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科学家发现治疗脑中风新方法

    复旦大学脑损伤研究海外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陈俊教授率领研究人员历经3年,首次应用异体免疫细胞移植方法,发现体内一种特殊的“免疫调节性T细胞”可有效治疗脑中风引起的脑损伤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校方今日透露,在刚刚举行的第26届国际脑血流与脑代谢论坛上,博士研究生李佩盈以该论文荣获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尼斯-拉森大奖”。这是六十年来,该论坛首次把这一大奖颁发给中国青年。18日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神经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神经病学年报》(Annals   of   Neurology)上。     据悉,缺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3-06-20

  • 研究人员建立高精度测定汞同位素组成方法

    近期,中科院地化所研究人员针对贵州万山汞矿区汞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研究。他们找到了示踪土壤汞来源的有效工具,并发现汞在水稻体内迁移转化过程可发生较大汞同位素变化,同时汞矿冶炼过程能导致汞同位素分馏。相关成果先后发表于《科学通报》、《环境科学与技术》等期刊。据了解,该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冯新斌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建立了高精度测定汞同位素组成的方法。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典型生态系统的汞污染源示踪研究。最近,研究人员又通过测定贵州省不同汞污染区表层土壤的汞同位素组成,发现不同汞污染区土壤汞存在不同的汞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证实,汞同位素的“质量分馏(MDF)—非质量分馏(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6-19

  • 新技术可引导两种不同胶体自动组装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PFL)和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合作开发出一种技术,用DNA链给纳米粒子涂上一层涂层,能控制并引导两种不同胶体的自动组装。这种胶体粒子可用于制造新奇的自组装材料,如智能递药补丁、随光变色的新奇涂料等。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胶体是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均匀分布而形成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能看到许多胶体,如牛奶、泡沫塑料、发胶、涂料、泡沫刮胡膏、胶水甚至灰尘、泥浆、烟雾等。胶体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如布朗运动、电泳、丁达尔效应(光进入胶体发生散射并呈现出不同色彩)等,但更特殊的性质在于它们的自组装能力:只在本身粒子的相互作用下,就能自然地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6-19

  • 衡量研究人员科学影响力的最好方法

    生物通报道  从定性的角度给一名好的科研人员下定义相对容易,判断的标准就是他是否发表了许多优秀的研究论文。然而要定量评估这些研究论文则较为复杂,因为测量它们的方法可以有好几种。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指标,基于个体同行评议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他在科学方面的才能。然而,在一篇论文有多名作者的情况下,大多数的这些指标都会假定所有的作者贡献均等。在近期的《美国科学院院》(PNAS)上,Jonathan Stalling等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题为“Determining scientific impact using a collaboration index”的论文,他们认为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6-18

  • 中国医学科学院最新文章:RNAi技术解析病毒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肠道病毒71型(EV71))已被证明是引起近年来亚洲-太平洋地区频发的手足口病重症并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病原体。但是, 其是如何感染神经系统并导致严重神经系统病理损伤的分子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6-18

  • 新诺奖兴起 巨额奖金是否促进学科发展最好方法

    近几年,特别是去年兴起的科学巨奖已经让多名研究者成为了百万富翁。然而问题是,颁发巨额奖金真的是促进学科发展的最好方法吗? 在获得一项奖金金额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奖项之后,Alexander Polyakov并没有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兴奋。Polyakov的领奖是这场今年3月在瑞士首都日内瓦举行的颁奖典礼的高潮,在全场短暂的寂静中,这位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被宣布获得2013年度“基础物理学奖”以及300万美元的奖金。 走下领奖台后,略显紧张的Polyakov攥着刻有花纹的银色奖杯说:“这个新奖项是个有趣的尝试……奖金数额如此巨大,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过它们要么是非常积极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6-18

  • “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获奖项目公示

    获奖项目公示:一等奖:创新参选:光可控的基因表达系统二等奖:创新参选:化学交联肽段质谱鉴定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创新参选:构建载体之鉴定重组子的高效通用方法三等奖:创新参选:一种简单快速的miRNA检测新方法        创新参选:贴壁培养细胞MTT实验的改进        创新参选:检测小分子量核酸的高效Southern Blotting  &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6-17

  • 神经技术:探索大脑引发的变革

    迄今为止人类共经历了多次巨大的社会变革,而每一次变革都是由新发明的工具推动的,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是由信息技术带来的。不过,美国神经科技工业组织(NIO)的创立者扎克·林奇告诉大家,即将到来的新变革的主角是“神经技术”。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项名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新技术出现了,它可以获得大脑在不同时间的若干快照。此后,用于理解和影响人类大脑与神经系统的手段与工具层出不穷,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体验生命。   如今,“神经技术”已经不仅局限于医疗领域,法律、金融、军事、艺术等各个领域都迫不及待地与它展开更“亲密”的接触。   引导法律走向“治疗性执法” &n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6-17

  • webinar:细胞培养关键技术

    讲座主题:《细胞培养关键技术》时间:6月28 日下午14:00-16:00欢迎参加!内容简介:1.       细胞培养类型与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关键成分和条件确定;2.       细胞培养表面对于细胞培养的支持;3.       外环境对于细胞培养的影响(温度/CO2浓度)和污染控制;4.       细胞培养技术发展.主讲人简介:陈钺博士,赛默飞培养箱产

    来源:赛默飞世尔

    时间:2013-06-14

  • 法公司用放射性铅同位素治疗癌症获突破

    新华网巴黎6月12日电(记者梁霓霓报道员杜艺)法国核能技术公司阿海珐集团旗下的医药公司近日宣布在抗癌放射疗法研究方面取得阶段性突破,其正在研发的抗癌新“武器”——放射性同位素铅-212,具有可靶向杀死癌细胞的功效。研究人员透露,该放射性同位素以化学方式与抗体结合,通过抗体找到位于肿瘤组织的抗原,继而精准杀灭癌细胞。整个治疗过程仅需1天时间,铅-212用量为4纳克(1纳克等于百万分之一毫克)。法新社日前援引阿海珐医药公司负责人的话报道说,现有癌症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对发生于卵巢、胃及胰腺等器官的癌症疗效不佳,而新疗法适用于这类癌症的治疗,甚至对已转移的癌细胞依然有效,且几乎无副作用。不过,这种新型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6-14

  • 新型生物技术使任何植物都可变成食物来源

    日前,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把纤维素转化为淀粉,这一过程可能从那些传统上不被认为是粮食的植物中获取营养物质。该研究由张以恒(Y.H. Percival Zhang)领导,他是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及工程学院的生物系统工程学副教授。预计到2050年,地球人口将突破90亿,而淀粉是人类食物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提供了日常摄入热量的20%~40%。张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或将帮助解决全球所有人口今后的温饱问题。该研究的成果本周已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的预览版上发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物质,也是地球上最普遍的碳水化合物。这项新技术打开了一扇可以用任何植物制造食物的大门,以此减少对

    来源:科学美国人中文版

    时间:2013-06-13

  • 专访邱小波:突破桎梏 取得创新性成就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无限风光在险峰”,科学研究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唯有那些敢于破除固有桎梏,进行创新性研究的人才能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来,近期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细胞》(Cell)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介导组蛋白通过特异的蛋白酶体降解的是乙酰化,而不是普遍认为的泛素化修饰方式,这突破了原有理论的桎梏,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航道。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师范大学邱小波教授,邱教授一直从事蛋白质降解和细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6-09

  • 上海药物所研究双氢青蒿素的增溶技术取得进展

    双氢青蒿素是我国基于青蒿素研发的一个重要药物,在疟疾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疗效,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疟疾治疗报告中推荐使用的药物之一。然而,已出现疟原虫对双氢青蒿素产生耐药性的报道,而由于双氢青蒿素的稳定性差、水溶性低,可能会影响其生物利用度,更容易产生耐药。因此,改善双氢青蒿素的水溶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张继稳课题组在研究pH、温度等条件对双氢青蒿素稳定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能同时改善双氢青蒿素水溶性和稳定性的对策;筛选出显著增加双氢青蒿素水溶性的环糊精与磷脂复合体系。双氢青蒿素与上述辅料制成三元给药系统后,其水溶性和溶液稳定性显著提高。该研究还通过分子模拟技术和固态表征方法,证明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6-09

  • 华中农业大学在番茄红素生物合成代谢研究上取得突破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230064 、31272182 )等项目的资助下,华中农业大学叶志彪团队近期的研究成果A STAY-GREEN protein SlSGR1 regulates lycopene and b-carotene accumulation by interacting directly with SlPSY1 during ripening processes in tomato在知名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上发表。  该研究揭示了番茄滞绿蛋白(SGR)通过负调控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SY)蛋白的活性来影响番茄果实类胡萝卜素的积累,初步阐明了S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时间:2013-06-08

  • PNAS:研究基因互作的新方法

    生物通报道:后基因组时代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理解人类基因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现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新方法,能够在不同细胞中一次性解析数千种基因的相互作用。文章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为了展示这一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人员用蓖麻毒素处理细胞,然后分析基因互作发生的改变。蓖麻毒素(ricin)的合成相对简单,这种毒素会关闭细胞内的蛋白合成,从而产生致命的影响。不过,人们还不清楚蓖麻毒素靶标的确切基因。在微生物领域,高密度的基因互作图谱是阐明基因功能和相关通路的有力工具。而加州大学Jonathan Weissman实验室的研究人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6-07

  • Bio-Rad精彩亮相第四届传染病防控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论坛

    2013年6月1日,“第四届传染病防控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论坛”在南昌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是传染病防控领域的具有标志性的品牌会议。来自疾控系统的顶级专家、一线防控骨干近三百人参加了会议,并借此平台展示前沿科研成果、传授先进研究技术、介绍最新防控形势,会议内容丰富、学术权威性高。Bio-Rad公司以白金赞助商的身份参与了此次会议,匠心独具的“伯乐绿色走廊”充分展示了伯乐公司的创新理念和核心产品线,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廊展出了QX100TM微滴式数字PCR系统、CFX96 Touch荧光定量PCR仪、Bio-Plex

    来源:Bio-Rad

    时间:2013-06-06

  • 哈医大新技术可无创治疗阑尾炎

    (记者张好成、衣晓峰)6月3日,记者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悉,该校科研人员首创的全新无创治疗阑尾炎的方法引起了国际医疗界的关注。相关研究在美国《胃肠内镜》杂志发表。   开刀手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最有效方法,但因其创口大、积留疤痕且恢复期长而令许多患者望而生畏。哈医大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冰熔教授通过向阑尾腔内注入造影剂使阑尾腔显影,找出腔内梗阻位置或管腔狭窄处,通过活检孔道注水冲洗、抽吸清除腔内积脓,再放置阑尾腔内支架解除其狭窄并行阑尾腔引流,消除感染源。这一首创的无创治疗阑尾炎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在前期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刘冰熔又联合沈阳军区总院和河北石家庄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6-06

  • 功能基因组学渴盼技术突围

    ■许静静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使人们初步破解了人体的基因密码,并利用不断发展的测序手段,获得了大量静态的碱基序列。   然而,新的命题接踵而至:如何解析这些序列信息?这些序列背后对应什么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为此,功能基因组学应运而生。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马润林表示,功能基因组学就是要解析生物的遗传信息,从基因组水平和层次上,对其内的各个基因或特定序列进行功能分析,揭示目标基因组的功能及调控机制。   微观世界破译宏观问题   在一个物种的基因组中,如果基因功能不被解析,庞大的基因组只是A、T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6-06

  • Nature新技术:大规模制造高质量DNA分子

    生物通报道:最新研究报道了一种能制造单链短DNA分子的新方法,这可以用于解决目前制造方法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Methods杂志上,将有助于DNA纳米技术和DNA片段组成药物的发展。这项技术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以及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这些短小的单链DNA分子,也就是寡核苷酸,是生命科学等领域研究的一种基本工具,近期许多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发展中的一些突破,如快速扫描机体基因组技术,都与这种DNA片段有关。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新方法具有通用性,能解决目前限制DNA片段制造中的一些问题。文章作者,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神经科学系 Björn H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6-03

  • 哈医大张岩课题组《NAR》发表BS-Seq数据分析新方法

    近期,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岩教授领导的计算表观遗传课题组的研究论文《CpG_MPs: identification of CpG  methylation patterns of genomic regions from high-throughput bisulfite sequencing data》被著名科学杂志《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该研究主要关注于DNA甲基化研究的瓶颈之一——基于测序的重亚硫酸盐转换法BS-seq技术检测的数千万个单碱基通量的DNA甲基化位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该研究开发了系统处理和分析BS-seq技术测定DN

    来源:哈尔滨医科大学

    时间:2013-06-03


页次:216/491  共9806篇文章  
分页:[<<][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