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NIBS雷晓光实验室报道天然产物首次仿生全合成

    2013年1月28日,NIBS雷晓光实验室在 Chemical Science 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Biomimetic Syntheses and Structural Elucidation of the Apoptosis-Inducing Sesquiterpenoid Trimers: (-)-Ainsliatrimers A and B”的文章(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3/sc/c2sc22023g)。 该文章报道了对于一系列结构复杂并且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倍半萜三聚体类天然产物(-)-Ainsliatr

    来源:NIBS

    时间:2013-02-01

  • “癌症重大科学问题及防治新策略的研究”通过验收

      日前,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在上海组织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癌症重大科学问题及防治新策略的研究”验收会。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许瑞明局长、计划财务局潘锋副局长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林副院长,健康科学研究所时玉舫所长、孔巍书记等出席会议。项目验收专家组由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财务资产处的专家组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施蕴渝院士担任验收专家组组长主持验收会。 &n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13-02-01

  • 四川农大Nature子刊发表基因组测序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地绘制出了水稻纹枯病菌R. solani AG1 IA的基因组序列草图,揭示了这一病菌的进化及致病机制。研究成果发布在1月2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四川农业大学的李平(Ping Li)教授和郑爱萍(Aiping Zheng)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平教授研究团队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水稻分子生物学及水稻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先后发表研究论文近百篇。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十分广泛,但是每年因病害、虫害所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稻瘟病、纹枯病及白叶枯病是对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主要病害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1

  • 曹雪涛院士2013最新文章解析免疫应答

    生物通报道:来自第二军医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with Proline-Glutamine-Serine-Threonine-Rich Motifs Negatively Regulates TLR-Triggered Innate Responses by Selectively Inhibiting IκB Kinase β/NF-κB Activation”的文章,解析了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磷酸酶在TLR刺激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指出这种酶能通过选择性抑制IKKβ/NF-κB通路的活性,从而作为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1

  • 首都医科大学Nature子刊遗传学重大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首都医科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常见于中国人群的遗传变异rs12252-C,这一研究发现这或许有助于阐明某些猪流感感染者会得重病的原因,并以此改变他们的治疗方式。研究人员发现,只有不到1%的白种人具有这一基因改变。相比之下,携带这一基因变异的中国人大约为25%。其在日本人和韩国人中也很常见。这项研究发表在1月2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首都医科大学的董涛(Tao Dong)教授。在这篇文章中,来自中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对2009-2010年猪流感大流行期间住进北京一家医院的83名患者进行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1

  • 上海交大癌症表观遗传研究登国际刊物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针对前列腺癌展开了研究,发现前列腺癌中抑癌基因HIC1的启动子如果出现高度甲基化,就可能导致其表达沉默而失去抑癌功能,这从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新角度,阐明抑癌基因在调控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肿瘤领域国际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王建华研究员,第一作者为王建华研究组郑江花博士,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上海教委东方学者人才计划和科技部973资助。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1

  • 浙江大学Cell Res解析p53信号调控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条调控p53蛋白降解的新信号通路,相关论文“Def defines a conserved nucleolar pathway that leads p53 to proteasome-independent degradation”发表在1月29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彭金荣(Jinrong Peng)教授、生命科学学院的陈军(Jun Chen)教授以及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David P Lane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p53作为一种转录因子,调控了成千上万基因的表达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1

  • 厦门大学连发EMBO,Cell子刊文章解析分子机制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近年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展蓬勃,发表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新成果,近期就接连在EMBO Molecular Medicine,Cell Reports上分别报道了孤儿受体TR3,以及程序性细胞坏死方面的新发现。 首先厦大生科院与第四军医大学等处合作,发现一种孤儿受体:TR3能通过调控mTOR信号通路影响心肌细胞大小,结果导致心肌细胞肥大,这将有助于解析心肌肥大等心血管疾病的致病机理。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模型、分子细胞生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13-01-31

  • 武汉病毒所在蝙蝠飞行和免疫适应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获进展

    近期,由5个国家9个实验室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解析了2种蝙蝠的全基因组序列。这2种蝙蝠分别来自澳大利亚的大蝙蝠狐蝠(Pteropus.alecto)和中国的小蝙蝠大卫鼠耳蝠(Myotis.davidii)。分析结果提供了蝙蝠飞行、免疫系统及其它独特生物学特性的适应性进化的生物信息学证据。相关成果发表于2012年12月20发表于Science。武汉病毒所为共同第一完成单位,新发病毒课题组的石正丽、周鹏和吴利军参加了这项工作。蝙蝠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分两个亚目: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和小蝙蝠亚目(Microchiroptera)。其物种丰富,分布广泛,是地球上仅次

    来源: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13-01-31

  • 全球化多因素致两栖动物疾病流行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李义明领导的多样性与空间生态学研究组,通过研究、对比影响壶菌全球分布的几大因素,证实了国际贸易、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引进以及植被变化等全球化因素对两栖动物流行性疾病有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生物科学》(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上,并入选体现论文重要性的二次数据库“F1000”。 据介绍,近年来,人类及野生动物急性传染病在全球暴发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界普遍将其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却忽视了国际贸易及外来物种引进等全球化因素的作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1-31

  • 重庆医科大学Hepatology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 SIRT通过akt/GSK-3β/β-catenin信号介导上皮间质转化(EMT),参与了肝癌的转移过程。相关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接受并在线发布。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黄爱龙(Ailong Huang)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柯子斌(Ben C.B. Ko)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黄爱龙教授主要从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及治疗研究。现为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学)学科带头人,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共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哺乳动物Sirtu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0

  • 厦门大学教授Nature综述介绍疾病蛋白

    生物通报道:说到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一般认为是一种参与脂蛋白的转化与代谢的关键蛋白,近期来自厦门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以“Apolipoprotein E and Alzheimer disease: risk, mechanisms and therapy”为题,介绍了这种蛋白与阿尔茨海默氏病(AD)在患病风险,作用机制以及治疗方面的关联,这一综述性文章公布在Nature Reviews Neurology杂志在线版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医学院卜国军教授,卜教授是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家族,及其相关生物学研究领域世界公认的领军人物之一,针对AD疾病,其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0

  • Nature旗下期刊解析鸡肠道微生物

      大量人体肠道宏基因组学的研究表明,很多慢性疾病都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相关。但由于宿主遗传背景、生理条件和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迄今为止,人类对于自身机体同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楚。   2013年1月30日,Nature出版集团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江南大学和上海派森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的题为“Quantitative Genetic Background of the Host Influences Gut Microbiomes in Chickens”的文章,以独特的视角论述

    来源:派森诺

    时间:2013-01-30

  • 华中农业大学Hepatology代谢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生命技术学院和德国糖尿病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脂肪细胞分泌因子抵抗素(Resistin)诱导肝脂肪变性的分子机制,相关论文于1月25日发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华中农业大学生命技术学院的杨在清(Zaiqing Yang)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脂肪细胞因子,脂肪沉积的分子机理,脂肪细胞分化与代谢,脂肪细胞功能基因组以及动物基因的表达调控与信号传导。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肥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一种流行病,它导致胰岛素、糖和血脂的血液水平的混乱,而这些问题又会引发高血压、Ⅱ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0

  • 贺林院士组最新文章发现新突变

    生物通报道: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ASH1 regulates melanocyte transepithelial migration through a novel Gαs–SASH1–IQGAP1–E-Cadherin dependent pathway”的文章,发现了黑色素细胞中的三个杂合突变,并指出了能调节这种细胞迁移的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钙调蛋白信号之间的一种新交流方式。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Signa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的贺林院士,以及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刑清河(Qinghe Xing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0

  • 北大生科院Cell子刊解析DNA修复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加拿大西奈山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Cell Cycle-Dependent Regulatory Circuit Composed of 53BP1-RIF1 and BRCA1-CtIP Controls DNA Repair Pathway Choice”的文章,DNA双键断裂修复机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发现了53BP1的下游效应蛋白Rif1,由此找到了由RIF1和BRCA1主导的一种细胞周期调控回路。相关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冬一,以及加拿大西奈山医院Daniel Duro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0

  • 科学家发现牛肝菌科一新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科研人员对部分牛肝菌物种进行了研究,根据形态学证据和DNA序列分析,发现了牛肝菌科一新属——大孔牛肝菌属以及8个新种。相关成果发表在《真菌多样性》杂志上。 据介绍,牛肝菌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其中,一些种是世界著名的野生食用菌,部分种是有名的毒菌,多数种是树木外生菌根菌。该科真菌形态多样、分布广泛,平行进化与趋同进化并存,系统亲缘关系复杂,分类困难。这导致食用物种和有毒物种容易混淆,导致毒菌中毒。 为此,该所研究员杨祝良指导博士生M.I.Hosen、曾念开等对其中部分牛肝菌物种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孟加拉国龙脑香科森林中,发现了牛肝菌科一新属——大孔牛肝菌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1-30

  • 败血症小白鼠存活率上升至75%

    败血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一种疑难杂症。经过两年半实验研究,宁波大学、浙大医学院等科研人员发现,败血症小白鼠接受LECT2激活巨噬细胞的治疗后,存活率从原先的12.5%提高到75%。这一生物疗法有望攻克败血症这一国际难题。这一发现于12月17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实验医学杂志》上。宁波大学的陆新江博士、陈炯研究员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虞朝辉主任医生为并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陈炯研究员。 2007年5月,专家们发现鱼类染菌时,体内一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呈急速上升趋势,这种细胞因子在生物研究学上叫白细胞源趋化因子2,简称LECT2。“这种细胞因子在人类和小鼠染菌时,指标是下降地,和鱼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01-30

  • 红脂大小蠹入侵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红脂大小蠹是一种源自美国的毁灭性重大林业外来入侵害虫。自1999年在我国山西省发生后,又陆续在河北、河南、陕西等省暴发成灾,致死松树700余万株。 近10余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孙江华研究组一直从事红脂大小蠹入侵机制和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国内外也相继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鉴于所取得的研究进展,《昆虫年度回顾》(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编委会特邀请撰写综述。 综述首先阐明了红脂大小蠹、本地种黑根小蠹、伴生真菌和寄主的协同入侵机制;提出并验证了入侵种与本地种之间互惠的“化学信息调控”,与伴生菌“共生入侵”两个

    来源: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3-01-30

  • 兔出血症病毒结构研究取得进展

    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科院的资助下,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孙飞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在兔出血症病毒结构及其表位抗原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病原学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PLOS Pathogens)。 兔出血症(RHD)是一种急性、致死传染病,家兔在感染后48~72小时死亡。1984年,中国首次报道了兔出血症的暴发,随后在欧洲、美洲等地区逐渐流行。该病的病原体兔出血症病毒(RHDV)隶属杯状病毒科兔病毒属。相比杯状病毒科其他病毒属,有关兔病毒属病毒的高分辨率结构研究尚属空白。 孙飞等通过对RHDV衣壳蛋白的结构进行分析以及不同病毒株的序列比对,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1-30


页次:1528/2191  共43816篇文章  
分页:[<<][1521][1522][1523][1524][1525][1526][1527][1528][1529][153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