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神经科学
  • 研究称饥饿感或能保护大脑避免认知功能衰退

    【搜狐科学消息】据发表在《PLOS ONE》杂志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激素信号是机体空腹与大脑存在饥饿感的“中间者”,对激素的调控也许能够有效地应对与年龄相关的认知下降病症,这种方法与限制热量摄入的治疗手段比较相似。 研究人员Inga Kadish表示:“这是目前据我们所了解到的第一篇揭示饥饿能降低阿耳茨海默氏病发病机理的论文,当然这是基于对老鼠模型的研究。如果其中涉及的机制得到证实,激素饥饿信号也许能开辟出一种新的途径来治疗阿耳茨海默氏病,即可通过单一的方式也可与热量限制结合治疗。” 热量限制属于养生疗法,即个体摄入较平均值低的卡路里,但又不致于引发营养失调。对多个物种的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能

    来源:搜狐科学

    时间:2013-04-08

  • 研究发现激酶ATP竞争性抑制剂新行为机制

    《自然—化学生物学》日前报道了激酶ATP竞争性抑制剂的一种新的行为机制。该机制或可应用于临床中这类抑制剂的药效评估。激酶属于酶的一种,其在细胞正常活动过程的信号传递和癌症类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其在细胞通信方面的重要性且又属于酶的一种,因此激酶常用于药物开发,其中一个方面是用于生产ATP竞争性抑制剂,或者一些能与ATP竞争绑定激酶的小分子以抑制激酶的活性。Laurence Pearl、Paul Workman等人报告了ATP竞争性抑制剂抑制激酶活性的一种新机制。他们发现一种名为Cdc37的辅助伴侣蛋白会与多种激酶作用,通过将其瞄准至Hsp90伴侣蛋白或蛋白折叠组织以促使其发生折叠,从而保护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4-07

  • “减肥”微芯片真神奇 作用交感神经有效控制食欲

    据英国媒体3月31日报道,日前,英国科学家设计出一款“智能”微芯片,可通过作用于交感神经抑制食欲,从而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减肥方法。目前,这款微芯片即将进入动物实验阶段,而临床实验有望在3年内开始。微芯片项目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克里斯·图马佐和史蒂夫·布卢姆教授联合主持。此前,他们从欧盟专门资助泛欧洲基础科研项目的机构欧洲研究委员会获得了590万英镑(约合5571万元人民币)的研发资金。据介绍,微芯片内含一个“智能植入式调解器”,宽度仅有几毫米,通过卡肤电极( cuff electrode)连接腹膜腔内的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主要控制呼吸、心率、消化系统酸性物质分泌和肠道蠕动,还负责向大脑反馈身体不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时间:2013-04-07

  • 自闭症遗传风险因素会隔代累积

       中国科技网伦敦4月1日电(记者 刘海英)自闭症不仅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也会受到遗传因素影响。过去有研究表明,老年得子者,其孩子患有自闭症的风险是早年得子者孩子的两倍。而一国际研究小组最新研究则表明,这种遗传风险因素还可以隔代累积,老年得子者第三代患上自闭症的风险同样要高于那些早年得子者的第三代。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在线版上。    该研究由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和澳大利亚昆士兰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他们对瑞典1932年后出生的5936名自闭症患者和超过3万名健康人士的精神疾病诊断细节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4-03

  • 生化与细胞所发现IPP5可抑制初级感觉神经元突起生长

    初级感觉神经元是一种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生长出一根轴突在不远处分为外周支和中枢支。尽管两分支来自同一根轴突,但损伤后的再生能力却截然不同:外周分支损伤后容易再生,而中枢分支损伤后很难再生。以前的观点认为,两分支再生能力的迥异是由其所处环境的不同所致,但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内在生长因素在该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目前,虽然一些促进神经再生的神经元内在因素和相应分子机制被揭示,但对神经元内在的抑制性分子及其作用机制还知之甚少。近日,Journal of Cell Scienc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鲍岚研究组的研究工作:IPP5作为一个神经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3-04-03

  • PNAS:华人科学家揭示神经退行性变背后的“RNA海绵”

    生物通报道:近来人们发现,基因C9orf72的突变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和额颞叶痴呆FTD中最常见的病因。不过,人们还并不清楚该突变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Emory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ALS/FTD突变形成了一种“RNA海绵”,吸收并隔绝了一个重要的调节蛋白。文章于四月一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为ALS和FTD的致病机理带来了新的启示。“我们认为RNA本身就是致病机制中的一部分,”文章的共同作者之一,Emory大学医学院的神经学助理教授Thomas Wingo说。“我们在细胞和果蝇中增加这种蛋白,可以减轻病情。”Emory大学医学院的人类遗传学教授金鹏(音译P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02

  • 研究称正常大脑思维活动会损伤神经细胞DNA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最新研究表明,正常的大脑活动对DNA有少量损伤,而这种损伤对思考、学习和记忆或许是重要的部分。 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损伤很快就会自愈,但是在“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大脑中存在一种异常的蛋白质能够进一步加速这种损伤,妨碍大脑细胞对其进行修复。科学家今后对这种损伤机理的研究或可以帮助治疗大脑失常。 科学家把成年小鼠放置在一个新的、更大的笼子当中,里面有各种玩具和气味,经过两个小时之后,他们测量了小鼠大脑中一种名为“伽马-H2A.X”蛋白质的水平,当双链的DNA分子发生断裂的时候,这种蛋白质分子就会聚集。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生物学家Lennart Mucke说:“D

    来源:搜狐科学

    时间:2013-04-02

  • 幼时接种疫苗不会引发自闭症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记者 李雯)有些家长风闻,孩子两岁前接种疫苗可能提高患自闭症的风险,但美国研究人员发布的新研究结果再度驳斥了这一说法。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儿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共有256名自闭症患儿和752名健康儿童参与这项研究。在儿童出生后3个月、7个月和两岁时,研究人员分别收集他们接种的疫苗数量和接触到的抗原种类。疫苗中的抗原可以引发人体免疫系统反应,从而产生抗体抵抗疾病。例如,乙肝疫苗中只含有一种针对乙肝病毒的抗原,但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中含有24种抗原。研究结果显示,自闭症患儿和健康儿童接触的抗原种类是一样的。这表明,接种疫苗并不会增加儿童患自闭症的风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4-02

  • 研究表明:大脑节律有助于了解方位感

    研究表明,大脑节律有助于了解方位感 2013年1月10日——爱丁堡大学的研究发现大脑某部分的电信号与空间感有关。 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如果我们知道一个房间,我们如何能够蒙着眼进去并且找到我们身边的道路。这与我们制定怎样从一处到达另一处的方式有密切关系。 科学家发现通过增加脑电活动来编码地点的脑细胞不会靠相互直接发送信号。相反,它只是通过那些被认为是减少脑电活动的细胞来相互发送信号。这是出人意料的,因为减少脑电发送信号的细胞通常被认为只是抑制脑活动而已。 该项研究也关注大脑活动的脑电节律或说是脑电波。先前的研究发现空间感不仅与脑电信号的数量和强度有关,而且也与它们在脑电波产生的位置有关。 这

    来源:译言网

    时间:2013-04-01

  • Scientific Reports报道帕金森氏病早期诊断取得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针对目前帕金森氏病早期诊断面临的挑战,利用量子点构建了一种complex I 生物传感器,并通过实验证明这一系统将能用于帕金森氏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进展监控。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出版社旗下开放性获取期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东理工大学龙亿涛教授,龙教授早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曾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被聘为“东方学者 ”特聘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生物醌合成与电化学,环境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及系统等。帕金森氏病(P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引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29

  • 神经元寿命不受原有宿主寿命限制

       中国科技网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3月28日(北京时间)报道,最近,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和都灵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神经元的寿命不受生物最大寿命极限的限制,但它必须被移植到一个寿命更长的宿主身上,此时它的寿命能超过原来生物的寿命持续下去。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帕维亚大学的洛伦佐·马格雷希和同事利用一种脑细胞移植技术,在胸腺发育完成之前就把小鼠胚胎的小脑前体移植到另一种寿命更长的大鼠脑中,大鼠脑部正处于发育期。结果发现,移植到大鼠脑中的小鼠神经元能存活3年之久,这是小鼠平均寿命的两倍。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3-29

  • 神经胶质细胞可直接编程为脑神经细胞

       据每日科学网3月27日(北京时间)报道,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实验表明,其他细胞可以在大脑中通过重新编程直接转化为神经细胞,这一成果标志着细胞疗法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细胞疗法的目标是要在体内形成新的细胞以治疗疾病。两年前,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对人类皮肤细胞(成纤维细胞)进行重编程,使其直接变身为可产生多巴胺的神经细胞,从而绕过了干细胞这一中间阶段,当时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现在,该小组又证实,皮肤细胞和支持细胞都有可能直接在大脑中重编程为神经细胞。   研究人员使用一种被设计过的基因,可通过药物激活或使其失活。这种基因被插入两种类型的人类细胞中:成纤维细胞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3-29

  • 儿童看电视时间长易养成反社会行为

    中新网3月27日电据外媒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显示,5岁的儿童如果每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日后会比看电视时间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打架、撒谎和欺负同龄人等反社会行为,但看电视的时长与心理和情感问题或多动症之间没有关联。 研究人员让英国各地11014个孩子的母亲记录下了孩子5岁时看电视的时长,并回答孩子在5岁和7岁时的行为、情感表现、注意力以及社交能力的状况。结果发现有15%的孩子在5岁时每天看电视时间达到或超过3个小时,而这些孩子7岁时行为出现问题的几率比看电视少的孩子高1.3%。不过研究人员表示,除了时长,孩子观看的节目内容也尤其重要。 综合养育方法和家庭情况等和各种变量因素,研究人员最后得出结论:每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3-03-29

  • PNAS:活体大脑中的直接细胞重编程

    生物通报道:细胞疗法旨在向机体引入新细胞以治疗疾病,现在科学家们向这一目标又迈进了重要的一步。瑞典Lund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在活体大脑中,将其它细胞重编程为神经细胞,文章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细胞重编程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在这一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可以通过表达特定的基因组合,将体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或者其他类型的体细胞。两年前,Lund大学的研究人员率先绕过干细胞阶段,直接将人体皮肤细胞(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产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因为这种方法不经过干细胞阶段,研究人员认为可以由此实现活体内的直接细胞转化,为此他们进行了这项新研究。事实也的确如此,研究人员通过表达重编程基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28

  • 大脑是唯一的智能基础吗?

    黏液菌虽然叫做“菌”,却跟真菌、细菌没什么关系,而是一种胶状的变形虫,它们会破坏酵母菌和面包。目前,生物学家把黏液菌归为原生动物门,这类动物保留着“我们尚未真正理解的一切”。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克里斯·雷德说:“它们正在重新定义智能的性质。”黏液菌比它们外表看起来更有智慧。尤其是其中一种被称为“海绵宝宝”的黄色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它们也能记忆、决策、预测变化,能解决迷宫问题、模拟人造运输网络设计、挑选最好的食物。它们能做到所有这些事,但它们却没有大脑,或者说神经系统。这一现象不得不让科学家重新思考,智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变形“海绵宝宝”园丁们经常会在后院里发现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3-28

  • PNAS:食欲神经元帮你控制自身免疫疾病

    生物通报道: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控制饥饿感的神经元,具有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他们认为,进食行为是对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的一种防御机制,文章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自身免疫疾病是指由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发起攻击所引起的疾病,对人体健康有严重的危害。在美国,自身免疫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呈稳定上升趋势。已知的自身免疫疾病超过40种,包括常见的I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多发性硬化症等。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核心机制,是不同T细胞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这种相互作用发生了故障,就会引起自身免疫疾病。在这种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调转枪头开始攻击自身的细胞和组织。下丘脑负责调节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27

  • 嗅觉神经元起源颠覆旧时理论

    生物通报道:当我们闻到玫瑰的芳香或是健身房的汗味时,负责感知这些信息的是两类感觉神经元。科学家们对这些感觉神经元特别感兴趣,因为神经元中只有它们能在成年阶段再生。一旦这些嗅觉神经元死亡,马上就会有新生神经元来替代,不过发育生物学家们并不清楚这些神经元从何而来。有些胚胎细胞会发育成为皮肤或中枢神经系统,此前人们认为嗅觉神经元与耳部和眼部的感觉神经元一样,都是来源于上述胚胎细胞。但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的生物学家们发现,在嗅觉神经元的形成过程中,神经嵴干细胞也具有关键作用,文章发表在eLIFE杂志上。神经嵴干细胞是脊椎动物独有的多能迁移细胞,会形成机体的许多结构,例如面骨facial bon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27

  • Nature子刊:DNA损伤帮助大脑正常功能

    生物通报道: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DNA双链断裂对脑细胞特别有害,而Gladstone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这种DNA损伤实际上是大脑正常过程的一部分。研究还显示,在小鼠阿尔茨海默症模型中这一过程遭到了破坏,对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两个治疗策略。文章于三月二十四日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我们的每个细胞中都发生着DNA损伤,这种损伤会随着年龄增长而累积。不过人们曾经认为DNA双链断裂DSB,是阿尔茨海默症等老年病的主要动力之一。现在,Gladstone研究所Lennart Mucke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大脑神经细胞中的DSB也是正常大脑功能(例如学习)的一部分,这种正常D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25

  • 研究发现运动员大脑反应更快

    研究人员发现,与大多数普通人相比,优秀的运动员不仅身体更健康、更协调,他们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也更快。 专家对87名顶尖的巴西排球运动员以及北京和伦敦奥运会奖牌得主的研究发现,运动员获取、处理信息的速度非常快。 “我们知道运动员和普通人有些不同。”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阿瑟·克雷默说。他带领研究生赫洛伊萨·阿尔维斯完成了该科研项目。 “我们发现运动员普遍能控制个人行为,在必要时可以迅速停止行动,这在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都很重要。运动员也能够迅速反应,看一眼就能够获取信息,而且在不同任务之间的切换也比普通人快。这些差别虽然不大,但也很有趣。”克雷默说。 总

    来源:新华国际

    时间:2013-03-25

  • Nature子刊:无标记的神经元全息成像

    生物通报道:要以高分辨率成像一个神经元那样的复杂活细胞并不容易。目前人们所使用的方法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局限,而现在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全息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多年以来,生物学家们一直期望以电镜的高分辨率来研究完整的活细胞。然而,电镜条件对活细胞有毒性,而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又受到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尽管超分辨率显微镜可以规避衍射极限,但这类方法对细胞也并不友好。全息摄影的原理是Dennis Gabor为了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提出的,生物学家们一般对该技术并不了解。不过瑞士EPFL的Christian Depeursinge教授以全息技术为基础开发了一种新的成像方法,能够对活细胞进行高分辨的实时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22


页次:214/353  共7049篇文章  
分页:[<<][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