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华南植物园“一种香蕉保鲜剂和香蕉贮藏保鲜方法”获发明专利

        10月25日获悉,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蒋跃明等完成的“一种香蕉保鲜剂和香蕉贮藏保鲜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810291872.6)。    该发明通过实验发现,香蕉果实经过二氯异氰尿酸钠处理后,能有效的延缓香蕉的成熟,延长香蕉采后贮藏时间7到10天,贮藏28天后对照组和处理组的黄化指数分别为6.13和3.00,乙烯释放峰和呼吸跃变峰分别延迟8天和4天出现。按照该发明的方法对适时采收状态良好的绿熟香蕉果实进行保鲜处理,然后用聚乙烯薄膜袋包装,在25±2℃、相对湿度90±5%的条件下贮藏,能够有效延缓香蕉果实成熟和腐烂、保持较好的果实品质,果实贮藏20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一种二氢呋喃查尔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获美国发明专利

        11月23日获悉,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杨宝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二氢呋喃查尔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    该方法的步骤为:用体积分数40~100%甲醇或乙醇水溶液浸提桑叶,将浸提液浓缩去除甲醇或乙醇后用水溶解,然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将乙酸乙酯萃取液浓缩得浸膏,浸膏经硅胶柱层析,以氯仿/甲醇为洗脱剂,收集氯仿/甲醇体积比为95/5洗脱的馏分,该馏分再经反相柱层析,以乙腈/水为洗脱剂,收集乙腈/水体积比为30/70洗脱的馏分,即得二氢呋喃查尔酮。该发明对于推动桑叶的深加工利用,提升桑叶产品附加值,促进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n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一种利用草豆蔻林下快速固碳的方法”获发明专利

        11月26日获悉,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林永标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利用草豆蔻林下快速固碳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草豆蔻林下快速固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于第一年8-9月采集草豆蔻种子播种育苗;于第二年春季将草豆蔻幼苗种植于一定郁闭度的林下,沿等高线挖水平沟种植;第三年以后利用草豆蔻的肉质块状地下根茎分株,连续于春、夏及秋末将草豆蔻分株移植,实现免育苗连续分株移植。该方法种植简单,适应性强,易于操作,当年就可达到覆盖率达50%,此后除旱季外可以连续分株种植,从而达到快速扩大面积,提高森林固碳能力和土壤肥力,增加生态效益,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质谱系统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通过非标定量蛋白组学技术揭示精神分裂症调控新机制

            张江实验室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质谱系统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万春玲课题组合作于2019年5月24日在国际著名期刊《Antioxid Redox Signal.》在线发表题为“Leukocyte proteomic profiling i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patients: does oxidative stress play central role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network of schizo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1-12-0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忠教授课题组揭示植物干细胞命运决定的新信号

    高等生物的生长发育,无论是动物或植物,都依赖于干细胞的维持和持续的分裂分化。与动物不同,植物绝大部分器官都是在胚后由位于植物茎尖的茎顶端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 SAM)和根尖的根顶端分生组织(root apical meristem , RAM)中的干细胞分裂和分化而来。这种独特的胚后发育模式,赋予了植物极强的发育可塑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植物干细胞存在于特殊的微环境中,受到了复杂的内源性信号和外源性信号的共同调控。WUSCHEL(WUS)和CLAVATA3(CLV3)基因之间形成的负反馈循环以及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调控是目前已知维持干细胞稳定的关键机制之一。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1-12-0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白丽教授课题组揭示了ASC去谷胱甘肽化修饰是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关键检查点

    炎症小体是先天免疫反应对抗病原体和死亡细胞等危险信号的关键组成部分。炎症小体活化导致caspase-1裂解活化,进而诱导细胞焦亡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产生。NLRP3炎症小体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炎症小体,其过度激活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性疾病有关。因此,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是被精确调控的,在此激活过程中,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的寡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其寡聚是由翻译后修饰调控的,包括泛素化、去泛素化和磷酸化。是否有其他机制控制ASC寡聚并防止NLRP3炎症小体过度激活目前尚不清楚。2021年8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白丽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Exp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1-12-09

  • Science | 河南大学王学路团队在豆科共生固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Science | 河南大学王学路团队在豆科共生固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揭示了为什么共生结瘤固氮需要光的机制,为设计在暗处也可以共生固氮的植物提供了独特手段 共生固氮是自然界生物可用氮的最大自然来源,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沉积。豆科植物进化出根瘤使得根瘤菌在其中进行共生固氮,这是一个高耗能的过程,研究表明即使提供足够的光合产物,如果没有光,豆科植物也不能共生固氮,但是,为什么光合产物和光信号对于豆科植物根瘤发育和共生固氮都是必须的,一直是豆科植物共生固氮领域的未解之谜。 2021年10月1日,河南大学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学路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9

  • Science | 河南大学王学路团队在豆科共生固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Science | 河南大学王学路团队在豆科共生固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揭示了为什么共生结瘤固氮需要光的机制,为设计在暗处也可以共生固氮的植物提供了独特手段 共生固氮是自然界生物可用氮的最大自然来源,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沉积。豆科植物进化出根瘤使得根瘤菌在其中进行共生固氮,这是一个高耗能的过程,研究表明即使提供足够的光合产物,如果没有光,豆科植物也不能共生固氮,但是,为什么光合产物和光信号对于豆科植物根瘤发育和共生固氮都是必须的,一直是豆科植物共生固氮领域的未解之谜。 2021年10月1日,河南大学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学路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9

  • 张昕副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上发表文章揭示代际比较对老年人接受新技术的影响

    国际知名老年学杂志Journal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近期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张昕副教授课题组文章“The Framing Effect of Intergenerational Comparison of Technologies on Technophobia Among Older Adults”。文章从科技恐惧与代际比较这一新的视角,探讨了影响老年人接受新技术的心理因素。 近年来,科技产品不断地更新换代。在对新老技术的代际对比中,老一代技术却被描述为“过时的”、“性能差的”等,这反映了与老年群体类似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9

  • 《Cell》《Neuron》华人团队两篇文章驳斥:2019年“突破性成果”被证明不仅无效,反而有害!

            图:NeuroD1诱导小胶质细胞凋亡,但不能诱导小胶质细胞到神经元的跨谱系重编程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防御线:免疫细胞倾向于并处理有害废物,受损的神经元,侵入性病原体设法跨越血脑屏障等等。虽然神经元的再生能力有限,但小胶质细胞可以在严重损伤后恢复到原来的数量,这使它们成为实验性诱导神经元生长的潜在理想源。2019年,日本研究人员在《Neuron》杂志上发表了突破性成果,详细介绍了参与细胞分化的蛋白质NeuroD1如何诱导小胶质细胞成为新的神经元。现在,中国的研究人员发现,NeuroD1不仅不能诱导小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化,而且

    来源:Neuron

    时间:2021-12-08

  • Nature子刊:新型细胞纳米穿孔技术大规模制备功能性外泌体

    1月18日,《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了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滕乐生教授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L. James Lee教授、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Betty Y. S. Kim教授合作论文《Large-scale 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mRNA encapsulating exosomes via cellular nanoporation》(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4,69-83:(2020))图1论文首页 外泌体是从活细胞中分泌的纳米级囊泡,能够在细胞间传递蛋白质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微流体是治疗严重新生儿黄疸的一种更安全、更简单的方法

            图片:亚当·希金斯,俄亥俄州立大学工程学院资料来源:俄亥俄州立大学工程学院俄勒冈州立大学工程学院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希望的潜在疗法,它比目前给患有最危险黄疸的婴儿输血更安全、更简单、更方便。由生物工程副教授亚当·希金斯领导的这项研究表明,微流体和高强度光线可以纠正血液中胆红素的危险堆积。胆红素是导致黄疸患者皮肤呈黄色的一种色素,如果胆红素水平足够高,婴儿有时会面临不可逆转的神经损伤甚至死亡的风险。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微生物流学》杂志上。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一种常见疾病。新生儿出了子宫,身体就会分解子宫里的红细胞,并产生

    来源:Biomicrofluidics

    时间:2021-12-08

  •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伟涛副教授课题组在先进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分子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受基于分子识别和相互作用网络的生命信息交换和逻辑功能的启发,正在进行的努力旨在开发用于多重化学/生物传感和高级信息处理的分子或纳米系统。然而,由于这些材料的制备缺陷、功能单一和范式有限,开发先进的基于纳米材料的系统并全面实现从多模式传感到分子信息处理和安全的类神经元功能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日前,我院黄伟涛副教授课题组在分子信息处理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Multifunctional Carbon Nanocomposites as Nano-Neurons from Multi-Mode and Multi-Analyte Sensing to Molecular Lo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环境资源微生物技术”团队在揭示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生物学...

    2021年8月28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环境资源微生物技术”团队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发表题为“Lytic polysaccharide monooxygenases promote oxidative cleavage of lignin and lignin–carbohydrate complexes during fungal degradation of lignocellulose”的研究论文。 秸秆、木材等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木质纤维素的生物降解转化对维持全球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1-12-08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闫云君教授团队在研发高效绿色便利富集回收稀土元素新技术方面取...

    2021年10月 30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闫云君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Effectively auto-regulated adsorption and recovery of rare earth elements via an engineered E. coli”的研究论文。 稀土元素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是国家发展高新技术的关键元素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材料,也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目前,稀土开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富含稀土离子的废水,其直接排放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1-12-08

  • 西湖实验室邹贻龙团队开发出有望对癌症患者进行铁死亡敏感性快速分级的成像技术

    铁死亡是一种由细胞膜内多不饱和磷脂的过度过氧化引起的非凋亡性细胞死亡程序。近期研究发现铁死亡参与了人体多种疾病与组织损伤过程,包括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肝、肾、心、脑损伤等急性器官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等。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表明,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对铁死亡高度敏感,包括肾癌和卵巢癌的透明细胞癌、胰腺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肝癌、结直肠癌和已获得耐药性的癌细胞。因此,诱导人类肿瘤细胞的多不饱和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是一种有潜力的癌症治疗策略。靶向铁死亡通路的咪唑酮及重组半胱氨酸酶等药物已表现出肿瘤抑制作用,直接调节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也表现出良好的肿瘤抑制疗效。然而,目前仍然缺乏经过临床验证的可以指示体内铁

    来源:西湖大学

    时间:2021-12-08

  • 周德敏/张礼和课题组在病毒疫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12月2日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了北京大学周德敏/张礼和课题组的突破性研究进展,题为“Gener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 as Live but Replication-Incompetent Virus Vaccines”。鉴于该成果在预防和治疗病毒性传染病方面的重大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全球最大的科技新闻工作站SciPak将该发现作为亮点,于美国东部时间12月1日下午2:00向全球媒体发布。随即新华社、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加拿大广播公司和香港南华早报等媒体相继跟进,对这一重大发现进行了专题报道。Nat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 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

    时间:2021-12-08

  • 《细胞》子刊发表刘涛研究团队分泌蛋白库的突破性成果

                                         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涛研究团队与美国Scripps研究所Peter G. Schultz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 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

    时间:2021-12-08

  • 刘涛研究团队在《JACS》上发文报道蛋白磷酸化研究的新技术

    2018年9月25日,美国化学会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期刊在线刊登了我院刘涛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Proteomic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and substrate interactions in living mammalian cells by genetic encoding of irreversible enzyme inhibitors”。 酪氨酸磷酸化修饰是常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 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

    时间:2021-12-08

  • 周德敏教授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光控技术实现病毒载体转导的精准操控

    2019年7月30日,权威国际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1.561)在线正式发表了我院周德敏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Generation of a caged lentiviral vector through an unnatural amino acid for photo-switchable transduction”。博士研究生王妍、博士后李帅为共同第一作者,周德敏教授、张传领老师为责任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大医学交叉研究种子基金的支持。 随着人类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 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

    时间:2021-12-08


页次:75/491  共9806篇文章  
分页:[<<][71][72][73][74][75][76][77][78][79][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