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哈尔滨医科大学Hepatology发表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人员证实,在人类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中Gankyrin通过激活IL-6/STAT3信号促进了肿瘤生长和转移。相关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接受并在线发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连新(xin Liu)教授和姜洪池(Hongchi Jiang)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肝脏外科和肿瘤外科。后者在肝脾外科方面、胰腺外科及复杂腹部创伤等方面造诣很深。胆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依其起源部位不同有肝内和肝外胆管癌之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8-29

  • 华东师范大学Cell子刊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ABH2借助它的DNA烷基化修复活性,参与维持了核糖体DNA(Ribosomal DNA ,rDNA)基因完整性和转录。研究论文发表在8月22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研究所的翁杰敏(Jiemin Wong)教授,其长期从事细胞核激素受体调控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以及表观遗传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其领导的实验室研究细胞核激素受体共调控因子并获得许多突破性成果,已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70篇。基因组DNA不断遭到内源性和环境DNA损伤物质的攻击,诸如烷化剂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8-29

  • 第二军医大学Cell Res发表免疫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MicroRNA-124通过抑制生成促炎性细胞因子介导了胆碱能抗炎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8月27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在感染和损伤过程中,先天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出如IL-6和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它们启动炎症反应,在控制感染促进组织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控制细胞因子生成和炎症反应的程度却也极其地重要。过度的炎症反应会造成比初始创伤更严重的有害效应,导致形成多种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许多的研究已经证实,一些体液因子如糖皮质激素在各种应激条件下充当了炎症反应的有力调控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8-29

  • 天津医科大学权威期刊揭示癌症转移调控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琥珀酸脱氢酶5(Succinate dehydrogenase 5,SDH5)调控了(GSK)-3β-β介导的肺癌转移。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8月27日的《生化化学杂志》(JBC)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王长利(Changli Wang)教授,其长期从事胸部肿瘤临床外科工作,主要从事肺癌早期诊断、外科治疗、综合治疗及肺癌相关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一种癌症,是中国男女性癌症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没有发生转移的情况下肺癌通常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因此,早期确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8-29

  • 清华大学同期发表2篇PNA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在IL-33与受体结构分子学和亨廷顿病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两篇研究论文于8月26日共同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在第一篇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 of IL-33 with its receptors”的论文中,研究人员解析了IL-33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构机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新泉(Xinquan Wang)教授和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的王淑莺(Shuying Wang)助理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新泉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因子特异结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8-28

  • “重测序”寻找高粱遗传变异 助力粮食作物育种改良

    2013年8月28日,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对一重要粮食饲料作物——高粱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该研究比较了44个高粱品种的基因组序列,发现高粱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为今后高粱及其它粮食作物的育种改良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同时也为解决全球日益严峻的粮食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科研基础。最新研究结果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气候变化,环境恶化,人口增长等都滋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高粮食产量和发展新型清洁型能源是摆在全球科学家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原产自非洲地区的高粱,具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3-08-28

  • 中科院Hepatology文章发表干细胞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小鼠中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诱导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缓解细菌诱导的肝损伤。相关论文发布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来自健康科学研究所的张雁云(Yanyun Zhang)研究员和万兵(Bing Wan)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雁云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干细胞免疫学、肿瘤免疫学和新型免疫生物学靶向治疗研究。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是指病前患者无肝病而突然出现大量肝细胞坏死或肝功能显著异常,并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8-27

  • 上海交大揭示古老中药“钩吻”镇痛奥秘

    中国科技网讯 上海交通大学8月19日发布:在沪举行的第12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药理学家联盟会议上,该校药学院博士张敬杨报告了有关中药钩吻镇痛尤其是减轻癌症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成果,获得参会学者好评,并荣获大会优秀展示奖。根据所报告内容撰写的研究论文,在国际疼痛领域权威杂志《疼痛》上发表,这是国内外首篇深度阐明钩吻镇痛作用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的论文。这一研究成果是在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王永祥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如今,全球每年新增加癌症患者约900万人,癌症疼痛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约30%—5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而晚期癌症患者中,经历癌痛比例高达60%—90%。目前癌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8-27

  • FOXP3蛋白稳定性负调节分子通路

    近期,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李斌课题组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潘凡实验室开展的合作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通过生化及分子免疫学研究手段与疾病动物模型等实验方法紧密结合,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LPS-TLR4-Myd88-Stub1-FOXP3 负调节通路, 揭示了炎症情况下导致FOXP3+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功能失活的分子新机制,对进一步深入理解炎症环境下FOXP3+调节性T细胞功能稳定性及其调节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为免疫相关疾病治疗如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肿瘤、器官移植等提供新的药物靶点及临床干预手段。该研究成果以The Ubiquitin Ligase Stub1 Negat

    来源: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时间:2013-08-27

  • 肝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将成为可能

    长期以来,终末期肝病在临床上一直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主任胡以平教授课题组,通过4年艰辛攻关,终于在近日实现了小鼠成纤维细胞向肝干细胞分化的重编程,并证明了通过这种重编程方法所产生的肝干细胞,具有与活体内自然存在的肝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特性。据此,肝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将成为可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细胞—干细胞》上。该课题组的于兵博士和何志颖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这一成果为人类肝脏疾病的细胞治疗、新药开发和组织工程等奠定了基础。何志颖告诉记者,课题组目前正致力于这一成果的临床转化研究。如果转化获得成功,就可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制备肝干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08-27

  • 子宫颈癌有望成全球首个可根治癌症

    日前,刚刚在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完成妇女子宫颈癌筛查项目的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原卫生部副部长彭玉表示,通过多年的临床积累,目前已经清楚掌握了子宫颈癌的致病机理,该病将有望成为全球第一个能够被根治的癌症疾病。她同时表示,我国已经针对子宫颈癌的致病机理研发出了预防性疫苗。目前该疫苗正在三期临床试验阶段,一旦投入市场,将大大降低女性患子宫颈癌的风险。 据彭玉透露,目前在各类肿瘤疾病中,唯一病因清楚的就是子宫颈癌。通常感染乳头瘤状病毒后,大多数人可在短期内通过自身免疫系统逐渐将病毒清除。但对于持续感染乳头瘤状病毒8至10年的高危人群来说,就会有很大的几率向子宫颈癌转变。在子宫颈癌的病理筛查中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08-27

  • 温州医学院Cell子刊聚焦重要受体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温州医学院、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对包含致病性K650E突变的FGFR3 (FGF receptor 3) 进行了结构分析,相关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8月22日的《Structure》杂志上。来自温州医学院的李校堃( Xiaokun Li)教授和纽约大学医学院的Moosa Mohammadi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s,FGFRs)属于酪氨酸激酶家族。这类受体在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血管发生及伤口愈合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当前最为重要的一类药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8-26

  • 上海生科院Cell子刊发表免疫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泛素连接酶Stub1通过促进转录因子Foxp3降解,负向调控了调节性T (Treg)细胞的抑制活性。研究论文发表在8月22日的《免疫》(Immunity)杂志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李斌(Bin Li)研究员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潘帆(Fan Pan)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斌课题组当前的研究焦点是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的一个亚群,即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人类重大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乙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理。Treg是一类具有较低的增殖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8-26

  • 中山大学Hepatology发表肝癌研究新发现

    生物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癌症中心、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染色体1q上鉴别出了一个新型的癌基因:Maelstrom (MAEL),并证实Maelstrom通过Akt/GSK-3β/snail信号通路诱导上皮间质转化促进了肝癌转移。相关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接受并在线发布。任职于中山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关新元(Xin-Yuan Gu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基因、肿瘤干细胞及肿瘤微环境等。在国际杂志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被引用超过6000次。肝细胞癌(HC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8-26

  • 中外学者Science新文章聚焦中国水污染

    生物通报道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就已经知道中国某些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受到了砷(arsenic)污染。受到影响的估计人数逐年上升。中国卫生部于2001-2005年开展的一项最近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测试的445,000口井中超过20,000 (5%)口井的砷浓度高于50 µg/L。据官方估计,大约600万人饮用水中的砷含量超过50 µg/L,大概1500万人接触砷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指导值10 µg/L。鉴于中国广阔的地域,以及测试砷污染所需的时间和费用,筛查全部数百万口地下水井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来自瑞士联邦水生科学技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8-26

  • 农作物基因改造如若转移 或将导致野草泛滥

    上海复旦大学的这项研究表明,一项实验性的抗草甘膦除草剂的基因改造也会给野草带来重大的适应性好处。研究人员将进行了抗除草剂基因改造的稻田野草与对照植物相比,基因改造的野草能够产生125%的种子,而且光能合成的速度高达109%。研究作者写道:“最初这种磷酸合成酶(epsps)是为了使让植物抵抗草甘膦,但是它似乎也为植物生长和种子生产带来了之前未预料到的好处。基因改造转移到野外是一件棘手的问题,抗除草剂野草的状况也引发了对于转基因作物是否应当使用的争议。这项研究也让人担心某些基因改造能够对其它植物带来无法估计的影响,但是应当注意的是,研究人员手工将基因改造转移给野草,而且他们所传递的也不是目前所使用

    来源:腾讯科学

    时间:2013-08-26

  • 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示范片最高亩产破900公斤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8月22日组织科研、教学、推广、统计等专家,对灌阳县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结果显示,这个示范片今年最高亩产达911.27公斤,平均亩产达879.9公斤。专家组出具的《2013年广西超级稻超高产攻关技术(灌阳)验收意见》显示,当天所验收的示范片位于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连片面积1000亩,示范品种为Y两优2号、Y两优143。2013年3月25日播种,4月21日移栽,移栽方式为免耕抛秧,8月22日收割,全生育期150天。验收专家组参照农业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对超级稻示范区进行了现场考察,随机选取了王良富、王良德、卿荣富三位农户的3块田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8-26

  • 中国科学家发布Nature头条文章

    生物通报道  H7N9流感病毒并非单独出现。来自汕头大学医学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香港大学等处研究人员追踪了目前正在中国传播的这种致命性禽流感病毒的进化,并发现了H7N9与一种相似的感染哺乳动物的禽流感病毒H7N7平行演变的证据。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8月21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并作为Nature网站的头条新闻进行报道。                     &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8-23

  • 达芬奇机器人成功用于肠癌肝转移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副主任、结直肠癌治疗专家许剑民等,联合肝外科微创治疗专家,完成了机器人辅助微创同步肠癌根治术和肝转移灶切除术。据悉,此类手术在国外也仅有数例个案报道。据介绍,46岁的阮先生因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细并有轻微腹痛,于4个月前来中山医院就诊。肠镜检查显示,距肛门20~32厘米处有增生状的病灶,占肠腔一圈,管腔狭窄,组织僵硬易出血。PET/CT检查考虑为乙状结肠癌伴肝右叶转移。普外科和肝外科的专家们运用当今最尖端的微创技术——达芬奇机器人,为其实施了结肠癌根治术并同步切除了肝脏内的转移灶,避免了两次手术打击。手术组耗时6个多小时,与实际开腹的同步切除所用时间相当。但由于两处手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8-23

  • 研究发现新Wnt信号通路小分子激动剂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林团队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郝小江研究组合作,发现一个新的Wnt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激动剂(代号为HLY78),阐明了其在Wnt信号通路激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初步揭示了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应用的潜力,这为HLY78作为一种潜在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了方向。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 据介绍,Wnt信号转导通路是一类在生物体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通路,调节控制着众多生命活动过程。它的异常激活与癌症的发生及发展紧密联系。深入研究Wnt信号转导通路,发现和鉴定影响Wnt信号通路的新分子,对于了解动物体早期发育的机理和治疗疾病具有非常重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8-23


页次:1389/2096  共41907篇文章  
分页:[<<][1381][1382][1383][1384][1385][1386][1387][1388][1389][139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