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神经科学
  • 研究称适当电流穿过大脑可令人变聪明

       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表示,只需5年时间,我们就能拥有可以在家里佩戴的“思考头罩”,甚至可以利用它们“唤醒”被中风摧毁的白质。  然而也有人担心,这项名叫“直接经颅电流刺激”(TDCS)的技术会被肆无忌惮地用来耗尽一个人的脑力。试验显示,这种利用适当的电流穿过大脑的技术能够提高行动能力和记忆力,该仪器也能用来改善视力和语言能力。  15名健康志愿者戴上该装置。一个电极被放在左耳上方,即控制运动的大脑部位,第二个电极放置在右眼上方,会产生刺痛感的电流穿过大脑。当电流从左边传到右边时,玩游戏的志愿者能更快地记住按键的顺序。科学家认为,电流刺激促使大脑分泌更多化学物质,加强了脑细胞之间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1-10-17

  • 乐观者的大脑"报喜不报忧"

    天生的乐观者,在看待问题时总是注意好的一面而忽略坏的一面。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这种乐观确实是“天生”的,因为他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就有偏好,天然地“报喜不报忧”。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请一些志愿者参与了测试这种大脑偏好的试验。志愿者先看一系列负面事件,如盗窃案或疾病等,然后评估这些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稍后研究人员会告诉志愿者该事件发生的平均概率,再重放一遍相关事件,请志愿者再次评估它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几率。结果显示,如果受试者开始的估计比平均概率更悲观,则看到平均概率后大脑相当于收到了好消息,会大幅修正自己的估计值;但如果开始的估计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1-10-13

  • 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缺失“憎恨”

    10月4日,世界著名期刊《自然》子刊《分子精神病学》在线刊发了由复旦大学等联合研究发现的成果。这项研究首次发现抑郁症可能与“憎恨”脑网络的消失有关,并可能由此导致抑郁症病人难以控制对自己或他人的负面情绪。脑中的“憎恨”网络由额上回、杏仁核、壳核等区域组成。当人们看到自己厌恶或者有强烈感情的人或事物时,这些脑区即会被激活。这项研究将为抑郁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帮助。复旦大学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冯建峰教授表示,社会中的个体恰当、适度地宣泄其负面“憎恨”的情绪,有助于其心理以及精神的调节;或者说,“爱憎分明”的人群患抑郁症的概率可能会低于不易产生“憎恨”情绪的人群。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1-10-13

  • 王士元:研究发现语言影响大脑回路形成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9日文章】题:语言为大脑回路定调(作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士元)    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拥有学习任何语言的普遍潜能,但是他们最终使用的语言将对大脑神经传导途径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米兰和莱比锡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成功地对出生才两天的婴儿大脑进行了成像处理。他们报告说,尽管这些新生儿大脑中负责语言的构造已经存在,但这些构造与成人大脑中的构造有很大不同。他们刚刚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论文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们知道,婴儿的大脑重约300克,与成人大脑相

    来源:新华微博

    时间:2011-10-12

  • 国际神经退行性疾病分子机制学术会议召开

    由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美国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杂志共同主办的国际神经退行性疾病分子机制学术会议9月22至24日在上海医学院举行,会议期间,  精彩的报告,  热烈的讨论和浓厚的学术气氛吸引国内外450多位代表与会,对促进国际基础临床结合及转化医学的发展和架起国际研究学者间的友谊和合作桥梁有重要意义。 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郑平教授主持9月22日上午简短的开幕式;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兰教授和美国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杂志共同主编卜国军教授代表主办单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11-10-12

  • 创制具有自闭症行为的小鼠

    研究人员制造出了具有与在自闭症患者中所见的症状类似的有声音沟通和社会行为问题的小鼠。 这些发现为人们朝着理解基因问题究竟是如何引起某些自闭症症状的铺平了道路。 一个可靠的小鼠模型对将来测试也许可以治疗儿童自闭症的药物也是必要的。 目前,科研人员要想证实某个特别的基因是否是引起自闭症的基因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病人都可能有数百个损伤性的基因变异;再者,发现足够多的具有相同基因变异的人以做出强有力的统计学上的关联一直是一个障碍。 为了绕开这些障碍,科学家们需要仰赖该小鼠模型。 但是要制造出具有在自闭症患者中所见的特殊行为问题的小鼠也同样具有挑战性。 Matthew Anderson及其同事在他们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1-10-09

  • 脑部特殊褶皱有助准确记忆

      【美国《大众科学》网站1 0月6日报道】题:研究表明,特殊的脑部褶皱帮助人们区分想像与现实    前脑一个被称为“副扣带沟(PCS)”的摺痕显然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记住事情是想像出的还是真实发生了,或记住真正说话的是哪个人。据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称,这是人类出生前最后长出的几条结构性褶皱之一,而且每个人的大小迥异。研究人员说,有这种褶皱的人记忆力要比没有的人强许多。    据剑桥大学的新闻公报称,53名健康的、无认知困难史的成人志愿者参加了这项研究。研究报告发表在了《神经科学学报》上。每个人测试前都认为自己的记忆力很强。&n

    来源:新华国际

    时间:2011-10-09

  • 不连贯睡眠可能会损害长期记忆

    不少人在谈及睡眠时都十分重视睡眠时间。而美国的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只是睡眠时间充足,但睡眠时常中断,有可能会损害长期记忆。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表研究报告称,研究者运用光遗传学技术,改变小鼠的特定脑细胞,使这些细胞的“作息”状态受光线控制。当小鼠入睡后,研究人员向它们的大脑发射光脉冲,打断小鼠的睡眠但不影响其总体睡眠时间。 在如此持续干扰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将小鼠一只只单独放入实验箱,每只箱内放有两件物品,其中一件是小鼠早已熟识的旧物,另一件是小鼠此前没见过的东西。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小鼠能连贯睡眠,那么它观察新物件的时间比旧物长。但实验结果显示,那些不连贯睡眠的小鼠对新旧物品的观

    来源:浙江科技报

    时间:2011-09-29

  • 运动中的短期和长期记忆机理揭开

    人们学习某项运动技能的时候,有时学得快忘得也快,而有时虽然学得慢,却能长久不忘,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生理基础。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家首次揭示了在运动记忆形成过程中,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共同作用但却互相竞争的生理机制。该发现不仅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训练计划,也为中风病人康复带来了希望。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神经生理学杂志》上。 该项目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运动机能学与物理疗法分部的尼古拉斯·斯格威霍夫领导。研究小组在对中风患者进行空间工作记忆测试时发现,中风后病人的短期记忆被破坏,长期记忆却更好地保留下来,这是因为他们不得不依赖长期记忆的缘故。研究人员由此

    来源: 科技日报

    时间:2011-09-29

  • 学习文献看什么?推荐七大微生物学论文

    生物通报道  “F1000(Faculty of 1000 Medicine)”又名“千名医学家”,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等全世界2500名国际顶级医学教授组成的国际权威机构。近期其推荐的最受关注的微生物学论文如下:1.Spy伴侣蛋白研究人员在一项检测基因工程改造的大肠杆菌稳定蛋白质能力的活体实验中偶然发现了一个新的分子伴侣蛋白Spy,证实Spy能够抑制蛋白质积聚,帮助蛋白质折叠。研究人员发现Spy不同于过去研究的伴侣蛋白,它能够将一组不稳定的蛋白突变体的稳定性提高700倍。S. Quan, et al., “Genetic selection designed to st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8

  • 中科院专利414例帕金森386例有效 继美意后第三

      20世纪90年代,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首次利用生物技术成功提取出神经节苷脂(发明专号:ZL95111569.3),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意大利后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提取神经节苷脂的国家。   目前临床治疗帕金森病药物中,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已被证实为修复多巴胺神经元最有效的药物。但针剂价格高使用不方便,很难普及。   经多年研究,中科院成功提取研制出口服剂型神经节苷脂,分子量小,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修复受损多巴胺神经元,恢复人体自主分泌多巴胺,从根源上治疗帕金森病。   第九卷第十七期《中国临床康复》杂志中的论文《神经节苷脂治疗帕金森病414例》观察结果显示:神经节苷脂对帕金森病总有效率达

    来源:青岛早报

    时间:2011-09-28

  • 运动神经元疾病相关新基因现身

    近日一个由英美等国科学家组成国际研究小组称,他们找到了一个与运动神经元疾病(MND)相关的新基因,有近40%的运动神经元疾病是由该基因变异引起。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该类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相关成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神经元》杂志上。 该研究小组对来自芬兰的MND患者和英国威尔士的一家庭成员的基因情况进行了研究。该威尔士家庭有着多年的遗传病史,家庭中许多人死于早发性MND和神经退行性变疾病——额颞叶痴呆(FTD,也称皮克病)。研究人员通过DNA(脱氧核糖核酸)样本分析后发现,两组人群在9号染色体上存在着一个同样的基因变异,他们的C9orf72基因中的DNA重复序列多达数百个,而正常人的C9orf72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1-09-27

  • 儿科OCD病人的药物治疗加上认知行为治疗可导致症状的改善

    据9月21日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那些在接受药物治疗中受益的罹患强迫症(OCD)的儿童和青少年会在添加认知行为疗法之后令其OCD症状显著减少。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50个人中会有1人受到强迫症的影响,这种疾病在整个的发育过程中都很明显。它与严重的功能障碍和精神科合并症有关。随机对照试验的发现支持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RIs)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BT,包括接触加上反应预防]及联合治疗的功效。 然而,对儿科强迫症专业知识的缺乏阻止了大多数家庭获得接触加上反应预防或联合治疗。据此研究的背景信息介绍,仅仅使用可获得的最广泛使用的治疗—药物疗法的数据结果表明,通常得到的结果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1-09-23

  • 研究称打呵欠或因大脑过热

    人们往往认为打呵欠是因为困倦或疲惫。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打呵欠可能也是大脑过热的迹象,人通过打呵欠吸入外界空气给大脑降温。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学院博士后安德鲁·盖洛普带领研究小组,研究季节对人打呵欠的影响。研究人员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随机拦住80名行人,向他们展示打呵欠的图片,观察行人是否跟着打呵欠。测试分别在冬季和夏季各进行一次。结果显示,冬季一半研究对象跟着打呵欠,夏季只有四分之一研究对象“受传染”。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9月20日援引盖洛普的话报道,过去数十年中,研究人员对打呵欠的控制机制提出诸多假设,但鲜有研究揭示打呵欠的生物学功能,至于打呵欠的目的或作用尚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1-09-23

  • 自闭症药物发现:非营利组织审慎入场

    2007年12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及相关研究和诊断的关注。从目前来看,非营利组织在推动新药从实验室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938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凯纳观察到一个名叫唐纳德的奇特男孩,虽然他记忆力惊人,两岁半就能流利背诵《圣经》以及美国历届正副总统的名字,但是,5岁时仍不能与人正常对话。经研究,凯纳将这一病症命名为“自闭症”。 1988年的电影《雨人》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了自闭症,人们常将自闭症患者称作“雨人”、“天使”、“另一个星球的孩子”,自闭症患儿还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目前,自闭症(也称“孤独症”)被医学

    来源:医药经济报

    时间:2011-09-22

  • 学习文献看什么?推荐七大遗传学与基因组学论文

    生物通报道  “F1000(Faculty of 1000 Medicine)”又名“千名医学家”,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等全世界2500名国际顶级医学教授组成的国际权威机构。其中近期最受关注的遗传学及基因组学论文如下:1.新型荧光标记工具近日来自美国威尔康乃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 )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开发了一种可以跟GFP蛋白媲美的新型荧光工具,这种被命名为“Spinach”的RNA-荧光基团复合物可用于追踪细胞内各种RNA的功能动态。这一新技术将帮助推动科学家们揭开与人类生命活动及疾病相关的RNA的神秘面纱。在过去的几年里,R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1

  • 脸盲 路盲 与记忆力无关

    脸盲的人总是需要不停地向别人解释,自己是脸盲,而不是故意不把别人放在心上。不少人都有这毛病。难道脸盲就真的无药可救,只能不停地向别人解释,否则就要错过美好的友谊或者恋情吗?她连自己的脸都认不出脸盲症又称为“面孔遗忘症”。最新研究发现,过去被认为极为罕见的脸盲症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较为普遍。该症状表现一般分为两种:患者看不清别人的脸;患者对别人的脸型失去辨认能力。对多数患者而言,分清一张脸并不是什么难事。脸盲症患者同任何人一样,能看清眼睛、鼻子和嘴。轻度患者要想记住少数人的脸,只能进行自我锻炼。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无法辨认家人的脸,甚至是自己的脸。40岁的霍华德是来自科罗拉多州玻尔得市的一位家庭

    来源:辽沈晚报

    时间:2011-09-20

  • 芬兰研究称手机辐射抑制大脑葡萄糖代谢

    芬兰图尔库大学、芬兰职业健康研究所和芬兰辐射与核安全中心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手机辐射会减弱靠近手机天线的大脑区域的葡萄糖新陈代谢。大脑葡萄糖代谢下降表明大脑局部神经元活动受到抑制,是脑功能失调的表现之一。    芬兰研究人员先让13名年轻的健康男性受试者暴露在脉冲调制在902.4兆赫的手机通信信号中,时间长达33分钟。随后研究人员对他们的脑部进行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扫描。结果显示,受试者暴露在手机辐射中的头部一侧的大脑前颞叶的葡萄糖代谢率大幅降低。    常用的全球通(GSM)手机信号频段就是900兆赫。研究人员称,新发现表明短期手机辐射可抑制大脑局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1-09-20

  •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神经外科专家利用成人干细胞培养出颈椎骨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健康系统的神经外科研究人员在移除颈椎间盘,即颈骨间的软骨组织后,成功通过利用一种新的、领先的干细胞治疗方法帮助促进骨组织生长,以减少长期的、伤害性的疼痛。神经外科学副教授 Kee Kim和 Rudolph Schrot共同主持了这一治疗过程。在一项全国性的、多家医疗中心参与的临床治疗试验中,研究人员在手术过后,利用骨髓中获取的成人干细胞来加速对脊椎融合具有关键作用的骨组织的生长。颈椎间盘移除手术通过消除颈椎骨间的摩擦及/或神经压迫来舒缓疼痛。脊椎融合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手术中广泛使用。患有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病人,其本具缓冲作用的软骨已经遭到磨损,因此骨头直接与骨头及突出盘相互摩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1-09-19

  • 国内首家“神经科学转化医学中心”落户八一脑科医院

    9月13日,国内首家神经科学转化医学中心“落户”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北京军区联勤部及北京军区总医院领导、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中心李峤教授及军内外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并在会议上进行了学术交流。 会上记者了解到,该中心是由来自于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北京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中心的多位专家学者联合发起,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组建的国际化转化医学基地,是国内首家神经科学领域的转化医学中心。该中心前期将重点开展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尤其是脑胶质瘤创新诊疗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中心将建立国内首家脑胶质瘤干细胞库,并通过将独创的靶向神经胶质瘤干细胞的生物技术应用于

    来源:新华健康

    时间:2011-09-19


页次:241/353  共7049篇文章  
分页:[<<][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