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Cell | 张泽民课题组受邀综述肿瘤基因组学的重要成果与发展方向

    肿瘤基因组学(Cancer genomics)旨在系统性地发现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驱动机制,理解肿瘤异质性的生物学基础,并据此提供个体化的精准治疗策略。过去20年,得益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肿瘤基因组学推动了肿瘤生物学的革命性变化,极大丰富了我们对癌细胞自身、以及整个肿瘤微环境的理解,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行方案。 2023年4月13日,生命中心、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学学院张泽民教授受邀于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Accelerat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cancer biology through the lens o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3-04-20

  • Cell | 高宁团队揭示血红细胞Spectrin-Actin膜骨架系统的组织规则及结构稳...

    经典的细胞骨架是由微管(microtubule)、微丝(F-actin)或者中间丝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在细胞的稳定性维持、胞内物质运输以及细胞运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除此之外,动物细胞中还存在一种以血影蛋白spectrin为基础的二维网状形式的膜骨架系统。膜骨架平行于细胞膜分布,紧贴在细胞膜内侧,赋予细胞膜更高的机械强度和可塑性 (Lux, 2016)(图1)。膜骨架与细胞膜的功能活动密切关联:通过与膜蛋白的互作,膜骨架可以调控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定位,促进膜蛋白聚簇形成高级组织形式,同时也参与调控细胞对外界信号的响应。上世纪60年代,膜骨架首先在红细胞中发现,针对膜骨架的分子层面的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3-04-20

  • 刘宏伟研究团队发表肠道微生物群相关天然产物研究进展综述

      日前,微生物研究所刘宏伟研究团队受邀在Natural Product Reports发表综述文章,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天然产物活性分子、肠道微生物和宿主三者之间的研究进展,为天然产物药效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并有助于阐明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和分子机制。    文章总结并提出了天然产物活性分子菌群互作机制研究的总体策略(图1)。团队通过动物模型或者人群队列研究,明确天然产物活性分子的表型。利用菌群移植、无菌小鼠等实验手段,证明中药天然药物活性分子的药理表型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多组学的策略,如微生物组测序分析、代谢组分析、转录组分析和蛋白组分析等手段,解析肠道菌群介导中药药效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4-20

  • 构建靶向TOPK和乏氧环境的纳米递送系统 为食管鳞癌治疗提供新策略

      2023年2月,我院胸外科袁勇教授团队联合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米鹏教授团队在ACS Nano(IF:18.027)在线发表研究文章“Identifying TOPK and Hypoxia Hallmarks in Esophageal Tumors for Photodynamic/Chemo/Immunotherapy and Liver Metastasis Inhibition with Nanocarriers”。该研究识别了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关键治疗靶点TOPK并针对性构建搭载TOPK抑制剂OTS964和光敏剂 chlorin e6的乏氧响应性纳米递送载体,为食管鳞癌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3-04-19

  • The EMBO Journal报道心血管疾病药物靶标血管紧张素受体偏向性信号转导的结构机制

    I型血管紧张素II受体(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 AT1R)是人体中血压调节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 AngII)通过激活AT1R来调节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生理作用。近年对AT1R的研究发现,AT1R的下游Gq信号通路与β-arrestin信号通路在人体中介导了不同的功能:激活Gq信号通路会导致血压升高,而激活β-arrestin信号通路则会增强心肌功能。因此开发AT1R的β-arrestin偏向性激动

    来源:浙江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4-19

  • 新疆生地所在荒漠优势灌木木质部结构性状的空间格局及其气候驱动因素研究中获进展

      植物水力性状(Plant hydraulic trait)是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功能性状类型之一,可反映植物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是全球变化对植被动态影响的良好预测因子。木质部作为维管植物的水分运输组织,其结构与水分运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木质部结构性状以及与之相关的功能性状随环境梯度的变异以及性状网络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生态适应策略。目前,我国有关植物功能性状的样带研究多集中于中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区的森林样带,然而,有关西北荒漠区优势灌木木质部解剖结构性状的空间变异性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明晰。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3-04-19

  • 朱书/马洪第团队发现炎症性肠病(IBD)的新型易感基因及其致病机...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受到多因素影响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局限性,存在药物应答率低,以及耐药性等问题。针对这些临床治疗难题,筛选该疾病的新型敏感标志物,并明确其致病机制与关键致病因子,建立临床靶向阻断关键致病因子的新型个体化诊疗策略有助于提高药物应答率,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朱书教授团队发现IBD新型易感基因Carinh,并揭示该基因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肠道免疫微环境,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在机制研究中,发现Carinh通过调控肠炎中重要的炎症抑制因子IL-18BP的表达,减轻肠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3-04-19

  • Water Research综述介绍上海交大周保学团队含氮废水Cl•/ClO•高效脱氮系列研究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周保学教授团队在环境领域著名学术期刊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Nitrogen-containing wastewater fuel cells for total nitrogen removal and energy recovery based on Cl•/ClO• oxidation of ammonia nitrogen”的综述论文。论文重点介绍了团队在含氮废水Cl•/ClO•脱氮及产能领域取得的系列研究进展。研究内容氮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源之一,是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诱因。水中无机氮污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4-19

  • 上海交大高国副研究员团队发文综述水系锌离子电池锌阳极改性材料的最新进展与挑战

    近日,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感知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国副研究员团队的综述论文“Recent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of Zn anode modification materials in aqueous Zn-ion batteries ”(水系锌离子电池锌阳极改性材料的研究进展及挑战)在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IF=24.8)上发表。综述背景日益枯竭的化石资源已不能满足能源需求,并造成了许多不可挽回的环境问题。随着电化学储能设备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成本低廉、安全性高、环境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4-19

  • 吴伟教授团队提出“魔术贴”式多键效应增强主动靶向效率新策略

           近期,复旦大学吴伟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期刊2023年第354期上以“Hook&Loop multivalent interactions based on disk-shaped nanoparticles strengthen active targeting”为题,发表了研究论文。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的研究与开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展迅速,并已催生了多个里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4-19

  • 药学院沙先谊教授/附属闵行医院赵静教授AFM:无药仿生纳米递氧系...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极高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疗法是临床推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方法,旨在快速恢复缺血部位的血氧供应,减轻缺血引起的脑损伤。然而,大脑的高代谢活动和低碳水储量使缺血造成的脑损伤进展十分迅速,导致再通治疗可获益的时间窗极窄,超出时间窗的再通治疗会增加脑出血风险并造成继发性再灌注损伤。目前尚无确切的有效延长缺血-再灌注治疗时间窗的方法,成为制约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的最大阻碍。       复旦大学药学院沙先谊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4-19

  • 蒋晨教授《AFM》发文:转胞吞作用介导的肿瘤深部穿透用于胰腺癌...

           近日,复旦大学蒋晨教授、孙涛副教授团队,针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病理特征和临床需求,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可触发转胞吞作用的多功能药物共递送系统,可高效地将化疗药物递送至PDAC病灶深部,调控PDAC微环境,并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弘毅为论文第一作者。       胰腺导管腺癌(PDAC)致密的肿瘤基质严重限制了药物渗透并构建了免疫抑制微环境,导致其对化疗和免疫疗法均产生耐受和抵抗。传统的纳米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4-19

  • 护理学科骨干人才张蔚青在Critical Care发表高水平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学科骨干人才、附属瑞金医院张蔚青在高水平医学杂志Critical care发表题为“Focused liquid ultrasonography in dropsy protocol for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subcutaneous ede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提出全身性皮下水肿超声评估方案-FLUID,为床旁皮下水肿系统性评估提供了便捷、直观、准确和量化的可视化方法,极具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皮下水肿是反映病情变化及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观察指标。临床上缺乏客观、全面、量化且易于应用的床旁皮下水肿评估方法,本研究根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3-04-19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锆钛酸铅陶瓷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图1 (a)PZT织构陶瓷的截面扫描电镜图;(b)PZT织构陶瓷同步辐射XRD{002}极图;(c)PZT基织构陶瓷和传统PZT基陶瓷的压电系数d33与居里温度的关系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922083、52072092、52172129)等资助下,西安交通大学李飞教授团队在锆钛酸铅陶瓷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晶粒定向排列的锆钛酸铅陶瓷(Lead zirconate titanat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4-19

  • 【】 果蝇的神秘能力:揭示未知的重金属离子味觉感知世界

      人类活动带来的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难题,引发严重生态与健康危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屡次爆发重大重金属污染事件,如"富山骨痛病"(镉污染)、"水俣病事件"(汞污染)等,给人类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突出问题。重金属污染具有长期性、累积性、潜伏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危害大且治理成本高昂。污染物在土壤和水源中富集,并通过进食及饮水等途径进入人体。过量摄入的重金属在心脏、肾脏、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沉积,引发如心血管、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疾病及癌症等严重疾病。   那么,人类是否具备感知并回避重金属离子的能力呢?有关人类G 蛋白偶联受体TAS2R7的体外研究表明,该受体可能介导感知多种重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3-04-19

  • 来拔河吧,外切酶和聚合酶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是一种在进化上十分保守的DNA修复途径,用于保护基因组的稳定性。在分子克隆领域,同源重组长期以来一直被应用于在体内和体外组装多个DNA双链片段。其中许多组装方案的可行性依赖于多种类型的酶活性,例如目前应用十分广泛的分子克隆方法Gibson assembly,就利用了DNA外切酶、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这三种酶活性。在分子克隆中,利用酶产生具有互补序列的单链DNA片段对于DNA双链片段的组装是必不可少的,而DNA纳米结构的自组装也依赖于单链DNA片段的碱基互补配对。 运用这种思路,本研究报道了一种酶促组装具有重叠片段的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3-04-19

  • 牦牛远缘杂交后代雄性不育的两个主要原因

      犏牛是牦牛(Bos grunniens)和普通牛(Bos taurus)的杂交后代,兼具高寒极端环境适应能力和较好的产肉、奶等优良经济性状。雌性犏牛具有正常的生育能力;但雄性犏牛因生精阻滞而不完全育,是研究哺乳动物生殖隔离分子机制和物种形成的天然模型。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繁育与功能基因组学团队在牦牛生精细胞发育分析和牦牛基因组结构变异解析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利用细胞培养、减数分裂分析和蛋白组检测等试验,围绕精原细胞发育和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关键调控因子筛选和鉴定,近期获得了阶段性重要进展。  精原细胞来源于在胎儿期形成的性原细胞,后者在出生后的睾丸内恢复有丝分裂,并从生精索中央向基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3-04-18

  • 细胞外基质蛋白Periostin调控结直肠癌肿瘤免疫微环境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免疫疗法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肿瘤治疗方法,但只有10%-15%的结直肠癌患者受益于免疫治疗,有研究表明免疫疗法响应率低与T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等免疫细胞浸润产生的免疫抑制作用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免疫抑制中起主要作用,而肿瘤相关的细胞外基质作为免疫抑制微环境中的重要成分,是近年来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的重要热点。Periostin是一种分泌性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在肿瘤转移微环境、肿瘤干细胞微环境、肿瘤血管周微环境、肿瘤转移前微环境、肿瘤纤维化微环境以及骨髓微环境等肿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3-04-18

  • 高通量高稳定性的拉曼流式细胞术pDEP-DLD-RFC

     单细胞拉曼光谱(SCRS)能非标记、非侵入性、无损、全景式地揭示细胞代谢状态,因此基于SCRS的活体单细胞流式检测(Raman Flow Cytometry,RFC),有着广阔应用前景。近日,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和青岛星赛生物合作发明了基于介电诱导确定性侧向位移完成单细胞聚焦、捕获/释放的拉曼流式检测技术pDEP-DLD-RFC,并证明其针对人体细胞(肿瘤)、植物(微藻)、酵母和细菌等多种细胞类型的广谱适用性。基于此推出的FlowRACS 3.0仪器,为活体单细胞代谢表型组的高通量检测提供了全新工具。该工作近日发表于《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   活体单细胞

    来源:AAAS

    时间:2023-04-18

  • 华南植物园揭示热带森林转变下功能碳库调控土壤有机碳来源机制

    植物(如木质素)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如氨基糖)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来源,由于微生物来源碳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不同来源组成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不稳定的颗粒有机碳和相对稳定的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两大主要功能碳库组分,其分布对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大量热带原始林被砍伐转变为人工林,造成大量碳损失,严重威胁热带雨林的土壤碳固持。前期研究发现植被恢复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固持和微生物来源碳的积累(Li et al., 2023, Global Change Biology, 29, 533-546),但对恢复的逆向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3-04-18


页次:210/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