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重庆医科大学,莱顿大学Cell子刊解析干细胞

    生物通报道:来自荷兰莱顿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NF12 Controls Embryonic Stem Cell Fate and Morphogenesis in Zebrafish Embryos by Targeting Smad7 for Degradation”的文章,发现了一种通过连接酶RNF12,调控TNF-β信号通路,从而影响胚胎干细胞命运与形态发生的新机制,这将对于深入研究胚胎干细胞发生发展提供重要信息。相关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重庆医科大学黄慧哲教授,以及莱顿大学的张龙(Long Zhang,音译),以及周芳芳(F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08

  • 我科学家研制可克服排斥反应的“通用型”干细胞

    我科学家研制可跨个体应用“通用型”干细胞干细胞、组织或器官移植配型或将成为历史   中国科技网讯 干细胞移植存在细胞来源少、免疫排斥反应和跨个体应用难等困扰。日前,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通用型干细胞已由设想成为现实。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再生医学课题组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指导下,成功将同种异体脂肪组织分离并“加工”获得的低免疫源性种子细胞种植到组织工程骨仿生材料上,成功修复了约2.5厘米的大块骨缺损,而临床表明超过1厘米的骨缺损无法靠自身修复来完成重建。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增刊上。    2005年,王正国提出研究通用型干细胞的设想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6-08

  • 抗癌生物材料正在研发

    “今天是梦,明天就可以成为现实。”昨日,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成都进行多个主题论坛,来自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的生物材料领域顶级学者聚在一起,共同探讨生物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技术难题的攻克方法。与会专家透露,有效抑制癌细胞的仿生材料正在研发。关键词:活性材料 若骨折无需夹板固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是我国骨外科学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戴尅戎谈到生物材料的未来发展,他形容说:“生物材料的发展是无限的,就像是一个无限幻想的梦。但今天是梦,明天就可以实现。” “生物材料是一个大家庭,里面的活性材料、仿生材料等"成员"是牵连到千家万户的科学。”戴尅戎解释称。以前,当人出现骨折的情况

    来源:四川新闻网

    时间:2012-06-08

  • 重组人源抗体阻击狂犬病

    狂犬病,以100%的病死率令人谈之色变。如今,随着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抗体的研制成功,狂犬病的高发状况将得到有效缓解。基因序列全部来源于人,依靠基因重组技术生产,抗体注入人体后有效降低排异反应,达到应急预防目的,弥补了被狗咬伤与注射狂犬疫苗后产生主动性抗体之间时段无抗体的空白。由华药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导,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抗体,已经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批文并顺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基因重组人源抗体这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将使成功防治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疾病成为可能。”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段宝玲对成立仅仅两年的华药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

    来源:河北日报

    时间:2012-06-08

  • 清华大学Nature子刊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期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发表了题为“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undergoes nucleotide-dependent conformational changes”(AMP激活的蛋白激酶发生核苷酸依赖性的构象改变“)的研究论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嘉炜教授,其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育强化部,2003年回国后受聘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建结构生物化学实验室。长期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构生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07

  • 同济大学Cell Res新文章聚焦重要受体

    生物通报道  近日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细胞研究》(Cell Rese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as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multiple sclerosis”(G蛋白偶联受体作为多发性硬化症治疗靶点)的综述文章。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杜昌升博士和谢欣博士为这篇文章的共同作者。杜昌升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T细胞分化调控和自身免疫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谢欣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通路与重大疾病相关性研究及新药发现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07

  • 同期Cell子刊公布两项中国学者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是Cell出版社旗下著名期刊之一,近期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及清华大学的两组研究人员同期发表文章,获得了造血与血管发育调控机制,以及斑马鱼胚胎腹部组织发育机制的两项研究新成果。在第一篇文章“Protein Phosphatase 4 Cooperates with Smads to Promote BMP Signaling in Dorsoventral Patterning of Zebrafish Embryos”中,研究人员指出一种蛋白磷酸酶:Ppp4c是BMP信号的一个重要的正向调节因子,促进斑马鱼胚胎早期的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07

  • 血液中维生素D浓度过高会增加死亡率

    据“中央社”5月30日报道,研究人员称,血液中的维生素D浓度过高可能增加死亡率。过多的维生素D造成的伤害几乎跟过少一样。 丹麦研究人员对24万多名病人的血液样本进行研究发现,维生素D浓度相当高的人,死亡率会高出40%。这项研究是使用哥本哈根家庭医师实验室血液样本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研究结果显示,当血液中每公升的血清含有不到10nmol(10亿分之一莫耳)的维生素D时,死亡率就会增加超过1倍,是平均值的2.31倍。不过,如果血液中每公升的血清含有超过140nmol的维生素D,死亡率会多出1.42,大约高出40%。 这份发表在《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期刊》(The Jour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2-06-07

  • 研究破解细胞骨架硬度力学奥秘

    一张倒着画的曲线图,让王记增和他的团队走出了困扰细胞生物力学界几十年的怪圈——为什么用不同实验方法测得的蛋白质微管等效弯曲刚度会相差几个数量级? 蛋白质微管是构成细胞“骨架”的主要结构之一,而这一怪圈是细胞生物力学界几十年都没能啃下来的“硬骨头”。 在近日出版的国际期刊《生物物理学期刊》上,兰州大学王记增小组对这个问题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一场国际权威专家的争论 事情还要从一场德国与美国生物力学界权威专家的争论说起。 蠕虫链模型是最成功的经典高分子物理模型之一。在该模型中,用来刻画高分子弯曲刚度的重要特征参数——持续长度,一直被认为是与聚合物分子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6-07

  • 发现幽门螺杆菌的“中国特色”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常见慢性感染,在我国感染率居高不下。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胃癌等多种疾病。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许国铭、李兆申团队对幽门螺杆菌毒力致病因子进行了研究,为揭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头号致病因子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同事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人胃黏膜组织中培养出一种细菌——幽门螺杆菌,这改变了人们对一系列胃肠道疾病的认识。现在人们已清楚幽门螺杆菌是许多慢性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致病因子。  世卫组织的数据表明,幽门螺杆菌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且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我国幽门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06-07

  • 中国疾控中心PNAS揭示蜱虫病元凶致病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构建一种独特的小鼠模型阐明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的致病机制,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李德新教授。主要从事病毒性出血热疫苗、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病毒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国家级病毒性出血热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汉坦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分子流行病病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卓有成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发热伴血小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06

  • 中国农大PNAS获基因组测序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组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omparative genomics of rhizobia nodulating soybean suggests extensive recruitment of lineage-specific genes in adaptations”的文章,通过对26株属于中华根瘤菌属和慢生根瘤菌属的大豆根瘤菌进行基因组测序,以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取得了大豆根瘤菌基因组研究新进展。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根瘤菌研究中心田长富博士,以及深圳华大基因组研究院李英睿,其中李英睿这位年轻的学者曾参与了多个基因组研究,曾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06

  • 王印政组Plant Cell解析挑战性问题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volution of Double Positive Autoregulatory Feedback Loops in CYCLOIDEA2 Clade Gene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rigin of Floral Zygomorphy”的文章,以烟叶苣苔为材料,解析了被子植物两侧对称花起源研究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The Plant Cell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植物研究所王印政研究员,第一作者是王印政研究组助理研究员杨霞博士。这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系统与进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06

  • 世界首个梨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

    由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等7所国内外科研院所、60多位基因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梨基因组合作组”通力合作,成功绘制完成世界首个梨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本研究成果为培育高产、优质、低投入的新品种梨奠定了坚实的遗传基础,并为开展蔷薇科果树的比较基因组学以及进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我国是梨的起源地,也是世界第一产梨大国,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梨在我国的种植和分布范围非常广,除海南省、港澳地区外其余各省(市、区)均有种植,是仅次于苹果和柑橘的第三大水果。多年来,梨的分子生物学以及基因组学研究相对滞后,限制了基于功能基因挖掘和利用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2-06-06

  • 兰州大学:研究证实细胞内吞阻力初后期不同

    近日,兰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生物物理学期刊》上撰文称,细胞内吞作用由受体—配体相结合来驱动,内吞作用阻力在初期阶段主要来自细胞膜变形,后期主要来自细胞骨架弹性变形,纠正了原来普遍认为的内吞作用阻力自始至终都主要来自于细胞骨架变形的错误认识。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兰州大学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王记增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大多数包膜病毒,如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受体介导内吞作用感染细胞。大量研究表明,受体介导内吞在细胞摄取外界生物大分子、病毒出芽、纳米颗粒引起细胞炎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受体介导内吞过程的阻碍机制,对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病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06-06

  • 免疫细胞癌变的信号通路研究中获新进展

    免疫细胞癌变可导致各种白血病/淋巴癌的发生,这些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等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发生变异而诱发细胞癌变,其中Bcr-Abl融合癌基因主要诱发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Bcr-Abl癌蛋白介导细胞癌变的过程涉及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分子调控,其中JAK/STAT是关键信号通路之一。SOCS家族蛋白作为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的抑制因子,能有效地调节JAK/STAT信号通路,从而维持人体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生理平衡。然而,在Bcr-Abl介导的免疫细胞癌变过程中,SOCS蛋白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迄今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吉龙研究员领导的病毒感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2-06-06

  • 何川、杨财广等Nature子刊解析DNA修复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芝加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uplex interrogation by a direct DNA repair protein in search of base damage”的文章,解析了人类DNA修复双氧酶ALKBH2的结晶结构,以及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芝加哥大学的华裔科学家何川教授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杨财广研究员为该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的伊成器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DNA烷化剂(Alkylating age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05

  • 张耕耘博士连发两篇Nature子刊解析基因组

    生物通报道:张耕耘博士2009年加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并组建了农业基因组平台,他曾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等多个大型科研项目,近期他分别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和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文章,取得了谷子和玉米基因组的最新研究进展。在“Maize HapMap2 identifies extant variation from a genome in flux”这篇文章中,张耕耘博士等人对105个野生和栽培玉米品种进行了测序和分析,成功构建了第二代玉米单体型图谱(简称,Maize HapMap 2),并对玉米的遗传多样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05

  • 中山大学,康奈尔大学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美国曼哈顿康奈尔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学科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Notch–RBP-J signaling regulates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IRF8 to promote inflammatory macrophage polarization”的文章,发现了Notch信号通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新机制,这将有助于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之一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学科许海霞医生,许海霞医生自2006年起开始观察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表达的调控机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05

  • 分子靶向治疗肿瘤未来或成主流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会肿瘤新进展治疗论坛举行  (通讯员倪洪珍 记者黄辛)记者从近日在沪举行的CSCO(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会)肿瘤新进展治疗论坛上获悉,今后肿瘤治疗将依靠分子靶向治疗的“精确制导”和较轻的毒性,实现将恶性肿瘤转变为慢性病治疗的目标,使更多患者能够“带瘤生存”。 据了解,由于传统的肿瘤药物治疗一般是指化学治疗,具有“不分敌我,你死我活”、毒性较大的特点,如今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手段。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李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过去的5~10年间,他们仔细研究了肿瘤的生长信号,并加强对肿瘤信号传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06-05


页次:1516/2128  共42547篇文章  
分页:[<<][1511][1512][1513][1514][1515][1516][1517][1518][1519][152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