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家发现增产水稻基因
中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稻米基因可以同时提高主要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位于北京)的遗传学家傅向东与其同事在研究巴基斯坦的basmati香米时首次发现了一种重要基因,名为GW8基因。basmati香米以其优良的谷物质量而闻名于世。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特性正是因为这种水稻中有GW8基因,这种基因还可以改善稻米的外观和口味。在basmati香米中发现GW8基因后,傅向东与其同事设想在高产的中国水稻品种中可能也会有GW8基因。从2009年开始,在北京、广州和海南的实验田地间中,研究人员在中国高产水稻种发现了GW8基因的一个变异类型,它能够促进细胞分裂和增加稻米粒重,提高中
-
华大基因五大基地选址
日前从大鹏新区获悉,“华大基因港·国家基因库”转化试验等五大基地拟选址落户坝光,并将吸引一大批生物领域相关企业。坝光新兴产业基地有望发展成为中国基因产业最大的产、学、研、资一体化集群中心和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生物谷”之一。 据了解,坝光新兴产业基地是深圳“十二五”规划重点布局项目,定位为生态循环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滨海科学城与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因其良好的生态资源成为“华大基因港·国家基因库”转化试验基地的理想选址。该研究院作为全球生物基因领域最大的产学研一体化机构,具有国际领先的基因测序与生物信息分析实力,目前正逐步将此技术应用于海洋经济生物育种、养殖与功能基因开发等
-
秦岭地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增加
日前,记者从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站了解到,以陕西省佛坪县为主的汉中市第四次大熊猫外业调查工作已基本结束,目前已进入外业资料数据整理、录入等环节,为内业数据汇总、分析等积极准备。相比第三次大熊猫外业调查,此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基本结果显示,在秦岭大熊猫分布中心地区的佛坪县,大熊猫种群数量呈现增加态势。其具体数据须待国家林业局有关部门汇总核实后统一发布。据悉,此次全国大熊猫调查计划用时两年半,将对我国野外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分布区经济社会状况和圈养大熊猫种群现状等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16个地、市、州53个县市区,野外调查面积超过320万公顷。陕西省此次大熊猫外业
-
教授沈炳辉Cell子刊细胞周期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美国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贝克曼研究所和浙江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equential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Program FEN1 Degradation during Cell-Cycle Progression”的文章,证实在细胞周期进程中连续的翻译后修饰编程了重要核酸酶FEN1的降解。相关成果公布在7月2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OriGene产品试用装免费申请活动开始啦!!!点击免费申请试用装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贝克曼研究所,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沈炳辉
-
同济大学973项目发表Stem Cell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iR-138 Promote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Generation through the Regulation of the p53 Signaling”的文章,首次发现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内源性的一个小非编码RNA能够在诱导过程中特异性地作用于p53,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53的表达,从而提高诱导效率。相关成果公布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国际著名刊物Stem Cell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康九红教授,第一作者为叶丹,此项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973项目
-
“齐鲁学者”特聘教授Nature子刊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比利时根特大学、山东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R-localized auxin transporter PIN8 regulates auxin homeostasis and 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首次发现生长素除了能够通过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极性运输,还能够在细胞内部以急性运输的方式,横跨细胞内质网进行跨膜运输。相关成果发布在7月3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OriGene产品试用装免费申请活动开始啦!!!点击免费申请试用装文章的通讯
-
国际知名杂志发表中科院艾滋病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IV-1 Virus-Like Particles Produced by Stably Transfected Drosophila S2 Cells: a Desirable Vaccine Component”的文章,开发出一种基于果蝇S2细胞的新型HIV-1 VLP表达系统,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采用果蝇S2细胞表达系统制备HIV-1 VLP作为艾滋病疫苗组分。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知名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这项研究由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周保罗研究组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组合作完成的,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影响因子上升至2.534
据美国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2012年6月28日发布的2011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IPB)的影响因子由2010年的1.603上升到2011年的2.534,在植物科学领域的190种刊物中名列第49位,在中国的154种 SCI刊物中,名列第8位。 JIPB面向全球,精心选登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有创新性的重要的研究论文、特邀综述、新技术文章和评论性文章,对植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栏目有:细胞与发育生物学、代谢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信号转导
-
牦牛基因组研究成果揭示高原适应的遗传学机制
由兰州大学主导、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以及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等多家单位联合完成的牦牛基因组研究成果于7月1日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在线发表(http://www.nature.com/ng/journal/vaop/ncurrent/full/ng.2343.html)。与此同时,《科学》(Science)杂志以“What gets yak high”为题进行了在线评论(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2/07/scienceshot-what-gets-yaks-high.html?rss=1)。在此项研
-
袁隆平: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目标一定能实现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7月5日来到吉林省长春市参加东北亚高端人才峰会暨吉林省第七届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恳谈及项目对接会,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我培养的博士生,第一个要求就是要下田。”面对记者对于农业人才培养的提问,袁隆平快人快语。“电脑很重要,书本很重要,但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种不出小麦。”袁隆平说:“我们现在有一些眼高手低的博士生,书本知识不少,实践没有,这不行。” 袁隆平认为,发展粮食生产,除了有好的惠农政策,科技也是重要手段。“发展粮食生产必须靠‘三良’——良种、良法、良田,这其中的良种和良法都脱离不了
-
上海交大世界首次高效人工合成抗疟药物青蒿素
上海交通大学7月4日宣布,张万斌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常规的化学合成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感染疟疾患者多达3亿—5亿人,将近100万人因缺乏有效药物救治而死亡。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首先发现青蒿素能治疗疟疾,令全球医学界欢欣鼓舞。但随后,如何进行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形成规模化生产却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由于天然植物中青蒿素含量很低,使得该药生产成本很高,药价昂贵。青蒿素的工业化生产一直是国际医药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为破解这一世界难题,张万斌领衔的团队经过7年探索和努力,终于在近期取得重大
-
中科院《PNAS》获抗癌药物研究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ijacking a hydroxyethyl unit from a central metabolic ketose into a nonribosomal peptide assembly line”的文章,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体内相关基因敲除-回补以及体外酶催化反应等多种实验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阐明了二碳单元的独特生源合成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唐功利研究员,这一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
-
中山大学贺雄雷PNA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贺雄雷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日前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PNAS上发表论文证实在进化过程中哺乳动物X染色体基因表达减少,从而驳斥了Ohno提出的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间的剂量补偿假说。性别的产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事件。哺乳动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因此关于性染色体的起源与演化是生物学家长期关注的问题。1967年Ohno提出了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间的剂量补偿假说:在哺乳动物性染色体从一对常染色体起源的过程中,X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加倍表达,以补偿Y染色体的退化,使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间的基因水平达到平衡。这一假说形成了当前性染色体剂量补偿进化模型的基础,但在哺乳动物中仅是
-
曹雪涛院士Blood发布免疫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gulatory dendritic cells program B cells to differentiate into CD19hiFcγIIbhi regulatory B cells though IFN-β and CD40L ”的研究论文,解析了脾脏基质驱动分化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在调控B细胞功能方面的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血液》(Blood)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第二军医大学的曹雪涛院士,其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以通
-
中国学者基因组研究登Nature Genetics
生物通报道:近期最新SCI影响因子公布,在Nature系列子刊中,除了综述类的三个期刊,Nature Genetics稳居前列(35.532),影响因子超过Cell,Science等综合性期刊。其中的原因之一多为近年来基因组研究领域的蓬勃发展,带来的引用也逐步攀升,在这一研究领域,国内的学者发表过不少的重要成果。7月1日的Nature Genetics就公布了国内又一研究进展。来自兰州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及美韩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yak genome and adaptation to life at high altitude”的文章,完成了已驯化牦牛基因
-
南开大学PNAS文章解析关键蛋白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开大学医学院,以及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activation of Stromal interaction molecule 1 (STIM1)”的文章,首次测定了STIM1蛋白的精确三维模型,并以此为基础,配合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实验手段,揭示了STIM1蛋白激活的分子机理,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沈月全教授,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杨雪、金昊和蔡翔宇。沈月全教授现任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
-
惠静毅组剪接调控新机制登国际刊物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德国尤斯图斯-李比希-吉森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YB 1 binds to CAUC motifs and stimulates exon inclusion by enhancing the recruitment of U2AF to weak polypyrimidine tracts”的文章,揭示了YB-1蛋白在调控3’剪接位点识别中的重要功能。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生化与细胞所惠静毅研究员,第一作者是博士生魏文娟和牟世荣,这一课题得到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
-
小疼痛可引起大问题
疼痛真的是只能用来忍受的吗?疼痛是否是可以用来管理和控制的?面对疼痛,医护人员是否有办法进行更积极、更系统的管理呢? “‘疼痛只能隐忍,而且也是一种坚毅的表现,’这也许是人们脑海里的一个误区。”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公茂琪教授纠正了大家以往对疼痛的观念,“忍痛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更不利于日后的康复以及功能锻炼,应积极减少疼痛,对‘疼痛’进行科学管理。”疼痛中,骨头痛最厉害国际上,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但是多年来,人们对疼痛的认识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疼痛是疾病的一种自然过程,能忍就忍,止痛药会成瘾,副作用大,往往不及时报告疼痛,甚至拒绝使用镇痛药。而有的
-
中国医学科学院Nature Genetics揭示冠心病新易感位点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4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了4个全新的冠状动脉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易感位点。相关论文于7月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顾东风教授为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长期从事心血管流行病学、病因学和人群防治研究。发表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内的SCI收录论文160余篇。牵头的“中国心血管疾病发展趋势和防治策略研究”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
-
武大舒红兵院士JBC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6月28日,武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生物化学杂志》(JBC)在线发表了发表了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机制研究最新成果,证实E3泛素连接酶TRIM32通过泛素化修饰MITA从而调控了病毒感染诱导的I型干扰素表达及细胞抗病毒反应。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舒红兵教授。其主要从事免疫相关的细胞信号传导研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发表SCI论文70篇,被SCI期刊他引2705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最年轻的院士。长期以来,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的机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病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