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研动态/国外
  • SET8 抑制通过保护 PTEN 减轻顺铂肾毒性中肾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在肿瘤治疗的战场上,顺铂是一位 “猛将”,广泛用于多种肿瘤的化疗。然而,它却有个 “致命弱点”—— 会对肾脏造成严重伤害,引发急性肾损伤(AKI)。这一副作用影响着约 10 - 20% 接受顺铂治疗的癌症患者 ,可目前顺铂诱导 AKI 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晰,也没有有效的肾保护方法。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来自布朗大学阿尔伯特医学院(Department of Medicine, Rhode Island Hospital and Alpert Medical School, Brown University)和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东方医院(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Sh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4-01

  • NAMPT通过NEDD4 E3连接酶介导的泛素化与自噬激活机制:单细胞中非焦亡依赖性分泌的关键路径解析

    在先天免疫反应中,细胞外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eNAMPT)作为损伤相关分子模式蛋白(DAMP),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纤维化和多种癌症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然而,eNAMPT缺乏传统分泌信号肽,其释放机制长期未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团队在《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单核细胞中eNAMPT分泌的双重路径:焦亡依赖性释放与非焦亡性自噬分泌机制。研究采用THP-1单核细胞模型,通过LDH释放实验、超高分辨率显微镜和基因编辑技术,系统比较了尼日利亚菌素(Nigericin)诱导的

    来源: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 8.2

    时间:2025-04-01

  • 基因疗法可逆转罕见神经疾病的症状

    最近由巴塞罗那大学Autònoma (UAB)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在症状出现后开始治疗,基因治疗也有可能恢复超罕见疾病巨脑白质脑病伴皮层下囊肿(MLC)的运动能力。MLC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大脑白质。它的特点是大头畸形、运动协调受损和癫痫等症状。超过75%的诊断病例是由MLC1基因突变引起的,该基因编码一种位于一种叫做星形胶质细胞的脑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调节大脑中的水和离子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其确切功能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由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Assumpció Bosch和UAB神经系统研究所(INc-UAB)领导的一个团队将携带MLC1基因健康拷贝的

    来源:AAAS

    时间:2025-04-01

  • 人工智能在预防猝死方面的应用

    由于人工智能,许多心脏性猝死病例可以避免。作为一项即将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巴黎城市大学和巴黎公立医院集团(AP-HP)的研究人员与他们在美国的同事合作,开发了一个模仿人类大脑的人工神经元网络。在对超过24万例动态心电图数据的分析中,该算法确定了70%以上的患者在接下来的2周内有可能引发心脏骤停的严重心律失常风险。每年,全世界有超过50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许多心脏骤停都是突然发生的,没有任何可识别的警告信号,袭击的是一般人群中没有心脏病史的人。根据Inserm、巴黎城市大学和巴黎公立医院集团(AP-HP)的一组研究人员与他们在美国的同事合作进行的一项新研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改善对心律失常的预测

    来源:AAAS

    时间:2025-04-01

  • Bioactive Materials:新型水凝胶有望治疗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撕裂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损伤,由于修复方法有限,长期以来一直令患者和医生感到沮丧。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日开展了一项临床前研究,发现一种由牛半月板制成的新型3D打印水凝胶可以改变这些损伤的愈合方式。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Bioactive Materials》杂志上。半月板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也是膝关节的重要减震器。以往的通用型治疗方法并不总是有效。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可能已经找到了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无论损伤发生在半月板的哪个位置。通讯作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助理教授Su Chin Heo博士说:“我们开发出一种水凝胶,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和受伤组织的硬度要求进行调整,这一点很

    来源:AAAS

    时间:2025-04-01

  • 解析蓝藻短尾噬菌体 A4 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双稳定衣壳中的五聚体前喷射体奥秘及其关键意义

    在感染过程中,短尾噬菌体(Podophages)通常会从衣壳中释放出一些蛋白质,在宿主细胞膜上形成跨膜喷射体,以促进病毒基因组的释放。然而,前喷射体的这些蛋白质如何在高度包装的基因组中心精细组装仍不清楚。在此,报告了鱼腥藻(Anabaena)蓝藻短尾噬菌体 A4 的完整结构,它由两种黏合蛋白稳定的衣壳和连接着六条尾丝的短尾组成。值得注意的是,在衣壳核心发现了一个五聚体前喷射体,它由四种喷射蛋白组成,包裹成一个三层同轴圆柱体。此外,一段基因组 DNA 沿着由两种喷射蛋白形成的带正电的环形裂缝延伸。基于前喷射体的榫卯结构,并结合先前的研究,提出了短尾噬菌体可能的 DNA 包装过程和喷射机制。这些发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4

    时间:2025-04-01

  • 解析电压敏感 K+通道 KvAP 共翻译膜插入机制:解锁膜蛋白生物合成新奥秘

    膜蛋白的折叠依赖于其正确插入细胞膜。一些蛋白,比如电压敏感通道(voltage-sensitive channels),其跨膜结构域需要带有带电残基才能发挥功能。因此,在过去几十年里,电压敏感通道的生物发生一直是众多研究的焦点。本研究使人们能以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更好地理解电压敏感 K+通道 KvAP(KvAP voltage-sensitive K+ channel)的膜插入过程。研究发现,相邻螺旋的共插入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需要容纳带电残基的情况下。研究结果对其他结构相似的电压敏感通道具有重要意义,也阐明了膜蛋白生物合成的一些通用原则。电压传感器结构域(Voltage-sensor do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4

    时间:2025-04-01

  • MVA-BN疫苗诱导的非持久性低亲和力MPXV特异性抗体反应:对猴痘长期保护的启示

    MPXV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持久性探索纽约市猴痘免疫观察研究(NYC OSMI)对171名参与者进行纵向追踪,包括接受MVA-BN疫苗接种的个体和猴痘康复者。研究发现,两剂MVA-BN疫苗能在所有接种者中诱导可检测的MPXV特异性记忆B细胞,这些细胞在接种后1年仍存在于血液循环中。然而,血清学分析揭示了显著差异: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天真"接种者产生的中和抗体在5-7个月内迅速衰减,而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的"有经验"接种者则能维持更持久的抗体反应。中和抗体反应的动态变化通过荧光微中和试验发现,天真和有经验接种者在接种第二剂后3周(V3)达到相似的中和抗体峰值(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95和127)。但

    来源:Journal of Virology 4.0

    时间:2025-04-01

  • 揭秘腺病毒 26 型载体疫苗免疫应答早期时空演化:为疫苗设计筑牢关键根基

    ### 引言先天免疫在抵御感染和启动适应性免疫中起关键作用。腺病毒(Ad)载体广泛用于疫苗研发,能诱导强烈的 CD8+ T 细胞应答,可用于 T 细胞疫苗和治疗性癌症疫苗。以往研究多局限于外周血,对组织中早期免疫应答动力学研究不足。本研究旨在阐明 Ad 载体疫苗接种后早期免疫应答的时空演化,探究影响 T 细胞疫苗免疫原性的因素。结果Ad26 载体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在 24 小时内启动:给 C57BL/6 小鼠肌肉注射表达 SIVgag 的 Ad26 疫苗载体(Ad26-SIVgag),在接种后 1、3、6、12、24 和 72 小时采集血清检测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结果显示,3 小时时 IL-6

    来源:Journal of Virology 4.0

    时间:2025-04-01

  • 二硫键稳定的双特异性双抗体助力小蛋白近原子分辨率冷冻电镜成像:细菌 Na+/ 柠檬酸盐同向转运体 CitS 的案例研究

    双抗体(diabodies)是经过工程改造的抗体片段,含有两个抗原结合 Fv 结构域。此前研究表明,它们通常具有高度灵活性,但可通过在 Fv 界面引入二硫键使其刚性增强。在本研究中,探索了二硫键桥联的双特异性双抗体用于小蛋白近原子分辨率冷冻电镜(cryo-EM)成像的潜力,因其可将靶蛋白与 “结构标记” 蛋白相连接。以细菌柠檬酸盐转运体 CitS 作为靶蛋白,人 Toll 样受体 3(TLR3)的马蹄形胞外域作为标记物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含一个或两个二硫键的双抗体分别可使 CitS 的三维重构达到 3.3 Å 和 3.1 Å 的分辨率。这一分辨率超越了先前的晶体学结果,得以可视化该转运体的

    来源:Structure 4.4

    时间:2025-04-01

  • 综述:质谱在罕见病研究与诊断中的应用

    质谱技术概述质谱(MS)作为现代研究中的关键分析工具,自 J.J. Thomson 在一个多世纪前发明以来,已取得显著进展。从最初用于分离铀同位素的第一代质谱仪,发展到如今在日常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LC - MS/MS) 。其应用领域也从基础化学拓展到生命科学的各个方面,在罕见病研究与诊断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质谱在罕见病研究中的应用辅助诊断:下一代测序(NGS)技术,如外显子组或基因组测序,虽改变了罕见病的遗传诊断方式,但在评估候选变异的致病性方面存在困难。质谱技术,尤其是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可作为正交验证工具,辅助解释变异的致病性。在 Leigh 综合征等线粒体疾病

    来源:npj Genomic Medicine 4.7

    时间:2025-04-01

  • 酒精使用障碍与体重指数的遗传多效性及神经关联机制解析

    尽管存在神经生物学重叠,酒精使用障碍(AUD)和体重指数(BMI)却显示出极低的遗传相关性(rg=-0.03)。研究团队运用"基因混合器"模型(MiXeR)破解了这一悖论:虽然两者共享82.2%的多基因结构,但正负抵消的变异效应导致表观弱相关。通过联合错误发现率(conjFDR)技术,科学家们捕获到132个关键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其中53个为全新发现,这些"双面间谍"基因在两种表型中呈现戏剧性的双向调控。基因型-组织表达(GTEx)图谱揭示这些基因在多个脑区异常活跃,而脑影像关联分析(BrainXcan)则发现杏仁核和尾状核的体积变化如同"神经天平",同时关联AUD和BMI表型。这项研究

    来源:Nature Human Behaviour 22.3

    时间:2025-04-01

  • 揭秘乳糜泻发病机制:CXCR3/PLC/IP3-IP3R 轴如何点燃肠道上皮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反应

    在人体的肠道世界里,有一种神秘的 “敌人”—— 麦醇溶蛋白肽(PT),它是小麦中麸质的成分之一。对于乳糜泻(Celiac Disease,CD)患者来说,这个 “敌人” 可不简单。CD 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不仅会引发肠道慢性炎症,还可能 “攻击” 肝脏、皮肤、中枢神经系统等身体其他部位。目前,除了终生遵循无麸质饮食,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即便严格执行无麸质饮食,也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完全康复。为了深入了解 CD 的发病机制,探寻潜在的治疗靶点,来自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展开了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Biology Direct》上。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细胞实验和体外肠道系统(GEVS)实验这两种关键技

    来源:Biology Direct 5.7

    时间:2025-04-01

  • 综述:乳腺癌中的组蛋白乙酰化调节剂

    在乳腺癌研究领域,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日益成为突破性治疗的焦点。最新综述《乳腺癌中的组蛋白乙酰化调节剂》深入解析了这一复杂调控网络,揭示了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和免疫逃逸中的双重作用。组蛋白乙酰化调控的分子机制核小体作为染色质基本单位,其组蛋白尾部赖氨酸(K)残基的乙酰化状态直接影响基因转录活性。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s)分为四大类:GNATs家族(如KAT2A/B)、MYST家族(含KAT5/6/7)、CBP/EP300和类固醇受体辅激活因子(SRCs)。这些"书写者"通过催化组蛋白H2A、H2B、H3、H4的乙酰化,增加染色质可及性。而"擦除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则分为经

    来源:Breast Cancer Research 6.1

    时间:2025-04-01

  • 综述: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包扎治疗证据总结: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CRL)与包扎治疗背景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CRL)是困扰众多乳腺癌患者的一大难题。目前,针对 BCRL 的标准治疗方法是复杂消肿疗法(Complex Decongestive Therapy)。这种疗法包含多个关键组成部分,其中使用压缩绷带减轻肿胀是重要一环。在众多绷带类型里,多层绷带在 BCRL 患者中应用最为广泛 。然而,医学研究的不断探索促使人们思考,其他替代的包扎方法是否同样有效呢?这一疑问推动了本次针对 BCRL 患者不同包扎技术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研究的开展。研究方法文献检索:研究团队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数据库 PubMed、Web of Sci

    来源:Breast Cancer 4.0

    时间:2025-04-01

  • 非肌肉肌球蛋白重链 IIA 调控食管腺癌细胞迁移机制:潜在治疗靶点新发现

    在全球范围内,癌症始终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难题,食管腺癌(OAC)便是其中之一。在西方国家,它的发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攀升。早期的食管腺癌常常 “悄无声息”,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发现时,很多已经出现转移,患者的预后情况很差,5 年生存率不足 20%2。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是导致病情恶化和转移的关键因素,就像一群 “叛逆” 的细胞,脱离原本的位置,四处 “闯荡”,侵入其他组织和器官。而细胞迁移在健康细胞中是受到严格调控的,但在癌症发生时,这一过程却变得混乱无序。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癌细胞迁移的机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来自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转化医学研究所(Trinity Transl

    来源:Human Cell 3.4

    时间:2025-04-01

  • 人工智能遇上肿瘤学:新模式个性化治疗膀胱癌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力量,威尔康奈尔医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更有效的模型,用于预测肌肉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对化疗的反应。该模型利用全幻灯片肿瘤成像数据和基因表达分析,以一种优于使用单一数据类型的先前模型的方式。这项研究发表在3月22日的npj数字医学杂志上,确定了可能决定治疗成功的关键基因和肿瘤特征。准确预测个体对这种恶性癌症的标准治疗反应的能力可能有助于医生个性化治疗,并有可能挽救那些反应良好的患者,使其免于接受膀胱切除术。“这项工作代表了精准医疗的精神,”威尔康奈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人口健康科学教授、数字健康人工智能研究所(Institute of

    来源:AAAS

    时间:2025-04-01

  • 验证人体体温调节新极限:为热应激预测筑牢科学根基

    研究将气候模型与生理数据相结合的研究预测,大片地理区域可能很快会经历超出人体体温调节极限的热应激。通过热步协议得出的体温调节极限值,源自实验室研究。然而,该协议的主要假设,即核心温度在热或湿度逐步增加时的拐点划定了体温调节上限,尚未得到验证。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在核心温度拐点上下的条件下暴露 9 小时,发现热步协议能有效识别出体温调节无法进行的条件。这一发现为纳入经验耐受极限的热应激预测提供了关键支持,同时也给出了长时间不可代偿性热暴露下的生理应变数据。近期预测显示,大片地理区域即将面临超出人体体温调节极限的炎热和潮湿环境。此前研究中模拟的生存极限基于实验室研究,表明人体在湿球温度(Twb)高于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4

    时间:2025-04-01

  • 釉质-牙本质交界处形态揭示尼罗河谷史前晚期的人口更替与迁移

    这项突破性研究通过高精度X射线显微断层扫描技术,首次系统分析了苏丹至埃及南部88例跨越1.4万年的人类牙齿釉质-牙本质交界处(Enamel-Dentine Junction, EDJ)三维形态特征。研究团队发现中石器时代狩猎-渔猎采集者与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生产者之间存在显著的EDJ形态差异(p<0.01),表明尼罗河谷在新石器过渡期(约公元前6-5千年)发生了大规模人口置换。有趣的是,苏丹东部撒哈拉地区保留的狩猎采集者特征提示这种置换主要沿尼罗河流域进行。研究还首次发现中全新世时期这些共存群体间的生物交流证据,证实EDJ形态在微进化尺度上具有重要系统发育价值。该成果不仅推翻了过去将颅颌变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4

    时间:2025-04-01

  • 儿童下肢肌肉发育参考曲线:基于深度学习的脑瘫患者肌肉体积评估新工具

    这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儿童下肢肌肉生长的量化规律。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自动分割208名健康儿童和78名脑瘫(CP)患儿的磁共振图像(MRI),首次建立了5-15岁儿童10块下肢肌肉的体积参考曲线。数据显示:15岁儿童下肢肌肉总体积中位数是5岁儿童的近5倍,男孩肌肉体积比女孩大5-20%(绝对值)和1-13%(体重校正值)。有趣的是,同龄儿童肌肉体积差异显著——80%分布区间(10-90百分位)跨度超过中位值的40%。虽然置信带在年龄两端较宽,但曲线能可靠识别发育迟缓肌肉(<10百分位)。在脑瘫队列中,56%患儿存在下肢肌肉整体发育迟缓,80%至少有一块肌肉体积过小。该成果为神经肌肉疾病诊疗提供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4

    时间:2025-04-01


页次:45/4172  共83423篇文章  
分页:[<<][41][42][43][44][45][46][47][48][49][5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