CHEM.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著名学术期刊,2021年最新影响因子5.157。唐冬芳博士与徐佳慧硕士为并列第一作者,刘中华教授与唐城副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5-17

  • 刘少军院士团队成果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历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中,遴选出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和创新性的优秀成果汇编而成的基础研究成果集。收录在其中的成果能够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科技动力和智力支持。该成果选编每五年出版一次,收录了我国每个五年计划中基础研究的优秀成果,已连续出版七部,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成立三十五周年之际,遴选了2016-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5-17

  • 黄伟涛副教授课题组在分子传感、逻辑计算与信息安全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2022年以来,黄伟涛副教授课题组在多模金属离子传感、逻辑计算和信息加密隐写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Biosens. Bioelectron.,2022, DOI: 10.1016/j.bios.2022.114260 (SCI一区,10.618)、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22,14(7), 9480-9491 (SCI一区,9.299)和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22,14(6), 8311-8321 (SCI一区,9.299)等期刊上。 21世纪以来,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信息安全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5-17

  • 《Molecular Therapy》发表武汉大学殷雷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Therapy》(IF: 11.454)在线发表了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和省细胞稳态重点实验室殷雷研究组在Cas12a脱靶研究取得的新成果,论文题目为“Cas12a variants designed for lower genome-wide off-target effect through stringent PAM recognition”( 《通过设计PAM严格识别的Cas12变体来降低其全基因组脱靶效应》),这是继该课题组2020年在《Genome Biology》上发表低脱靶CeCas12a的又一成果。。   CRISPR-C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5-17

  • 周荣家/程汉华课题组发表黄鳝性逆转研究的综述论文

      2022年1月6日,国际著名CelPress期刊《Trends in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IF=12.015)在线发表了生命科学学院周荣家/程汉华教授课题组的综述论文,题目为“Decoding genome recombination and sex reversal”(DOI: 10.1016/j.tem.2021.12.002)。该论文全面综述了黄鳝作为新型模式物种在性逆转方面的系统性研究。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其医学巨著《本草纲目》首次描述了黄鳝的药膳价值。我国及东南亚国家把黄鳝作为水产鱼类养殖,成为了人们席上滋补佳肴。上世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5-17

  • 周宇/付向东合作揭示RNA可变多聚腺苷酸化渐进式加工新模式

      2022年1月10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宇教授研究组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教授合作在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在线发表题为“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by sequential activation of distal and proximal PolyA sit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细胞中的许多基因在远端polyA位点加工产生的长3′UTR转录本会滞留于染色质或核基质(nuclear matrix),这些已加尾的转录本可进一步在近端polyA位点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5-17


页次:346/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41][342][343][344][345][346][347][348][349][3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