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粗糙脉孢菌生物钟应答氨基酸饥饿压力胁迫的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晓研究团队在eLife发表题为“The nutrient-sensing GCN2 signaling pathway is essential for circadian clock function by regulating histone acetylation under amino acid starvation”的研究论文,发现粗糙脉孢菌GCN2信号通路感应氨基酸饥饿压力胁迫,并通过重塑染色质调控生物钟基因节律性表达的分子机制。       正常情况下,生物体的生物钟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保证生物体生命活动有条不紊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4-27

  • 一个新颖的参与植物抗虫的Kunitz型的胰蛋白酶抑制基因

      昆虫和动物通过分泌胰蛋白酶来消化食物,从而能够吸收重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很多植物受到啃食的时候,特别是茄科植物和豆科植物,会积累高水平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来抵御昆虫和食草动物。这些高水平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是来自一个,还是多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这些蛋白基因的调控方式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有哪些调控方式?这些都是植物抗虫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次生代谢分子调控专题攻关组以渐狭叶烟草为模式,结合了转录组分析、基因沉默和超表达、以及蛋白活性研究手段,在2021年发现了一个Kunitz型的胰蛋白酶抑制基因NaKTI2(Yin et al., 2021 Plant Cel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3-04-27

  • BBRC:曾少举课题组发现腺病毒介导Notch、Wnt信号通路活性改变影响小鼠耳蜗毛细胞的再生

    2023年3月,曾少举教授课题组在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IF=3.322)上发表题为“Adenovirus-mediated effects of Wnt and Notch signalling pathways on hair cell regeneration in mice” 的研究性文章。北京师范大学抗性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21级硕士毕业生翁梦露、2021级博士生赵汝霞和2021级硕士生牛巧花为并列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抗性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北京市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4-27

  • 黄志力课题组揭示丘脑下旁核调控探索相关觉醒的作用和机制

      好奇心和探索新环境是生物适应和生存的本能行为。探索性行为依赖于高度觉醒,然而,与探索行为相关的觉醒神经环路及其机制有待阐明。近日,睡眠课题组黄志力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694)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丘脑下旁核(parasubthalamic nucleus, PSTN)钙网膜蛋白(calretinin, CR)神经元调控探索相关觉醒行为的作用及机制。  研究人员采用光纤钙信号记录PSTNCR神经元在自主睡眠-觉醒和其它多种行为中的活性变化,发现PSTNCR神经元在觉醒和探索行为中活性最高,表明其与觉醒和探索行为高度相关。运用控制神经元活性的化学遗传学和光

    来源: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时间:2023-04-27

  • 材料学院张青课题组与合作者在二维InSe各向异性晶格应变及高压调控光学性质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青研究员课题组与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韦小丁研究员课题组合作,揭示二维InSe层状半导体材料在静水压作用下随层厚变化的晶格应变机制,深入理解高压调控的光学跃迁演化过程,为高水平光电器件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以《薄层硒化铟高压作用下各向异性应变及近红外发光调控》(Probing Anisotropic Deformation and Near-Infrared Emission Tuning in Thin-Layered InSe Crystal under High Pressure)为题,于2023年4月6日发表于《纳米快报》(Nano Le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4-27

  •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隐私计算平台正式发布

      4月23日,生物领域数据安全管理与跨领域互联互通实践研讨会在京举行。科技部基础司李华处长、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王瑞丹主任、石蕾处长,中国科学院传播局局长、网信办公室主任周德进,杨旭处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李宁主任,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崔志刚研究员等主管领导和多位行业专家参加会议。       会议正式发布了国内首个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隐私平台。该平台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牵头的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绿盟科技集团合作,面向重要高致病性病原菌及新冠、流感等病毒数据,针对其在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4-27

  • 微生物所研究团队研制成功一株靶向沙贝病毒高度保守的S2亚基的广谱中和纳米抗体

      当前,多项研究表明多种动物源新冠相关冠状病毒(沙贝病毒)存在感染人的潜在风险,而且新冠病毒自出现以来不断变异,尤其Omicron的出现使得抗体药物和疫苗保护效力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针对不断出现的变异株及未来可能会感染人的相关冠状病毒,关键的科学问题是:是否有广谱性中和抗体?广谱性抗体的靶点在哪里?现有抗体药物的靶点均为受体结合域(RBD),该区域属于高频突变区,导致这类抗体药物活性降低甚至完全失效。而冠状病毒的S2亚基则保守性更高,是广谱抗体的重要靶点,需要对靶向这一位点的抗体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和王奇慧研究团队在Science B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4-27

  • 北大学者受邀发表综述:肿瘤基因组学的重要成果与发展方向

    肿瘤基因组学(Cancer genomics)旨在系统性地发现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驱动机制,理解肿瘤异质性的生物学基础,并据此提供个体化的精准治疗策略。过去20年,得益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肿瘤基因组学推动了肿瘤生物学的革命性变化,极大丰富了我们对癌细胞自身、以及整个肿瘤微环境的理解,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行方案。2023年4月13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学学院张泽民教授受邀于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Accelerat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cancer biology through the lens of genomic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3-04-26

  • 安徽农业大学联合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发布水稻“Rice3K56”基因芯片

    水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增产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基因芯片作为分子育种的关键技术,是提高作物设计育种水平的重要工具,开发一款涵盖广泛遗传多样性,可靠且低成本的水稻基因芯片,对水稻遗传研究和分子育种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近日,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抗逆分子设计育种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和华智生物技术公司,成功开发出了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基因芯片Rice3K56。成果以“Rice3K56 is a high-quality SNP array for genome-based genetic studies and b

    来源:AAAS

    时间:2023-04-26

  • 利用表面工程化真菌菌丝体实现水体微塑料的高效去除

    4月23日,我院余洪波教授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李强教授团队合作,在著名国际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题为《Sustainable Microplastic Remediation with Record Capacity Unleashed via Surface Engineering of Natural Fungal Mycelium Framework》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利用表面工程化真菌菌丝体去除水体微塑料的新技术,实现对微塑料污染水体的高效生物修复。 图1 表面工程化菌丝体处理水体微塑料污染微塑料是一种粒径小(<5mm)、性质稳定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3-04-26

  • 人类胃癌肿瘤异质性以及不同分化状态的关键分子特征

    胃癌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具有强烈的肿瘤异质性,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多样的组织病理学类型。例如,按照最新的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胃癌包括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低粘附癌、印戒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以及肝样胃癌等多种病理类型。其中混合型胃癌是高度肿瘤内部异质性的典型代表,同一个肿瘤中至少含有两种以上病理成分,且更容易复发和转移。然而,目前基于组织病理学的胃癌分型在指导临床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关键原因是目前对胃癌不同病理亚型的分子特征认知不足,这是亟待进一步探究的方向。4月12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汤富酬教授课题组与合作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4-26

  • 新疆生地所在积雪变化对生物土壤结皮含氮气体的影响研究中取得进展

      积雪是控制荒漠生态系统生物生长发育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冬季气候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这影响了荒漠生态系统中的土壤氮循环和温室气体通量。生物土壤结皮是荒漠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地表覆被物,其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生物土壤结皮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维管植物的定植和生长,并且在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生物土壤结皮是荒漠生态系统含氮气体(N2O和NO)重要的排放源。研究表明,积雪深度变化显著影响了生物土壤结皮中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积雪深度变化如何影响生物土壤结皮含氮气体排放。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荒漠生物土壤结皮氮气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3-04-26

  • 昆明植物所发现一个植物抵御链格孢菌的关键调控因子

      链格孢菌是一种典型的腐生性病原真菌。其不同病理小种的感染,可以导致许多重要经济和农作物严重的病害,其中包括烟草赤星病、马铃薯早疫病、棉花轮斑病等。目前,人们对植物抵御链格孢菌的抗病反应过程知之甚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次生代谢分子调控专题攻关组以渐狭叶烟草为模式,结合了转录组分析、基因沉默和基因编辑、以及植物病理学等研究手段,发现了一个植物在抵御链格孢菌的抗病过程中调控多重信号及抗病植保素Scopoletin的关键因子NaWRKY3。   该实验在前期发现,植物感受到链格孢菌入侵后,会通过激素茉莉酸和乙烯信号来调控植保素Scopoletin的生物合成来抵御病原菌,同时还会激活重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3-04-26

  • 昆明植物所种质库在种内脱水耐受性变异研究获新进展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目前采用世界上最成熟的种子保存技术,即种子脱水至15%湿度、保藏在-20℃冷库中。但是该技术仍然存在盲点,难以保藏不能耐受脱水和低温的植物种子。根据种子的脱水耐性,种子储藏行为分为三种:正常型种子,中间型种子和顽拗型种子。种子的脱水耐受性是决定种子是否能通过种子库进行长期保存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不同环境所产生的非正常型种子(如茶,咖啡等种子),其脱水耐受性存在种内差异。然而,究竟是哪些环境因子和分子机制导致了脱水耐受性的差异尚未研究清晰。    甜橙(Citrus sinensis (L.) Osbeck)是芸香科柑橘属(Citrus)的主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3-04-26

  • 喀斯特关键带植物水分适应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西南喀斯特关键带具有基岩广泛出露、土层浅薄且不连续的特点,与土层较厚的非喀斯特关键带相比,同等深度范围内的储水能力明显偏低,加之水分渗透性强,岩溶干旱风险高,严重制约该区植被的生长和可持续恢复。在此背景下,探明植物的水分利用来源是理解喀斯特关键带植物对“石多土少水缺”环境适应机制的关键。    水分来源是植物水分适应机制的核心,涉及吸水深度来源(空间来源)和时间来源两方面。但目前关于植物水分来源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空间来源方面,包括不同深度的土壤水源、地下水源、甚至是基岩裂隙水源。而植物水分的时间来源是表征植物利用何时的降水补给水源,能综合反映植物对降水变化的适应机制。然而,在喀斯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3-04-26

  • 上海交大瞿旭东/孔旭东团队实现吡咯并吲哚类生物碱的集约式生物合成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Angew Chem Int Ed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和张江高等研究院瞿旭东教授与孔旭东长聘教轨副教授课题组的合作成果“Engineering the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a P450 Dimerase Enables the Collective Biosynthesis of Heterodimeric Tryptophan-Containing Diketopiperazines”。瞿旭东教授、孔旭东长聘教轨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后孙成海和马宝娣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异源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4-26

  • 【】 “女娲”基因组资源发布第三项成果:解析中国人群基因组微卫星变异图谱

      2023 年4月1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院士团队和何顺民研究员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图1),介绍了该团队关于STR的最新工作。这项工作也是徐涛、何顺民牵头的 “女娲”(NyuWa)中国人群基因组计划的一部分。 图1. 文章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女娲”(NyuWa)中国人群基因组计划旨在构建中国人群的全基因组数据资源,并全面解析中国人群基因组遗传变异。在此之前,该计划已经发布了两项工作:一是2021年发布中国人群SNP/Indel变异图谱、基因及非编码基因功能丧失型变异图谱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3-04-26

  • 【】 张宏课题组揭示:蛋白质能以“表面活性剂”方式调控基因转录

      2023年4月24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课题组在《Developmental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ellular proteins act as surfactants to control the interfacial behavior and function of biological condensat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转录因子凝聚体界面参与调控下游基因转录起始的过程,并发现细胞内多种蛋白因子能够以协同表面活性剂的方式调控转录因子凝聚体的界面性质及转录活性。   近年来,人们发现在细胞内存在一类通过液-液相分离形成的无膜细胞器,也称作生物凝聚体。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3-04-26

  • 【】 章新政/向烨团队合作揭示甲病毒的新型受体识别模式及跨物种传播机制

      2023年4月24日,《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课题组和清华大学医学院向烨课题组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Structure of Semliki Forest virus in complex with its receptor VLDLR"。该工作解析了SFV与人源受体VLDLR复合物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鉴定了一种甲病毒全新的受体结合位点,揭示了受体VLDLR的多个相似串联结构域通过协同作用与SFV特异性结合的新型机制。该研究首次阐释了通用受体分子介导病毒实现跨物种传播的分子机制,为抗病毒药物设计及新型疫苗开发提供了新靶点。   甲病毒(alphavirus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3-04-26

  • 生命学院李赛课题组利用cryo-ET解析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的原位结构和膜融合机制

    新型冠状病毒为具有囊膜的正义单链RNA病毒,它变异速度快,短短三年内已进化出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等多个变异株。有些突变会导致抗原漂移,增加感染性,削弱疫苗及抗体的效力,给疫情防控带来挑战。在这些重点关注的变异株中,B.1.617.2(Delta)表面的S蛋白表现出最高的膜融合特性;同时,Delta株表现出最高的致病性,且病人的平均病程最长。Delta S蛋白的超强膜融合能力已知可在仓鼠上引发更重的症状,且新冠病毒诱导产生的合胞体可能促进病毒的复制、传播、免疫逃脱,甚至组织损伤。这提示,冠状病毒S蛋白介导膜融合的能力及其与感染者肺组织损伤严重性之间可能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3-04-26


页次:206/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