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华南植物园揭示长期氮沉降调控热带森林土壤碳排放的格局及机制

      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大气CO2增加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科学话题并引起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关注。巴黎协议和IPCC报告均指出有效遏制大气CO2增加是缓和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强调需要深入理解大气碳源和碳汇。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至少有一半的土壤有机碳储存于森林中。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主导全球森林碳循环,它们占据全球森林78%总碳排放和55%总碳吸收。人类活动也导致大气氮沉降加剧。氮沉降通过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性改变森林土壤呼吸及碳排放,但目前学术界关于氮沉降如何影响森林土壤呼吸的认识主要源于短时间尺度的研究。由于氮沉降是个长期的生态环境过程,缺乏长期且连续的研究将无法准确认识氮沉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12-07

  • 华南植物园对植源抗真菌活性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作用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常见真菌,它能够侵染农副产品、中药材和加工食品等物品。黄曲霉能够产生强毒性的次级代谢物—黄曲霉毒素,后者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Ⅰ类致癌物,它引发肝癌的比例高达世界总肝癌数的28.2%。黄曲霉侵染给农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全球每年因黄曲霉毒素污染损失1600万吨玉米。据统计,2006至2016年,非洲、美洲和欧洲谷物中黄曲霉平均发病率为55%,亚洲发病率高达63%。另外,黄曲霉还是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可使免疫力低下人群患曲霉病,是侵袭性曲霉病的第二大诱因,导致慢性肉芽肿性鼻窦炎、角膜炎、皮肤曲霉菌病、伤口感染和骨髓炎等临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12-07

  • 华南植物园揭示驱动北半球针叶林春季物候变化的关键热临界点

      植物春季物候提前是陆地生物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特征之一,而次生生长(木质部物候)是其关键组成部分。尽管人们对预测植物物候的转变越来越感兴趣,但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春季物候提前仍存争议。不同时空尺度下全球变暖驱动的春季物候提前的各种证据暗示了这种响应可能存在温度临界点。该研究从北半球75个研究样地整合了1998-2016年间(非连续时间序列)20个针叶树种木质部细胞壁增厚开始期的大数据集,覆盖北半球(23-66°N)广泛的年均温(MAT)梯度(-3.05至22.9℃),揭示了北方针叶林春季物候的提前存在温度临界点,高于温度临界点时春季物候中的木质部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程度显著下降;并揭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12-07

  • PLoS Pathogens|我室刘昱研究组揭示DDOST促进抗病毒免疫信号分子MITA寡聚化活化的作用机制

    2022年11月30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杂志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刘昱教授课题组的最新成果,论文题目为“MITA oligomerization upon viral infection is dependent on its N-glycosylation mediated by DDOST”(病毒感染诱导的MITA寡聚化依赖于DDOST介导的N-糖基化),DOI: 10.1371/journal.ppat.1010989。 cGAS-MITA信号通路是细胞识别胞质中异常DNA并启动天然免疫反应的重要途径之一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2-12-07

  • J Virol | 我室胡志红、王曼丽团队揭示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口服感染因子复合物的组成和功能

    近日,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胡志红研究员和王曼丽研究员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上发表题为Functional Peroral Infectivity Complex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of Shrimp 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口服感染因子复合物的组成和功能。 WSSV是对虾白斑综合症的病原,患病对虾表现出厌食、白斑等症状,死亡率高达95%以上,给全球对虾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然而目前对该病毒仍缺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2-12-07

  • 化学学院雷晓光课题组利用化学酶法策略实现手性环己烯骨架的高效多样性合成

    多取代的六元环骨架是药物分子和活性天然产物中常见的结构单元。近年来,手性环己烷的合成研究受到学术界和制药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狄尔斯-阿尔德反应(Diels-Alder reaction,简称D-A反应)即共轭双烯(二烯体)与取代烯烃(亲二烯体)之间发生的[4+2]环加成反应,是合成化学中构建六元环骨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已经在天然产物全合成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但传统的不对称D-A反应在立体选择性以及反应模块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药物合成上的应用。鉴于酶催化往往具有高效、绿色的特点,近年来对于D-A反应酶的挖掘和工程化改造受到广泛关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雷晓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12-07

  • 基因组突变检测哪家强?国产FANSe算法大幅领先国外算法

    近日,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发表论文 Towards an accurate and robust analysis pipeline for somatic mutation calling,比较了当前5种突变检测算法在低频突变标准测试数据集上的性能,发现国产FANSe算法的检测效果远胜于国际上常用的算法,速度还要快上几十倍。这将为癌症诊疗等应用提供重要的标准化依据。现如今,大规模测序已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检测全基因组的突变,理论上可以解决癌症、遗传病等依赖于突变检测的应用。但实际上,此类应用乱象不止。2015年,美国ACMG组织测试,57个已明确诊断的遗传病患者的全外显子组测序未能找到任

    来源:暨南大学

    时间:2022-12-06

  • 一条由非编码RNA HID1介导的光控种子萌发信号通路

    种子植物的萌发对于其完成整个生活史至关重要。光是影响种子萌发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是两种主要影响种子萌发的植物激素,它们分别抑制和促进种子萌发。拟南芥光受体光敏色素B(phyB)感受红光后会造成转录组的剧烈变化,并促使种子在吸胀48小时内完成萌发。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吸胀的种子感受红光后,抑制种子萌发的转录因子PIF1蛋白水平快速下降,进而造成 ABA含量在整个萌发过程中持续下降。然而红光信号如何实现对于ABA合成的持续抑制尚不清楚。 朱丹萌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非编码RNA与植物环境适应性调控研究。近年来,课题组围绕植物中的核仁小分子RNA与长链非编码RN

    来源: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时间:2022-12-06

  • 将“免疫平衡”理论数学方程化

      免疫平衡理论的提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把握了免疫现象的两个最本质因素,即正向免疫和负向免疫,赋予了解析复杂免疫现象的哲学意义。免疫平衡理论虽然触及了免疫学的核心问题,但由于免疫平衡的抽象化和不能准确定量的特性,因而并不能很好地指导免疫学的基础研究和个体化的医疗实践。近期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健康院)陈小平研究员将免疫平衡理论方程化,建立了免疫动力学方程,加深了对这一理论的认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现代免疫学在多个学科不断发展的支撑下正在蓬勃发展,涉及众多理论和先进技术,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免疫组学、代谢组学和免疫代谢组学等,但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2-12-06

  • 中国老年人睡眠过多会增加69%患痴呆的风险

    一项新的研究分析了睡眠时间和时间如何影响痴呆风险。根据最近发表在《美国老年病学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人们睡觉的时间和睡眠时间可能会增加他们患痴呆症的机会。在平均3.7年的随访中,在研究开始时没有痴呆的1982名中国老年人中有97人患上了痴呆。睡眠时间超过8小时(与7-8小时相比)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高出69%,晚上9点前睡觉与晚上10点或更晚的人相比患痴呆症的风险高出两倍。作者写道:“这表明,应该监测那些卧床时间延长、睡眠时间提前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参考文献:Associations of sleep timing and time in bed with dementia and cogn

    来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时间:2022-12-06

  • 新疆生地所报道荒漠植物卷曲叶片包裹花和果实现象

      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一般有一平展的叶片,以叶柄与茎相连。不同植物的叶具有不同的形态。此外,植物的叶也有许多变态,例如仙人掌的刺和豌豆的卷须都是变态的叶。叶的不同形态和变态都是进化上的适应。而有些植物的叶还可能通过运动以适应环境。   犁苞滨藜(Atriplex dimorphostegia)是分布在新疆准噶尔荒漠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片在生长过程中呈现卷曲状态,包裹花和果实。查阅已有资料,此现象在准噶尔荒漠植物中为第一次报道。推测该肉质化叶片的包裹状态可能在避免花、果受到高温和风沙伤害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下一步团队将继续对该物种开展研究,并试图回答“叶片卷曲是否对该物种的光合作用效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2-12-06

  • 昆明植物所在兰科药用植物多糖方面取得系列新进展

      兰科(Orchidaceae)是被子植物中最古老、最大的科之一,是一个高度进化而复杂的科,全科约800属两万余种,分布域广泛,具有极高的药用、观赏和科研价值。中国是世界上兰科植物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以云南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全球兰科植物分布中心之一。按照生态习性,兰科植物主要分为地生、附生或腐生三类,对应的药用兰科植物有白及、石斛、天麻等。由于特殊的生理生境,兰科药用植物在块茎、茎或假鳞茎等部位富含多糖,是兰科药用植物能量存储的主要方式,是药用部位的主要物质构成之一。由于天然多糖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及研究手段的局限性给化学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这也阻碍了进一步认识兰科药用植物多糖类成分的药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12-06

  • 北京大学邓兴旺实验室朱丹萌课题组系统阐述植物非编码RNA研究进展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 ncRNAs)指不编码为蛋白质,直接以RNA形式发挥生物学功能的核糖核酸总称。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发现,长度大于50个核苷酸的ncRNA在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信号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是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因子。         朱丹萌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非编码RNA与植物环境适应性调控研究, 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Liu et al., 2013; Wang et al.

    来源: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时间:2022-12-06

  • 上海交大Bio-X研究院李保界课题组与合作者发现结缔组织成体干细胞

    骨骼、脂肪等特殊结缔组织是重要的钙、磷和能量代谢器官,且在骨质疏松和肥胖等代谢疾病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结缔组织由特定的细胞组成,如骨骼中的成骨和软骨细胞、白色脂肪组织和真皮中的脂肪细胞等。组织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种子细胞,负责组织器官的发育、维持和再生修复,并与器官衰老等病变密切相关。组织干细胞的研究多聚焦于器官发育和生长,对成体干细胞知之甚少。但是,哺乳动物从成年至死亡占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比如在小鼠中,这个阶段占比高达90%。因此发现成体干细胞对于了解组织器官的维持、再生修复和衰老具有重要意义。有些组织器官的发育和维持依靠不同的干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12-06

  • 上海交大海洋学院极地与气候变化团队发表GRL封面文章:青藏高原冰芯包裹气的氧同位素定年界定其年代为全新世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胡焕婷和侯书贵分别以第一和通讯作者身份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题为“δ18O of O2 in a Tibetan Ice Core Constrains Its Chronology to the Holocene”的研究论文,上海交通大学为该成果的第一和通讯单位。该论文被选为GRL第49卷21期的封面论文。准确建立冰芯的年代框架是冰芯研究的基础,也是利用冰芯记录重建古气候的前提。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是除两极外最大的冰川发育区,但山地冰芯由于底部迅速减薄,且易受融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12-06

  • 化学学院彭海琳课题组与合作者研发新型功能化石墨烯用于改善冷冻电镜优势取向问题

    单颗粒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是目前用于解析生物大分子高分辨率结构的主流手段之一。然而,高质量的冷冻电镜样品制备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如气液界面、优势取向和背景噪音等,极大地限制了结构解析的效率。针对这些问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王宏伟教授课题组、清华大学药学院饶燏教授课题组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教授课题组合作,合成了多种带有不同荷电性质基团(如氨基和磺酸根)的重氮盐分子,并利用这些重氮盐分子对CVD生长的石墨烯膜进行功能化修饰,进而获得带有不同荷电性质的石墨烯支撑膜。他们利用石蜡作为转移介质,将石墨烯支撑膜洁净转移到电镜载网上,用以冷冻电镜样品制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12-06

  • STTT | 综述:生物正交化学在构建智能化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化药物递送系统(SDDS)可以增强药物的靶向递送、改善药物的药动学行为、降低毒副作用,提高患者依从性等。随着药物形式从小分子发展到生物大分子以及活细胞,高效递送技术的开发也愈发重要。进一步提高药物递送的靶向效率,开发多功能DDS是改善药物疗效的重大需求。生物正交化学反应可以在不影响正常功能的情况下,在体内温和发生,为开发构建新型DDS提供了新策略。一方面,通过代谢糖工程可以在靶细胞表面引入大量生物正交基团,通过生物正交化学反应实现药物分子的高效靶向递送;另一方面,生物正交化学反应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功能化改造手段,可以将细胞因子、抗体或纳米颗粒锚定在活细胞表面,开发多功能生物基源DDS。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2-12-06

  • 生物物理研究所柯莎研究组揭示两种主要的人源胞浆Hsp70巯基活性差别的分...

      2022年 11月22日,《生物化学杂志》(JBC)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柯莎(Sarah Perrett)研究组的研究论文,题为“Exploration of the cysteine reactivity of human inducible Hsp70 and cognate Hsc70”该研究工作是柯莎研究组对Hsp70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Hsp70的半胱氨酸巯基反应活性长期研究获得的系列重要成果之一,揭示了两种同源性高达86%的人源胞浆Hsp70——应激诱导型Hsp70(HspA1A,hHsp70)和保守表达的Hsp70(HspA8, hHsc70)具有不同巯基活性的分子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12-06

  • 微生物所发现杂交稻根系微生物组具有抗性杂种优势

      JIPB近日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颜永胜研究组题为“Heterosis in root microbiota inhibits growth of soil-borne fungal pathogens in hybrid rice”(https://doi.org/10.1111/jipb.13416)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杂交稻形成了与亲本显著不同的根系微生物组,某些杂交稻品系的根系微生物组在组成和功能上具有典型的超亲优势特征,且杂交稻根系微生物组杂种优势可从杂交稻传递至与其混栽的常规稻,促进常规稻性状的提升。   杂交稻LYP9根系微生物组具有广谱抗病杂种优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12-06

  • 微生物所在难培养候选门纳米菌TM7类群挖掘培养与表面寄生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候选门辐射群(Candidate Phyla Radiation, CPR)是最近发现的一类基因组极小的专性寄生体,占据了细菌多样性的25%以上,其发现极大地扩展了对微生物“暗物质”的认识。CPR在环境和动物中广泛存在,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在多个人体部位检测到多种CPR类群。     近日,微生物所杜文斌研究组与北京大学吴晓磊教授研究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田靖博士合作,开发了基于epicPCR的CPR-宿主原位共生关系挖掘的候选门微生物培养流程,并首次揭示了候选门TM7细菌依靠四型菌毛(T4P)运动和附生宿主的机制。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12-06


页次:265/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