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神经科学
  • 加拿大研究发现艾滋病毒导致神经系统疾病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神经学博士克里斯•鲍尔在9月28日的国际神经学期刊上发表文章称,艾滋病毒导致神经系统疾病。      鲍尔在文章中称,研究表明,1/4HIV阳性患者患有神经系统疾病,而在加拿大中年人中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比例仅为5%。      鲍尔说,同时患有艾滋病和脑部疾病的患者,死亡风险比只患艾滋病者高出2倍。      这项研究范围包括自1998年至2008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市诊所里进行艾滋病毒治疗的1651人。据该研究小组报告,其中404名艾滋病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0-10-03

  • 意大利打造会学习的机器人:自己学会射箭

        北京时间9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最近一期“不要教他们太多”节目中,科学家们制作了一个人形机器人,它能自己学习如何使用弓箭射击目标。    这一长相可爱、孩子般的机器人名叫“iCub”(小电子人), 由意大利理工学院研制。它有一个弓,一把箭,头上还缠着北美印第安人的头饰。通过复杂的计算机算法,“小电子人”能够从没有命中目标的射击“失败”中汲取教训和经验,不断改进,直到一箭命中靶心。    研究人员称,让机器人射箭是综合电机控制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的一个自然结果,根本没有此前有人指责的那样认为这

    来源:新浪科技

    时间:2010-09-30

  • Cell发现损伤神经修复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不同于脊髓神经,连接肢体、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周神经在受到损伤后自身拥有惊人的再生能力。现在一篇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的论文揭示了外周神经修复的机制。    伦敦大学学院的Allison Lloyd 说:“对于发育过程中各种细胞分化的机制我们已有较多的了解。神经在发生严重损伤例如断裂时可以再生,但此时的机制与发育阶段的信号完全不同。”    这种方式的再生并不容易完成。外周神经细胞是一种可伸长细胞;它们的细胞体位于脊髓中,轴突则可延伸到很远的地方,传递神经信号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9-29

  • 研究发现控制神经元早期迁移的蛋白

        生物通报道  早在一个婴孩能够露出她的第一次微笑,长出第一颗牙齿或说出第一句话以前,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早已迈出了它关键的第一步即将神经元迁移至正确的位置。现在一项新的研究更深入地揭示了这些基本的细胞迁移发生的机制,证实一个基因通过控制紧密相关的粘附基因确保幼小神经元进入正常的轨道。研究论文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    新发现将有利于再度激发人们对早期神经元迁移研究的兴趣,并提供了线索证实神经分裂症和孤独症等疾病与新基因的突变有关。  &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9-28

  • Science:神经细胞帮助唾液腺的生成

     2010 Takara秋季大酬宾,在活动期间购买Takara Total RNA提取系列产品可获5-8.5折优惠  有关小鼠的唾液腺是如何发育的新的发现可能为头颈部接触放射线的癌症病人的这些腺体的再生带来新的方法。    我们大多数人对神经活动控制着唾液腺功能的概念是熟悉的,这一概念可回溯到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巴甫洛夫通过条件反射将狗的唾液分泌与铃声联系在了一起。    如今,在一个世纪之后,由Sarah  Knox及其同事所开展的研究证明,神经对唾液产生的影响要比人们预计的早的多,这种影响甚至在胚

    来源:EurekAlert

    时间:2010-09-28

  • 神经科学与认知联合实验室揭牌

     9月26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脑研究所共建的神经科学与认知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布里斯班举行。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昆州议员Dianne  Famer、中国驻布里斯班总领事任共平、昆大副校长Deborah  Terry、昆士兰大学脑研究所所长Perry  Bartlett以及生物物理所相关人员出席了揭牌仪式。  李静海在致辞中表示,中澳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三十年来,双方科研合作越来越多,成效显著。中澳两国虽然国情不同,但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只有双方紧密合作,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应对这些挑战,中科院愿意继续加强与包括

    来源:国际合作局

    时间:2010-09-28

  • 杰青在本领域权威刊物发表神经元最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果蝇兴奋性中间神经元(eLNs)的功能性联系和选择性气味反应作用,这对人们理解嗅觉编码的神经环路机制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神经科学领域权威刊物《Neuron》杂志上。同期杂志还邀请了嗅觉编码研究领域的著名科学家Gilles Laurent撰写了评论性文章。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王佐仁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主要的研究目标是要从神经环路水平阐述感觉输入决定动物行为的内在机制,他们应用电生理记录、钙影像等手段来研究神经环路中的各成员的神经活动,有助于阐述感觉输入信号在脑中被编码和加工的机制。文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9-26

  • 大脑前额皮质有助人类自我反省

        据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的研究披露,在那些善于内省并会对其所做决定进行反思的人的脑中的某个特别区域会显得较大。这种内省行为(或曰“对自我思想进行思索”)是人类意识的一个关键方面,尽管科学家们注意到,人的内省能力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这项新的研究将发表在9月17日刊的《科学》杂志上。《科学》杂志是由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这一非营利性科学协会出版的。     根据他们的发现,这个由伦敦大学学院的Geraint Rees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指出,脑子的前额皮层前部(

    来源:EurekAlert

    时间:2010-09-25

  • 德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会存在虚假记忆

    北京时间9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德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会被自己虚假的记忆愚弄。一个人在录像中看到另外一个人所做的动作,往往会认为他自己也完成过这个动作。 德国雅各布大学科学家杰科德-埃科特尔霍夫领导了这项研究。研究小组发现,如果一个人在录像中看到另一个人在摇晃瓶子或洗扑克牌,那两周后他往往会认为这是他曾经做过的动作。埃科特尔霍夫表示,“对于这个发现,我们非常震惊”。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接下来,志愿者再观看一些特定的录像,录像中有其他人也在做一些动作,有些动作是志愿者已经完成的动作,有些则是志愿者没有做过的。两周后,研究人员会问

    来源:新浪科技

    时间:2010-09-21

  • 张永清研究组获得神经突触发育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结合免疫荧光技术、活体成像术、电镜技术以及分子遗传操作技术等,系统地研究了果蝇变态过程中神经肌肉突触重塑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主流神经生物学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永清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传统的模式动物果蝇进行神经生物学的基础应用研究。由于果蝇的神经系统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与哺乳动物的非常相似,这一研究将有助于对人类大脑功能的认识。神经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特化结构。长期以来,神经突触的发育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9-19

  • 美研究者发现大脑发育的关键信号

        生物通报道  美国国家儿童医疗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大脑细胞发育过程中有两条信号途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和Notch信号共同影响大脑生长和修复过程中脑细胞的数量及类型。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找到新的诱导大脑自身修复的方法。此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确定是否在大脑发育早期这些信号途径的异常导致了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例如癫痫、脑性麻痹、孤独症、唐氏综合征、小儿多动症和智力障碍等。    “通过了解这些细胞信号途径的作用机制,我们也许能够开发出新的遗传或分子学方法靶向这些信号从而促使或诱导神经干细胞再生形成脑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9-18

  • PNAS:老年性痴呆症与大脑新陈代谢

        两项发表的姐妹篇研究报告说,科学家发现了大脑新陈代谢与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之间的一个可能的联系。远在认知衰退和痴呆出现之前,老年痴呆症就以富含蛋白质的沉积物(称为淀粉样斑块)的形式在大脑中默默地发展。尽管该病的原因尚不清楚,斑块沉积的位置与在人们甚至没有从事为达到目标而努力的任务的时候也保持活跃的一组大脑区域重叠。通过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Andrei  G.  Vlassenko及其同事比较了神经健康的成年人的大脑和那些患老年痴呆症的成年人的大脑,从而确定斑块沉积的模式是否可能与潜在的

    来源:EurekAlert

    时间:2010-09-18

  • 帕金森氏病的新信号途径

        生物通报道  近日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条与帕金森氏病相关的新分子信号途径并指出了可用于治疗该疾病的现有药物。      研究人员证实多胺信号可引起神经元毒性蛋白质积聚从而导致神经元功能损害,最终发生神经元坏死。虽然从前的研究发现帕金森氏病患者存在高水平的多胺,新研究第一次证实了多胺升高以及对帕金森氏病的调控机制。此外研究人员证实降多胺药物可对帕金森氏病小鼠起保护作用。论文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杂志上。    “这是令人感到兴奋的发现,它表明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9-16

  • 最新Nature China亮点推荐(遗传学与神经科学)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本期的推荐研究文章遗传学与神经科学类包括:遗传学Zhang, H.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1p36.22 as a new susceptibility locu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hronic hepa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9-16

  • 科学家解开记忆之谜

        当记忆一件事情时,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能加强对事件和单词的回忆。然而记忆形成的神经机制长期以来依旧是个谜。科学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仪(fMRI)分析了大脑活动图像,结果发现,通过多次学习记住一张面孔或一个单词,与忘掉它相比,其神经活动在多个脑区显示出更大的相似性。《科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多次激活同样的神经连接方式能将事物印在记忆里。这与心理学家40年前提出的编码变异假说结合,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记忆的形成机制。  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记忆  记忆是多种不同事物的集合,可以是微妙的感觉、具体的影像、连贯不连贯的事件过程;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和逻辑。不论哪种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0-09-16

  • Science:科学家提出记忆形成新解

     当记忆一件事情时,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能加强对事件和单词的回忆。然而记忆形成的神经机制长期以来依旧是个谜。科学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仪(fMRI)分析了大脑活动图像,结果发现,通过多次学习记住一张面孔或一个单词,与忘掉它相比,其神经活动在多个脑区显示出更大的相似性。《科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多次激活同样的神经连接方式能将事物印在记忆里。这与心理学家40年前提出的编码变异假说结合,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记忆的形成机制。    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记忆    记忆是多种不同事物的集合,可以是微妙的感觉、具体的影像、连贯不连贯的事件过程;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和逻辑。不论哪种记忆,都

    来源:

    时间:2010-09-16

  • 日本用小鼠胚胎干细胞高效培育小脑神经细胞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9月13日发布新闻公报称,该所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有选择性地分化成小脑神经细胞,且实现了较高的分化效率。 公报说,小脑皮质中层内的浦肯雅细胞是掌管精确运动和学习的主要神经细胞,在医学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以往诱导胚胎干细胞有选择性地分化成浦肯雅细胞的方法效率低下,只有约0.5%的胚胎干细胞最终能分化成浦肯雅细胞。 理化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组,改进了此前培育大脑神经细胞的无血清浮游培养法,开发出一种能在试管内再现胚胎发育过程中小脑发育环境的新方法。 在实验中用这种方法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时,约80%的胚胎干细胞分化成了浦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9-15

  • 科学家发现神经系统“交警”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蛋白质帮助维持大脑细胞内的“交通秩序”,“指挥”细胞内营养物质和废弃物何去何从。    这一发现有助研究帕金森氏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早老性痴呆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交警”    这种蛋白质名为MEC-17。它的发现纯属好奇结果。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8日援引佐治亚大学富兰克林艺术和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系教授亚采克·格蒂希的话报道:“这一项目没有任何医学或科学驱动,纯粹是因为好奇细胞内运输机制,但看起来我们确定了神经系统内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酶。”    格蒂希说,细胞内有一个管道网,称为微管,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9-13

  • 大脑扫描可发现脑发育障碍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试图找到快捷而准确发现大脑发育障碍的方法。美国研究人员9日发表研究报告称,利用大脑扫描能达到这一目的。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238名7岁至30岁的志愿者进行大脑扫描,观察大脑各个区域血流等的变化,并根据所获数据绘制大脑发育标准曲线,然后根据这一曲线判断调查对象的大脑发育水平是否与其年龄吻合。    参与这项研究的神经学副教授布拉德利·施拉加说,这一方法可使医务人员比较准确地判断同年龄段调查对象大脑发育的差别,从而及早发现大脑发育障碍,并进行干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0-09-13

  • JNE:将大脑信号成功翻译为口语单词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犹他大学科学家近日利用两组植入癫痫患者大脑中的微电极阵列成功实现将大脑信号转化为口语单词。这一重大研究成果将能够帮助因患严重麻痹症而失去语言能力的患者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据科学家介绍,这种微电极阵列每组包括16个微电极,通常植入到头骨之下,大脑之上。美国犹他大学生物工程学助理教授布拉德利-格雷格尔介绍说,“通过这种设备我们可以获得大脑信号。只需这些大脑信号,我们就可以将其解码为人类口语单词。这种设备将可以长期帮助因患严重麻痹症而失去语言能力的患者。” 

    来源:新浪科技

    时间:2010-09-09


页次:256/353  共7049篇文章  
分页:[<<][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2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