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能源 盐碱地里“种”出石油

【字体: 时间:2005年06月01日 来源:文汇报

编辑推荐:

  

  到2020年中国生物能源有望占总量12.5%

        无需勘探、钻井、采矿,黑黝黝的石油就能在庄稼嫌弃的盐碱地里“种”出来。这不是异想天开的科幻小说,在上周末举行的第56期东方科技论坛“生物能源的现状和发展”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洪霞提出了如此大胆想法。

        割开一截“神奇树”,一种成份近似石油的树汁溢如泉涌,稍作加工就可替代柴油或汽油,科学家把它们称作“石油植物”。张洪霞告诉记者,已知的“石油植物”品种并不少,比如豆科的水黄皮、大戟科的乌桕、小桐子等。巴西有种香胶树,其树汁无需任何加工,即可当作柴油用,简单加工就成了汽油;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银合欢树干脆被誉为“石油树”。原来,在光合作用时,“石油植物”会将碳氢化合物储存在体内,形成类似石油的烷烃类物质。

        联想到西部地区大片产量甚微的盐碱地,张洪霞萌生了就地取木成油的想法,即通过人工育种或转基因等手段培育出耐盐抗旱的“石油植物”新品种。如果盐碱地里真能“种”出石油,那可真是一举三得:一来缓解国家的能源紧缺,二来增加农民收入,三来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说,人类在近400年内,将地球25亿年累积的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型能源几乎耗尽。目前,三种能源可供开采的年限分别只剩40年、50年和240年。相比之下,“石油植物”所提供的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据统计,全世界植物生物质能源每年生长量相当于600至800亿吨石油,为目前世界开采量的20到27倍。杨胜利预计,到2020年,生物能源有望占到中国全部能源消费的12.5%。

        而在中科院院士沈允钢眼中,“植物石油”几乎遍地有:垃圾除了填埋、焚烧,还可通过先分类再发酵的方式产生沼气,用于城市发电;湿地滩涂上的野生芦苇与其任其自生自灭,不如集中收割加工,生成的氢化物将是石油、柴油等燃料的绝佳代替品。

        当然,一些“石油植物”的油量尚达不到大规模生产的成本要求,科学家们正尝试通过转基因和人工育种的方法,改造植物的油脂含量。

        各国生物能源发展规划

        美国“生物质技术路线图”提出到2020年生物燃油占燃油的10%;

        欧盟计划到2020年生物燃油占燃油的20%;

        此外,日本制订“阳光计划”,印度制订“绿色能源工程计划”、巴西制订“酒精能源计划”。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生物能源|石油|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