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普健康
  • 科学家预警未来五大危险

    近期,韩国国立汉城大学客座教授黄禹锡通过克隆疑难病患者的体细胞,成功培育出了胚胎干细胞,在世界各国展开治疗性克隆科研竞争中,率先迈出了一步。正是通过类似的努力,人类试图让自己变得无法被毁灭。虽然自然界进化的时钟从未停止,但事实上人类已经成为了一股推动自身进化的主要力量。   人类正在朝哪个方向发展?在《未来进化论》一书中,华盛顿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彼得·沃德指出,通过按照人类自己的意愿扭曲地球上的动植物,实际上我们正在让自己变得无法被灭绝。假设人类将在未来的5亿年内继续存在,沃德等人相信人类会朝着以下5个方向发展:   单一人(Unihuman):我们将被同化?   生物学家指出,一个物种的不同种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时间:2005-06-03

  • 联合国报告:全球防治艾滋病工作形势严峻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日向当天开幕的联合国大会关于艾滋病问题的特别会议提交报告,指出全球艾滋病蔓延形势严峻,防治艾滋病工作任重道远。         报告就全球实现《关于艾滋病问题的承诺宣言》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报告认为,虽然艾滋病正逐步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控制,但从整体上看,艾滋病仍在全球蔓延。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12月,全球估计有394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         报告还就艾滋病预防、治疗和资源利用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希望

    来源:国际在线

    时间:2005-06-03

  • 释放大分子PEG的力量

    程能能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聚乙二醇化(PEG)技术及大分子PEG干扰素α-2a 40KD(派罗欣)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          常规α干扰素血清浓度波动大,一方面过高峰浓度可能导致较重的不良反应,另一方面过低的谷浓度会导致病毒重新复制和反跳。此外常规 α干扰素全身分布广泛,肾脏清除率高,血清半衰期短(2~5 小时),易被免疫系统识别。          Pegylation(聚乙二醇化)将聚乙二醇与干扰素共价结合在一起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时间:2005-06-03

  • 基因研究促使老年性骨缺损再生有望

    老年骨缺损再生有望,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汤亭亭教授等专家在加速老年人骨组织再生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成功设计出“BMP-2基因转染技术”。         这项研究获得了中国工程院戴尅戎院士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华裔专家楼觉人教授悉心指导,尤其是“BMP-2基因转染技术”能恢复老年机体骨髓干细胞的成骨能力。这一成果日前通过了上海市科委主持的专家鉴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骨折病人日益增多。老年人骨髓中间充质干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5-06-03

  • 透视白血病免疫治疗

    访北大人民医院童春容教授  今年4月,卫生部发布了我国白血病流行病学的统计数据:我国白血病患病率约为3~4人/10万人,小儿的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我国小于10岁小儿白血病的发病率为2.28人/10万人,我国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两万人。   近年来,在白血病的治疗中,免疫治疗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免疫疗法逐渐成熟,白血病疫苗、免疫佐剂的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日前,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白血病治疗专家童春容教授。   单克隆抗体治疗进入高潮   童春容介绍,近年来,白血病免疫治疗显示,人源化单抗应用后中和抗体产生减少、疗效增加,使单抗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入高潮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05-06-03

  • 为什么多数东亚人不能消化牛奶

    东亚和非洲人喝牛奶常会出现胃肠不适,欧洲和中亚人却能顺利吸收牛奶中的营养。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认为,这种差异可以从人类祖先的生活环境找到线索。         康奈尔大学进化生物学教授保罗·谢尔曼等人在新一期《进化与人类行为》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生活在欧洲、中亚等地的古人,可以经济而安全地饲养奶牛,他们自然地将牛奶作为重要的营养来源,久之就获得了成年后消化牛奶中乳糖的能力,并遗传给后代。         而东亚、非洲等地的气候不适合饲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5-06-03

  • 研究发现心脏信号基因变异导致溺水

    据报道,明尼苏达州科学家研究发现,导致儿茶酚胺能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的基因变异将引发意识丧失,继而导致游泳者意外溺水。         Mayo Clinic医学院的Ackerman博士搜集了两名年轻的游泳能手意外溺水的资料,其中一位10来岁的女孩在游完数圈后溺水身亡,发现时,该女孩面部朝下;另一个是9岁的男孩,在潜入湖中后,再没有露出湖面。         研究人员进行病理解剖发现,编码心脏斯里兰卡肉桂咸感受器的RyR2基因

    来源:科讯网

    时间:2005-06-02

  • 路甬祥预测 科学重心将转移到生命领域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31日在此间预测,当代科学发展的态势和社会对科学的迫切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学发展方向。一些传统学科仍将保持相当的独特性,物理科学作为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地位一时还不会动摇,但是科学的学科结构重心将转移到生命领域。         路甬祥同时预测,数学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利用,信息技术将通过广泛的渗透促进其他领域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结合将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生长点。         路甬祥在中科院庆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5-06-02

  • “木糖醇致癌”说无依据

    针对近来在一些网络论坛上散播的所谓“木糖醇能致癌”的说法,来自芬兰、日本及国内的专家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这一说法没有确切依据,迄今研究成果和文献都表明了木糖醇这一甜味剂的安全性。   多位专家是在日前于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木糖醇与口腔健康研讨会上做如上表示的。担任国际预防牙科研究所所长、芬兰教授马基年介绍说,科学家最早在芬兰发现了木糖醇这种天然植物甜味剂。数十年来进行的研究证明,木糖醇不会如同其他糖类产生引发蛀牙的酸性物质,并且对口腔具有多重良好的保健功效。马基年说:“包括芬兰、美国、德国、瑞士、加拿大等多国科学家进行的研究表明,迄今没有发现木糖醇能够致癌,这一说法没有确切依据。”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5-06-02

  • 甘肃成功繁育三峰野生双峰驼

    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今年成功繁育了3峰野生双峰驼,这是该中心人工饲养野生双峰驼以来繁育最多的一年。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野生双峰驼仅存800峰左右,属世界级濒危物种。100多年前非洲单峰驼野生种群的消失,使野生双峰驼更加受到世界的关注。   据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李岩介绍,3月到4月是野生双峰驼的生产期。今年该中心成功繁殖了1雌2雄共3峰幼驼,是该中心人工饲养条件下首次出现如此高的繁殖数量。   据了解,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饲养的野生双峰驼是目前国内外惟一的人工繁殖种群。自1992年陆续从甘肃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安南坝引入5峰野生双峰驼进行繁育以来,该中心共人工繁育野生双峰驼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5-06-02

  • “抗血管新生”之父福克曼与癌症研究

    人们将72岁的抗癌专家福克曼称为“抗血管新生”之父,是因为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从理论上证明,肿瘤细胞似乎能在人体内自制新血管,以供其吸取氧气和养分之用。若能终止肿瘤制造血管的能力,就可饿死癌细胞,从而减慢或停止癌扩散。但他的这一理论几十年后才使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家信服。今天,非常成功的治疗直肠癌新药Avastin,就采用了阻止肿瘤制造血管的方法,此外,还有30多种这类药物正在进行人体实验。   尽管福克曼拥有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和波士顿儿童医院血管生物学计划主任的头衔,但他在科学研究上并未止步于抗血管新生的研究,而是将识别癌“生物标记物”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攻坚课题。   科学家在血液、唾液及尿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5-06-01

  • 英国将建立第一座以草为燃料的发电厂

    英国《卫报》30日报道说,与其它国家准备建造核电厂不同的是,英国年内将开工建造一座“草电厂”。这将是英国第一座以草为燃料的大型电力工厂。         “草电厂”位于英格兰中部的斯塔福德郡,造价约1200万 美元。它将以象草为燃料,电厂的蒸汽涡轮机将由象草燃烧产生的能量带动。同用传统矿物燃料的工厂相比,它每小时能减少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旦建成,该电厂可为2000户居民提供用电。         支持这一项目的“埃克尔肖尔”公司经理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5-06-01

  • 生物能源 盐碱地里“种”出石油

    到2020年中国生物能源有望占总量12.5%         无需勘探、钻井、采矿,黑黝黝的石油就能在庄稼嫌弃的盐碱地里“种”出来。这不是异想天开的科幻小说,在上周末举行的第56期东方科技论坛“生物能源的现状和发展”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洪霞提出了如此大胆想法。         割开一截“神奇树”,一种成份近似石油的树汁溢如泉涌,稍作加工就可替代柴油或汽油,科学家把它们称作“石油植物”。张洪霞告诉记者,已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5-06-01

  • 美研究认为女性膀胱不因年老而缩小

    医学界一直认为,膀胱因年老缩小导致老年妇女尿急尿频,但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其实22岁到90岁间女性的膀胱尿容量大体一致,尿急尿频并不是女性的正常老年现象。     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人员指出,老年妇女出现尿急尿频现象并非是由于膀胱尿容量随年龄增长变小了,而是因为随着女性年龄增长,膀胱负责控制液体流出的括约肌的力量有减弱倾向。另外,老年妇女对膀胱的感觉敏感度降低,这意味着她们在排尿之前没有预警,才有尿急现象产生。     研究人员在目前在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召开的美国泌尿学协会年会报告说,他们在研究中将导尿管插入9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5-05-31

  • 心理学家测试:哪些动物能从镜子里认出自己

    从镜子里动物能认出自己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美国的心理学家戈尔敦·格朗做过实验。他把黑猩猩麻醉后脸上点上2~3个红点,然后,让从麻醉中清醒过来的黑猩猩照镜子。黑猩猩通过镜子看出自己改变了容貌,开始触摸红点的地方,然后又是看又是闻被弄脏的手指,并开始试图擦掉红点,通过实验,格朗得出结论,黑猩猩从镜子里认出自己,知道被颜色弄脏的不是别人,而正是自己。    从那时起,科学家对其他多种动物进行过类似的测试:猫、狗、大象、鸟、海豚,还有20多种猿猴。原来,能从镜子里认出自己的只有类人猿: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为了明白发生的变化,类人猿需要几分钟到几天不等的时间,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05-05-31

  • 美研究发现:避孕药抑制女性性欲

    新华网北京5月30日电据英国《卫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定时服用避孕药的妇女,其体内促进性欲的激素水平大大降低。即使停止服药,激素水平仍然受到抑制。     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24名接受性功能障碍治疗的妇女进行了测试。其中一半妇女定时服用避孕药,39人刚刚停服避孕药,23人从未用过口服避孕药。研究人员分析了所有妇女的血样,寻找一种叫做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的物质。这种物质抑制性欲。血液化验表明,定时服用避孕药的妇女,体内促进性欲的睾丸激素水平非常低,而SHBG的水平却是从未服用过避孕药的妇女的4倍。    &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5-05-31

  • 最美的海洋学研究室 新世纪"鹦鹉螺"号

    由法国建筑师雅克·鲁热里负责的“海卫星”号海上浮动科研站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它将是世界上外观最好看的海洋学研究室,并计划于2008年开始处女航。     据西班牙《世界报》网站5月30日报道,近日,“海卫星”号海洋学研究室的设计者鲁热里对媒体透露,他将于5月31日向外界正式介绍自己最近的这项杰作。“它提供了观察海底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是人类一次伟大历险,是无数探索者追逐的梦想。”鲁热里这样评价到。难怪有人将它称作“新世纪的‘鹦鹉螺’号(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指挥的潜艇)”。     这艘浮动科研站形状像海马,

    来源:国际在线

    时间:2005-05-31

  • “大声说话”也有学问

    常常会见到,有人在大声说话时会“面红脖子粗”。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借助深呼吸、调动不同肌肉群来帮忙等,是人们在需要提高音量时不由自主地经常采取的策略。这一发现或许有助于开发治疗语言障碍的有效疗法。   来自美国珀杜大学的研究人员杰茜卡·休伯等人在新一期《应用生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介绍说,他们发现人们在需要提高自己说话的音量时,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如通过深呼吸、通过使呼吸系统的肌肉紧张起来,或者两者相结合的办法,以此来提高改变自己的声辐射压,达到提高音量的目的。但究竟使用哪种策略,则并非有意识的行为,而是不由自主的。   研究人员让30名受试者用不同的音量来朗读或长或短的句子:普通的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5-05-31

  • 几亿年前的“爱情战争”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记者谢培)自古以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若是“求之不得”,君子则“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然而,自然界中的动物们在寻求配偶的时候就不那么“君子”了,血腥厮杀随处可见。即便不会见血,往往也少不了一番肉搏较量。最近,科学家证实这种残酷的求偶竞争最早可以追溯到几亿年前。   据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生物学家罗布·奈尔和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理查德·福提,在研究了一种生活在奥陶纪(距今约4.8亿年到4.4亿年前)的三叶虫的化石后发现,一些雄性三叶虫头部像现代甲虫一样长有触角。这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因为触角对于甲虫的繁衍至关重要。雄甲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5-05-31

  • 科学家打造强人 7天不睡不吃用意念移动物体

    用现代技术科技“打造”更强的人   本报综合报道 既然我们人类能够利用科技控制并改善我们生存的外部环境,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科技改善我们自身呢?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心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对于人们的这个疑问,科学界早已有了自己的“解答”。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科学家们正在利用各种先进科技“改善”人类的大脑、新陈代谢、个性甚至子孙后代,预计这些技术会在未来10年至20年间全面“开花结果”。《华盛顿邮报》称,这一改善人类自身的进程将带来人类的“第二次进化”。“毫无疑问,改善人类自身将成为下一个研究前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医药、技术和社会”计划主任格里高利.斯托克说。  这是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时间:2005-05-31


页次:620/717  共14331篇文章  
分页:[<<][611][612][613][614][615][616][617][618][619][6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