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首席科学家最新文章解析精神分裂症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0年07月2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来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神经心理学与应用认知科学实验室及心理健康院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系统地对以往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并定量地确定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患精神疾病的一级家属与健康对照组在神经软体征上的差异。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来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神经心理学与应用认知科学实验室及心理健康院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系统地对以往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并定量地确定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患精神疾病的一级家属与健康对照组在神经软体征上的差异。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心理研究所陈楚侨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研究领域包括利用多种研究手段(如脑成像、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行为遗传学、神经心理学等方法)研究精神病、神经病及亚临床人群的神经心理机制与认知行为干预,包括精神分裂症谱系、抑郁症、双相障碍、额叶受损病人等。
神经软体征和神经认知功能的缺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但是,在精神病患者未患精神疾病的一级家属中,神经软体征的特征还不是很清楚。
研究人员系统地对以往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并定量地确定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患精神疾病的一级家属与健康对照组在神经软体征上的差异。此外,作者还计算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未患精神疾病的一级家属之间的神经软体征差异大小。结果发现,虽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级家属与精神分裂症病人相比,神经软体征显著地要低于病人(效应值Cohen’s d为0.81),但是一级家属的神经软体征却显著地比健康对照组要高(效应值Cohen’s d为0.97)。这些结果表明,神经软体征在精神分裂症病人,未患精神疾病的一级家属,以及健康对照组上有很大的组间差异。这个结果与神经软体征是内表型的假设相符,即满足了内表型必须在家属之间有联系这一标准。
此外,这一结果也部分支持了神经软体征符合内表型在病人与其家属间共分离的标准。然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的元分析数据不是家族内的病人与其对应家属的检验。因此,并不完全等价于检验软体征在患病和未患病家属之间的差异。总的来说,这些结果意味着软体征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有关,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内表型。陈楚侨研究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神经软体征可以用于临床,作为一种快捷灵敏的临床诊断工具。
另外这一研究小组还在PLoS ONE杂志上发表文章,采用了严格的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神经软体征和神经认知功能的内在联系,证明了神经软体征和传统神经认知功能所测量的是同一水平的脑功能观点。
研究人员为神经软体征和神经认知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在精神分裂症病人和健康对照组中都存在较强的关系。研究人员采用了严格的结构方程模型来考查神经软体征和神经认知功能的内在联系。结构方程模型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考查神经软体征和神经认知功能的潜变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在解释的层面而不是探索的层面(以前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在探索层面)来考查这两个概念。共有118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60个健康被试参加了研究,他们都完成了剑桥神经学检查的软体征部分和一套神经心理学测量。
结果发现,神经软体征、执行注意、言语记忆和视觉记忆在病人和控制组中都存在中等程度的联系,在正常人中的联系相对较小。这些结果说明运动协调、感觉整合及抑制失调贡献于神经软体征这一潜变量,神经认知功能贡献于执行注意、言语记忆和视觉记忆这些潜变量,在病人和正常人中都是如此。
(生物通:万纹)
原文摘要:
Chan, R. C. K*., Xu, T., Heinrichs, R. W., Yu, Y., & Gong, Q. (2010). Neurological soft signs in non-psychotic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34, 889-896.
作者简介:
陈楚侨
简历:
2001年获香港大学心理学系认知神经心理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他拥有康复科学专业资格,并曾在香港多间医院机构工作,专心于中风、脊椎受损、其它神经系统引发的疾病的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卫生、适应过程、生活素质等问题。近年更专心于神经心理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来國內工作前为香港大学精神病学系讲师。
课题组网页:http://nacnlab.googlepages.com
研究领域:
(1) 用多种研究手段(如脑成像、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行为遗传学、神经心理学等方法)研究精神病、神经病及亚临床人群的神经心理机制与认知行为干预,包括精神分裂症谱系、抑郁症、双相障碍、额叶受损病人等。
(2) 内表型研究。
(3) 社会认知脑机制和行为评估及相关培训。
(4) 病人及其家人的心理卫生、适应过程、生活素质等问题。
社会任职:
社会任职: SCI杂志“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的编委和“Clinical Rehabilitation”的编委顾问。同时亦是“心理科学进展”的编委。他亦是国际神经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亚洲区代表。第九屇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2005 - 2009)
获奖及荣誉:
Sir Allan Sewell Fellowship
Griffith Health Distinguished Visiting Researcher Award
Senior Scientist Award for the 14th Biennial Workshop for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s (2004, 2008)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项目****”
NARSAD Young Investigator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