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南京土壤所在黑土有机质活性库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溶解性有机质是土壤有机质中活性最强的功能组分,影响着土壤稳定碳库的形成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土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生态系统中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和输出通量已有较多报道,但是其形成与转化机制仍待深入揭示。东北黑土素以高有机质著称,但处于不断衰减状态,呈现含量和活性“双下降”。 南京土壤所研究员丁维新团队以百年尺度耕种时间系列黑土农田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和质量的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随耕种年限增加,黑土溶解性有机质与有机质总量同步下降,但是生物可利用性与含量呈负指数关系。光谱分析表明,复杂大分子化合物减少及小分子芳香物质和类蛋白组分增加,是溶解性有机质生物可利用性提高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11-25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药可卡因的生物合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托品烷生物碱(TAs)是一类具有吡咯环和哌啶环骈合而成的托品烷基本骨架的生物碱,其代表性成员莨菪碱和可卡因是具有悠久药用历史,而且是目前仍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重要天然药物。1860年可卡因从古柯叶中被分离纯化获得,而后被用作眼科手术治疗的麻醉药,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和使用的局部麻醉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卡因类局麻药都是由可卡因改构而来。此外,可卡因还曾经是著名饮料的配方之一。然而由于成瘾性,自1914年起,除医疗外禁止使用可卡因和古柯叶。在2018年,可卡因由于其不可替代的优点被FDA批准为口腔和鼻腔外科手术的局麻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11-25

  •  成都生物所揭示了亚高山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菌根真菌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贡献

     植被演替改变了植物碳输入的质量和数量,进而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以及优势菌根真菌种类。在过去的一万年里,由于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在以丛枝菌根(AMF)为宿主的草类和以外生菌根真菌(ECM)为宿主的林地之间来回切换。植物在受到菌根侵染后迅速融入菌丝吸收网络,它们决定了在早期演替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群落类型。植被建立后,它开始改变土壤性质,并通过调节水分和从地上和地下来源输入的有机质,并提供黏合剂(黏液和糖蛋白),进一步影响土壤结构。次生演替阶段的造林对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别是真菌群落的发展有很强的影响。形成第一批群落的初始菌根类型可能无法在激烈竞争的森林发展阶段下生存,而晚期菌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11-25

  • 农学院黄佳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发文揭示杀虫剂的新靶点

    化学杀虫剂被广泛用于控制农业害虫和病媒昆虫,是维护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目前占80%以上市场份额的杀虫剂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但是这几百种神经毒剂会聚在8个已知的分子靶标上,而最近30年只发现了TRPV离子通道这一个新的靶点。11月24日,浙江大学黄佳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为“An insecticide target in mechanoreceptor neurons”的论文,通过揭示杀虫剂氟啶虫酰胺的作用机制,发现了昆虫神经系统中第9个分子靶标——烟酰胺酶。氟啶虫酰胺于1994年在专利中首次披露并于2003年上市,对蚜虫等刺吸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2-11-25

  • 罗欢和张航课题组在Progress in Neurobiology发表论文揭示人脑中关系网络结构的动态涌现的...

    想象正在观看一部话剧。幕布拉开,灯光亮起,人物鱼贯登场。随着情节展开,我们脑中会逐渐构建一副人物关系网络来,比如朋友敌人、情侣情敌、匪兵甲路人乙等等。更有趣的是,我们会进一步以此形成新的知识,比如推理出两个从没一起出现过的人可能同属一个阵营。可以说,人类一个重要能力就是不断追寻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人类智能的重要体现。因此,理解人脑如何学习和推理这些碎片化信息背后的网络关系结构对于揭示人类智能基本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这一问题及其脑机制,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的罗欢研究员和张航研究员课题组设计了一个新颖的序列预测实验范式,并记录高时间分辨率的脑电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11-25

  • 我国学者在银铜纳米团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Ag77Cu22团簇的组装和解组装的磁性变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925303、21771186、91961204、22171268)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伍志鲲、曾雉研究员与大连理工大学赵纪军教授合作,通过金属纳米团簇与硫的直链状组装,发现团簇的磁矩转移和耦合新现象。相关研究成果以“原子精确银-铜纳米团簇组装诱导的磁矩转移和距离依赖的磁矩耦合(Assembly-induc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11-25

  • 我国学者在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分离膜方面取得进展

    图 (A) SEEDS/PVDF的表面SEM图像;(B) MOF-NS/PVDF的表面SEM图像;(C) PDMS/MOF-NS/PVDF的表面SEM图像;(D) MOF-NS纳米片的晶体结构(HR-TEM图像和传质通道);(E) MOF-NS/PVDF膜经PDMS滴涂修复后的表面水接触角;(F) PDMS/MOF-NS/PVDF膜的乙醇-水分离性能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736001)资助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11-25

  • 王江云/陈永湘课题组在遗传编码膦配体及人工金属蛋白(酶)设计研究中取...

      2022年11月23日,JACS期刊发表了王江云课题组和清华大学陈永湘课题组题为"Genetically Encoded Phosphine Ligand for Metalloprotein Designn"的研究论文,首次通过遗传密码子扩展(GCE)策略将非天然的膦配体引入了生命体系,进而发展了含非天然膦配体的人工金属蛋白(酶)的构建策略。   在自然界和生物体中,作为一种构成生命体的重要元素,磷元素多以+5价的化合物形式存在于生命体系中,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3价磷由于特殊的电子结构具有更丰富的功能特性,但由于地球生物圈处于富氧环境的局限,生物体几乎没有进化出能利用低氧化态磷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11-25

  • 武汉大学高帅教师与颜宁教师合作,Cell最新发布药物调控钙离子通道合作研究成果

    新闻网讯(通讯员杨鹏)11月22日,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高帅和原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颜宁共同在Cell(《细胞》)杂志在线发表药物调控钙离子通道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severe adverse interaction of sofosbuvir and amiodarone on L-type Cav channels”(《索非布韦和碘胺酮药物联用阻断L型钙离子通道引起严重不良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高分辨冷冻电镜、结合细胞活性、分子模拟等实验,揭示了丙肝特效药索非布韦与抗心律失常药碘胺酮联合使用产生严重副作用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更加安全的丙肝治

    来源:武汉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11-24

  • 这种“自私”基因的发现让人们对既定的进化论信念产生了怀疑

           这一发现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寄生DNA如何影响基因组进化的理解。减数分裂驱动基因是一种自私的基因,确实是自私的。它们几乎存在于所有物种的基因组中,包括人类,并不公正地将其遗传物质转移给超过一半的后代,导致不育和损害机体健康。直到最近,由于它们的寄生潜力,它们在进化过程中的寿命被认为是短暂的。Stowers医学研究所与中国北京的国家生物科学研究所合作,发现了一个自私的基因家族,它已经存在了1亿多年,比已知的任何减数分裂驱动因子都要长10倍——这对自然选择和进化如何处理这些威胁序列的既定信念提出了质疑。副研究员Sarah Zanders博士说:“人

    来源:elife

    时间:2022-11-24

  • 耳蜗衰老的细胞分子基础

      作为五大感觉器官之一,耳蜗能够感知外界的声波震动,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传递到大脑的颞叶形成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耳蜗的生理功能逐渐退化,从而导致老年性耳聋的发生,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解析耳蜗衰老的机制是理解并干预老年性耳聋的重要基础。然而,耳蜗结构精巧且复杂,由耳蜗柯蒂氏器、基底膜、蜗轴、血管纹、螺旋韧带等不同解剖区域组成,包含数十种细胞类型,传统方法难以精确揭示耳蜗衰老过程中不同细胞类型的衰老规律及分子调控网络。  2022年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东南大学柴人杰课题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思课题组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组合作,在Protein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2-11-24

  • 交大密西根学院教师赵栗在课题组提出应用于可穿戴器件的独特自充电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助理教授赵栗在课题组在国际材料学科顶级期刊Nano Energy(影响因子为19.069)发表题为Enhanced Spontaneous Self-Charging through Scalable Template-Free Surface Engineering at Building Block Fiber Scale for Wearable Electronics(《通过可扩展的无模板表面工程提升可穿戴电子器件的自发自充电性能》)的研究论文。赵栗在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密院本科生沈丰义和能量转换与光电子实验室研究生缪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11-24

  • 《Science》刊发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师文章:《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研究的影响》

    2022年11月18日,《Science》(《科学》)刊发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和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伦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博士后李晓洁(第一作者),刘瑞爽副教授和丛亚丽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的论文——《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研究的影响》Research under China’s personal information law-- The new law may present obstacles to some kinds of research ,文章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医学科学研究的影响,并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11-24

  • 唐淳和合作者运用结构预测和交联质谱,搭建冷冻电镜中的“缺失”结构

    RNA的m6A甲基化修饰为RNA的所有修饰中丰度最高,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参与调控生物发育、疾病、生理等各种生物学过程。m6A的“写入”蛋白复合体由METTL3、METTL14、 WTAP、VIRMA等组成,对RNA序列(RRA*CH)进行甲基化共价修饰。对于这一复合体的结构解析,有助于解释甲基化修饰的序列选择性、位点特异性,以及“读写”的时空动态性。整个的m6A 甲基转移复合体,组成复杂、结构高度动态,单通过冷冻电镜或晶体衍射,难以目睹其全貌。正由于此,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PI、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唐淳教授课题组的合作者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11-24

  • Nat Commun |上海药物所联合构建表面功能仿生型纳米药物载体改善胰岛素口服治疗效果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临床上针对Ⅰ型糖尿病及Ⅱ型糖尿病中晚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频繁皮下注射胰岛素,这不仅给患者造成了痛苦与不便,且会导致外周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引起低血糖、肥胖等副作用。相较而言,口服胰岛素则因无痛、给药方便等特点而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但是,一方面人体胃肠道内的生理屏障极大限制了胰岛素的口服吸收效率;另一方面,胰岛素经口服吸收入血后,还面临着在靶部位有效蓄积的困境。正常生理状态下,胰岛素经胰岛β细胞分泌后主要作用于肝脏,肝脏处胰岛素浓度约为外周组织的2-3倍。因此,口服胰岛素需要依次高效克服肠黏膜吸收屏障并靶向富集在肝脏发挥作用,从而模拟内源性胰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2-11-24

  • 曾艺组发现Zeb1调控血管内皮干细胞静息的机制

      11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曾艺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Activation of Wnt/β-catenin signaling by Zeb1 in endothelial progenitors induces vascular quiescence entry”。该研究揭示了Zeb1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血管内皮干细胞静息状态的机制。   血管循环系统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的发育和损伤修复至关重要。血管通过新生、扩张、重塑,在各器官中建立有效的供给网络,维持组织稳态。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2-11-24

  • 四川大学Nature子刊发文:开发并验证基于靶向CAFs的Pin1抑制剂递送系统清除小鼠胰腺肿瘤的全过程

      近日,我院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研究团队在 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7.694)上发表研究论文Pancreatic tumor eradication via selective Pin1 inhibition in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and T lymphocytes engagement。该研究开发了一个基于CAFs靶向性抗体和DNA条形码束胶系统的脯氨酰异构酶PIN1抑制剂递送系统,该系统借助CD8+T细胞特异性核酸适配体将CD8+T细胞引入肿瘤内部,在小鼠胰腺癌原位模型中实现了胰腺肿瘤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2-11-23

  • 维生素B1代谢基因在东亚人群中的适应性进化

      2022年11月15日, iScience 在线发表了营养与健康所研究成果“Archaic introgression contributed to the pre-agriculture adaptation of vitamin B1 metabolism in East Asia”。 该研究分析了全球人群3823个全基因组,结合古人DNA数据,发现维生素B1代谢通路中涉及的基因在东亚人群受到特异性正向自然选择;研究进一步鉴定了东亚人群中适应性单倍型的起源,估计出东亚人群特异性自然选择发生的时间及潜在的进化驱动力。研究结果提示东亚人群和其全球其他人群的维生素B1的代谢能力和机制可能存在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2-11-23

  • 苏州医工所缪鹏课题组在线性杂交链式反应组装方面取得进展

      杂交链式反应是Dirks和Pierce于2004年提出的一种无酶参与的核酸聚合反应,由目标分子引发若干条热力学稳定的且具有特定二级结构的DNA燃料链发生级联反应,最终产生具有切口的超长链DNA纳米结构。运用杂交链式反应可以实现目标分子的信号放大。   苏州医工所缪鹏课题组前期已基于该技术发展了若干种高性能传感器用于生物活性分子的检测(Nanoscale, 2022, 14, 612; Part. Part. Syst. Charact., 2020, 37, 1900488;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9, 11, 41157; Sens. Actu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2-11-23

  • 上海交大夏小霞课题组综述人工无膜细胞器设计原理及其应用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夏小霞课题组应邀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题为 “Synthetic protein condensates for cellular and metabolic engineering”的综述论文,系统阐述了人工蛋白质凝聚体(无膜细胞器)的设计原理、构建方法(图1),以及在细胞生理代谢调控方面的前沿应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钱志刚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黄盛晨博士为第二作者,夏小霞教授为通讯作者。图1 无膜细胞器驱动的细胞代谢调控无膜细胞器是近年来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亚细胞区室结构,主要通过细胞内蛋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11-23


页次:269/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