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神经科学
  • 老年人的一些记忆力抱怨可能预示着认知问题

    老年人对记忆力减退的抱怨,比如很难记住最近发生的事情,可能预示着他们正在经历比典型的衰老相关变化更为严重的认知问题。于今日发表在《美国老年医病学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上的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通常最先发现患者担心其记忆力的主要护理临床医生应注意,此类抱怨可能预示着严重的问题,表明需要进一步的认知评估。因为美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预计将在未来二十年内翻倍,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病症的发病率预计也将提高。,为此,临床医生将认知筛选测试作为老年人年度体检的一部分,研究人员正在寻找识别可能获益于通过额外认知评估使的老年人受益的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1-09-16

  • 美研究称看《海绵宝宝》儿童学习差

      喜欢看卡通片《海绵宝宝》的家长和小朋友要注意了!美国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喜欢看《海绵宝宝》这类型卡通影片的孩童,长久观看容易造成他们缺乏注意力、学习能力变差。专家提醒父母应尽量减少孩子观看这类卡通影片,避免孩子们因此学习片中夸张的想法和行为。  报道称,《海绵宝宝》引进播放后,受到许多家长和小朋友的喜爱。里面不少重要人物,包括海绵宝宝、派大星、章鱼哥等角色,不少小朋友都如数家珍。尽管内容逗趣不已,许多家长都会陪伴小朋友一同观看,但是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李拉德调查发现,喜欢看《海绵宝宝》的儿童,成绩表现较不常看的孩童要差。  李拉德表示,先前已有研究发现儿童看电视会引发长期注意力的问题

    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2011-09-15

  • Nature子刊:大脑中弥漫基团的新作用

    大脑区域有一个名为默认网络(default  network)的弥漫性基团。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完成一项特定任务的成功率与背景弥漫基团中非相关性刺激所激发活动水平有关,新成果发表在日前在线出版的《自然—神经科学》期刊上,提出了大脑中弥漫基团所发挥的新作用。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时,需要排除不相关的干扰信息。利用功能磁成像技术,Adam  Gazzaley和同事合作,跟踪受试者在观察一组重叠着面孔和房屋的照片时的大脑活动。在部分试验中,受试者必须记着面孔而忽略房屋,而另一些试验的要求则刚好相反。 为了保持原有的工作,研究人员发现受试者大脑中视觉部分的变化与他们的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1-09-15

  • 科学家揭示人们对9·11记忆深刻的原因

    很多人可能仍然记得,在得知两架客机撞向世贸中心时自己身在何处,又在做些什么。这是因为人类的大脑更容易对重大新闻事件形成记忆并且非常深刻,尤其是类似“9·11”恐怖袭击这样的灾难性事件。“9·11”恐怖袭击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帮助他们了解大脑如何对骇人听闻的事件形成记忆。这种记忆被称之为“闪光灯记忆”,也就是对“9·11”恐怖袭击等重大公众事件的记忆。纽约社会研究学院心理学家威廉·赫斯特表示:“这就像在闪光灯关闭之后,你会描绘出一幅有关周围环境的心理图像。”闪光灯记忆很难进行研究,因为人们在听说或者目睹引起他们强烈情感反应的事件后极少愿意与研究人员交流内心感受。此外,研究人员也很

    来源:网易探索

    时间:2011-09-14

  • “围观产生压力”有大脑生理基础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最新研究从大脑生理基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人被亲朋好友或观众盯着看时,往往会犯一些他在独处时绝不会犯的错误。 为什么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会感到压力,甚至犯一些低级错误?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6日报道,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最新研究从大脑生理基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人被亲朋好友或观众盯着看时,往往会犯一些他在独处时绝不会犯的错误。研究论文发表在本月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新研究发现,人在社会环境中,其大脑会比在独处时更加重视胜利。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多恩斯夫文学艺术与科学学院乔治奥·科瑞塞利领导的一个跨国研究小组,对参加有奖游戏的人进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1-09-13

  • 老鼠“返老还童” 有望减缓甚至逆转人类大脑衰老

    最近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神奇的方法,能帮老鼠“返老还童”,他们相信这一突破性成果对于人类衰老的研究也是一大迈进,能给老年痴呆症等老年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至关重要的帮助。 据英国《每日邮报》9月1日报道,这项研究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开展,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研究人员发现,把年轻老鼠的血液注射到年老老鼠的体内,能让它们的脑细胞数量增加三倍。而从年老老鼠的血液中分离出的一种叫做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的化学物质,恰恰会产生相反的功效,如果把这种物质注入年轻老鼠体内,老鼠脑细胞产生的数量会明显减少。   伴随着人的衰老,有些老年人会患上老年痴呆症等病症  ,其中很

    来源:城市信报

    时间:2011-09-06

  • 巴利用皮肤细胞培育出神经元

    据巴西媒体报道,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胚胎干细胞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利用一种可“引导”成人干细胞回归胚胎状态的技术,在实验室里复制成功一名痴呆症患者的神经元。 该科研小组的论文将在《细胞移植》医学期刊上发表。科研小组是利用皮肤细胞获得的神经元。皮肤样本可用于生产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所谓“多能”,是指细胞具有可产生除胎盘外的任何组织的功能;而“诱导”,是指通过激活基因组,这些基因组可被变成胚胎状态,即那些产生皮肤细胞的肌肉和神经组织。 目前,该技术可用来制作一种疾病的精确模型,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产生的神经细胞来复制疾病发生的条件,有助于科学家认识与治疗这种疾病。 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科研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1-09-05

  • 小鼠大脑皮层基因活性图谱问世

    一国际研究小组最新发表在《神经细胞》杂志上的论文称,他们使用一种最新测序技术,首次成功描绘出小鼠大脑基因活性的完整图谱。该图谱覆盖了整个基因组的所有基因,十分详细地显示了小鼠大脑皮层各层次的基因活性情况。研究人员指出,该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理解哺乳动物大脑的组织结构情况,也为相关疾病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早在19世纪,科学家就意识到大脑皮层是一个分层结构,六个层次中每一层的神经细胞类型和连接方式都不尽相同。而一旦了解了整个大脑皮层的基因活性,科学家就有可能更精确地将大脑解剖学、遗传学和相关疾病联系起来研究,意义十分重大。2003年,有科学家寻求利用微阵列技术测定小鼠大脑基因活性,但他们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1-08-30

  • 一种小核糖核酸与脑神经形成有关

    日本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在利用实验鼠进行的实验中,发现一种小核糖核酸与脑神经和视网膜神经的形成有关。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小核糖核酸参与神经线路的形成,将有助于弄清癫痫和自闭症等疾病的原因。 小核糖核酸是一类不编码制造蛋白质的单链核糖核酸分子,主要参与控制基因表达。 日本大阪生物科学研究所、名古屋大学和京都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发现,在脑内,小核糖核酸-124a的含量很高。于是他们培育了使脑内小核糖核酸-124a不再发挥作用的实验鼠,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实验鼠的脑变小了,脑内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的神经细胞与通常情况下本不应结合在一起的神经细胞结合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1-08-29

  • 科学家发现斑胸草雀存在同性恋行为 且互相忠贞

    加州大学科学家在最新的实验中发现,当一种叫做斑胸草雀的鸟类在没有异性出现的时候,竟然也会对着同性大力放歌,互相吸引,并组成搭档伴侣,其忠贞程度不亚于异性伴侣。这是最新发现的动物中也存在同性行为的研究证据。同性伴侣也模范斑胸草雀是较常见的雀形目梅花雀科的鸟类,发源于澳大利亚。这种鸟儿有着响亮热闹的叫声,每个雄性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唱法”,这是其吸引异性的重要手段,往往,呼叫配偶的唱法带着旋转音的高声调。在鸟类中,最让斑胸草雀出名的,是它们的长期忠贞关系。当一雄一雌互相吸引之后,便配对在一起成为伴侣。两只鸟开始一根草一片叶子地筑就自己温馨的鸟巢。当雌鸟在鸟巢里孵蛋的时候,“父亲”则会守在鸟窝边上,不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11-08-25

  • 寄生虫会影响老鼠行为 甚至不惧怕猫

    据国外媒体报道,众所周知,猫是老鼠的天敌,老鼠对猫的恐惧也是与生俱来的。而近日,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弓浆虫”的寄生虫“狠角色”,它不仅可以使老鼠行为举止变得奇怪,而且还会让老鼠对猫的恐惧完全消失。据悉,猫尿对于鼠类动物通常都具有一种自然的威慑力,这让老鼠对猫自然保持了一种警惕和距离。但是科学家发现,感染了弓浆虫的雄性老鼠当接触到猫尿时,却会激活大脑区域的活动,即控制恐惧感的大脑区域瘫痪,同时还会觉得猫对于自己有着一种强大的性吸引力,这完全颠覆了老鼠见猫时的怯懦形象,反而变身为一只“勇敢”的超级老鼠。科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弓浆虫为了进行有性生殖,常常需要在猫的消化系统中继续生存,而感染弓浆虫的

    来源:搜狐科学

    时间:2011-08-25

  • 食欲可通过神经元控制

    近日出版的《细胞代谢》杂志刊出,一个人在节食的时候,他的脑细胞也在节食。这些饥饿的脑细胞会释放“我要吃东西”的信号加速饥饿,并使新陈代谢放慢,导致减肥前功尽弃。 此项研究的参与者,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的爱因斯坦医学院的RajatSingh说:“我们培育了一批大脑不能发出饥饿信号的老鼠,它们的神经元中缺少产生增加食欲的蛋白,研究发现这些老鼠在挨饿后吃得少了,更瘦也更健康了。这些神经元能感应身体中的营养状况,告诉身体是吃东西还是不要吃东西。” 由这些神经元产生的饥饿机制和饥饿感通过一个叫自噬的过程发出信号。大多数脑细胞自噬的时候都保持稳定的水平,不会对饥饿有所反应。而食欲感应神经元不同,它是唯一已知的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1-08-23

  • IBM研制新一代芯片可模拟大脑认知能力

    IBM研究人员日前研制出新一代计算机芯片,可以模拟大脑认知和活动等能力。 IBM第一代神经突触(neurosynaptic)计算机芯片完全不同于计算机设计与制造的传统理念,它们通过先进算法和硅电路,再现了发生于大脑等生物系统中神经细胞和突触之间的现象。研究人员已经制造出两个这样的芯片模型,目前正在进行测试。 用这种芯片造出来的系统被称为“认知计算机”,它们无法像传统计算机一样进行编程,但可以通过积累经验进行学习,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模拟大脑结构和突触可塑性。为了做到这一点,IBM将纳米科学、神经科学和超级计算机原理融入一个为期多年的认知计算系统开发项目中。 IBM及其高校合作伙伴同时还宣布

    来源:新浪科技

    时间:2011-08-22

  • 巨噬细胞可作大脑“清洁工”

     新华社柏林8月16日电 人们已知道,老年痴呆症与异常纤维蛋白沉积物在患者脑部堆积有关。如果能清除这些脑中的“垃圾”,就有望改善病状。德国一项新研究显示,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一些特殊巨噬细胞能在这方面发挥“清洁工”的作用。  德国柏林沙里泰大学医院和弗赖堡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神经科学学报》上报告说,他们经过10年动物研究发现,骨髓中产生的一些特殊巨噬细胞可以降解和清除引起老年痴呆症的有害沉积物。  研究人员还首次发现一种特殊的趋化因子,可以发号施令让巨噬细胞进行专业分工,并运动到脑中执行“清洁”任务。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为治疗老年痴呆症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他们相信将来可以由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1-08-22

  • 英发现神经细胞中风期间自保机制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称,该校研究人员发现了人类大脑中某些神经细胞中风期间的自我保护机制,通过这一机制,这些神经细胞可以免受中风的损害。研究人员称,这一发现有助于科学家找到新方法来保护其他类型神经细胞免受中风损害,从而降低中风对病人身体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神经科学期刊》上。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时患者大脑血液供应中断,使得脑神经细胞无法获得氧气和养分而死亡,致使大脑认知功能的丧失,造成失语、瘫痪等症状。该病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且容易复发,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在英国中风是第三大致死疾病。 有研究表明,在中风时,并不是所有的脑神经细胞都会受到损害,而找到这些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1-08-19

  • 研究人员发现成人大脑能调控新生神经元数量

    成人大脑每天产生上千个新的神经元,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存活下来,其余死亡后都被一种吞噬细胞给清除了。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弗吉尼亚大学神经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死亡神经元被清除和新神经元形成的机制。该研究有助于设计新型疗法,促进成人大脑神经形成,帮助那些抑郁症、外伤压迫导致脑功能障碍的患者重新恢复大脑功能,有望改变人的基本认知功能,带来新的学习方法。人在成年后,绝大部分脑区的神经形成基本停止。但现有证据表明,仍有两个脑区还在自然地产生大量新神经元,一个在海马回,这里被认为是形成、组织和存储记忆的地方;另一个在嗅球,是感知味觉的脑区。该研究由弗吉尼亚大学神经科学副教授乔纳森·凯普尼斯和弗吉

    来源:赛迪网

    时间:2011-08-16

  • 日揭开运动使大脑重返年轻之谜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近日发表公报说,运动可以刺激脑细胞合成一种名为Wnt3的蛋白质,而这种蛋白质能帮助大脑重返年轻。 公报说,大脑内掌管学习和记忆的海马区内有神经干细胞。人成年后,神经干细胞仍然能够不断产生新的神经细胞,保证海马区的神经细胞持续更新。不过,人步入老年后,海马区神经干细胞的细胞制造能力会逐渐减弱,大脑的各项功能也随之下降。 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比了年老实验鼠和年轻实验鼠在大脑海马区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差异。星形胶质细胞是脑内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种。 科研人员发现,年老实验鼠的星形胶质细胞生成蛋白质Wnt3的能力明显下降,只有年轻实验鼠的约三十分之一。科研人员猜测,Wnt3不足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1-08-15

  • 移植记忆“果冻” 可植入体内的电子芯片

    最近,有媒体报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记忆果冻”。只要将这种“果冻”植入人体,我们的大脑就可瞬间获得前所未有的记忆。这意味着,到那时候,学生将不再为记不住教科书上的东西而伤神了,法官和律师们也用不着绞尽脑汁去记住那些繁琐的法律条文了。记忆果冻真有这么神奇吗? “记忆果冻”是什么样子:液态镓铟合金制造,软软的、滑滑的 所谓的“记忆果冻”并不是真正的果冻,而是一种新型的存储器,利用液态镓铟合金制造而成,外形上软软的、滑滑的,很像超市里卖的果冻。因为特殊的形态、材质,记忆果冻在潮湿的环境中仍可正常工作,因此有望将它植入人体,与细胞、酶等共同作用,形成特殊的记忆装置。也就是说,记

    来源:现代快报

    时间:2011-08-10

  • 美直接将人体皮肤细胞转化为神经元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5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绕开干细胞阶段,直接将人体皮肤细胞转化为功能正常的前脑神经元,这种新方法有望为阿兹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带来新的疗法。 在早期研究成果中,细胞要首先恢复到胚胎干细胞状态。2007年,科学家将皮肤细胞转换成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它与胚胎干细胞具有相似功能,同时回避了胚胎干细胞的伦理争议,还解决了干细胞移植医学上的免疫排斥问题。 相较于克隆和胚胎干细胞的限制性,iPS无疑更进一步,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它不易获取,成功率低于1%;耗时久且稳定性相对欠缺,具有致癌风险。为了解决这些潜在的隐患,斯坦福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1-08-09

  • 《自然》文章:中国神经科学发展促进者蒲慕明

    8月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长篇报道,详细记述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神经所)所长蒲慕明的科研之路,及其为中国的神经科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文章认为,中国科研的发展充满许多可能性,尽管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与学术氛围使中国出现人才外流,但在蒲慕明及其领导的神经所的影响下,这一现象正在发生改观。 文章说,蒲慕明通过营造美国式的科研文化氛围、要求学生富有批判性思维、对研究人员实行客观科学的工作评估体系等方式,使得神经所在国际上发表的神经科学论文数量位居中国之首。英国爱丁堡大学神经学家、神经所的国际顾问小组成员之一Richard Morris称神经所的成就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1-08-08


页次:242/353  共7049篇文章  
分页:[<<][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