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俭民研究员miRNA调节研究取得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周俭民实验室在《Plant Physiology》杂志在线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of miRNAs involved in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triggered plant innate immunity”的文章,该文报道了病原菌的PAMP分子flg22可以通过调节与Argonaute(AGO1)蛋白结合的miRNA的累积来调节PAMP激活的先天免疫反应。 研究员周俭民博士是文本的通讯作者。此项研究为科技部863和北京市科委资助课题,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 在这篇论
-
张亚平院士研究组又发新文章 解析遗传机理
生物通报道,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研究组近期又出新成果,他们在慢性阻塞性肺病遗传机理研究取得进展,相关成果文章公布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上。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以气流不可逆受限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多发于老年人中,目前排全世界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 GSTP1)为可溶性同功酶超基因家族成员之
-
上海药物所数据集成信息平台部分上线试运行
新药研发数据的集成管理和综合利用已经成为新药研发进程的关键环节。近十年来,药物数据集成信息平台在国外制药行业和研发机构获得大力推广和普遍应用,而我国在这方面几乎还是空白。为此,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在“十一五”期间,开始进行数据集成信息平台建设,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上海药物所数据集成信息平台是药物所“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信息情报系统、GRP实验管理系统、GLP新药申报系统和新药研发标准化流程管理系统,是药物所新建的、支撑其它平台建设的重要基础性集成平台。经过1年的紧张工作,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按时完成了阶段性考核指标,部
-
杭师大研发的新药,每年创收超1亿
阻击“人类杀手”,新武器显神威 一提“人类杀手”,人们就会想到癌症。的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未来10年,全球将有8400万人死于癌症。 虽然癌症杀伤力巨大,不过也有抑制的办法。世卫组织同时说,如果改变饮食习惯、戒烟并加强体育锻炼,其中40%的人可以避免死亡。 现在,杭师大的谢恬博士团队也加入了同癌症抗争的队伍,他们运用尖端技术提取的榄香烯,就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扩散,从而帮助更多的癌症患者远离痛苦。 近日,这个名为《基于消症化瘀扶正法研发系列抗肿瘤植物药及产业化技术》的项目,就获得了2009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任何一项发明的问世,都离不开发明者默默地耕耘。从19
-
院士研究组连发PNAS等两篇文章解析分子机理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李家洋院士长期以来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与重要粮食作物水稻探索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近期其研究小组获得了多项成果。之前的研究表明,MONOCULM1(MOC1)基因是控制水稻分蘖蘖芽形成的一个关键基因,但是具体的分子机制至今并不清楚,而在发表在《J Genet Genomics》上的文章中,研究人员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机制。水稻分蘖是最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对于粮食产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发现了MOC1相互作用蛋白,从而在深入了解了这些蛋白的背景和特性之后,进一步加深了对于水稻分蘖的分子调节机制的认识。另外一
-
杭州师范大学最新文章解析抗癌药物
生物通报道:癌症是人类致死的最大原因之一。高效特异的治癌药物设计与合成是学术界公认的科研热点和难点。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另辟蹊径,利用尖端技术从中药中寻找抗癌药物,取得了一些成果。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杭州师范大学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谢恬博士,其长期从事中药学、天然产物化学、绿色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带领团队曾获得榄香烯系列抗肿瘤药新药证书3份、生产批文5份,主持建成了通过GMP认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榄香烯原料药及榄香烯系列抗肿瘤药生产线。传统癌症治疗方法侧重肿瘤本身,放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对正常细胞以及机体免疫、造血功能造成损害。所以,从中医药发现抗癌效果好、毒副作用轻微、不伤害人体正
-
江涛研究员《Nature》子刊解析肉碱膜转运蛋白三维结构
生物通报道,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江涛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小组在肉碱膜转运蛋白CaiT三维结构研究方面取得最新的进展,相关成果文章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arnitine transporter and insights into the antiport mechanism刊登在3月28的《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 肉碱(carnitine)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它在哺乳动物长链脂肪酸的β-氧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细菌在缺氧环境下,还可以利用肉碱作为电子受体,并将其转化为γ-三甲氨基丁内盐(γ
-
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最新成果 解答研究难题
生物通报道:来自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日本大阪生命科学研究院(Osaka Bioscience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脑内多巴胺D2受体是调控觉醒行为的重要受体,这对于了解睡眠,以及分析和治疗“第一晚效应”的失眠现象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神经生物学教授黄志力博士,研究方向是睡眠与失眠的分子机制与开发生理性睡眠调节物质。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研究课题。在日工作期间,曾主持或参与日本文部省基盘研究基金、日本脑研究创新与重大计划等
-
封面文章:抗癌多肽新型药物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推出了高效特异性识别与抑制癌细胞的多肽分子新药物。这对于高效特异的治癌药物设计与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化学学会属下的知名杂志《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Modeling》近期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这一成果。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研究生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计明娟教授,第一作者是博士生崔巍,这项研究对进一步研发全新机理的特异靶向性抗肿瘤新药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癌症是人类致死的最大原因之一。高效特异的治癌药物设计与合成是学术界公认的科研热点和难点。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围
-
吉林大学权威刊物发表古生物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英国大不列颠自然历史博物馆,德国洪堡基金会,比利时皇家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娇小长春龙(Changchunsaurus parvus)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公布在古脊椎动物学领域国际权威刊物《古脊椎动物学报》(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美国古脊椎动物学会主办,SCI收录)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馆长金利勇研究员,曾参与主持发掘、研究、命名“嘉荫卡龙”、“长春龙”等工作。现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岩矿化石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项目。 2009年吉林大学博物馆研究人员首
-
厦大,复旦两项新成果登Nature研究亮点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本期的推荐研究文章包括:Published online: 24 March 2010 | doi:10.1038/nchina.2010.37Li, J. F. et al. Shell-isolated nanoparticl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Nature 464, 392–395
-
我学者Blood、Cancer Cell两项白血病研究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学院的2个研究团队在白血病研究方面同时取得新的进展,相关成果文章分别发表在《Blood》和《Cancer Cell》上。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Blood文章,单用亚砷酸对儿童M3型白血病具有高效低毒特点 。 周晋课题组首次证实,单用亚砷酸可使患儿M3型白血病病情完全缓解率显著提高,与目前公认的维甲酸联合蒽环类抗生素方案疗效相当,且不存在明显的慢性砷中毒及继发肿瘤的风险。 据科技日报消息,哈医大附属一院博士生导师、血液科主任周晋教授等人于2002年起
-
文建凡课题组在适应性进化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真核细胞进化基因研究组在寄生原虫适应性进化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文章Gene duplication in the genome of parasitic Giardia lamblia公布在“BMC Evol. Biol.”上。 单细胞原生动物--贾第虫(Giarida)被认为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真核生物,然而它却能寄生在动物界中进化程度最高的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上。在生物界中这么早就分化出来的原始真核生物后来是如何成功地寄生于比它出现晚得多的高等生物上的呢?它势必经历了一个从早期的非寄生生活向寄生生活的进化,且该进化过程是一个十分成功的
-
国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在沪挂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临床基地)建设单位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正式加入国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网络。 落户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临床基地)由上海市名老中医张云鹏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灵台教授为副主任,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临床中心中医科主任陈晓蓉任重点研究室主任。 &
-
新法可提高结核病检出率
由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上海市肺科医院联合举办的结核病防治论坛近日在上海举行。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主任肖和平教授等在论坛上介绍,采用快速液体培养与药敏检测等新方法,可使结核病检出率提高40个百分点。 肖和平说,我国自2008年起,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治疗耐多药结核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医药也参与其中。由上海专家牵头、全国25个省市参加的一个研究课题,目的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全新的快速检测方法,以及尝试部分调整传统治疗药物组合与疗程,显著提高结核病诊断的准确率和耐多药患者的治愈率。 &n
-
学科带头人连发PLoS,Cancer 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早年毕业于新疆大学生物系的张济教授2003年回国,曾在美国国家健康院(NIH)人类基因组学研究所(NHGRI)任高资助研并担任课题组长的他现任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人才计划。近期其研究组获得了多项成果,接连发表了PLoS,Cancer Cell文章。在发表于《PLoS One》的文章中,研究人员分析了白血病细胞在进行芬维A胺(Fenretinide)治疗过程中的氧化信号,发现了在应答这些氧化信号的时候,细胞转录组变化的系统情况。药物介入癌细胞氧化还原平衡
-
罗敏敏研究组再发《Neuron》文章 探讨信号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直接比较了嗅感觉神经元与其对应的嗅球投射神经元对气味信息的表征方式,探讨了嗅球的信号处理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euron》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罗敏敏研究员,罗敏敏研究员长期以来都从事嗅觉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早在2007年,就首次证实小鼠可通过一类特殊的嗅觉神经元感受接近于空气中浓度的二氧化碳,当年该研究成果登上了Science杂志。在自然界中存在成千上万种气味分子,动物对这些气味分子有着惊人的识别能力。鼻腔中的嗅上皮内的嗅感觉神经元表达上千种气味受体,而表达同种气味受体的嗅感觉神经元投射到嗅球表面相同
-
复旦《PLoS One》“甜蜜”基因
生物通报道,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分泌系,瑞典Lund大学的科学家在2型糖尿病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相关成果文章nvestigation of type 2 diabetes risk alleles support CDKN2A/B, CDKAL1, and TCF7L2 as susceptibility genes in a Han Chinese cohort公布在PLoS One上。 文章通讯作者是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胡仁明教授,是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近期,胡仁明教授与瑞典合作者使用GWAS技术在中国人群中鉴定2型糖尿病的遗传标记,据估计,
-
港大成功研发口服“砒霜”治癌
据香港电台消息,香港大学医学院成功把口服砒霜,研发成处方药物,是首只完全由香港研发的处方药物。超过100名血癌病人服用及接受治疗后,已经康复。 港大医学院表示,适当份量砒霜的潜在毒性,可被解除,服用后对心脏的副作用,可以大大减低。除血癌外,也可用于治疗淋巴癌等其他癌症。 港大已为口服砒霜,取得“美国国家专利”,校方正研究为发展中国家病人提供免费口服砒霜。
-
陈竺研究组2月连发PNAS,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早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陈竺教授现任国家卫生部部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等,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人类白血病的研究,人类基因组研究等,2010年2月其研究小组与其它研究小组合作,接连发表了PNAS,Cancer Cell的文章。在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又称APL)为研究对象,整合了生命科学领域内的多种高通量前沿技术(包括ChIP-on-Chip、表达谱芯片等技术,其中部分生物芯片相关工作由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从全基因组水平揭示了异常转录因子阻碍造血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