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神经科学
  • 细胞行为的里程碑式发现

    由国际分子专家组成的科研小组发现了一个细胞信息交流的新机制。这项关于细胞行为的新发现或能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用于对抗癌症,风湿性关节炎和老年痴呆症等。 人解整合素样金属蛋白酶10(ADAM10),其竞争对象形状的改变将开启细胞交流过程。ADAM10能够分解蛋白,由于其重要的分子机制所以改变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疾病。此外,细胞间的交流过程形成了某些疾病发展的基础。这项发现将改变我们对细胞行为的理解以及治疗药物的设计思路。Lackmann副教授介绍说。 这项关于细胞交流过程的发现相比于先前的观点更易于理解,并将会深刻影响未来生物医学研究的方向。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实际上,信号交流系统比复杂的信号通

    来源:生命经纬

    时间:2009-10-21

  • 院士揭学术界13类不端行为

     院士历数13种学术不端  建议设立诚信档案,作为评奖依据  “在科学技术快速进步,一批杰出人才成长的同时,我国科技界建设也带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原始创新少。”在昨天的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直揭眼下学术界存在的论文造假等13类不端行为。  杜祥琬院士总结的13类“怪现状”包括:第一类是论文著作的造假、剽窃、搭车署名愈演愈烈;第二类靠拉关系、“忽悠”、“跑部钱进”争项目、经费;第三类是评审成果时搞“友情评审”,搞运作,甚至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炮制假成果;第四类是伪造学历、伪造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

    来源:北京晨报

    时间:2009-10-19

  • 高级访问学者陆续发表多篇文章 解析行为关系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协同进化组的研究人员通过测试和分析东方蜜蜂蜂王和西方蜜蜂蜂王的蜂王信息素主要成分的组成和差异,研究蜂王在混合饲养蜂群内对异种工蜂卵巢发育的抑制作用,并探讨了当混合蜂群失去蜂王后,两种工蜂对异种蜜蜂卵和幼虫气味的识别和反应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在国际知名期刊BEHAVIOURAL ECOLOGY上发表。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协同进化组的高级访问学者谭垦教授,其来自江西南昌,研究方向为蜜蜂生物学,蜜蜂生态学等。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是两个不同的种,二者的亲缘关系很近,但是二者的蜂王和幼虫均具有不同的遗传物质和气味信息素,蜜蜂的气味信息素对蜜蜂的社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9-10-16

  • 成人的大脑也可以越用越好

      新华网伦敦10月12日电(记者黄堃)大脑中的白质是含有神经束的“信息通道”。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成人大脑中的白质也可以通过锻炼而增长。这说明,人成年后大脑也可以越用越好。     英国牛津大学12日发布新闻公报说,48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参与了这项研究,其中一半人被要求接受向空中抛接多个球的杂耍训练,另一半对照组的志愿者不进行此训练,所有志愿者此前都不掌握这项技巧。研究人员同时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分析。     在每天半小时,持续6周的训练后,受训者至少可以同时扔3个球。研究人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10-15

  • 一项新研究揭示:知识在大脑中是如何形成的

        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整合概念,进而使我们能够组织,理解这个世界。该研究是在9月24日发表在《神经元》杂志上的。它通过行为和神经成像技术,阐释了概念知识是如何在人类大脑中成像并指导人类做出决定。    人类智慧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运用从前的知识,解决新环境下的问题。这是通过运用概念而实现的。概念是从多种看似不同而实际上互相关联的实体当中,提炼出相同的本质而得出的。伦敦大学维尔克姆神经成像研究中心的哈山·库曼博士,即该项研究的主要研究作者,这样解释道,“尽管卷毛小狗和金色猎犬看起来迥然不同,但我们仍能很快地

    来源:网易探索

    时间:2009-10-10

  • 为何女性比男性更爱哭 英新书揭示大脑奥秘

    为什么有人“白日见鬼”?为什么有人犯心脏病时感觉胳膊疼?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爱哭?  这些貌似令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实际上都与人的大脑有关。英国著名科普作家丽塔·卡特在其新书《大脑全记录》中详细探讨了大脑的工作原理,让人们更加了解大脑这个重要器官。  消耗巨大  英国《每日邮报》29日摘要书中内容报道,成年人大脑重量约为1.47公斤,由致密的凝胶状物质组成,其中包含约1000亿个神经元细胞,且这个数字在人一生中几乎保持不变。  从20岁左右开始,人的脑容量以每年1克左右的速度减少。如果一个人活到90岁,那么他的脑容量比20岁时“缩水”5%至10%。  大脑可谓是人体中最容易“饥饿”的器官,它的惟一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10-10

  • 科学家发现大脑中感觉发痒部位或可制止痒药

     中新网9月26日电共同社消息,日本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生理学研究所教授柿木隆介等人日前在美国学会杂志发表文章,首次找出大脑中感觉“发痒”的部位。在头顶叶内侧部分有个被称作楔前叶的部位,拥有发痒的独特机制。而之前发痒被指出和大脑感觉“疼痛”相似。  柿木等人开发出在手腕上安装电极,用电引起发痒的装置。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磁图调查试验对象的大脑后,发现处理感觉信息的楔前叶出现反应。  由于对发痒的认知和对疼痛的认知有相似之处,曾有意见认为“发痒是较轻程度的疼痛”。但楔前叶在感受到疼痛时并没有反应。  柿木表示“可能会有利于开发抑制过敏等引起的发痒的药”。  据称,还可以通过注射组胺引起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09-09-28

  • Nature:斑马鱼神经元的光遗传学研究

    研究人员使用一种新的光控方法选择并打开了某种生物的一类细胞。这也帮助科学家解答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即关于脊髓中某类神经元的特殊功能的研究。 研究人员在清醒的斑马鱼幼虫的这些细胞中靶向插入光敏开关,结果发现这些细胞产生了突发的游泳行为—幼虫典型的周期性摆尾。 这项发现可能为人类相关的研究提供一种启发,因为哺乳动物也有类似的细胞。此外,这项研究也凸现了新技术的亮点,使用光控开关-光栅离子通道并结合基因靶向定位可以轻松研究某一类型的细胞。 这项研究结果发布在9月17日的《Nature》上。 使用这些光遗传学(optogenetic)工具,能够激活清醒哺乳动物的单一神经元,并直接演示神经元激活表现出的

    来源:生命经纬

    时间:2009-09-25

  • Nature:发现大脑皮层结构形成的机制

            据9月16日《Nature》杂志网络版的一篇研究报告,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脑皮层不同神经元混合形成纵向柱状排列的分子机制。         大脑皮层进行信息处理依赖于一组纵向柱状排列的神经元。一旦这些神经元的数量和种类发生错误,则会引起认知能力障碍,如导致自闭症和智力迟钝等。但一直以来,科学家对这种柱状排列的混合神经元的分子机制不甚了解。       &n

    来源:生命经纬

    时间:2009-09-24

  • 《自然—神经学》:“三管齐下”助瘫痪小鼠恢复行动能力

     美国和瑞士研究人员利用3种不同康复方法,成功帮助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实验鼠重新获得了行动能力,为下肢瘫痪人群的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和瑞士苏黎世大学研究人员9月20日联合在英国《自然—神经学》(Nature Neuroscience)上报告说,他们针对瘫痪小鼠同时使用了药物、电刺激和常规锻炼3种康复方法,成功使小鼠重新走动,甚至能够在跑步机上跑动。 研究人员说,值得一提的是,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实验鼠因脊髓完全受损而被截断的神经纤维并未再生。在这种情况下,瘫痪鼠仅借助上述3种康复方法也能恢复行动能力,这说明对于脊髓损伤的瘫痪患者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09-24

  • 鼻子吸入干细胞 大脑的毛病能治好

    干细胞早已是公认的治病利器,包括帕金森症、中风、老年痴呆症在内的脑部顽疾都能通过干细胞来治疗。不过有个难点一直困扰着医生们———干细胞很难进入大脑。  美国《大众科学》日前报道的一种新方法或许为这一难题找到答案:用鼻子吸入干细胞。  原理:细菌能从鼻腔进入大脑  科学家们此前尝试过多种方法,不过都有诸多缺陷。有人尝试过打开颅骨注射干细胞,但过程痛苦且风险巨大;也有人通过血液注射干细胞进入人体,但血管到大脑关口重重,最终达到病灶的干细胞少之又少。  德国专家最近发现,鼻子可能是输送干细胞最便利的选择。据悉,人体鼻腔上部的筛状板,是分离大脑和鼻腔的区域。筛状

    来源:成都商报

    时间:2009-09-22

  • 研究发现神经元与美国选举团很相似

    据介绍,在某一水平,神经元就像另外一个复杂的结构-美国总统选举团。西北大学一项新的研究为神经元的“双层整合模型”(two-layer integration model)提供了证据支持,解释神经元整合突触输入的机制。这项研究结果发布在最新一期的《Neuron》上。该模型中,神经元的每一个分支会接受和整合数千条信号输入,然后决定出发送到轴突的一个信号。这非常像美国的总统选举系统,先从各个州获得选票一样,然后做出一个最终的决定。神经元会有一个输出结果,可能是以冲动的形式,或潜在活动,也可能没有反应。这项研究的负责人Nelson Spruston教授介绍说,在人类大脑中有1000多亿个神经元,因此对

    来源:生命经纬

    时间:2009-09-17

  • 更多证据表明 Valdoxan(R) 在抑郁症患者中拥有更好的抗抑郁疗效

        在第22届欧洲神经精神药理学会 (ECNP) 大会召开之际,今天在 Servier 卫星座谈会上公布的证据进一步证明,Valdoxan(R)/Thymanax(R)(阿戈美拉汀,Agomelatine)与传统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 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 等抗抑郁药相比,具有更卓越的抗抑郁疗效。新数据表明,在重度抑郁症患者中,阿戈美拉汀的抗抑郁疗效优于 SSRI类的氟西汀。[1]施维雅公司是 ECNP 教育项目的赞助厂商。    除了在6000多名患者中开展的国际发展项目的结果

    来源:美通社

    时间:2009-09-17

  • “5·12”幸存者大脑改变

    吴洣麓 童岱   研究人员利用新型功能型核磁共振技术,对挑选出的44个志愿者进行大脑扫描,并将获得的大脑影像与32个没经历过地震的正常人的大脑影像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这些志愿者的大脑中,额叶边缘系统及纹状体区域的活动增强,同时这些区域的连接性减弱。  林萍是四川省汶川县人。在“5·12”大地震来临的那一刻,林萍亲眼目睹了房屋轰然倒塌的可怕场面,更悲惨的是,当亲人遇难的时候,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却无能为力。  在随后的日子里,林萍始终沉浸在痛苦之中,尽管她不愿意回忆地震时所看到的景象,但是每天晚上她都会做噩梦,脑海中总是浮现地震当时的场景,甚至还能听见巨大的塌陷声,即使在白天,也总是感

    来源:北京科技报

    时间:2009-09-16

  • 为什么喜欢吸烟——尼古丁哄骗大脑产生积极记忆

    美国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员说,香烟中使人上瘾的成分——尼古丁(nicotine),“哄骗”了大脑将吸烟行为与当时的环境状况相结合起来。这项发现刊登在最近一期的杂志《神经元》(Neuron)上。     “我们的大脑通常将有利于我们生存发展的事件和当时的环境状况联系起来,以便于我们再次进行这项行为,从而使我们走向成功生活。当我们做了一件不错的事情,大脑就会发送一次奖赏信号。”贝勒医学院的神经系统学教授John A. Dani博士说到,他也是此项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然后,尼古丁借用了这种潜意识的大脑学习

    来源:环球科学

    时间:2009-09-15

  • Nature,Science两篇文章:大脑的奥秘

    生物通报道:来自剑桥大学,以及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这周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的文章分别针对了大脑研究的两个方面:大脑成像分析人类意愿,以及大脑在决策方面的新理论。在第一篇文章中,剑桥大学,霍德华休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让实验对象根据一个吵杂的视觉刺激来将一个手柄向两个位置当中的其中之一移动。从而建立了一个新模型,来解释在我们做出一个决定后我们怎样以及什么时候改变我们的想法。怎样改变我们的想法?理论神经学家已经建立了一些似乎比较合理的模型,来解释大脑是怎样根据“吵杂的”、并且经常是含糊的信息来做出一个决定的,但这些模型都假设,一旦决定已经做出,它就是永久性的。在这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9-09-14

  • 研究表明:眼睛可以先于大脑预感"危险来临"

       据国外媒体报道,眼睛不仅是心灵的窗户,其本身也有一些特殊技能。瑞典生物学家博通德·罗斯卡新近发现眼睛细胞在没有大脑帮助的情况下,可以提醒人们有物体靠近,快速逃离食肉动物的能力可能就是从这种能力进化而来的。    目前,在哺乳动物的视网膜里,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能够对水平和垂直运动做出反应的神经细胞。而在大脑里,只有极少部分细胞是能感知有物体正在靠近的。    在研究老鼠眼睛细胞的过程中,来自瑞典巴塞尔弗里德里克·米歇尔生物医学研究所的博通德·罗斯卡和他的同事发现,有一类细胞对于运动的反应不同寻常。 &

    来源:搜狐

    时间:2009-09-14

  • 神经细胞内质网功能机理揭晓 50年谜题得解

    瑞士弗雷德里希·米歇尔生物医学研究所9月7日发布新闻公告称,该所科学家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终于确定神经管微观网络——内质网(ER)调节神经细胞间连接强度的功能机理。这一发现解答了困扰科学家长达50年的谜题,使人类对大脑学习和记忆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 突触可塑性,即神经细胞间连接强度可调节的特性,对学习和记忆至关重要。神经细胞上的所有突触是否都具有相同的表达长期可塑性的能力,目前并不是很清楚。突触组织会影响局部信号级联的功能,进而对单个突触的可塑性进行差异性调控。这导致了大脑中神经细胞间突触连接的两种类型:一种连接会不断地形成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9-09-11

  • 首次发现肥胖会对大脑造成损害

    很多人知道肥胖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脏病的危险。美国科学家最新发现,肥胖还会加剧大脑退化,这意味着肥胖人群罹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几率较高。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肥胖会对大脑造成损害。    量化研究    当今社会,肥胖似乎正成为一种趋势,全世界肥胖人群越来越庞大。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超过3亿人属于肥胖人群,另有10亿多人超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学家保罗·汤普森和同事研究体重是否会对大脑产生影响,选择94名70岁以上老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老人身体健康,不存在认知水平下降问题。    研究人员以“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09-11

  • 神经细胞内质网功能机理揭晓

        瑞士弗雷德里希·米歇尔生物医学研究所9月7日发布新闻公告称,该所科学家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终于确定神经管微观网络——内质网(ER)调节神经细胞间连接强度的功能机理。这一发现解答了困扰科学家长达50年的谜题,使人类对大脑学习和记忆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     突触可塑性,即神经细胞间连接强度可调节的特性,对学习和记忆至关重要。神经细胞上的所有突触是否都具有相同的表达长期可塑性的能力,目前并不是很清楚。突触组织会影响局部信号级联的功能,进而对单个突触的可塑性进行差异性调控。这导致了大脑中神经细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9-09-11


页次:267/353  共7049篇文章  
分页:[<<][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