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大学JBC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美国Cleveland诊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升高神经元中的reticulon 3的表达可导致β-分泌酶BACE1轴突输送减少。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9月4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灼华(Zhuohua Zhang)和Cleveland诊所的严奇强(Riqiang Yan)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灼华教授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因功能研究,曾在Cell、Nature、Nature Cell Biology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阿尔茨
-
浙江大学JBC揭示蛋白质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中ECFσ因子通过蛋白降解途径调控其在细胞内水平,以及次级代谢产物作为σ因子的调控因子通过正反馈调控模式调节次级代谢过程的机制,从而深刻阐述了σ因子蛋白稳定性与细胞分化的相互调控关系。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9月6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学者,浙江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李永泉(Yong-Quan Li)教授。李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制药;以及生物制药,已发表SCI论文50余篇。毛旭明(Xu-Mi
-
金颖研究组揭示microRNA调控细胞凋亡方面的新作用
近日,国际生物医学重要学术期刊《细胞死亡及疾病》(Cell Death and Disease)上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金颖研究组题为“MicroRNA-195 targets ADP-ribosylation factor-like protein 2 to induce apoptosis in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neural progenitor cells”的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如何利用人胚胎干细胞这一独特的资源解决发育和再生医学上的重要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
-
中国科学家最新Nature文章
从大白鲨到人类,长着上下嘴巴的脊椎动物被称为有颌类,占现生脊椎动物物种数的99.7%。有颌类包括四大类群:盾皮鱼纲、棘鱼纲、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其中前两个纲业已全部灭绝。搞清楚这些大支系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别是弄清作为陆生脊椎动物乃至人类直系祖先的硬骨鱼类的起源,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共同祖先的特征组合,是重建有颌类演化之树的关键。 9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在线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古生物学家团队在早期脊椎动物演化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朱敏等人在中国云南省古老的志留纪地层中发现了一条保存完好的古鱼,
-
纳米孔尺度对DNA输运速度的影响
基于纳米孔单分子传感器的第三代DNA测序技术,因其低成本,高通量等优势很有可能成为人类测序史上的创举。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DNA在穿过10.8纳米的纳米孔道时的速度比穿过4.8纳米的纳米孔的速度降低了一倍,这对于实现DNA减速及单碱基精准测序意义重大。这篇名为“氮化硅纳米孔尺度对poly(dT)30单链DNA过孔信号的影响机理”的研究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英文版2013年第10期,从实验和理论上解释了DNA穿过大孔的输运速度较小孔慢的原因,由东南大学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陈云飞教授担任通讯作者,其博士生司伟撰写。自2006年公布了人类第一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图之后,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3-09-26
-
我国研制出“封锁”H5N1禽流感病毒抗体
记者9月23日从南京医科大学获悉,该校与江苏省疾控中心合作,从人的淋巴细胞中克隆出基因,通过再造,制备出针对H5N1禽流感的“全人源中和抗体”。制成药物可把患者体内的病毒“封住”,预防和治疗人传染H5N1禽流感。该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为人熟知的有H7N9、H5N1等。H和N是构成甲型流感病毒的两种成分的糖蛋白,它们极易变异为不同类型的H和N,由此会组成不同病毒,变化多端,控制极难。 “H是血凝素(HA),N是神经氨酸酶(NA)。”南京医科大学卫生部抗体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冯振卿教授介绍说,HA就好比病毒手中的“钥匙”,病毒以此来打开及
-
973首席科学家Cancer Res研发新型抗癌抗体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型双特异性抗体,证实它可以通过全面阻断ErbB2异源二聚化来克服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耐药。研究结果发表在9月17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第二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郭亚军(Yajun Guo)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抗体制药工程,包括新靶点发现、抗体人源化和新型全人源抗体、细胞工程等。在包括Science、Nature Medicin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百余篇论文。曾获得2009年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
-
蒲慕明院士发表冷泉港实验操作文章
生物通报道: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期蒲慕明教授与另外一位学者发表了题为“Monitoring tectal neuronal activities and motor behavior in zebrafish larvae”的文章,介绍了如何通过体内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监控斑马鱼幼虫的神经活动和运动行为。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old Spring Harbor Protocols》(冷泉港实验室实验方案)上,这份杂志是由著名的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的生命科学领域重要期刊,是研
-
中科院最新文章:微重力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免疫系统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防御作用。微重力环境是导致宇航员免疫系统机能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对免疫细胞存在广泛的影响。近期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聚焦这一
-
国内林业期刊首次被SCIE收录
《林业研究》(英文版)近日被国际著名评价性数据库SCIE收录,成为中国林业科学领域首个被SCIE收录的期刊。 《林业研究》(英文版)1990年创刊,由东北林业大学和中国生态学学会联合主办、教育部主管,是中国林业科学领域为数不多的、创办最早的英文林业学术期刊。近3年,该刊中国际稿件已占70%,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前,该刊已被18个国际文献数据库收录。(张好成 孟姝轶) 《中国科学报》 (2013-09-24 第4版 综合)
-
中国科学家Nature子刊测序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西南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10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成功绘制出了川桑(Morus notabilis)的基因组序列草图,从而为推动桑树改良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相关论文发表在9月1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西南大学的向仲怀(Zhonghuai Xiang)院士、浙江省农科院计东风(Dongfeng Ji)研究员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Wang Jun)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桑树属桑科桑属,为落叶乔木,作为家蚕的优良饲料是一类重要的经济作物。人类在5千多年前即开始利用桑叶养殖家蚕生产出贵重的丝绸,通过举世闻
-
生物物理所等新型流感H7N9病毒溯源研究获得重要进展
自2013年3月底发现首例感染人的流感H7N9病毒以来,迄今为止该病毒已导致逾130人的感染和40人的死亡。这一新型流感病毒对人的高致死率给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带来巨大压力,也引起了全球的持续关注。已有研究推测这种H7N9病毒是由不同流感病毒在不同宿主中重配而来,但对于H7N9病毒具体的起源与进化路径还知之甚少,这严重影响了有效病毒防控政策的制订。最近,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蒋太交课题组及其合作者描绘出了新型H7N9病毒的详细起源和进化路径。该研究成果已经被权威杂志Cell Host&Microbe于9月19日在线发表,并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关注。The Scientist、 Scien
-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首次揭示人SAMHD1蛋白重要细胞学新功能
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声音:让我们再一次领先于世界!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艾滋病与病毒研究所再次传来喜讯:该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证明人SAMHD1蛋白具有调控内源逆转录转座子活性的能力,成功揭示了SAMHD1蛋白在人体内的一大重要细胞学功能。这一重大发现已于九月十二日以在线发表的形式刊登在世界顶尖生物学期刊《Cell》的最新子刊《Cell Reports》上。 人源SAMHD1蛋白(即包含SAM和HD结构域的I型蛋白)由我国著名免疫学家曹雪涛院士在2000年首次在人树突细胞中发现,并于2009年被认定是人体自身免疫疾病Ai
-
我学者证实低矿物质饮水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科技日报讯 (邹争春 记者陈磊)水是一切生命之源。然而,饮水的硬度或矿物质含量也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舒为群教授团队最新研究,从实验角度证实了低矿物质水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日前,相关研究结果刊登在《国际心脏病学杂志》上。近几年来,瓶装水在人类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人消费的瓶装水中,高达80%的是矿物质含量极少的纯净水和人工添加微量矿物质的矿物质水。随着淡水资源的日益紧张,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海水淡化获取饮用水资源,而经淡化处理后的水只含有微量的碳酸氢盐、钙和镁等矿物质。饮水的硬度或矿物质含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到底有怎样的关联?
-
中国学者Cell子刊解析H7N9的传播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扬州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equential Reassortments Underlie Diverse Influenza H7N9 Genotypes in China”的文章,通过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测序,揭示了类似H7N9这样的A型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并从中整合出了这种病原体的进化历史。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19日Cell出版社旗下Cell Host & Microbe杂志上,指出两个基因重组事件也许就是导致这种病毒遗传多样性的原因所在。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生物物理所“****”入选者蒋太交研究员,以及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彭大新教授,前
-
中科院JBC解析关键因子在癌症中新调控作用
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近日在线发表了生化与细胞所宋建国研究组题为“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6 suppresses the migration and invasive growth of lung cancer cells through p53 and the inhibition of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的研究论文,该文报道了肝细胞核因子-6在调控上皮-间质转化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
“雨后春笋”速生动力来自基因
近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张建国课题组,在毛竹茎秆快速生长发育分子机制研究中再次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BMC植物生物学》上。 毛竹具有生长迅速和木质纤维素含量高等特性,但以往学界对其内在的分子调控机制知之甚少。 科研人员从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联合分析了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发育部位的毛竹茎秆的时空生长发育规律。科研人员共发现73对关联对,包括64个目标基因、55个目标小RNA、15个目标蛋白与毛竹茎秆快速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在早春季节,适宜的水分、温度等环境信号启动了核心基因(蛋白)的动态表达。基因功能和通路分析表明,随着激素的迅速合成和再分配,
-
河南出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
新华社郑州电 (记者张兴军)河南省卫生厅发布消息称,继广东、云南之后,河南近日也发现有散发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专家提醒,秋高气爽时节,很多人会选择外出游玩,此间很容易受到蚊虫叮咬,因此要注意做好防护。登革热是一种由蚊虫传播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体温在39℃—40℃,伴头痛、眼眶痛等,面、颈、胸部出现潮红,皮肤可出现皮疹等,少数病人可并发登革出血热和休克综合征。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说:“传播登革热的主要是一种学名叫‘白纹伊蚊’的蚊子,这种蚊子喜欢白天活动。”许汴利提醒,预防登革热只需记住一点——防蚊。
-
曹雪涛小组揭示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发生新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在最新的研究中,揭示了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发生新机制,发现了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Ash1l能够通过表观调控机制抑制炎症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产生而阻止炎性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 为未来防治人类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潜在的新型靶点。9月21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免疫》(Immunity)杂志。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临床上仍然缺少根治性疗法,因此,人们对于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非常关注,期盼能够为该病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机制新靶点新方向。 异常的组蛋白修饰与人
-
中外科学家Nature子刊发表基因组测序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韩国Personal基因组学研究所(PGI)、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旨在帮助濒临灭绝猫科动物生存的项目中,第一次对东北虎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将其与白孟加拉虎、非洲狮、白非洲狮和雪豹等其他四种大猫科动物的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9月17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老虎是地球上最大的猫科动物物种,一种被广泛认可的野生动物保护的象征,也是世界上最濒临灭绝的物种。老虎是一种重要的物种,并且是其生存的生态社区健康状态的自然指示生物。据估计,目前的野生老虎数量大概只有3,050-3,950只。由于人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