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中国学者Cell子刊解析H7N9的传播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3年09月2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扬州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equential Reassortments Underlie Diverse Influenza H7N9 Genotypes in China”的文章,通过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测序,揭示了类似H7N9这样的A型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并从中整合出了这种病原体的进化历史。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19日Cell出版社旗下Cell Host & Microbe杂志上,指出两个基因重组事件也许就是导致这种病毒遗传多样性的原因所在。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生物物理所“****”入选者蒋太交研究员,以及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彭大新教授,前者主要从事计算生物学和系统医学方面的研究,后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两个:病原的分子致病机理与免疫机制,以及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制与应用(具体简介见下)。
今年3月起,我国华东地区陆续出现系列人流感样病例,被证实为首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自此全球卫生官员一直密切关注着事态的进展。到7月止,共计发现了超过130例感染病例,其中约五分之一夺取了病患的生命。
此前大多数感染情况主要出现在与感染家禽直接接触感染的病例,研究也表明这种病毒在人传人的传播进程仍然属于低效的。但是科学家们也表示说,只要有一个突变,就有可能帮助病毒克服这一障碍,例如8月7日《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一则研究报告称,最新研究发现H7N9禽流感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也表示,现时仍需保持警觉,有研究证实病毒在秋冬期间较为活跃,可能出现更多病例,强调世卫将会与内地紧密合作。
这些都强调出了找到禽流感遗传可变性以及进化历程的重要性,为此在最新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针对新出现的H7N9病毒,以及另外一个病毒株,H9N2展开了研究,收集了来自人类,家禽和野生鸟类的共计87个分离样品,进行测序研究。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H7N9可能与其它亚型进行超过一次的融合——首先在野生鸟类中,然后再在家养鸟类发生重组。这些基因重组在流感病毒中很常见,这也是导致新菌种出现的原因之一。
文章作者蒋太交研究员表示,“深入了解新型H7N9病毒如何产生的,是制定合适监控措施,防控病毒,以及其它潜在禽流感病毒的关键所在”。
H7N9是一种在家禽中具有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病毒表面糖蛋白hemagglutinin (HA)负责宿主受体结合,是病毒宿主“跳跃”的主要决定因素。近期的研究证实,禽流感H5N1病毒HA发生Q226L 置换赋予了其人类受体结合能力,同时大大减小了与禽类受体结合的能力。因此,观察到流感病毒的受体转换引起了人们对于人类流感大流行的担忧。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海较早期的一种病毒分离株SH-H7N在226位点保留了谷氨酰胺,在大多数的分离病毒株,例如在安徽省发现的AH-H7N9中均观察到有天然存在的Q226L 置换。这些研究发现使得科学家们推测,AH-H7N9谱系病毒有可能获得了高亲和力人类受体结合特性。
此外,荷兰伊拉斯谟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利用被最早报道的两个H7N9病毒株进行分析,并与流感病毒H3N2与H1N1,以及禽流感病毒H5N1与H7N7对比。结果发现,与其他禽流感病毒相似的是,H7N9病毒感染下呼吸道比感染上呼吸道更容易,不过不同之处在于,H7N9病毒在下呼吸道中黏附上皮细胞的数量要多得多,这一特点与H7N9病毒表现出的高致病性相一致。
这种感染模式在禽流感病毒中尚属首次发现。这说明H7N9病毒具有在人际间有效传播并导致严重肺炎从而引起大流行的潜在可能。(生物通:张迪)
原文摘要:
Sequential Reassortments Underlie Diverse Influenza H7N9 Genotypes in China
Initial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influenza A (H7N9) viruses responsible for the current outbreak in China are novel reassortant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pathways of their evolution and, in particular, the generation of diverse viral genotypes. Here we report an in-depth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whole-genome sequence data of 45 H7N9 and 42 H9N2 viruses isolated from humans, poultry, and wild birds during recent influenza surveillance efforts in China.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H7N9 viruses were generated by at least two steps of sequential reassortments involving distinct H9N2 donor viruses in different hosts. The first reassortment likely occurred in wild birds and the second in domestic birds in east China in early 2012. Our study identifies the pathways for the generation of diverse H7N9 genotypes in China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monitoring multiple sources for effective surveillance of potential influenza outbreaks.
作者简介:
蒋太交研究员
专家类别: ****,杰出青年,研究员
简历 & 研究组工作摘要:
1990-1994 湖南师范大学
1994-1999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获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2001-2002 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1999-2002 在耶鲁大学生物学系Sidney Altman教授实验室从事人核糖核酸P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2003-2004 在麻省理工学院Amy Keating教授实验室进行计算结构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
2005至今 任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获得者
2011年 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蒋太交研究员课题组主要从事计算生物学和系统医学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1)发展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共进化分析、生物医学数据挖掘以及生物分子网络模建等计算生物学新方法;
(2)结合高通量实验手段,探究包括传染病在内的复杂疾病的分子机理;
(3)运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寻找疾病关键分子标志物,为疾病分类、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
彭大新
个人简历
1984.9-1989.7 江苏农学院 兽医 本科
1989.8-1991.8 江苏农学院 助教
1991.9-1995.7 扬州大学农学院 预防兽医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5.8-1998.8 扬州大学农学院 讲师
1998.9-2006.6 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兽医学院 副教授
1998.9-2001.7 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预防兽医学专业 博士学位
2002.8-2005.10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博士后
2006.7-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 教授
2008.11-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 博导
研究方向和领域
1.病原的分子致病机理与免疫机制
2.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制与应用
10x Genomics閺傛澘鎼isium HD 瀵偓閸氼垰宕熺紒鍡氬劒閸掑棜椴搁悳鍥╂畱閸忋劏娴嗚ぐ鏇犵矋缁屾椽妫块崚鍡樼€介敍锟�
濞嗐垼绻嬫稉瀣祰Twist閵嗗﹣绗夐弬顓炲綁閸栨牜娈慍RISPR缁涙盯鈧鐗哥仦鈧妴瀣暩鐎涙劒鍔�
閸楁洜绮忛懗鐐寸ゴ鎼村繐鍙嗛梻銊ャ亣鐠佹彃鐖� - 濞e崬鍙嗘禍鍡毿掓禒搴n儑娑撯偓娑擃亜宕熺紒鍡氬劒鐎圭偤鐛欑拋鎹愵吀閸掔増鏆熼幑顔垮窛閹貉傜瑢閸欘垵顫嬮崠鏍掗弸锟�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