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掺杂碳点:选择性检测染发剂中苯胺添加剂与安全染发新策略
染发剂作为日常化学品已融入生活,但其含有的苯胺添加剂(如邻苯二胺OPD和对苯二胺PPD)潜藏健康威胁。江南大学团队创新性地通过一步煅烧法合成铜掺杂碳点(CuCDs),其具有超强漆酶(laccase)模拟活性:催化速率常数Vmax达天然漆酶的59倍,米氏常数Km仅为其一半,且能在极端pH/温度下保持90%以上活性。这些3.4纳米椭球晶体(TEM证实)含铜活性中心,可特异性催化OPD/PPD显色反应,实现染发剂中有害物的快速检测;还能在常温下催化多巴胺(DA)氧化聚合,避免传统染发中强碱/氧化剂对头发的损伤。该研究不仅为苯胺添加剂监测提供高灵敏工具(检测限达微摩尔级),更开创了基于纳米酶的绿色染发
来源:Analytica Chimica Acta
时间:2025-04-16
-
可控合成超亲水花状分级多孔二硼酸亲和材料用于捕获生物标志物
在生物分析领域,硼酸亲和色谱(BAC)因其对含顺式二醇(cis-diol)生物分子的特异性识别而备受关注。然而传统硼酸亲和材料(BAMs)面临四大挑战:苛刻的结合pH条件、较弱的亲和力(Kd约10−1-10−3 M)、非特异性吸附以及有限的负载能力。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四羟基二硼作为亲水性单体,通过溶胶-凝胶法构建了具有花状分级孔道结构的新型材料(FHP-DBAM)。这种独特结构不仅提供了高达463 m2/g的比表面积,其纳米限域效应更显著加快了亲和反应动力学。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证实,二硼酸机制通过形成六元环结构,使解离常数降至6.74×10−5 M,远优于传统单硼酸机制的五元环结构。
来源:Analytica Chimica Acta
时间:2025-04-16
-
中国高标准农田(WFF)分布数据集:粮食安全的关键拼图
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以及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愈发凸显,成为了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仅拥有不到世界 10% 的耕地,却要养活超过全球 20% 的人口,这无疑给中国的粮食供应带来了巨大压力。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粮食生产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城市的扩张和生态保护项目使得大量优质农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2010 - 2020 年期间,中国农田面积减少了 753 万公顷。另一方面,城市化导致农田种植非粮食作物的比例上升,进一步影响了粮食产量。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从 1960 年到 2010 年,气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4-16
-
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为白斑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研究与产业发展解锁新密码
在广袤的海洋世界里,白斑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是一种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的底栖海洋物种。它广泛分布于东亚沿海水域,然而,人们对它的了解却十分有限。其复杂的叶状幼体阶段,借助北赤道流和黑潮等洋流进行扩散,独特的生态特性使得人工繁殖困难重重,目前其消费仍完全依赖野生捕捞。不仅如此,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让白斑星康吉鳗的种群数量持续下降,而基因组资源的匮乏,更是给相关的保护和育种工作带来了极大阻碍。因此,开展对白斑星康吉鳗基因组的研究迫在眉睫。江苏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肩负着攻克难题的使命,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他们致力于完成白斑星康吉鳗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4-16
-
铁电-反铁电固溶体中斯格明子纳米畴的发现与调控
在铁电-反铁电固溶体(如Pb(Ti1–xSnx)O3)中,科学家们首次观测到广泛存在的极性斯格明子(polar skyrmion)纳米畴。这些拓扑结构通过巧妙平衡偶极相互作用(dipole-dipole coupling)和反铁畸变效应(antiferrodistortive effect),在铁电序与反铁电序的竞争中自发形成。相比传统异质结(如PbTiO3/SrTiO3超晶格),该体系展现出更优的电场响应特性——包括可逆写入/擦除(writing/erasure)能力和长期稳定性(retention),为开发新一代拓扑存储器(topological electronics)开辟了道路。研究还
来源:Nature Materials
时间:2025-04-16
-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木本植物根系经济空间的关联机制研究
植物体内的"能量货币"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不仅能调控生理活动,更是碳储存的"晴雨表"。然而这些可溶性糖和淀粉在吸收根中如何与根系经济空间(RES)共舞?特别是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是否跳着不同的"探戈"?研究者们在太白山2000米海拔梯度上,对56种木本植物的吸收根展开"体检",测量了NSCs含量和四大经济性状:根直径、比根长(SRL)、根组织密度和根氮浓度(RNC)。有趣的是,被子植物的NSCs自成体系,与RES"分道扬镳",专司防御大业——与根氮浓度(RNC)呈负相关。它们的防御梯度、协作梯度和保守梯度分别被年均温(MAT)、土壤有效氮和系统发育"拿捏",导致NSCs与RES"解绑"
来源:Plant and Soil
时间:2025-04-16
-
基于鼠尾草甲醇提取物的番茄枯萎病绿色防控:体外、体内及分子对接研究
番茄产业正面临由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ycopersici, FOL)引起的枯萎病威胁,该病害可造成高达80%的产量损失。传统化学杀菌剂虽有效,但长期使用导致病原菌耐药性增强、土壤生物多样性下降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寻找环境友好型防控策略成为当务之急。药用植物鼠尾草(Salvia officinalis)因其富含抗菌活性成分而备受关注,但其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控潜力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回答这一科学问题,Alexandria大学植物病理学系Mahmoud A. Gaber团队开展了一项综合性研究,通过整合多学科技术手段,系统评估
来源: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4-16
-
中国马铃薯金线虫新种Globodera vulgaris的重新鉴定:实为G. rostochiensis的同物异名
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是危害马铃薯的严重检疫性有害生物,2022年首次在我国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被发现。2023年,徐氏团队在同一地区的马铃薯根系及根际土壤中发现并报道了新种G. vulgaris。通过系统的比较研究(包括形态特征、分子数据及寄主范围分析),本研究发现该线虫实为G. rostochiensis。因此,建议将G. vulgaris作为G. rostochiensis的晚出异名(junior synonym)。这项研究不仅厘清了分类学争议,更为我国马铃薯金线虫的监测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4-16
-
中国本土野生杜鹃花属(Rhododendron)种间杂交兼容性研究及其育种应用价值
在探索中国本土野生杜鹃花属(Rhododendron)种质资源的杂交育种应用过程中,科研团队对6个亚属(subgenera)的54个物种展开系统性研究。选取10个物种作为母本,构建了135组亚属间(intersubgeneric)和亚属内(intrasubgeneric)杂交组合。关键发现包括:当以Tsutsusi、Azaleastrum和Hymenanthes亚属为亲本时,子房膨大频率突破50%大关,但Hymenanthes亚属的最终坐果表现欠佳(<50%)。有趣的是,以Azaleastrum亚属为母本的杂交后代展现出"冠军级"发芽率,显著优于其他组合。研究还鉴定出Tsutsusi、A
来源:Euphytica
时间:2025-04-16
-
综述:体外冲击波疗法与激光疗法治疗肌肉骨骼疾病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肌肉骨骼疾病(MSKDs)是全球致残和经济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涉及慢性疼痛、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物理治疗中,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和激光疗法(包括低强度LLLT和高强度HILT)是两种常用非侵入性干预手段,但其疗效对比仍存争议。方法研究纳入28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共1460例患者,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比较ESWT与激光疗法的短期(≤12周)、中期(>12周且≤6个月)和长期(>6个月)效果。主要结局包括疼痛、功能、肌力、ROM和QoL,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 2.0)和GRADE证据分级。结果疼痛:短期随访中,ESWT与LLLT(SM
来源:Lasers in Medical Science
时间:2025-04-16
-
基于ADC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开发与验证:一项多中心研究
宫颈癌作为全球女性第四大恶性肿瘤,其治疗决策高度依赖术前精准评估。然而传统宫颈活检存在明显局限:对腺鳞癌(ASC)误诊率高达66.7%,且无法评估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和淋巴结转移(LNM)状态。这一临床痛点催生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马晓亮团队联合焦作市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开展的多中心研究,其成果发表于《Abdominal Radiology》。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定量影像组学与临床指标融合,采用多中心回顾性设计纳入535例临床早期(FIGO I-IIA期)宫颈癌患者,通过全肿瘤体积ADC直方图分析获取12项参数(包括体积、minADC、meanADC及百分位数P10-P
来源:Abdominal Radiology
时间:2025-04-16
-
深海益生菌通过能量代谢和宿主抗菌肽调控破坏MRSA生物膜及毒力的机制研究
在抗生素滥用导致超级细菌肆虐的今天,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因其强大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多重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传统抗生素治疗不仅会破坏人体正常菌群,还可能加速耐药性发展。面对这一困境,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了占地球生物圈最大却鲜少被探索的深海环境——这里极端的高压、低温和寡营养条件,可能孕育着具有独特抗菌机制的微生物。中国科学院团队从台湾东部312米深的太麻里海域采集样本,通过宏基因组分析发现该区域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知本海域,尤其富含γ-变形菌门。研究人员创新性地使用含深海水的培养基,从125株分离菌中筛选出3株无溶血活性的候选菌:Lactococcus lactis
来源:Probiotics and Antimicrobial Proteins
时间:2025-04-16
-
昆明植物所在高山栎类植物的渐渗杂交方面取得新进展
高山栎类是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常绿硬叶林的主要建群种。该类群在横断山区有着十分拥挤的同域分布,所有物种组成了一个“Syngameon”(指三个或更多物种的杂交体系)。在横断山区一些海拔跨度较大的山体上,常常同域分布着多个高山栎物种,但不同的高山栎物种往往有着不同的生态位偏好,一些种类在海拔梯度上有着明显的替代分布现象。如此一来,一些高山栎物种在其海拔分布的上界或下界能够与另一种高山栎发生接触,从而有机会形成特殊的海拔梯度杂交带,为种间杂交和适应性渐渗研究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实验室。在此前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的高山栎物种间存在普遍的质体捕获事件,同域分布的物种往往有着相同或者相近的质体基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5-04-16
-
云南再次发现绿杯菌属Chlorociboria四个新物种
云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态系统,成为全球真菌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攻关团队于4月9日在Mycological Progress上发表了题为Four new species of Chlorociboria from Yunnan,China的研究,报道了该地区绿杯菌属的四个真菌新物种,分别命名为哀牢绿杯菌C. ailaoensis、版纳绿杯菌C. bannaensis、老君绿杯菌C. laojunensis和玉龙绿杯菌C. yulongensis。绿杯菌属是一个世界分布属,其典型特征包括:盘状至杯状的子实体,蓝绿色、橄榄色、黄色或白色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5-04-16
-
北京大学邓兴旺团队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揭示COP1调控植物光形态建成的新机制
光控形态建成对于幼苗的出土存活及营养方式转变等至关重要。30多年的研究确立了泛素连接酶COP1(CONSTITUTIVELY PHOTOMORPHOGENIC 1)介导的蛋白降解在调控幼苗光形态建成中的核心作用。近期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邓兴旺团队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健团队合作,发现黑暗中COP1可以通过K63泛素化抑制生长素酰胺合酶GH3.5的酶活,从而促进拟南芥幼苗下胚轴伸长。这项题为“Inactivation of GH3.5 by COP1-mediated K63-linked ubiquitination pro
来源: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时间:2025-04-16
-
王波教授团队揭示SRRM2磷酸化产生的电荷块调控核斑分子网络融合的新机制
核斑(Nuclear Speckles, NSs)作为细胞核内高度动态的无膜细胞器,被认为是通过相分离过程耦合渗流分子网络组装形成的生物大分子凝聚体。核斑是真核细胞内剪接因子储存与pre-mRNA剪接、加工的场所,已有研究表明核斑分子网络组织的动态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RRM2作为核斑的核心支架蛋白,其内在无序结构域(IDR)如何通过翻译后修饰调控核斑分子网络的动态并影响核斑生物学功能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2025年4月14日,王波教授团队在Molecular Cell杂志发表题为 "Phosphorylation-dependent Charge Blocks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5-04-16
-
上海交大史志文课题组构建基于金属/半导体碳纳米管异质结的等离激元场效应晶体管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史志文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在纳米科学权威期刊《Nano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Field-Effect Plasmonic Transistors Based on Metallic−Semiconducting Carbon Nanotube Junctions”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构建了碳纳米管等离激元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场效应晶体管是现代集成电路中的基本组成单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晶体管的运算频率和集成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以电荷流为载体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逐渐无法满足人们对高信息处理速度的需要。光子器件因其超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5-04-16
-
肿瘤医院虞先濬/施思团队发现“癌王”免疫治疗潜在靶点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施思团队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有“癌王”之称的胰腺癌可通过调控蛋白IGF2B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2)的表达水平,增强PD-L1在癌细胞质膜的富集,驱动免疫逃逸,进而导致胰腺癌免疫治疗失败;基于此,研究团队发现抑制这种蛋白可以促进癌细胞对免疫治疗的敏感度,这提示其可作为增强胰腺癌免疫治疗效果的潜在靶点,有望为未来提升胰腺癌免疫治疗提供一条新路径。国际学术期刊《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刊登了这项重要研究。据介绍,胰腺癌是一种典型的免疫“冷”肿瘤。“冷”主要表现为对免疫治疗不敏感,如效应性T细胞浸润缺乏、免疫抑制细胞及免
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时间:2025-04-16
-
肿瘤医院邵志敏团队首创人工智能模型 指导新一代“魔法子弹”用...
4月10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领衔团队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该团队在前期开展的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精准治疗临床试验基础上,结合数字病理和空间组学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影响新一代抗HER2 ADC(抗体-药物偶联物)药物疗效的肿瘤空间特征,并利用人工智能方法构建了首个可以预测新一代抗HER2 ADC药物疗效的实用模型,为这类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精准应用提供了有力参考工具。国际学术期刊《癌细胞》(Cancer Cell)在线发表了这项重要成果,并同期配发评述,称该研究“向着ADC的精准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step towar
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时间:2025-04-16
-
深研院新材料学院潘锋/赵庆贺团队在锂电池正极钴酸锂表面构筑稳定晶格氧提升循环稳定性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钴酸锂(LiCoO2,LCO)是首个且现在一直在手机等消费电子商业化应用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但随着对LCO材料容量需求的提升,其在高电压(>4.55V vs. Li/Li+)下的容量衰减问题愈发突出,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造成容量衰减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可逆的结构相变、晶格氧(On-)的氧化和损失、表面降解及与电解液发生的副反应。这些问题会引发晶格畸变、裂纹产生,导致电化学界面不稳定,严重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与性能。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尝试了多种改善LCO表面结构、减少界面晶格氧损失的方法,其中最为典型的表面改性方法涉及表面岩盐相和尖晶石相的构建。尽管已有大量研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