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Nature、Nature Genetics提出解析人类进化基因的新技术

    研究人类进化的最好方法之一是将我们与进化上和我们密切相关的非人类物种进行比较。这种亲密关系可以帮助科学家精确地缩小使我们成为人类的范围,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范围如此狭窄以至于很难定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技术来比较遗传差异。研究人员通过利用该技术进行了两组独立实验,发现了人类与黑猩猩之间的新遗传差异。他们发现基因SSTR2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该基因调节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活性,并与人类某些神经精神疾病(例如阿茨海默症,痴呆症和精神分裂症)相关,而EVC2基因与面部形状相关。这些研究结果分别于3月17日发表在Nature和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文章作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1-03-18

  • 纳米技术科学家创造了世界上最小的折纸鸟

    如果你想建造一个功能齐全的纳米级机器人,你需要整合一系列的能力,从复杂的电子电路和光伏到传感器和天线。但同样重要的是,如果你想让机器人移动,你需要它能够弯曲。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微米大小的形状记忆驱动器,使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可以折叠成三维结构。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快速的电压突变。一旦材料被弯曲,即使在电压被移除后,它也能保持其形状。作为演示,该团队创造了一种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自折叠折纸鸟。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该小组的论文《为低功率微型机器人设计的微米大小的电动可编程形状记忆驱动器》发表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并被放在封面上。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后研究员刘清坤。该项目由物理学教授伊塔·科恩

    来源:Science Robotics

    时间:2021-03-18

  • 附属仁济医院生物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研究获重大突破

    7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鄢和新、翟博、俞卫锋教授团队等与上海赛立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国际顶级转化医学期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合作发表题为“An extracorporeal bioartificial liver embedded with 3D-layered human liver progenitor-like cells relieves acute liver failure in pigs”的研究论文。论文阐述了生物人工肝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该项技术用于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该研究突破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03-18

  • 我国学者在棉花抗枯萎病基因鉴定与分子育种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1703231)等资助下,华中农业大学棉花遗传改良团队通过群体遗传学、基因编辑和转录组学等研究手段,鉴定到棉花抗枯萎病主效基因Fov7,并发现谷氨酸类受体(GLUTAMATE RECEPTOR-LIKE,GLR)可作为非典型主效抗病基因调控作物免疫反应。研究成果以“谷氨酸类受体一个核苷酸变异为棉花提供枯萎病抗性(A Single-Nucleotide Mutation in a GLUTAMATE R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03-18

  • 我国科学家发展同步辐射技术在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研究取得进展

    图1. 纳米蛋白冠介导的纳米材料“体内转运-生物转化-生物利用”全过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621505,22027810,31971311)等资助下,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研究员团队在体内纳米蛋白冠生物效应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了含有必需微量元素钼的二硫化钼纳米材料由纳米蛋白冠介导的独特的体内转运、代谢和生物利用过程。相关研究成果以“源自纳米材料的钼掺入钼酶并影响其体内活性(Molybdenum derived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03-18

  • Nature Methods:我国科研人员开发深度学习超分辨显微成像方法

    图1:基于DFCAN和DFGAN结构光超分辨重建活细胞内的线粒体内膜结构(绿色)和内质网(紫红色),捕捉到线粒体在内质网与线粒体接触位点线粒体融合的动态过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细胞器互作网络及其功能研究”(批准号:91754202)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栋研究员课题组与清华大学戴琼海教授合作,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了现有超分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于显微图像的超分辨性能,并将基于DFCAN深度学习算法的结构光超分辨显微镜系统(DFCAN-SIM)运用于观测线粒体内脊、线粒体拟核、内质网、微丝骨架等细胞器的动态互作新行为。相关成果以“超分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于显微图像的超分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03-18

  • 我国学者在鸟类迁徙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821001、31930013、31911530186、9174020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课题组通过整合多年卫星追踪数据和种群基因组信息,建立了一套北极游隼迁徙系统,揭开其迁徙的秘密(见图1)。研究成果以“气候驱动下的迁徙路线变迁和基于记忆的长距离迁徙(Climate-driven flyway changes and memory-based long-distance mig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03-18

  • 我国学者在温稠密氘氦混合物高压物态方程及声速测量研究中取得突破

    图a:“5+1”层介质高压气体多信息量诊断靶装置;图b:时间分辨光辐射和粒子速度剖面历史测量与多层介质靶激波相互作用位置随时间一维流体动力学模拟比较;图c:氢氘氦及混合物声速随压强变化;图d:氢氘氦及混合物压力-温度(P-T)相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674292、11872057)等资助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陈其峰研究员、顾云军研究员、李治国博士后和四川大学陈向荣教授及西南科技大学张伟副教授等组成的合作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03-18

  • 新冠肺炎“复阳”?二代测序技术揭示感染性肺炎真相

     8月24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的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首次证实一男子在痊愈后的4个月后再次感染SARS-CoV-2病毒,引起了人们对新冠病毒“复阳”或“二次感染”再次热议。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院士于8月27日表示,不要对目前报告的二次感染病例过于担心,二次感染仅是个别现象。多位专家也纷纷表示,是否“再感染”需等进一步科学报告。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院朱书教授科研团队对一名疑似新冠肺炎复发患者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分析也证实,这名新冠康复患者的下呼吸道样本中不残存有新冠病毒序列,导致毛玻璃样肺炎复发另有其因。据该研究介绍,一名55岁男子于1月25日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时间:2021-03-18

  • 中国科大陶余勇/李旭团队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内-胞外信息传递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2020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学学院陶余勇教授、李旭副教授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题为“Interface switch mediates signal transmission in a two-component system”的研究论文,综合运用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手段,揭示了胞外G6P信号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HptRSA传感器复合物实现胞内-胞外信号转导的结构机制。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细菌必须迅速地将细胞外信息转化为适当的细胞内部反应。双组分系统(TCS)是原核细胞将环境刺激转化为细胞反应的主要信号转导蛋白,它通常由膜包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时间:2021-03-18

  • Genome Biology | 张泽民课题组发表单细胞数据整合新方法

      Genome Biology | 张泽民课题组发表单细胞数据整合新方法    2月18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学学院、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张泽民实验室联合百奥智汇在期刊《Genome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 “iMAP: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single-cell datasets by adversarial paired transfer networks”的生物信息方法学论文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1-03-18

  • 从脂肪中提取的干细胞有望成为治疗大规模辐射的一种方法

    核电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方式为大量人口提供能源——只要不出意外。在2011年3月海啸之后,包括1986年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的核反应堆事故引起了人们的重大关注,如果发生最糟糕的情况并且大量人员同时受到高辐射,会发生什么。目前,对全身照射(TBI)急性放射综合征(ARS)的病症缺乏有效安全资料方法。未来基于干细胞转化医学发表的新研究可能会改变这一切。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的研究人员首次证明了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ASCs)如何减轻TBI诱导的ARS。这将允许在放射性紧急情况下使用这些储存的细胞。“在几乎所有TBI暴露的情况下,造血系统都会造成主要的危及生命的损害,造血系统主要由

    来源: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时间:2021-03-18

  • 周斌组开发谱系示踪新技术揭示胰岛beta细胞来源

      3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Metabolism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的研究成果“Pre-existing beta cells but not progenitors contribute to new beta cells in the adult pancreas”。该研究开发了能够同时示踪胰岛beta细胞和非beta细胞的双同源重组介导的谱系示踪新技术,利用该技术研究人员揭示了成体胰岛beta细胞的来源,发现在正常稳态及组织损伤情况下成体胰岛beta细胞来源于自我增殖,而非干细胞分化。该研究为糖尿病临床治疗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1-03-17

  • 新技术如何帮助减少吸毒的危害?

    HSE大学的研究人员与人道主义行动慈善基金(圣彼得堡)和密歇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美国)的专家一起研究了为减少吸毒危害而与俄罗斯吸毒人员进行远程工作的具体情况。他们发现在线平台的使用增加了使用药物寻求帮助的人数。网络平台还充当了一种“门户”,让有问题的药物使用者获得更广泛的合格帮助。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即使冠状病毒的威胁消退,也应以持续、系统的方式发展和建立这一领域的远程工作。研究结果发表在《减少伤害》杂志上。在世界各地,吸毒者面临着许多健康危害。例如,这些疾病包括感染艾滋病毒、丙型肝炎、静脉损伤、药物过量和许多心理问题。与毒品有关的减少伤害方案往往由非政府组织管理,其目的是消除这种伤害。人道主义

    来源:Harm Reduction Journal

    时间:2021-03-16

  • Nature Biotechnology:基于纳米孔测序的环形RNA研究新技术

    3月12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omprehensive profiling of circular RNAs with nanopore sequencing and CIRI-long” 的文章,研究内容为高效测定环形RNA全长转录本的实验和计算方法。本研究主要是利用随机引物对环形RNA进行的滚环反转录扩增,然后应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对环形RNA的全长序列进行直接测序,并使用开发的CIRI-long 算法识别长测序读段中的环形RNA序列并进行全长重构。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环形RNA二代测序技术相比,该方法将环形R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1-03-15

  • 用microRNA激活心脏干细胞:治疗II型糖尿病心脏病的新方法?

    新西兰 Otago大学的研究人员在Diabetologia上发表研究结果,导致超过50%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脏病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在于一组小分子microRNA失调。或许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找到了新的治疗方法。糖尿病会导致干细胞(包括心脏祖细胞CPC)的功能逐渐丧失,潜在的分子机制仍然未知。MicroRNA(miRNA)是小的非编码RNA分子,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研究人员尝试分析糖尿病是否在心脏祖细胞中诱导miRNA失调,以及miRNA的体外治疗性调节是否会改善糖尿病CPC的功能。通过Nanostring 分析在小鼠心脏祖细胞中的599个miRNA,研究人员发现有16个miRNA

    来源:Diabetologia

    时间:2021-03-14

  • 阻止过度炎症,调节淋巴细胞的新方法

    爱尔兰皇家外科学院(RCSI)医学与健康科学大学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调节对我们的免疫系统至关重要的一种白细胞来“刹车”过度炎症。这项发现有可能保护身体免受炎症性疾病造成的不受控制的损害,根据发表他们研究报告:“线粒体精氨酸酶-2对炎症巨噬细胞的IL-10代谢重编程至关重要”,论文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当巨噬细胞暴露于有效的传染源,会产生细胞因子来抵抗入侵的感染。然而,如果这些细胞因子水平失去控制,就会发生严重的组织损伤。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精氨酸酶-2的蛋白质通过线粒体来限制炎症。具体来说,他们首次证明精氨酸酶-2对于降低一种有效的炎症细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1-03-10

  • 朱冰课题组发展了能检测DNA甲基化维持效率的研究方法(Hammer-seq)

      2021年3月8日,《Nature Protocol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实验室的论文,题目为"Simultaneously measuring the methylation of parent and daughter strands of replicated DNA at the single-molecule level by Hammer-seq"。  在先前的工作中(Ming et al., Cell Research. 2020),朱冰课题组为了研究复制叉过后DNA甲基化维持的动态过程以及调控机制,开发了Hammer-seq(Hair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03-10

  • 新突破!我科学家“跨国”选育出四个玉米新品种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李才林“该新品种高抗印度尼西亚主要病害‘玉米霜霉病’,在印尼国家审定试验中,平均产量折合亩产793.34公斤,比第1对照品种Bisi18(印尼主推品种)平均增产8.28%,比第2对照品种P36(最新审定的跨国公司品种)平均增产7.31%,居所有参试品种第一位。”这是中国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开展“本土化”育种选育的IDCHN07交出的成绩单。“IDCHN0”的名字,包含了印尼(INDONISIA)和中国(CHINA)元素,寓意两国政府支持国际科技合作。科技日报记者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了解到,近日,经印尼国家玉米品种审定专家委员会审查同意,来自中国的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21-03-10

  • 《自然方法》深度学习增强显微镜的解析能力

    拉霍亚——(2021年3月8日)深度学习是科学家在显微镜下从低分辨率图像中收集更多细节的潜在工具,但通常很难收集足够的基线数据来训练计算机。现在,索尔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可以让这项技术更容易获得——通过拍摄高分辨率图像,并对图像人工降质。新工具,研究人员称之为“crappifier”,可以让科学家们明显更容易获得详细的图像细胞或细胞结构,以前很难观察到,因为他们需要低照度的环境下,如线粒体,当压力除以所使用的激光照射。它还可以帮助显微镜的大众化,让科学家即使没有高分辨率的显微镜也能捕捉到高分辨率的图像。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3月8日的《自然方法

    来源:Nature Methods

    时间:2021-03-09


页次:98/491  共9806篇文章  
分页:[<<][91][92][93][94][95][96][97][98][99][1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