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碱基编辑纠正小鼠大脑中的自闭症变异
在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动物模型中,现在已经实现了全脑基因组编辑,以纠正单碱基突变,减少或逆转行为变化。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创建了胞嘧啶碱基编辑器(AeCBE)系统,将C·G碱基对转换为T·A碱基对。中国科学家利用这一系统成功地瞄准了与ASD相关的小鼠突变。这项工作提出了一种体内碱基编辑范式,可以潜在地纠正大脑中的单碱基基因突变。研究论文《Whole-brain in vivo base editing reverses behavioral changes in Mef2c-mutant mice》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开发自闭症的基因疗
来源:Nature Neuroscience
时间:2023-11-28
-
革命性“可编程细菌”疗法!有望一美元治愈癌症
如果一剂一美元的药就能治愈癌症呢?一个由多所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联邦基金的支持下,正在开发一种高效的细菌治疗方法,可以更精确地针对癌症,使治疗更安全,只需一剂1美元。传统上,癌症疗法对患者的疗效有限。有些疗法,如放疗和化疗,会产生有害的副作用,而其他疗法往往会导致患者反应较低,更不用说接受治疗的费用了。美国癌症协会癌症行动网络(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ancer Action Network)的调查结果显示,73%的癌症幸存者和患者担心他们将如何支付癌症治疗的费用,51%的人表示他们因治疗而欠下了医疗债务。例如,最先进的癌症治疗费用高达100万美元。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和
-
高通量分析细胞分泌物遗传调控因子确定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和治疗方法
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IBD)等疾病——以及移植细胞内的衰竭——都是由人体内免疫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改变引起的。为了找到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专家们需要确定分泌的基因调节因子,这样他们才能探索抑制它们的最有效方法。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新方法,称为分泌激活细胞排序和富集(SECRE),并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文章提到,识别细胞分泌物的遗传调控因子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它需要根据细胞的分泌模式对大量细胞进行排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高通量微流体方法,用于分析大量免疫细胞的分泌水平。该方法与一种全激酶组
-
Science Advances解码细胞命运:干细胞开关的关键机制被发现
在某些方面,我们的身体就像汽车一样——为了保持运转,它们需要定期检查和修理。就我们的身体而言,任何受损或死亡的细胞都需要被替换,以保持器官的功能。这种替换的发生要归功于组织内的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体内形成任何类型的细胞,而成体干细胞只能形成其所属组织中存在的细胞类型。但是组织特异性干细胞是如何知道产生哪种类型的细胞的呢?Gabriele Colozza是IMBA Bon-Kyoung Koo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现任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基因组工程中心主任,他决定用肠道干细胞来研究这个问题。肠道——一个持续不断的建筑工地“在我们的肠道中,细胞暴露在极端条件下,”科洛扎解释说。机械磨损、消化
来源:IMBA- Institute of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of the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时间:2023-11-28
-
Nature出乎意料新发现:从第一口开始,我们的味觉就帮助控制进食的节奏
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卡弗里基础神经科学研究所生理学教授Zachary Knight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在饥饿时,是我们的味觉把我们从摄入食物的边缘拉了回来。在味觉的刺激下,一组神经元(一种脑细胞)几乎立即集中注意力,减少我们的食物摄入量。Knight说:“我们发现脑干利用两种不同的信号来控制我们进食的速度和数量,一种来自口腔,另一种来自较晚的肠道。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如何控制饮食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这项研究将于2023年11月22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它可能有助于揭示Ozempic等减肥药的确切工作原理,以及如何使它们更有效。了解脑干的新观点巴甫洛夫在一个多世纪前就提出,食物的视觉、嗅觉
来源: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San Francisco
时间:2023-11-28
-
Cell:首次证明一种常见的皮肤细菌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而引起瘙痒
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们首次证明,一种常见的皮肤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而引起瘙痒。这一发现基于对小鼠和人类细胞的研究,发表在11月22日的《细胞》杂志上。这项研究为长期存在的瘙痒之谜增添了重要的一环,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等常见皮肤状况通常伴随着持续的瘙痒。研究人员说,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我们皮肤健康的微生物的平衡经常被打破,使金黄色葡萄球菌得以繁殖。到目前为止,湿疹和特应性皮炎引起的瘙痒被认为是由伴随的皮肤炎症引起的。但新的发现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枪匹马地通过引发分子链反应引起瘙痒,最终导致痒的冲动。“我们已经确定了瘙痒背后的一种全新的机制——金黄色葡萄
-
Nature,Cell两篇论文直击最具挑战性的细菌:发现入侵的秘密
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让抗菌药物穿过铜绿假单胞菌几乎无法穿透的外膜。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众所周知的细菌,一旦感染了人,就很难治疗。研究小组通过用数百种化合物轰击铜绿假单胞菌,并使用机器学习来确定积聚在其中的分子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发现了如何穿透细菌的防御。他们利用这些信息将一种以前对铜绿假单胞菌没有活性的抗菌药物转化为具有活性的药物。“假单胞菌仍然是最难治疗的革兰氏阴性感染,而革兰氏阴性感染一般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50多年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从未批准过针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新型抗生素药物。”伊利诺
-
《PNAS》为什么经历青春期后,我们就会停止生长?
所有的动物都是从单细胞生物开始生长的。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它们需要停止变大,但人们对这种情况发生的过程知之甚少。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Alexander Shingleton及其同事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了一种使果蝇停止生长的潜在触发因素,这对理解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发表在《PNAS》上。在人类中,身体停止生长的信号发生在青春期左右,尽管生长真正停止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很重要,部分原因是最近儿童经历青春期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知道青春期开始的年龄越来越小。但是为了理解为什么某些东西正在发生变化,你需要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生物科学教授Shingleton说。因此,研究
-
实体瘤的免疫治疗效果不佳?可能是因为CAR-T细胞“叛变”了
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的科学家近日发现了一个名为78-kDa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的免疫治疗靶点。他们还发现了一种耐药性机制,即某些肿瘤会诱骗免疫细胞表达GRP78,从而关闭免疫细胞或导致它们也被杀死。这篇题为“GRP78-CAR T cell effector function against solid and brain tumors is controlled by GRP78 expression on T cells”的论文发表在《Cell Reports Medicine》杂志上,对多种表达GRP78的难治性脑瘤和实体瘤的免疫疗法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对患者的免疫细胞进行重编程,使
-
全新人工智能工具改变乳腺癌预后和治疗方法
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介绍了一种人工智能工具,该工具可以通过分析癌细胞和非癌细胞来改善乳腺癌的预后预测。这种方法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化疗,提供更个性化和准确的治疗方案。该研究的综合数据集和未来目标旨在改进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西北医学的人工智能工具目标是更精确的乳腺癌预后,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化疗。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减少在社区环境中诊断的患者的差异非癌细胞在维持或抑制癌细胞生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八分之一的美国女性一生中会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一种新的人工智能(AI)工具可能通过使用更精确的预测结果的方法,使乳腺癌患者免于不必要的化疗。这是
-
微创手术在全胰腺切除术上具有明显优势
2023年11月,胰腺外科田伯乐教授/熊俊杰副教授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IF:15.3)发表论文“Minimally invasive versus open total pancreatectom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该研究聚焦胰腺外科临床热点问题,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了微创全胰腺切除术的临床优势,揭示了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微创全胰切除术在短期结局,诸如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失血量、输血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我院专业硕士研究生陈浪、八年制临床医学生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3-11-28
-
四川大学Science发文:开发激活糖基供体新模式实现钯催化SN2糖基偶联反应
2023年11月24日,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钮大文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Palladium catalysis enables cross-coupling–like SN2-glycosylation of phenols”的研究文章。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激活糖基供体的模式,实现了钯催化促成SN2糖基偶联反应。 我院生物治疗国重博士生邓莉凡、核医学临床研究室王颖伟副研究员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钮大文教授为通讯作者;我院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 糖基化是药物开发中的常用工具。糖单元的引入往往可改变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3-11-28
-
菱角的全基因组研究——结构变异在物种形成和不对称亚基因组进化中起作用
长江流域是我国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不仅是水稻的起源中心,也是江南“水八仙”的主要产区。“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这些古人所作的诗词总能让人联想到秋日里江南女子采菱挖藕的唯美画面。菱角作为“水八仙”之一,早在南宋时期就已成为江南地区的主粮之一,仅太湖地区就形成了包括“乌菱”、“南湖菱”在内的20余个栽培品种。按角的数目菱角可以分为无角菱、二角菱、四角菱。在古代,二角者被称为“菱”,最常见的品种是乌菱;四角者则谓之为“芰”,多野生,其中果实最小的细果野菱已被列为国家Ⅱ级濒危植物;无角菱则特产于嘉兴南湖,
-
转录因子PoWRKY71调控凤丹耐旱性的分子机制
非生物胁迫是制约植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境因子。WRKY转录因子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WRKY转录因子介导凤丹(Paeonia ostii)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近日,我院陶俊教授团队在《Horticulture Research》发表了题为“PoWRKY71 is involved in Paeonia ostii resistance to drought stress by directly regulating light-harvesting chlorophyll a/b-binding 151 gen
-
Science子刊探索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新工具
在当前气候危机的刺激下,近年来科学界高度关注过去的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历史上的人类迁徙和其他行为。现在,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包括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气候学家、古科学家、火山学家和其他人——正在呼吁加强跨学科合作,研究过去和现在的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他们说,这将促进我们对这些复杂、纠缠的历史的理解。他们的建议发表在11月22日的《科学进展》杂志上。在此过程中,该小组引入了一种新工具,即“大图”,使研究人员能够分析和可视化来自不同学科来源和认识论背景的大量定量和定性知识。该论文的主要作者、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艺术与科学考古学教授迈克尔·弗拉凯蒂(Michael Frachetti)说:“有了有关过去
-
研究人员精确定位了盲人通过声音识别面孔的大脑区域
乔治城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科学家和同事们使用一种专门的设备将图像转换成声音,表明盲人使用大脑中梭状回面部区域来识别基本的面孔,梭状回面部区域对正常人的面部处理至关重要。该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11月22日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乔治城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本研究的资深作者Josef Rauschecker博士说:“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知道盲人可以通过使用其他感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视力的丧失。”“我们的研究测试了视觉和听觉之间的可塑性或补偿程度,通过一种我们称之为感官替代装置的技术设备,将基本的视觉模式编码为听觉模式。通过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我们可以确定大脑中这种代偿性可塑性发生
-
Science Advances更新了鞭毛运动的机制
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张榕京和袁军华研究组在细菌运动机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定量测量细菌在自由液体环境下游动时的力学条件及相关马达的构成,澄清了在这一领域长期存在的关于马达高负载假设的误解,并揭示了这种构成如何促进细菌运动的鲁棒性机制。相关成果于11月3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细菌的运动对于其生存和感染宿主至关重要。由细菌鞭毛旋转驱动的游动是细菌最为典型的运动机制。对于大肠杆菌来说,每个细菌身上通常有3至7根鞭毛,每根鞭毛底部由一个转动分子马达(即鞭毛马达)驱动。当细菌身上的所有鞭毛马达逆时针旋转时,鞭毛会成束,从而推动细菌游动。每个鞭毛
-
ADHD药物和心血管疾病的长期风险
与不使用相比,使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药物的累积持续时间较长与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和动脉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该研究对瑞典278,000名年龄在6至64岁之间的个体进行了研究,这些个体有ADHD诊断或ADHD药物分配。这些发现强调了在决定长期使用ADHD药物治疗时仔细权衡潜在利益和风险的重要性。临床医生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定期和持续地监测心血管体征和症状。作者: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郑畅博士和张乐博士为通讯作者。杂志JAMA精神病学
-
伪装干细胞来源的移植可以避免免疫排斥
细胞和器官移植可以挽救生命,但由于缺乏合适的捐赠者,患者经常会遇到长时间的等待名单。根据donatelife.net的数据,2021年,仅在美国就有6000人在等待移植时死亡。有一天,由干细胞产生的移植可能会缓解器官供体持续短缺的问题,使更多的患者可以进行移植。捐献的一个问题是免疫排斥,无论捐献的是死者还是活体捐献者的实体组织或细胞。除非供体材料与受体的免疫系统相匹配,否则移植将会被排斥。然而,干细胞研究正致力于解决这一挑战。目前正在研究产生所谓低免疫原性干细胞的策略,即对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进行基因修饰,使其不再被免疫系统识别,从而能够从通用的干细胞库中产生移植,而无需进行免疫匹配。与低免疫原
-
COVID-19疫情是否损害了骨骼健康?
发表在《美国人类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COVID-19大流行对骨组织产生了负面影响,包括前臂的骨矿物质密度和总骨矿物质含量。斯洛伐克夸美纽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对387名年轻人进行了研究,他们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进行了骨骼健康测量,并在2020年9月至2022年11月期间进行了386次测量。个人只参加了一次研究,无论是在大流行之前还是在大流行期间。研究人员在大流行期间评估的参与者中观察到,与早期评估的参与者相比,大流行期间某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导致骨矿物质密度和总骨矿物质含量降低。“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COVID-19大流行导致年轻人的骨密度显著下降,”共同通讯作者Lenka V
-
从细菌基因组组装到耐药分析,HiFi测序给您答案
细菌基因组测序很多科学家已经把SMRT测序当做细菌基因组测序新的金标准,因为通过一次实验就可以获得三种信息,包括参考基因组的组装,一些移动元件信息的准确定位以及同时检测甲基化修饰。那么PacBio SMRT测序具体表现怎么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篇细菌基因组的文献吧!1. 全基因组分析癌组织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未开发的微生物生态位,它为特定细菌群落的定植和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并提供了识别新细菌物种的机会。在这里,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从原发性结肠癌组织中分离出来的新型梭杆菌种F. sphaericum sp. nov.(Fs)的独特特征。研究人员基于 PacBio SMRT测序获得了该生物体的完整、
-
南京土壤所在细菌-病毒相互作用调控土壤有机碳方面取得进展
氧化还原诱导的铁(Fe)转化是厌氧水稻土中至关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铁保护对水稻土有机碳积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铁保护也可以通过调控铁还原相关微生物群落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在生物炭添加条件下,铁氧化物如何影响水稻土有机碳固存尚未明晰。此外,生物炭添加会刺激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病毒可通过直接裂解细菌或者调控养分供应间接影响细菌群落。然而,生物炭添加条件下细菌-病毒相互作用如何调控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并不明确,细菌-病毒相关作用与铁保护在土壤有机碳固存方面的相对贡献有待进一步揭示。 针对以上科学问题,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佳宝院士团队通过盆栽实验,在团聚体水平研究了添加不同比例生物炭条件下水稻土有机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3-11-28
-
高原藏药资源质控与药理毒理评价学科团组在中国被毛孢多糖缓解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活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冬虫夏草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中国被毛孢 Hirsutella sinensis X.J. Liu, Y.L. Guo, Y.X. Yu & W. Zeng是冬虫夏草菌的无性阶段,由刘锡琎等(1989)在四川康定分离得到,并正式定名发表新种。中国被毛孢菌丝体发酵产品——百令胶囊作为冬虫夏草菌的第一代产品,于1988年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颁发了试生产许可,批准文号为发酵虫草菌粉(Cs-C-Q80)(91)卫药准字Z-41号、百令胶囊(91)卫药准字Z-04号。目前已经开发成了百令胶囊、百令片和百令颗粒等国药准字号药品,用于肺肾两虚引起的咳嗽、气喘、咯血、腰背酸痛;慢性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3-11-28
-
成都生物所在蜂蜜酵母回收沼液氮磷钾产单细胞蛋白研究获进展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11-28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猪禽动态营养需求与精准营养供给技术研究”召开2023年度总结会议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猪禽动态营养需求与精准营养供给技术研究”2023年度总结会议于成都市召开。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农业科技处处长葛毅强和项目专员李转见,项目咨询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熊本海研究员、四川农业大学陈代文教授和高级畜牧师李安军等出席会议。项目负责人黄瑞林研究员、各课题负责人和项目骨干等7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黄瑞林主持。 黄瑞林就项目进展情况作整体汇报,各位骨干就各自研究内容进行详细汇报。葛毅强充分肯定项目执行两年期内取得的成果,并强调研究要做到“问题来自于产业,成果落地到产业”。各位咨询专家对项目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3-11-28
-
亚热带生态所“三普”剖面调查采样任务取得阶段性进展
11月25日,湖南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外业质控团队、省“三普”外业技术专家组、湘西州土肥站和吉首市土肥站领导在吉首现场考察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亚热带农业生态所承担的湘西州剖面样点调查与采样项目实施情况,并对采样组进行了技术指导和交流。陈香碧研究员代表项目团队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亚热带生态所承担湘西州任务内容、现阶段进展、工作计划及团队运行机制。李裕元研究员作为踏勘组资深专家,重点介绍了时隔四十年再次开展土壤普查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场情况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广播电视台《湘西新闻联播》栏目播出。 本次湖南省“三普”剖面调查与采样工作,亚热带生态所长沙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3-11-28
-
崔力/于金华团队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关于头颈鳞癌代谢脆弱性的相关研究成果
近日,口腔医院崔力课题组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于金华课题组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一区)上发表题为“Targeting Squalene Epoxidase Confers Metabolic Vulnerability and Overcomes Chemoresistance in HNSCC”的研究论文。顺铂耐药是头颈鳞癌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既往研究表明胆固醇稳态的受损导致了化疗耐药。本研究发现高表达SQLE与头颈鳞癌顺铂耐药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其转录上调由β-连环蛋白/TCF4复合物介导。SQLE在调控头颈鳞癌胆固醇稳态及维持c-Myc稳定性中起到重要作用,并
-
单亚明教授联合赵琦教授在流感多表位纳米疫苗领域中再获重要进展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单亚明教授课题组联合澳门大学赵琦教授课题组,在流感多表位纳米疫苗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内容以“Self-assembled Multiepitope Nanovaccine Provides Long-lasting Cross-protection against Influenza Virus”为题,于2023年11月20日在学术期刊《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正式发表。 季节性流感和大流行性流感持续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最佳策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11-28
-
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牟林教授团队获2023年度海洋…
11月23日,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在深圳召开了2023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由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牟林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李琰老师、牛茜如老师和王俊杰老师作为参与人员完成的成果“海上搜救与溢油应急信息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获特等奖。 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是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2011年经国家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的全国海洋工程领域唯一科技奖励。该奖面向全国,旨在鼓励海洋科技创新,表彰在海洋工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等各个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单位。 面向我国海上搜救与溢油应急信息保障的重大技术需求,我院牟林教授率领团队依托“十三五”
来源: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
时间:2023-11-28
-
2023年南京国际药物创新前沿论坛圆满顺利召开
2023年11月22日,2023年南京国际药物创新前沿论坛在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南京中澳转化医学研究院、医药生物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主办,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澳大利亚霍尔医学研究所(WEHI)和南京江北新区人才协会协办,来自国内外200多位新药研发领域的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了论坛交流。此次会议特邀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和吴励教授,澳大利亚霍尔医学研究所John Silke教授、David Huang教授(澳大利亚健康医学科学院院士)、Stephen Nutt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Sandra Nicholson教授、James Vince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11-28
-
苏州医工所史国华团队荣获第7届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企业组一等奖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3-11-28
-
中国科大揭示Rpd3S/HDAC结合和催化核小体底物的分子机制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是进化上保守的酶,可以去除组蛋白上的乙酰化修饰,并在表观遗传基因沉默中发挥核心作用[1]。HDACs大家族根据与酵母中序列同源性和结构域组织差异可分为四类,其中I类HDAC被广泛研究,因为其是多种疾病(癌症、炎症、感染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的表观遗传治疗非常有希望的靶点[2]。酿酒酵母中的Rpd3是I类HDAC的创始成员,它在体内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复合物:在启动子区域去乙酰化组蛋白的~ 1.2 MDa Rpd3L,以及靶向转录区域抑制基因转录起始的~ 0.6 MDa Rpd3S[3,4]。Rpd3S由三个核心蛋白:Rp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3-11-28
-
上海交大王如竹ITEWA团队揭示聚两性离子吸湿凝胶从空气取热与取水潜力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王如竹教授领衔的“能源-水-空气”交叉学科创新团队ITEWA在国际期刊ACS Energy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Harvesting Thermal Energy and Freshwater from Air through Sorption Thermal Battery Enabled by Polyzwitterionic Gel”的研究论文。该团队通过结合亲水性聚合物和两性离子聚合物,开发了具有高稳定性和可控的盐溶液保留能力的新型吸湿凝胶,并利用该凝胶开发了取水和储热功能集成器件,验证了从空气中高效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11-28
-
张嘉漪团队合作开发新一代人工光感受器修复视觉功能
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光感受器退行性疾病伴随光感受器不可逆的死亡,最终导致患者完全失明。如何有效重建失明患者的视觉功能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重大难题。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张嘉漪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姜春晖团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袁源智团队合作,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利用氧化钛纳米线阵列人工光感受器在失明小鼠和非人灵长类模型上实现了视觉功能的修复。论文“Assessment of visual function in blind mice and monkeys with subretinally implanted nanowire arrays as
来源: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时间:2023-11-28
-
工学院李阿明课题组在复杂系统稳定性与反应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复杂系统是由大量相互作用并彼此演化的组成成分所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广泛存在于工程技术与自然界等的各个领域(如群体无人机、智能电网、交通网络系统、生态系统、神经系统等)。理解复杂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是多领域研究人员长期广泛关注的科学问题。2021年,Syukuro Manabe、Klaus Hasselmann和Giorgio Parisi三位科学家凭借对理解复杂系统的开创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平衡点稳定性是复杂系统动力学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衡量系统平衡态在受到外界扰动后恢复到受扰前状态的能力。对于不稳定的系统,微小的扰动便可使系统远离平衡状态,从而引起系统失衡。已有的关于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基于超导量子芯片实现新奇拓扑零模式的量子模拟
图 观测“侯世达蝴蝶”能谱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21001、11934018、12005155)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范桁研究员等与华南理工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开发了43比特一维超导量子芯片,以战国时期思想家和哲学家“庄子”命名,并利用其成功模拟了“侯世达蝴蝶”能谱以及各种新奇拓扑零模式。该研究成果以“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1-28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实现伪随机混态的纠缠相变观测
图 20比特全连通芯片与实验上的脉冲序列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21001、92265207、11904393)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范桁研究员等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在一个包含20比特的全连通超导量子芯片上(图),首次观测到随机混态中的纠缠相变现象。该研究成果以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1-28
-
我国学者在有机分子-稀土纳米晶复合光电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利用无机镧系稀土纳米晶表面耦合效应实现有机光电功能分子的激发态调控过程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22003、52173290)等资助下,浙江大学邓人仁研究员课题组与南京工业大学安众福教授团队合作,利用有机分子与无机稀土纳米晶耦合的材料设计策略开发了一类全新的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并获得了优异的发光性能。相关研究成果以“通过无机镧系纳米晶体表面金属耦合实现的有机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1-28
-
我国学者在分子光谱的人工智能模拟方面取得进展
图 利用深度等变张量注意力网络(DetaNet)预测分子性质和模拟分子光谱的流程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073053、22025304、22033007)等资助下,齐鲁工业大学胡伟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毅教授、江俊教授团队,在分子光谱人工智能算法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有机分子特定光谱的深度学习模型(A Deep Learning Model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1-28
-
我国学者在机器化学家创制来自火星陨石组份产氧催化剂方面取得进展
图 利用火星陨石智能创制产氧催化剂的流程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025304、22033007、22103076)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毅教授、江俊教授及尚伟伟副教授等联合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张哲研究员团队,在中国“机器化学家”创制来自火星陨石组份产氧电催化剂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机器化学家从火星陨石中自动合成产氧催化剂(Automated sy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1-28
-
我国学者在操纵细胞膜异质性的分子工具创建方面取得进展
图 对细胞膜区域选择性加热分子工具及细胞迁移行为变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225403)等资助下,华东师范大学李迪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葛一凡副研究员团队合作,发展了利用局域温度变化扰动细胞膜功能域分布的策略。研究成果以“高空间分辨热操纵细胞膜异质性改变细胞迁移及信号通路(High Spatial-resolved Heat Manipulati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1-28
-
我国学者在干预脑-肠轴的手性纳米技术发展方面取得进展
图 (A)模型小鼠的干预方案;(B)水迷宫实验-动物的行为学分析;(C)实验动物脑组织淀粉样蛋白水平分析;(D)实验动物脑组织磷酸化微管相关蛋白水平分析;(E)实验动物血液中吲哚乙酸水平分析;(F)实验动物脑脊液中吲哚乙酸水平分析;(G)吲哚乙酸降低脑组织胶质细胞炎症的途径分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925402、92156003、32071400)等资助下,江南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