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在中国亚洲象种群中首次发现象亲内皮疱疹病毒1、4和5

    北京师范大学张立教授团队联合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野象谷景区和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我国圈养和野生亚洲象种群中首次发现象亲内皮疱疹病毒(EEHV)。象亲内皮疱疹病毒(EEHV)是圈养和野生濒危亚洲象的重大威胁之一。幼年象感染EEHV更可能导致急性、致命的象亲内皮疱疹病毒出血性疾病。自90年代发现以来,象亲内皮疱疹病毒出血性疾病已经成为欧洲和北美圈养亚洲象幼象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EEHV已经在印度、泰国、老挝、缅甸、马来西亚等亚洲象分布国发现。然而,因为采样的局限性,大多数野生象EEHV阳性案例源自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因此,EEHV在野生亚洲象种群中的流行率是未知的。研究人员通过采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3-10

  • 霍帅东团队设计力响应纳米开关精准调控药物活性

    药学院霍帅东教授与德国莱布尼兹材料研究所Andreas Herrmann教授团队合作,在药物活性精准调控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设计构建了超声控制的力响应纳米开关,可用于药物的精准释放与激活。研究成果以“Mechano-Nanoswitches for Ultrasound-Controlled Drug Activation”为题发表在近期的Advanced Science期刊,同时入选了Rising Star研究专刊系列。超声控制的力响应纳米开关用于对药物的选择性激活示意图药物的低选择性往往会给癌症治疗带来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如何从根本上消除药物本身带来的不良影响,有效的策略就是在分子层面实现

    来源:厦门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3-10

  • 药学院刘文教授团队取得靶向治疗食管癌研究新进展

    3月7日,药学院刘文教授课题组联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椿教授团队,在Molecular Cancer在线发表了题为“Long non-coding RNA LINC00680 functions as a ceRNA to promote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rogression through the miR-423-5p/PAK6 ax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细胞和小鼠肿瘤模型揭示了LINC00680在食管癌中的促癌功能,具体阐明了LINC00680/miR-423-5p/PAK6调控轴在诱导食管癌恶性增殖和转移过程中的功能和作

    来源:厦门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3-10

  • 植物光合作用环式电子传递的结构基础

      光合电子传递主要分为线性电子传递和环式电子传递两种,线性电子传递过程中,电子经光系统II (PSII)、细胞色素b6f (Cytb6f)和光系统I (PSI)最终传递到NADP+ 产生NADPH,同时形成跨类囊体膜的质子梯度驱动ATP合酶生成ATP。而环式电子传递是围绕PSI进行的,没有PSII的参与,传递到PSI的电子最终传回Cytb6f,该过程中没有NADPH的生成,只产生跨膜的质子梯度用于合成ATP。环式电子传递对光合生物的适应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在植物和光合蓝藻中,NADH dehydrogenase-like (NDH)复合物参与环式电子传递。NDH是一个多亚基的超大膜蛋白复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03-10

  • 阎锡蕴课题组揭示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促炎性极化的分子机制

      2022年3月9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阎锡蕴院士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 CD146 Associates with Gp130 to Control a Macrophage Pro-inflammatory Program That Regulates the Metabolic Response to Obesity "的文章,首次报道了CD146分子在肥胖相关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促炎性极化中的作用,为肥胖引起的代谢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   肥胖及其相关合并症、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是威胁生命的慢性疾病。大量证据表明,慢性炎症在肥胖相关的胰岛素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03-10

  • 新研究揭示个体不同器官和系统的不同生物学年龄

    这张图形摘要描述了Nie、Li等人的发现,他们使用4066个个体的402个多组学特征来估计器官和系统的生物年龄,并演示了几种应用。他们发现器官和系统的衰老速度不同,生物年龄可以用于群体分层、死亡率预测和遗传关联研究的表型。         人们通常会说某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或年长,但衰老不是表面的。至少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同的器官和系统可能有不同的年龄。在3月8日发表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一个国际研究小组使用生物标记物、统计建模和其他技术来开发测量各种器官系

    来源:医学速递

    时间:2022-03-09

  • 西湖大学发文:解密人类衰老进程中肠道真菌组动态图谱及与代谢健康的关联机制

    近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钜圣团队与中山大学陈裕明团队合作在国际期刊《Gut》在线发表了题为“Mapping the human gut mycobiome in middle-aged?and elderly adults: multiomics insights and?implications for host metabolic health”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人类衰老进程中的肠道真菌组图谱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发现了肠道真菌组与细菌组的跨界交互对人体代谢健康的潜在影响及多组学关联机制,为代谢病防治及药物开发提供了潜在的新型靶点。论文链接:https://gut.bmj.com/

    来源:西湖大学

    时间:2022-03-09

  • 重新理解衰老,华大首次通过多组学研究发现个体不同器官和系统拥有不同生物学年龄

    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个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沧桑很多,但衰老不仅仅显现在皮肤表面上。事实证明,即使在我们的皮肤之下,我们的各种器官和系统也可能有不同的年龄。2022年3月9日,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导的一项多组学研究发表在国际行业期刊Cell Reports,研究团队利用多组学生物指标开发了测量各种器官、系统生物年龄的工具。结果显示,人体内有多个“时钟”,在综合研究了包括遗传和生活方式在内的各种因素后,证明这些“时钟”存在很大差异。这项研究使用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衰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研究使用的生物标记物可以从血液和粪便样本中获得,有一天可以用于实际的医疗实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评估人类生

    来源:华大BGI

    时间:2022-03-09

  • 南方医院刘克玄团队在国际微生物学顶级期刊《Microbiome》发表研究成果

    近日,南方医院麻醉科刘克玄团队在国际微生物学顶级期刊Microbiome杂志(中科院SCI分区小类微生物学1区)上在线发表了题为“Lactobacillus murinus alleviate 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through promoting the release of interleukin-10 from M2 macrophages via Toll-like receptor 2 signaling”的研究论文。麻醉科胡敬娟和邓凡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刘克玄和李偲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2-03-09

  • 施一公团队Cell Research首次揭示核孔复合物核质环的冷冻电镜结构

    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由双层的核膜包裹,核孔复合物(nuclear pore complex, NPC)是核膜上负责物质运输的唯一通道,在调控基因表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异常将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NPC是真核细胞中最庞大,最复杂的分子机器之一,其高分辨率结构的解析一直被视为结构生物学界的“圣杯”之一。近日,西湖大学施一公团队在Cell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the nuclear ring fromXenopus laevis?nuclear pore complex”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目前分辨率最高的、NPC中核质环(nu

    来源:西湖大学

    时间:2022-03-09

  • 西湖大学俞晓春团队发现核糖体RNA前体介导DNA双链的损伤修复

    DNA 双链断裂 (DSB)发生时,DNA 修复因子就会被募集到 DNA 损伤处并通过不同途径修复 DSB。这些 DSB 修复因子有序的加载到 DNA 损伤处并在细胞核中形成类似相分离的凝聚物。当使用电离辐射处理细胞诱导 DSB时,经常会观察到这种现象。 因此,这些DSB修复因子形成的凝聚物也被称为电离辐射诱导斑点 (IRIF)。近期关于相分离的研究表明,RNA是无膜核体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已经有一些RNA种类被报道可以调节DSB诱导的斑点形成,但这些RNA在进化过程中都是不保守的,而DNA损伤诱导的斑点形成在进化上极度保守。因此,DNA损伤诱导斑点的主要RNA成分尚待研究。近日,西湖大学

    来源:西湖大学

    时间:2022-03-09

  • 西湖大学孙一团队建立复杂物体识别的新研究模型

    近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一团队在 Current Biology 发表题为 "Behavioral signatures of structured feature detection during courtship in Drosophila" 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在社交场景下的多维物体识别与感觉运动整合研究中的最新成果。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ub.2022.01.024社会交互中个体间的感知识别是社会行为的基本过程之一。果蝇通过精简的神经系统实现了社交等复杂的自主行为,同时具有发达的遗传学工具便于神经环路研究,通过精确定量解

    来源:西湖大学

    时间:2022-03-09

  • 120年前化学反应的“新解”!《美国化学会志》发表西湖大学石航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苯胺,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人类生活中的抗菌药、杀虫剂、塑料、油墨等工业产品的制造,都离不开这种物质。当石航团队经由“新方法”获得了苯胺时,他们的当下反应不是惊喜,是迟疑——毕竟,想让苯酚和胺“乖乖”作为“原料”,低成本、零“添加剂”地生成苯胺,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然而,他们的确做到了。近日,《美国化学会志》发表了西湖大学石航团队最新成果“Catalytic Amination of Phenols with Amines”:他们建立了全新的苯酚“酚-酮”催化互变模式,并结合经典的“羰基-胺”缩合(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正是基于该缩合方式),解决了Bucherer反应

    来源:西湖大学

    时间:2022-03-09

  • 舌癌的致病机制| 杜权团队和北京友谊医院杨瑛团队J. of Oral Sci:基因组6mA异常修饰参与舌癌病理过程

    近日,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杜权团队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杨瑛团队合作,在口腔医学领域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即时IF:19.768)上发表论文“The enhanced genomic 6 mA metabolism contributes to the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TSCC cells”,揭示了基因组DNA 的6mA修饰与舌癌病理过程的密切相关,证实了舌癌细胞基因组6mA修饰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为舌癌的致病机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3-09

  • 亲眼所见的,永远比想象的精彩—— 韩家淮/陈鑫团队首次解析细胞坏...

    无数的事实不断提醒着我们,历经千万年的进化而存在至今的各种生命体中时刻充满着精妙优美、高效和谐的生命活动。而作为生命体基本功能单元的细胞,虽然尺寸非常微小(哺乳动物细胞一般在几十微米),但具有丰富多样的区室化结构(细胞器等)和数量众多的大分子复合物,以实现生物学功能的精确调控。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石——细胞学说(cell theory,1838年-1858年,由施莱登、施旺提出,魏尔肖完善)诞生至今已经将近两百年,我们仍然无法彻底解析任一细胞在稳态/应激条件下的分子水平精细结构,自然也无法随心所欲地改造/控制细胞,实现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的宏伟目标。程序性死亡是细胞命运决定的关键一环,很可能是细胞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2-03-09

  • 韩家淮/陈鑫团队首次解析细胞坏死小体原位纳米尺度组织模式

    无数的事实不断提醒着我们,历经千万年的进化而存在至今的各种生命体中时刻充满着精妙优美、高效和谐的生命活动。而作为生命体基本功能单元的细胞,虽然尺寸非常微小(哺乳动物细胞一般在几十微米),但具有丰富多样的区室化结构(细胞器等)和数量众多的大分子复合物,以实现生物学功能的精确调控。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石——细胞学说(cell theory,1838年-1858年,由施莱登、施旺提出,魏尔肖完善)诞生至今已经将近两百年,我们仍然无法彻底解析任一细胞在稳态/应激条件下的分子水平精细结构,自然也无法随心所欲地改造/控制细胞,实现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的宏伟目标。程序性死亡是细胞命运决定的关键一环,很可能是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3-09

  • 上海交大多个团队在环境领域国际权威期刊ES&T上集中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2年2月出版的第56卷第4期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环境科学与技术》)上,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健康团队、钙钛矿光电和资源催化团队、大气污染控制团队、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团队、环境功能材料与污染控制新技术团队等5个团队集中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展现出学院蓬勃向上的科研活力。5篇研究成果立足国家需要、紧扣学术前沿,分别聚焦“心血管和降脂药物在超大城市水系的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类芬顿反应靶向去除目标微污染物”、“有色冶炼行业中高浓度汞的高效回收”、“超稳定的巯基MOF海绵复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3-09

  • Nat Cell Biol. | 孙育杰课题组揭示HSF1可诱导和可逆相分离介导热休克转录应答的作用机制

      哺乳动物细胞的转录调控是迄今发现的最复杂的调控系统之一,对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和细胞分化等过程起主要控制作用。细胞在热休克应答中快速改变基因表达以应对热损伤,然而,基于经典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的模型并不能充分解释由急性应激触发的显著转录激活,HSF1快速并可逆地调节热休克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仍未知。   2022年3月7日,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孙育杰课题组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Reversible

    来源: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

    时间:2022-03-09

  • 李乾课题组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嗅觉受体及其配体共进...

    3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乾研究员团队在分子进化生物学国际知名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的3月刊上发表了题为“Evolution of brain-expressed biogenic amine receptors into olfactory trace amine-associated receptors”的研究论文,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系统深入地解析了一类嗅觉受体家族-痕量胺相关受体(Trace Amine-Associated Receptor,TAAR)的进化起源、进化历史以及识别配体的共进化过程。 TAAR属于G蛋白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2-03-09

  • 李劲松发表Protein & Cell封面文章:建立父源印记表观修饰完整的类精子干细胞

      3月5日,国际学术期刊Protein & Cell 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劲松研究组的研究成果“ Epigenetic integrity of paternal imprints enhances the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of androgenetic haploid embryonic stem cells ”。这项工作首次实现小鼠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稳定维持父源印记的表观完整性,并进一步提升了该细胞支持半克隆胚胎发育的潜能。  2008年,Austin Smith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2-03-08


页次:377/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71][372][373][374][375][376][377][378][379][3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