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我国白血病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科学家对白血病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白血病有望打针预防。已克隆出病毒基因的4种常见白血病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进行这项研究的徐荣臻研究小组于1996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和证实人急性白血病细胞中含有新的逆转录病毒,同时首次揭示了新病毒颗粒的形态学特征和理化特性,并提出了人类急性白血病逆转录病毒病因学学说。徐荣臻说,目前他们正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计算机生物信息学对新病毒全基因组进行分离、克隆和鉴定,同时应用转基因技术筛选和分离抗病毒疫苗候选基因。科学家们评论说,白血病病毒病因学一旦得到证实,人类白血病不仅有可能应用抗病毒疫苗得到

    来源:

    时间:2000-08-08

  • 新技术改变病毒感染能力,可能带来更安全有效的基因治疗

    接近细胞并将正确的DNA导入细胞的病毒载体目前正用于修补错误基因。但是这种载体通常是非专一性的,影响非目标细胞或激起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如去年那位18岁的接受基因治疗的病人Jesse Gelsinger因此而导致死亡。目前Soong的研究组在Nature Genetics上报道了将病毒载体DNA打乱,以使它们更有效地感染一定类型的细胞。通过将六种不同的病毒株的DNA混合,研究者得到了一种新的病毒,可以感染一种最初六种病毒都不会感染的细胞。重组的DNA编码一种使病毒感染细胞的关键蛋白。就象将六张不同的彩票上的数字互换最终能获得大奖一样,结合不同的DNA迟早会产生出一种打开任何细胞门锁的关键蛋白。

    来源:

    时间:2000-08-05

  • 微生物技术处理将推广

    [新闻报8月3日消息]如果小区内没有垃圾筒,居民生活垃圾运用微生物技术及时处理后,可以变成绿化的肥料。这是记者从昨天召开的生活垃圾微生物运用研讨会上获悉的。以往,这些垃圾主要靠填埋、焚烧的方法处理,这不仅影响了市容环境卫生,而且还浪费了很大一部分可利用的再生资源。今年初,有关卫生部门在几个居住小区内尝试运用微生物技术处理生活垃圾,获得了成功。在这些小区内,由于生活垃圾被就地无害化处理,常有的蚊蝇孳生、臭气四溢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扭转,小区的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来源:

    时间:2000-08-04

  • 过敏症治疗取得重大突破

    [路透社伦敦7月19日电]对于眼睛发痒、不断流鼻涕和打喷嚏的过敏症患者来说,夏季是一个痛苦的季节。但是这可能很快就成为历史了,因为美国科学家报告说他们在过敏症的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人员在一份材料中指出,这项研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新药的问世。这些新药可以针对引发过敏症的根本原因发挥作用,从而防止发痒、打喷嚏和充血等过敏症状,以及会造成生命危险的哮喘引起的呼吸困难和过敏性休克”。研究人员在X光的帮助下掌握了与过敏反应有关的两种重要的分子——抗体和肥大细胞感受器——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参与此项研究的科学家西奥多·雅尔德茨基指出:“为了研制有效的药物,医药化学家需要了解药物将要发挥作用的目标

    来源:

    时间:2000-08-02

  • 中国专家提出利用基因技术解决缺钾问题

    中国缺钾土壤不断扩大和钾肥严重缺乏这一突出矛盾,可望通过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得以解决。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农专家陈子元充分肯定了此项研究成果。湖北省农科院原子能应用研究所涂书新博士和郭智芬研究员主持的“富钾植物对土壤矿物钾吸收利用的机理研究”提出,将富钾植物籽粒苋的高效吸收利用钾的基因转移到其他作物体内,使作物在不施钾或少施钾的条件下,能从土壤中吸收达到高产优质所需的足够钾素养分。据悉,湖北省农科院已将这一课题研究上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专家介绍,籽粒苋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富钾植物,不仅矿质含量高,其中钾素含量高达百分之十二,而且长势强、产量大。专家研究指出,近三十年来,中国缺钾土壤已从南方沿

    来源:

    时间:2000-08-01

  • 利用生物工程治理造纸污水取得突破

    [新华网 郑州7月25日电]河南省科学院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造纸污水治理方法,经过3年的努力,在利用生物工程治理造纸废水黑液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日前,这一成果通过了有关方面的鉴定。据有关科研人员介绍,造纸废水是所有工业废水中最难治理的一种,黑液占其中的80%左右,因此黑液治理标志着造纸污水治理水平的高低。1997年河南省科学院地理所与许昌市造纸厂合作利用生物工程治理造纸黑液。1998年河南省科委将这一课题列入全省的重大科技项目,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经过科技人员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这一课题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中科院、中国造纸协会等全国各地20多个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员日前对这一成果进行

    来源:

    时间:2000-07-26

  • 我国科学家掌握“基因打靶”技术

    2000/07/21新闻报讯 我国科学家日前已掌握“基因打靶”技术。运用这一技术,基因药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将更有保障,克隆动物也可以“优生优育”,实现将动物器官改造后移植到人体的梦想也为期不远。率先掌握这一技术的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殷正丰教授,有关论文已经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据殷教授介绍,“基因打靶”就是精确、定点地改造动物基因组,而通常的转基因方法无法判断和控制基因移往何处,移植的后果不可预测也不可控制。这一技术的运用至少有三点最直接的收益。第一,安全性正遭到怀疑的基因药物和转基因食品将更加安全,因为基因移植的位点是事先确定的,转移后的副作用事先可

    来源:

    时间:2000-07-24

  • 警惕将基因技术用于种族灭绝

        解放军报登载了基因学专家谈人类基因组计划军事价值的文章。专家提醒要警惕发达国家将基因技术用于种族灭绝。    文章在强调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积极意义时,指出无法回避有人企图利用该计划的成果去从事一些对人类有破坏的活动,如将其成果用于战争等。    例如,有人甚至已提出并在实施“基因武器”计划、其本质是研究不同种族、不同人群的特异性基因,采用一定策略将其适用于目标人群,从而导致一个种族的毁灭。    这并非耸人听闻,美、英、俄、德等国

    来源:

    时间:2000-07-09

  • 新克隆技术实现基因的导入

        培育可以生成医用蛋白质或器官的克隆羊、克隆猪或克隆牛的梦想朝成为现实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研究人员在6月2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第一次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将外源基因引入到了绵羊染色体的特定位置。     绵羊多利是核转移克隆技术的第一次大的成功。在这一技术中,一个细胞的DNA被转移到失去自身遗传物质的空的卵细胞中。然后,卵细胞在转移DNA的控制下进行发育。     1997年末,研究人员继续发展克隆技术,以便将外源基因插入受体卵细胞内的转移DNA中。为了保证特

    来源:

    时间:2000-07-09

  • 中国癌症治疗取得重大突破

        日前在沈阳召开的“超级抗原研讨会”透露,一种神奇的超级抗原已经在中国被率先应用到生物制药领域,并经过实践证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抗原只需很少的一点量就能大量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白细胞,从而杀灭癌细胞。    超级抗原是瑞典科学家在一九八九年创用的一个免疫学名词,超级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区别主要在於对T细胞具有一个独特的刺激机制,并且在刺激力度上较普通抗原强大。它们是一类来源复杂的蛋白质,其在免疫应答中只需极微量的这种物质,利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机制刺激大量的淋巴T细胞增殖并诱导产生细胞因子和细胞毒。 &

    来源:

    时间:2000-07-03

  • 英国夫妇拟用生物技术让双胞胎间隔数年出世

        随著生命科学的突飞猛进,一对英国夫妇正寻求利用具有争议性的试管技术,使他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让双胞胎间隔数年,分别诞生的人。这种技术可将一个单一胚胎分裂成几个部分,让其各自形成个别的婴儿。    根据《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这对夫妇住在东伦敦,夫妇两人都是专业会计师,由於英国不准进行这种技术,他们将到意大利去接受这种新技术。    在这种技术下,至少会将胚胎的一个部分植入这名三十二岁的妇女,再将其余的部分冷冻以供日后之用;这些部分据称可以无限期的安全储存起来,让这名妇女

    来源:

    时间:2000-07-03

  • 英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基因瞄准技术”

        英国爱丁堡的科学家6月28日宣布,他们已经掌握了一种对大型哺乳动物进行精确基因改造的新技术。这预示着对大型哺乳动物的克隆技术即将取得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将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结合在一起,已经能够改造一个成年动物内部的基因。这标志着英国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基因瞄准技术”。

    来源:

    时间:2000-07-02

  • 用生物演化方法研究语言的传播

        有人认为,演化生物学家所用的种系发育学上的吝啬方法(parsimony methods)可用于研究语言史。    现在,在一项关于讲奥亚语言的人在太平洋地区定居情况的研究中,这种观点得到了检验。毕竟,语言跟基因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遗传下来的。关于该语系人口定居情况的一种模型是“通往波利尼西亚的特快列车”模型,这个模型假定,奥亚语系人口从台湾向外的扩展很快,只用了2000年多一点,就跨越了1万公里的距离到达了波利尼西亚。根据考古结果,“特快列车”模型将成为被人们接受的模型;与另一种被称为“entangled

    来源:

    时间:2000-07-01

  • 基因剔除技术在羊身上获得成功

        通过目标基因突变来培育缺失剔除某一基因的老鼠,这在10年前就已经成为可能,这项技术的问世使得我们对哺乳动物遗传机制的认识很快得到了提高。此后,人们为将该技术应用于大家畜做了许多努力,因为一旦成功,人们将有可能从中获得巨大的生物医学利益。    现在,人们在这一研究方向上首次获得了成功,本期《自然》报导了基因剔除技术在羊身上的成功应用。研究人员采用培育的体细胞来做核转移,该方法会证明比采用功能性胚胎干细胞、曾经培育出许多基因敲出老鼠的方法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

    来源:

    时间:2000-07-01

  • 重症肌无力的相关性基因研究获得重要突破

        中国在重症肌无力的相关性基因研究方面获得重要突破。上海市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研究人员通过测序、同源性分析和RT-PCR鉴定,发现了3条新的基因片段,其中的一条片段全长已被解析。    有专家在评价这一开创性成果时称,探讨基因表达和调控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将为有效治疗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途径。    重症肌无力被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病,国际医学界也已有了多种解释发病机制的假设。然而究竟是哪些基因参与了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呢?华山医院神经病学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吕传真教授指导下

    来源:

    时间:2000-06-23

  • 外激素信号的神经处理研究取得突破

        外激素信号调节哺乳动物的交流功能、性功能、荷尔蒙分泌功能和生殖功能。人们在了解外激素的神经处理过程方面所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般认为,这种外激素信号是被副嗅觉系统中的犁鼻器(VNO)检测出并转导成电信号的,但要观察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感觉处理方式却很难。现在,Leinders-Zufall 等人做出了一个老鼠的VNO标本,并通过实验发现,6种假定的、在生物学上相关的外激素在仅仅一个犁鼻神经元中就可激起响应。这些化合物中有一些的检测阈限低至10-11M,从而使它们成为迄今在哺乳动物身上识别出的最灵敏的化学探

    来源:

    时间:2000-06-20

  • Neogen公司致力于转基因作物检测方法

        环境保护论者认为, 转基因食品可能对健康和环境有害。在许多发达国家,转基因作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抵制。例如在法国,农民受命要毁掉被转基因物质污染的油菜籽。欧盟规定,制造商如果不能保证他们的食品中转基因物质的含量低于1%,就应标明为转基因产品。而许多科学家却认为转基因作物可增加产量、增强作物的抗病力,有助于解决世界饥荒问题。    一家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的制造商宣布,他们加入了一家合资企业,致力于研究用于检测谷物、含油种子和蔬菜是否为转基因产品的新方法。公司的合作伙伴Agdia公司是一家私营企业,目前从事开发用于

    来源:

    时间:2000-06-17

  • 肿瘤的基因治疗的新方法

        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教研室副主任,****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杨安钢等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地建立了一类抗原特异性杀伤细胞,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并获美国专利。来自英国的《自然》杂志及其姐妹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均刊出了这项成果的研究论文。    杨安钢教授1995年2月赴美国北菜罗纳州韦克·佛雷期特(Wake Forest)大学医学院从事基因治疗研究,1998年12月回国。在陈思仪教授指导下,他和同事们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人T淋巴细胞能够产生和分泌免疫毒素,同时细胞自身生长和功能正常。在此基础上

    来源:

    时间:2000-06-16

  • 美国开发出将小虾粘成大虾的新食品技术

        美国当地时间6月7日消息,那些酷爱享用海产品的美食家终于可以大饱口福了,因为随着一种基于牛肉和其他肉类蛋白纤维的新型食品粘合技术的日益推广和开发,他们今后将可以品尝到越来越多大块的海类食物,而不必再面对一盘盘的小虾小蟹。    目前这一技术已应用于粘合小型扇贝,而研究人员正在对利用该技术粘合虾米、小鱿鱼、小螃蟹、小龙虾以及其他海产品进行试验,相信不久之后类似经过粘合的海产品也将陆续端上餐桌。    与传统粘合技术不同的是,这种新型食品粘合技术无需高温加热,这意味着操作

    来源:

    时间:2000-06-09

  • 在人脑中进行基因治疗的研究取得突破

        医学研究人员宣布,已经找到在人体大脑中施行基因疗法的途径。通过植入精确定位的抗体组织和起保护作用的脂肪球,老年痴呆症和脑癌等顽固疾病有望被攻克。目前仍在小白鼠身上进行的试验,几个月后将转移到患者体内。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威廉-帕德律治教授介绍说,基因疗法依据的理论是:通过导入新基因,改变人体内有缺陷的致病基因。在头部施行基因疗法的尝试,进展一直不尽人意。由于这种手术需要在患者头部钻孔,风险极大,费用也相当高昂。加之疗效并不显著,所以各大制药厂纷纷放弃了对基因疗法的支持。 &nb

    来源:

    时间:2000-06-08


页次:490/491  共9806篇文章  
分页:[<<][481][482][483][484][485][486][487][488][489][49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