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云南特有中甸叶须鱼或面临灭绝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系统进化与生物地理学研究组的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的监测和数据收集,首次明确了云南高原特有种中甸叶须鱼的体长与体重关系、年龄与生长曲线、繁殖时间、周期等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资料。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鱼类生态学SCI期刊《应用鱼类学报》。 据该研究组博士陈小勇介绍,中甸叶须鱼为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鱼类,为我国云南高原特有种。该种历史上分布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小中甸河、那亚河、碧塔海、属都湖和纳帕海,是青藏高原隆升地质背景下,裂腹鱼类三级演化过程中的特化等级物种。近年来其野外种群数量减少,受危因素增多,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认定为濒危物种。 在科技部和云南省科技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9-30

  • 地下水砷污染严重 学者:谁会想到自己天天在喝砒霜

    20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孟克哈日根嘎查47岁的村民吴智强带着一身“怪病”,跑遍了当地和北京的十几家医院。他手掌上长着密密麻麻、大小不等像老茧一样的肉刺。“这层‘痂子’硬硬的,一拿东西就磨得钻心疼。”吴智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身上也长了很多,黑的、白的、青的,“像花地毯”。让老吴染上这身怪病的罪魁祸首,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排名33的砷——它最为人熟知的是其氧化物,砒霜。砷会从地层中渗析到地下水,长期饮用砷超标的地下水,容易罹患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严重者可导致肺癌、皮肤癌等癌症。在《科学》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吴智强所在村子的位置,以及与之毗邻的差不多整个河套平原,基本被涂成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3-09-26

  • PM2.5是健康杀手 是产生雾霾主因

    燃煤、燃油、挥发性气体排放⋯⋯排向大气中的有毒有害的颗粒物和气体,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在排查大气中各种污染成分给健康造成的危害程度时,PM2.5再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PM2.5里有哪些物质,它们又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危害?解剖PM2.5今年1月下旬的上海两会期间,上海遭遇了连续多日的重度雾霾天气,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灰蒙蒙之中。其时我国东部大部地区空气质量监测也“爆表”不断,雾霾自然成了上海两会的焦点话题。无独有偶,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北京也遭遇了重度的雾霾与沙尘天气,陷入“史上最恶劣的开会环境”。为此,有人调侃新北京精神是“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黄”

    来源:自然与科技

    时间:2013-09-25

  • 南宁市现二类有害生物田园杀手非洲大蜗牛

      图为非洲大蜗牛  近日,南宁市郊出现非洲大蜗牛,繁殖力极强。这种被我国首批列为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的“田园杀手”昼伏夜出,对蔬菜等农作物危害极大,系国家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 南宁市江南区沙井镇沙井中学的梁老师,在学校附近开荒种植蔬菜。近日,他在地里发现大量不知名的“螺”状生物,专门啃食各种蔬菜的茎叶。这些奇怪的“螺”个头很大,昼伏夜出,每天清晨到菜地随手就可捉到一大桶。 梁老师告诉记者,老师们种的菜都是自己吃的,所以从来不喷农药,即使发现害虫,也是采用手捉等方式除灭。或许这也是“鼻涕车螺”泛滥、个头疯长的原因。 广西生态与

    来源:当代生活报

    时间:2013-09-22

  • 京津冀今冬可否天蓝蓝 专家称不能排除重污染

    去冬以来,连续不断的雾霾天气,让国人首次认识了PM2.5。图为北京东三环一带的建筑笼罩在浓雾中。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记者 周熙檀 9月8日,北京市出现了9月以来首个中度污染天气,傍晚部分地区PM2.5浓度指数超过200。而此前不久的环保部数据显示,7月份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平均达标天数比例提高了12.3个百分点。 近日,京津冀陆续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方案,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十条”)也已完成部委会签。面对政府表现出的决心,这个冬天,我们能告别灰霾吗?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3年冬到2014年春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9-12

  • 挖掘废弃物中的能量宝藏

    北京市垃圾分类官网上有这样一句形象的说法:“北京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长度接近50公里,能够排满三环路一圈。”近年来,北京市着力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比例,加大相关技术研发应用,最近北京市环卫集团更是将臭气变为有用的能源——在全国率先将垃圾填埋气制成了液化天然气。其实包括垃圾填埋气在内,很多看似无用的废物中都蕴含着能源的宝藏。垃圾填埋气变天然气 实现环保和能源双赢如今,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居高不下。据环保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每年高达1.58亿吨。在我国城镇,最常见的垃圾处理方式之一就是垃圾填埋,在垃圾填埋过程中,有机物质由于生物降解的作用,会分解产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9-05

  • 我国正式开始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

    中国科学报记者今天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从9月1日起正式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工作,为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对重污染天气提供决策支撑。其中,国家气象中心于每天8时和20时进行全国24小时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以是否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稀释、扩散和清除为主要依据,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等级新标准从好到极差划分为六级。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每天发布两次。据了解,在技术流程中,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包括空气质量及PM2.5、PM1、气溶胶等大气成分的分析,雾、霾、降水、天空状况等天气实况的分析,环流形势及水汽、风、逆温、混合层高度、理查逊数、稳定度等气象参数分析等。预计到2015年,国家级层面产品将包括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9-04

  • 研究称海洋酸度增加加剧全球变暖

    据法国媒体报道,8月25日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石化燃料燃烧的排放物使得地球海洋酸度增加,释放的气体减少,加剧全球变暖。科学家表示,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让太阳热量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却阻碍热量从地球反射出去,产生温室效应。不仅如此,二氧化碳还导致海洋酸度增加,阻碍二甲基硫生成。二甲基硫释放到大气层中有助于反射来自太阳的辐射,降低地球表面温度。研究人员表示,气候模拟研究表明,到2100年,如果二甲基硫排放量减少18%,全球气温将升高0.48摄氏度。研究人员表示“海洋酸化改变全球硫循环,对天气带来潜在影响,”因此“未来气候变化预测应当考虑海洋酸化对气候的潜在影响”。研究人员警告称,海洋酸化可能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8-28

  • 研究称未来30年地球会越来越热 趋势不可避免

    根据本周四刊登在科学刊物《环境研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尽管人们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做出种种努力,未来30年间更猛烈更频繁的热浪将不可避免。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研究员迪姆·库穆总结说:“从现在起到2040年,极端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将升高,且独立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与马德里孔普卢栋大学的亚历山大·鲁滨孙共同完成这项研究的迪姆·库穆还说:“相反,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上所做的努力可以大幅减少21世纪下半叶的极端天气出现的数量。”研究明确指出,受影响最深的是热带地区。在2000-2012年间的观察已经发现了这种趋势。类似2003年袭击欧洲或2012年袭击美国的被视为3-Sigma事件(超出历史平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8-19

  • 《自然》刊文:中国低碳发展路线图

    (记者彭科峰)8月8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利兹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6位学者受英国《自然》杂志邀请,发表题为《中国低碳发展路线图》的专题论文。论文表明,只要采取合适的策略,中国能够实现低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开拓出自主创新的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成为全球未来发展的领导者。 该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博士,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Giorgio Ruffolo学者刘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当前外界对快速崛起的中国经济和环境关系存在诸多误解。我们的论文表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更可以使全球受益。” 该论文通讯作者、英国利兹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8-12

  • 进口转基因大豆国内份额超八成

    “本周,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张晓平透露,2012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价值达130亿美元,已超过波音飞机,成为美国对华出口价值最大的单项商品。这个数字,对于出口商来说是一项可资炫耀的成就,然而对于中国主产区的大豆从业者而言却是难以抚平的伤痛。事实上,作为大豆原产地的中国,超过八成的市场份额已由进口转基因大豆占据。” 现状 进口转基因大豆国内份额超八成 “去年国产大豆产量1290万吨,进口大豆5838万吨,我国大豆市场的现状是,对外依赖度很高,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超过八成。”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告诉记者。 我国去年进口大豆5838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13-08-05

  • 我国仅存不到20只野生东北虎 近20年7只死亡

      野生东北虎  被认为中国最有希望恢复野生的老虎亚种,野生东北虎最近20年被发现至少死亡7只,对于在中国境内总量不足20只的这一老虎亚种来说,这一数字令人震惊。记者近几年跟踪采访发现,野生东北虎面临食物短缺、人类偷猎设陷、生存环境恶劣等多重致命因素,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近20年7只野生东北虎被发现死亡  7月29日是第四个全球老虎日。2010年11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保护老虎国际论坛”上,来自13个全球野生虎分布国的政府首脑和代表将每年的7月29日定为“全球老虎日”保护野生虎种群。  目前全球野生东北虎仅存不到500只,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山林中。中国野生东北虎数量不足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7-31

  • 高浓度CO2可使湿地吸收更多碳

    高浓度CO2可使湿地吸收更多碳2013-07-2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华凌 15 0   收藏(0)  近日,美国马里兰州滨水市史密森环境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根据19年的研究结果,在二氧化碳(CO2)浓度增加的情况下,湿地植物吸碳能力比目前的水平要高32%以上。这表明,湿地可能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 )上。为了模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世界,植物生理学家伯特·德雷克领导研究团队用敞篷的聚酯薄膜包围了沼泽地,然后让其中一半暴露于目前的大气中,而将另一半的二氧化碳浓度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7-24

  • 全世界转基因作物面积17年增加100倍

    "转基因技术推广应用速度之快创造了近代农业科技史上的奇迹,这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在中国科协今天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说。黄大昉给出的第一组数据是转基因育种技术发展17年以来,相应农作物面积情况。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一份报告,2012年全世界有28个国家1730万户农民种植了1.7亿公顷即25.5亿亩的转基因作物,还有59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转基因产品,这些数字反映出当下全球转基因生物育种的发展态势。他说,"这一个多世纪以来,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农业科学技术有这种发展势头,17年面积增加了整整100倍。"另一个基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7-16

  • 全球面临抗生素耐药性挑战

    据新华社堪培拉7月10日电(记者徐海静)澳大利亚首席科学家伊恩·查布10日说,抗生素耐药性很可能会成为全球面临的最严重公共卫生挑战之一,这需要科学界、企业界和公众共同应对。作为政府的科学顾问,查布的办公室当天发布了一份题为《面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威胁:建立预防新防线》的报告,警告错用和滥用抗生素所导致的相关耐药性会对公众健康带来风险。报告说,这种错用和滥用的现象包括在动物喂养过程中添加抗生素或为病毒感染病例开具抗生素处方等。就澳大利亚而言,以往出现抗生素耐药性的病例往往只是在医疗机构内部或拥有海外旅行经历的人,但如今,越来越多地方社区病例出现抗生素耐药性。此外,报告还说,目前全球范围内对抗生素研究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7-12

  • 专家称长江江豚数量不足千头或在15年内灭绝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2013年7月9日播出《微笑中的道别》,以下为节目实录: 【采访人物】 胡 思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饲养员 郝玉江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博士 王 丁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彭睿杨 六岁 郑劲松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博士 曹文宣 中国科学院 院士 徐亚平 岳阳江豚保护协会 会长 高道斌 湖北长江天鹅洲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高级工程师 何大明 岳阳江豚保护协会 志愿者 李德军 岳阳县渔政局 局长 【正文】 解说:这

    来源:央视《新闻调查》

    时间:2013-07-10

  • “二氧化碳施肥效应”得到证实

       新华社堪培拉7月3日电(记者王小舒)二氧化碳被认为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但科学家也猜想,世界某些区域植被覆盖率的增长得益于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提高,这一过程被科学家称为“二氧化碳施肥效应”。日前,澳大利亚科学家证实这一猜测。    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3日发表声明说,该机构一项研究证实,近30年间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水平通过“二氧化碳施肥”效应促使世界一些干旱地区的绿色植物覆盖率增加。    这项研究由联邦科工组织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完成,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研究通讯》杂志上。研究人员说,他们以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7-05

  • 全球变冷变暖后果同样严重

    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危机,但这种危机也可能发生在较冷时期。据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16日报道,一个由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德国科隆大学、德国国家海洋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基尔海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等单位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对取自北大西洋海底的钻核沉积物进行了地球化学和微古生物学分析后指出,1.16亿年前地球上曾出现的一股“寒流”也引发过类似危机。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自然—地球科学》上。 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全球变暖(温度上升)对过去和现在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如果全球温度变化向另一端摆去,且变化了同样数量,对海洋生命来说,后果可能同样严重。 研究证明了在白垩纪中期温室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6-21

  • 中国农产品药物残留标准数仅为日本百分之一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通过食源性疾病增长反映出来。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计,全球由食品安全事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将会达到10亿例,其中因为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80万人。我国每年向国务院卫生部门上报的数千件食物中毒事件中,大部分都是因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四分之一的食源性疾病由环境污染所致经济学博士、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综合业务处处长徐明焕在《论质量安全型经济》一书中指出,食品安全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环境污染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据报道,在我国1200条河流中,有850条江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30个湖中有50多个处于富营养状态,我国海域的“赤潮”现象不断发生。工业污染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6-18

  • 400年前苔藓“起死回生”

    据《半岛都市报》报道 据英国广播公司5月 27日报道,科学家说,小冰期时代的冰封植物重新萌发新芽,已有400岁高龄的苔藓类植物样本在实验室环境下焕发生机,蓬勃生长。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研究人员对加拿大北极“泪珠冰川”周围进行了勘探。当地冰川2004年来每年以3~4米的速度急剧消融。这使得小冰期(大约1550年~1850年)以来被冰封的土地重见天日。“我们沿着冰川边缘行走,发现许多东西从冰川下破冰而出,看起来好像为冰川蒙上一层绿色。”研究团队主笔凯瑟琳·拉法奇称。苔藓植物没有维管组织输送水分,在北极漫长的冬天,可以完全脱水而存活下来,在天气温暖时又重新生长。但是,这些苔藓埋于冰下如此之久仍能复苏,确

    来源:武汉晨报

    时间:2013-05-31


页次:32/85  共1693篇文章  
分页:[<<][31][32][33][34][35][36][37][38][39][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