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生命科学学院李根喜教授课题组在新冠肺炎病毒检测新方法 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而引发。疫情出现以后,借助当今先进的生物技术及医学诊断技术,国内外临床检验工作者迅速制定了新冠肺炎病毒检测方案,为有效抗击疫情创造了条件。与其同时,相关领域基础研究的学者纷纷开展了相关研究,以便为新冠肺炎病毒检测方法提供技术支持。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李根喜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生物分子工程及临床检测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基于生物传感的分子诊断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后,李根喜教授课题组及时调整研究工作重心,在我校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与南京市第二医院(南京市新冠肺炎患者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Science》新突破:对抗SARS-CoV-2、RSV和其他呼吸道RNA病毒的新型有效抗病毒药物

    新型抗病毒活性药物SARS-CoV-2COVID-19大流行和儿童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其他呼吸道RNA病毒感染的重新出现,迫切需要开发口服广谱抗病毒治疗药物。在2021年12月2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乔治亚州立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新的候选核糖核酸苷类似物:4 ' -氟脲嘧啶(4 ' -FlU),它在细胞培养中对SARS-CoV-2、RSV和其他呼吸道RNA病毒具有强大的抗病毒活性。在人体类器官和不同动物模型上试验,每日仅需口服一次。“从机制上讲,我们表明4 ' -FlU与目前考虑获得监管部门批准的molnupir

    来源:scitechdaily health

    时间:2021-12-07

  • 新成像方法将大脑中的血流可视化为单个血细胞

           通过Skoltech-SSU团队设计的新方法测量和绘制红细胞速度分布。每个箭头对应一个细胞,速度用颜色编码,从蓝色(慢)到绿色(中等)到红色(快)。来自Skolkovo科技研究所和Saratov州立大学(SSU)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廉价的方法来观察大脑中的血液流动。这项新技术非常精确,它可以识别单个红细胞的运动——完全不需要使用有毒的染色剂或昂贵的基因工程。这项研究发表在《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Plus》上。为了更多地了解大脑的血液供应是如何工作的,研究人员绘制了它的血管网络。得到的可视化结果可以依赖

    来源:scitechdaily health

    时间:2021-12-07

  • RIBOTAC技术开启RNA降解的新时代

    PROTAC被称为蛋白质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as)。它是一种有别于抗体和传统小分子抑制剂的新兴药物类型。PROTAC领域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许多项目已进入临床开发阶段,这为解决传统小分子耐药和靶向非药靶蛋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用于蛋白质靶向降解的PROTAC技术类似,用于RNA靶向降解的RIBOTAC技术也正在兴起。RIBOTAC其功能是将目标RNA“带到”RNase进行降解。10月27日,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RIBOTAC技术先驱、斯克里普

    来源:medicaltrend

    时间:2021-12-06

  • Science:Omicron突变株正在进化出新的方法来逃避抗体和疫苗。

    科学:Omicron突变株正在进化出新的方法来逃避抗体和疫苗。随着病毒的大规模流行,新的病毒突变株不断出现,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等,有的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或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目前世界上最受关注的无疑是Omicron突变株。最近在南非发现了Omicron突变株,并已传播到29个国家。从当地获得的初步数据和分析表明,南非的疫情将呈指数级增长,而Omicron似乎能够重新感染感染其他新型冠状病毒菌株的幸存者。2021年12月2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题为《SARS-CoV-2受体结合域持续抗体逃逸的结构基础》的研究论文

    来源:medicaltrend

    时间:2021-12-06

  • 霍帅东团队合作发表线粒体靶向癌症治疗纳米技术的综述论文

    基于此前在线粒体氧化应激放大器用于癌症治疗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9, 14, 379-387),近日,厦门大学药学院霍帅东教授团队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教授团队受邀在纳米领域权威期刊Nanoscale上共同发表了题为“Recent progress in mitochondria-targeting-based nanotechnology for cancer treatment”的综述论文。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和新陈代谢的重要细胞器,同时,线粒体在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中也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基于线粒体靶向的

    来源:厦门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1-12-06

  • 喜报 | 我院陈学新教授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1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我院陈学新教授课题组领衔完成的项目“优势天敌昆虫控制蔬菜重大害虫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针对我国蔬菜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我国优势天敌的生物学不明、天敌人工繁育技术缺乏、保护和利用配套措施不足等瓶颈问题,开展了近30年的系统研究,取得了重大创新与突破。首次筛选了多种优势天敌昆虫种类,阐明了它们的关键生物学特性和控害新机制。自主研发了十余种优质天敌昆虫人工繁殖方法,创建了规模化生产技术,发明了配套应用技术。项目创建了“天敌昆虫+”田间协同促增关键技术,集成创新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1-12-06

  • 大华股份AI取得两项突破 关键指标达到行业领先

    杭州2021年12月3日 /美通社/ -- 近日,大华股份依托自研的训练框架开发的医疗领域病理切片弱监督语义分割技术,在WSSS4LUAD比赛上取得第一;开发的实例分割技术,在MSCOCO比赛上取得第一;关键指标超越一流AI公司和顶尖学术研究机构,彰显了大华在目标分割领域深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WSSS4LUAD(Weakly Supervised Semantic Segmentation for Lung Adenocarcinoma)比赛及LUAD_HistoSeg数据集,是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机构学者组织发起,旨在用图像级别的

    来源:美通社

    时间:2021-12-06

  • 研究人员开发了快速、高度准确的检测病毒的新方法

    这种光学传感器使用纳米技术,可以在几秒钟内从血液样本中准确识别病毒。研究人员表示,该设备可以以95%的准确率检测某人是否感染了病毒,这是对目前快速检测的一个重大改进,专家警告说,目前的快速检测可能精度较低。检测病毒对早期治疗和阻止病毒传播很重要。研究结果发表在《纳米快报》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这组科学家利用登革热病毒的样本测试了该设备。登革热病毒是一种蚊子传播的病原体,会导致登革热,对热带地区的人们构成威胁。然而,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纳米科学技术中心的教授Debashis Chanda说,这种技术可以很容易地用于检测其他病毒,比如COVID-19病毒。Chanda说:“这项工作

    来源: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时间:2021-12-03

  • 新型绿色植物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获重要突破

    近日,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药学院邓子新院士团队陈文青教授课题组题为“Efficient biosynthesis of nucleoside cytokinin angustmycin A containing an unusual sugar system (含独特糖环单元的核苷类细胞分裂素狭霉素A的高效生物合成)”的重要研究成果。武汉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于乐、周文婷与佘一玄为共同第一作者,陈文青教授与美国农业研究服务中心的Neil P. J. Price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狭霉素A糖环单元上

    来源:武汉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1-12-03

  • 苏州医工所马汉彬课题组开发出全集成数字微流控平台及片上并行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新方法

      数字微流控(Digital microfluidics)是一种通过电极阵列,在芯片上利用电信号对微量液体的运动进行精准操纵的技术,现今已广泛应用于化学合成、生物分析、疾病诊断等领域。该技术利用了半导体技术及消费电子的设计理念,可以在手掌大小的微流控芯片上,在无需外设的辅助下,可以自动的实现快速在场体外诊断(POCT)。芯片具备高度兼容性,可用于定量分析多种蛋白质和生物分子。    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芯片电极的电压来对应地改变其表面的亲疏水性,进而使液滴在相邻电极表面的接触角产生差异,从而使液滴在不同方向存在表面张力的差异,以此操纵液滴产生定向移动、分裂、合并等现象。其中,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1-12-03

  • 苏州医工所周连群团队在芯片式数字PCR检测技术和仪器研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核酸检测逐渐成为病原体诊断的“金标准”,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持续蔓延,核酸检测的重要性正不断被大众认知和认可。作为高灵敏度、绝对定量、高耐受性的新一代核酸检测技术,数字化聚合酶链式反应(数字PCR,dPCR),在稀有突变检测、拷贝数变异检测、液体活检、单细胞分析、转基因检测、病毒载量检测、微生物定量分析、NGS文库制备等应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苏州医工所周连群课题组聚焦生物传感器领域,深耕十余年,在生物传感方法开发、生物芯片设计加工、生命科学仪器研制等方面积累了坚实基础。在数字PCR研发方面,基于隔离稳定性高、温度均匀性好、检测速度快的芯片式数字PCR(cdPCR)方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1-12-03

  • 苏州医工所张若冰课题组提出一种绘制全细胞神经介观图谱的光学多层干涉断层成像方法

      大脑的神经回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包含数十亿个神经元细胞,在这些细胞间又存在着数以百亿计的连接。如果只了解其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神经细胞的工作机理而不了解多个神经元细胞之间连接之后的网络结构和集体行为方式,是无法理解大脑复杂且高等的功能行为的,也无法解释很多脑部疾病的致病机理。目前,尽管成像技术众多,但仍然缺乏可以在亚细胞神经元突起水平上描绘出单个脑组织中所有细胞以及神经投射图谱的方法。因此,构建出一种能快速绘制神经网络联接图谱,展现全细胞细节并与电子显微成像相关联以发挥二者优势的光学成像技术,对我们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和相关疾病机理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中国科学院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1-12-03

  • 新冠肺炎“复阳”?二代测序技术揭示感染性肺炎真相

    8月24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的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首次证实一男子在痊愈后的4个月后再次感染SARS-CoV-2病毒,引起了人们对新冠病毒“复阳”或“二次感染”再次热议。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院士于8月27日表示,不要对目前报告的二次感染病例过于担心,二次感染仅是个别现象。多位专家也纷纷表示,是否“再感染”需等进一步科学报告。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院朱书教授科研团队对一名疑似新冠肺炎复发患者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分析也证实,这名新冠康复患者的下呼吸道样本中不残存有新冠病毒序列,导致毛玻璃样肺炎复发另有其因。据该研究介绍,一名55岁男子于1月25日首次因确诊新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1-12-0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现介导ILC3s识别组织损伤的关键危险识别受体

    免疫识别是免疫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固有免疫识别受体能够识别病原微生物感染以及机体组织损伤或者内环境失衡产生的内源性“危险信号”,从而快速启动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因而在免疫防御、免疫稳态和炎症性疾病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病原微生物的固有免疫识别机制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目前已经发现超过50种固有免疫识别受体,比如Toll样受体、RIG样受体、NOD样受体、cGAS等。除病原微生物外,固有免疫细胞也能识别组织损伤、代谢异常等过程中产生的内源性“危险信号”,但是其识别机制还很不清楚,目前只发现NLRP3等少数几个危险识别受体。三型固有淋巴细胞(type 3 innate lymphoid ce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1-12-0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现介导ILC3s识别组织损伤的关键危险识别受体

    免疫识别是免疫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固有免疫识别受体能够识别病原微生物感染以及机体组织损伤或者内环境失衡产生的内源性“危险信号”,从而快速启动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因而在免疫防御、免疫稳态和炎症性疾病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病原微生物的固有免疫识别机制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目前已经发现超过50种固有免疫识别受体,比如Toll样受体、RIG样受体、NOD样受体、cGAS等。除病原微生物外,固有免疫细胞也能识别组织损伤、代谢异常等过程中产生的内源性“危险信号”,但是其识别机制还很不清楚,目前只发现NLRP3等少数几个危险识别受体。三型固有淋巴细胞(type 3 innate lymphoid ce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忠教授课题组揭示植物干细胞命运决定的新信号

    高等生物的生长发育,无论是动物或植物,都依赖于干细胞的维持和持续的分裂分化。与动物不同,植物绝大部分器官都是在胚后由位于植物茎尖的茎顶端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 SAM)和根尖的根顶端分生组织(root apical meristem , RAM)中的干细胞分裂和分化而来。这种独特的胚后发育模式,赋予了植物极强的发育可塑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植物干细胞存在于特殊的微环境中,受到了复杂的内源性信号和外源性信号的共同调控。WUSCHEL(WUS)和CLAVATA3(CLV3)基因之间形成的负反馈循环以及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调控是目前已知维持干细胞稳定的关键机制之一。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白丽教授课题组揭示了ASC去谷胱甘肽化修饰是NL...

    炎症小体是先天免疫反应对抗病原体和死亡细胞等危险信号的关键组成部分。炎症小体活化导致caspase-1裂解活化,进而诱导细胞焦亡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产生。NLRP3炎症小体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炎症小体,其过度激活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性疾病有关。因此,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是被精确调控的,在此激活过程中,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的寡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其寡聚是由翻译后修饰调控的,包括泛素化、去泛素化和磷酸化。是否有其他机制控制ASC寡聚并防止NLRP3炎症小体过度激活目前尚不清楚。2021年8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白丽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Exp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3

  • 上海交大陈险峰课题组利用先进光子技术提出癌症诊断和治疗新思路

    癌症是现今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病症之一,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癌症。利用新的科技手段技术攻克癌症成为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的梦想。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陈险峰教授课题组利用先进光子技术在癌症诊断和治疗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双面金属包覆波导的超高灵敏度以及增强单分子荧光的能力,实时精确的检测在化疗或放疗过程中病灶周围是否还有残存的癌细胞。因此,该研究工作对癌症治疗过程中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的现象具有关键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染色体数目在正常的细胞中是稳定数目存在的,但是在癌细胞中因为癌细胞的大量增殖以及增殖速度超过正常的细胞,因此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1-12-03

  • 新方法使我们能够快速、客观地了解细胞是如何被疾病改变的

            图片:Eric A. Vitriol博士资料来源:迈克尔·霍拉汉,奥古斯塔大学一种新的“图像分析管道”让科学家们快速了解疾病或损伤如何改变身体,甚至是单个细胞。它被称为TDAExplore,它获取了显微镜提供的详细成像,并将其与拓扑这一热门数学领域相结合,拓扑提供了对事物如何排列的洞察,以及人工智能的分析能力,例如,乔治亚医学院的细胞生物学家和神经科学家Eric Vitriol博士说,他对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引起的细胞变化及其发生部位有了新的看法。他们在《模式》杂志上报告说,这是一种“可访问的、强大的选择”,可以使用个人电脑从显微

    来源:Patterns

    时间:2021-12-02


页次:76/491  共9806篇文章  
分页:[<<][71][72][73][74][75][76][77][78][79][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