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与美国癌症中心开展合作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结为姊妹医院协议签署,日前在美国休斯顿举行。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是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名的著名癌症中心,其肿瘤的综合诊断、基础研究、教育和预防水平居世界领先。姊妹医院关系的建立,将进一步扩大双放在临床与基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医技人员培训、学者交流互访、传统中医药的合作研究、组织库建设、癌症基因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放射治疗和远程会诊等。 日前,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结
-
本期Nature杂志 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文章
生物通综合:昨天新鲜出炉的英国Nature杂志刊登了一篇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与美自然科学博物馆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Natural History Museum and 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文章中描述了在中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中新发现的七鳃鳗化石。Nature 441, 972-974 (22 June 2006) A lamprey from the Cretaceous Jehol biota
-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畜禽遗传资源体细胞库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世界上最大的畜禽遗传资源体细胞库,日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所建成。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国外畜禽品种的大量引进和集约化养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很多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灭绝或处于濒临灭绝状态,而品种的灭绝意味着进行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材料的永远丧失。在全球性抢夺生物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从我国畜禽种质资源保存的实际出发,利用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成果,构建重要、濒危畜禽品种群体细胞库的方式来保存其基因资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德国应用化学》发表中国科大重要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俞书宏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将以往水溶液中的双亲聚合物模板控制矿化过程成功拓展到混合溶剂体系,在混合溶剂中以两亲聚合物长链多肽PEG-b-pGlu为晶体生长修饰剂,成功合成了高度单分散的球文石碳酸钙微球,并实现对其形状的有效调控,该研究成果为构筑高质量和形态更加复杂的矿物材料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发表在近期著名国际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该杂志的审稿人指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作者提出一条崭新的在混合溶剂体系中矿化合成路线”。
-
我国研制出“植物癌症”抑制剂
6月18日,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又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农药问世。由该校植保学院吴云锋教授主持完成的“多羟基双萘醛等植物源病毒抑制剂的筛选与研制”项目日前通过专家组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总体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化合物抗植物病毒功能为我国首次研究与发现,对提升我国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影响。 &nbs
-
组蛋白甲基化研究进展
摘要: 组蛋白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方式中的一种,参与异染色质形成、基因印记、X染色体失活和基因转录调控. 组蛋白甲基化过程的异常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 既往认为组蛋白甲基化是稳定的表观遗传标记,而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发现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组蛋白修饰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组蛋白甲基化,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基因表达调控 作者 单位 田筱青  
来源: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时间:2006-06-23
-
中国台湾学者发现一种新肿瘤抑制因子
生物通报道:来自台湾中兴大学(Chung-Hsing University)的陈健尉(Jeremy J.W. Chen)和台湾大学的杨泮池(Pan-Chyr Yang)等人发现了一种称为HLJ1基因表达的蛋白可能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抑制因子,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6月21日the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杂志上。HLJ1是一种新型肿瘤抑制因子,早在2003年,杨泮池等人率先发现了HLJ1,Slug和neuropilin等近10个与癌症转移相关的新基因,而这个HLJ1基因则是研究人员通过在肺癌细胞中增加或者阻碍HLJ1基因的表达,检测这种基因在71
-
863计划 “活体人眼视网膜细胞自适应光学成像仪研制及临床应用” 课题通过验收
在国家863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下,中科院成都光电所将自行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套基于19单元整体集成式微小变形镜的轻小型“活体人眼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做了改进,研制出基于37单元微小变形镜的“活体人眼视网膜细胞自适应光学成像仪”。经实验应用,可稳定获取更高分辨率的相对于黄斑中心凹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视网膜细胞图像,以及更高分辨率的眼底视网膜毛细血管图像。 目前,以此技术为基础的医疗仪器,在世界上尚属空白。在通过大量临床试验并发展成熟后,有望成为全新意义上的眼底诊断标准仪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上海科学家发现生物分子生长新机理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首次发现,与三种神经疾病有密切关系的生物分子短肽GAV-9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长方式:“站立”和“躺下”。该研究对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机理具有重要启示。 在三种重要神经退行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疯牛病)中,蛋白的积聚被认为与疾病息息相关。课题组研究短肽GAV-9生长机理发现:短肽GAV-9在云母表面形成了“站立”的纳米纤维;而在石墨的表面则为“横躺”的纳米纤维,该项研究对理解蛋白积聚的动态机制具有启示。
-
香港大学成功破解HTLV-1病毒
香港大学医学院成功破解由病毒感染引致“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机制,有助开发新一代抗癌药物。这种白血病在香港比较少见,过去五、六年约有六至七宗死亡个案,其中半数是在日本经性接触感染病毒。 负责研究的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助理教授金冬雁昨在记者会说,他们的基础研究,对研制抗癌药物有启示作用,尤其是对血癌、肝癌、鼻胭癌与子宫颈癌等透过病毒传染的癌症最为有用,但估计真正成功研制药物最少需数十年。 这种白血病的病毒感染途径与爱滋病相同,在港人中很少见,少于百分之零点一人口携有这种“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但这种病毒局部在一些地方颇活跃,如日本南部、福建、台湾、非洲和南美等地。 在日本南部&n
-
袁隆平:人的基因可转到水稻中
六月二十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外国驻华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自己正在实验利用转基因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在安全性严格控制的前提下,包括人的基因也可以转到水稻里去,提高产量。
-
中科院动物所《现代生物学》封面文章
生物通综合报道:在濒临灭绝物种的宣传海报上,露脸最为频繁的莫过于我国的国宝大熊猫了。自然保护专家已经花费了大量的力气来研究和保护这些稀有物种,但是它们难以琢磨的本性和栖息山林的习性使研究人员很难计算它们的准确数量。因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转而从大熊猫的粪便获得遗传信息,进而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数量进行了一项新的估计。 根据该研究群体自主建立的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方法,通过对我国重要保护区——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我研究人员发现该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远远超过人们先前的估计,并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该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这种牵动全球亿万人心的可爱动物,
-
中国科大著名杂志文章解析免疫学研究进展
生物通综合: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田志刚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肝脏天然免疫研究领域再次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发现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5可以抑制自身免疫性肝炎所引起的肝脏损伤。这一研究论文发表在6月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肝脏学》上。该杂志的审稿人指出:"这一研究工作简明精确地描绘了IL-15抑制NKT细胞介导的肝脏损伤的机理,可能对治疗人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指导意义。" Interleukin-15 prevents concanavalin A-induced liver injury in mice via NKT cell-dependent mechanismHapato
-
协和医院提出艾滋病毒新理论
研究证实CD8+T细胞能延缓艾滋病的进程,而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艾滋病诊疗中心李太生教授发现,CD8+T细胞其实是受CD4+T细胞的指挥。协和医院昨天公布了这一消息,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今年6月第一期的国际著名艾滋病杂志JAIDS上。这项发现有可能使研究艾滋病疫苗的专家们重新审视目前的研发思路。 据了解,研究证实具有HIV特异性的CD8+T细胞能控制艾滋病病毒的复制,从而延缓疾病进程,所以多年来国内外关于艾滋病疫苗的研究一直沿着诱导机体产生CD8+T细胞的思路展开,不过到目前为止研发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协和医院的李太生教授在研究中发现,CD8+T细胞起作用离不开CD4+T细胞功能的发挥,实际
-
肿瘤治疗应实行个性化治疗
本报讯 在6月17日召开的“肿瘤早期诊断技术及标准研讨会”上医学科学研究院肿瘤研究所程书钧院士针对当前肿瘤诊断无临床诊断标准,存在过度治疗的现状指出,肿瘤治疗中应当实行个性化治疗。个性化治疗是避免治疗,改变肿瘤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的有效途径。 程书钧分析,现今的肿瘤治疗中存在治疗不当和过度治疗两个问题,由于临床没有相关的诊断标准,很多医生对患者采用千篇一律的治疗方式———手术后都进行化疗。事实上,如果癌细胞不发生转移,则不必进行化疗。没必要的化疗不仅不能让患者受益,而且会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精神上、经济上沉重的负担。而个性化治疗要求医生在患者手术后对细胞进行具体分析,确
-
邓子新院士文章 获国外权威学者高度评价
生物通综合:邓子新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知名杂志Chemical Biology(Cell杂志系列期刊)上的一篇有关井冈霉素(国外称有效霉素的研究进展一经刊登就受到了该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来自Nature Biotechology杂志的编辑Teresa Moogan在“研究特写”栏目中对这一研究进行了专文评述,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首次该杂志对我国在重要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机理研究及重大应用潜力方面的特别报道。 邓子新院士克隆出抗生素农药生物合成基因簇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教授领衔的教育部微生物代谢重点实验室与美国华盛顿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密切合作,成功克隆
-
973计划2006年项目综合评审日前结束
日前,973计划2006年项目综合评审工作圆满结束。综合评审由973计划专家顾问组主持,采用会议评审方式,不分领域,对所有参加综合评审的项目进行综合评议。周光召同志全程参加并主持了会议。 今年973计划的评审工作,继续按照973计划项目评议标准遴选项目,另外在评审中强调了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强化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重要领域的部署;加强指南的导向性,把指南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突出项目、人才、基地的结合,将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发挥重点研究基地的作用作为重要指标。 昆明植物所《化学评论》发表评述文章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的生物质谱研究获进展
-
昆明植物所《化学评论》发表评述文章
最近,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吉开研究员在研究取得的最新科研进展基础上,撰写的评述文章“天然联三苯——1877年以来的进展(Natural Terphenyls: Developments since 1877)”,发表于美国化学会2006年第6期的《化学评论》 (《Chemical Reviews》)2006, 106, 2209-2223杂志上。这是近两年来,《化学评论》第三次发
-
军事医科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军科奥韦”研制纪实
2005年10月,我国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惊现湖南,世界卫生组织提示世界各国储备防治用药,我国发改委向瑞士罗氏订购防控用药“达菲”,然而,罗氏反馈说要等到2008年才能够供货给中国。这意味着我国将面临长达3年无药可用的尴尬和险境,这不仅威胁到国人的健康,也令世界不安。 2006年6月12日,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的抗高致病性人禽流感药物“军科奥韦”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我国防治高致病性人禽流感药物实现本土化生产,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储备。 “军科奥韦”是怎样研制出来的?“军科奥韦”与闻名全球的“达菲”是什么关系?两种药物之间有何异同?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
-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的生物质谱研究获进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主持的吉林省科技厅2003年防治SARS科技攻关专项——“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的生物质谱研究”项目,通过了由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目内容涉及质谱学、中医药学、化学等诸多领域,充分体现了各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均具有创新性。为中药活性成分的初步筛选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途径,为抗病毒中药新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以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宋凤瑞为首的科研小组,发挥该所在中药研发方面的优势,于2003年承担了“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的生物质谱研究”的应用基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