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研究揭示外来植物可塑性与入侵性关系

    传统的普适基因型假说认为,外来入侵植物比本地植物具有高的可塑性,因此能够入侵多种生境,并使其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优势。然而,关于可塑性与入侵性的关系,目前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也有很多研究发现,外来入侵植物的可塑性并不比本地植物高。 为了进一步探讨可塑性与入侵性的关系,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物入侵研究组对紫茎泽兰和两种同属本地种在四个光强梯度下的(10%,23%,40%,100%)生理及生长状况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在低光区域内(10-40%)紫茎泽兰多数生理指标的可塑性高于同属本地种,然而在高光区域内(40-100%),紫茎泽兰的可塑性与同属本地种无差异。 该研究认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2-05-15

  • 《Immunity》:刘志杰等获结构免疫学研究新成果

       2012年5月10日,国际著名免疫学杂志《Immunit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志杰、程根宏(海外团队)、张荣光课题组在重要天然免疫系统信号分子STING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的合作研究成果,该论文题为“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STING Adaptor Protein Reveals a Hydrophobic Dimer Interface and Mode of Cyclic di-GMP Binding”(DOI:10.1016/j.immuni.2012.03.019。   天然免疫反应是机体抵抗

    来源:刘志杰课题组供稿

    时间:2012-05-14

  • 南京大学最新Nature Medicin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温州医学院,麻省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ctivation of BK channels may not be required for bitter tastant-induced bronchodilation”的文章,针对之前一项关于苦味在肺部作用机制的重要成果,进一步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指出BK通道激活也许并不是苦味诱导支气管扩张的必需元素。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南京大学朱敏生,以及麻省大学医学院诸葛荣华,其中前者早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研究兴趣为在系统生物学水平系统研究平滑肌收缩机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11

  • 上海交大Cell Res揭示干细胞表面新标记物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鉴别出了一个小鼠多能干细胞特征性的新型表面标记物Claudin 6,相关论文“Claudin 6: a novel surface marker for characterizing mouse pluripotent stem cells”发布在5月8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的曾凡一教授。主要致力于基因诊断、干细胞、胚胎发育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等领域的研究。在Nature、PNAS等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11

  • F1000推荐武大Cell子刊封面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武汉大学生科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Nuclear Matrix Factor hnRNP U/SAF-A Exerts a Global Control of Alternative Splicing by Regulating U2 snRNP Maturation”的文章,报道了脊髓性肌萎缩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Cell上,并被作为封面文章推荐。同时这一文章也入选了Faculty of 1000 Biology,被推荐为本领域有重要进展文献。来自德国马普研究院的Reinhard Luehrmann评论道,应用一种RN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11

  • 管敏鑫教授参与发表Cell,Hum Mutat文章

    生物通报道:现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管敏鑫教授长期从事线粒体遗传学和母系遗传病致病机制研究,是国际上该领域的知名专家。近期其研究组接连获得新发现——揭示中国人群母系遗传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以及发现DNA突变开启细胞程序性死亡,这些成果分别公布在国际期刊Human Mutation,以及Cell杂志上。在第一篇题为“Mitochondrial tRNA mut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maternally inherited hypertension in two Han Chinese pedigrees”的文章中,研究人员诠释了中国人群母系遗传性高血压发病机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11

  • 范可尼贫血致病机理研究获进展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滕脉坤、姚雪彪带领的研究组揭示了人类范可尼贫血互补群蛋白M(FANCM)与关联因子蛋白复合物MHF1/MHF2组成的三元复合物的结构,以及此三元复合物之间的分子识别和相互作用新机制,为范可尼贫血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此发现将推动人们对人类细胞复制叉监督修复机制和着丝粒组装过程的深入理解。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据研究人员介绍,范可尼贫血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该病患者具有自身染色体不稳定的基本特征,常表现出对癌症的易感性。目前,人们已经发现13种范可尼贫血互补群蛋白质及其关联因子与DNA交联损伤的检测和修复有关。其中,FA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5-11

  • 中山大学《柳叶刀》杂志最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研究人员近日在鼻咽癌研究中进行了microRNA表达分析,评估了microRNA标记在鼻咽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相关研究论文“Prognostic value of a microRNA signature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microRNA expression analysis”发布在著名医学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柳叶刀肿瘤,SCI IF 17.764)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现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放疗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的马骏。主要研究方向为鼻咽癌的放射治疗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10

  • 上海交大973项目成果登本领域顶级期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lectroacupuncture Improves Survival in Rats with Lethal Endotoxemia via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的文章,发现针刺预处理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使内毒素血症大鼠的生存率由20%提高至80%,并且这种调节作用与电针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密切相关。这首次从整体水平证实,在介导针刺的免疫调节作用时,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并非绝对的制衡与对抗的关系,相关成果公布在麻醉学专业的顶级学术期刊Anesthesiology上。这项研究由上海交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10

  • 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药性研究有进展

    经过长达6年的科研攻关,近日,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科技创新团队在实验室内成功诱导出日本血吸虫吡喹酮。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上。据介绍,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吡喹酮敏感性的检测及揭示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机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吡喹酮是当前用于人体血吸虫病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1990年英国学者在实验室内诱导出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药性,而后在非洲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先后发现吡喹酮治疗曼氏和埃及血吸虫病失败或敏感性下降的现象。作为当前日本血吸虫病病原治疗的唯一药物,日本血吸虫吡喹酮的抗药性引发了广泛关注。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科技人员在该所副所长梁幼生研究员的带领下,应用日本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5-10

  • 研究发现肝细胞铁外排通路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所王福俤研究组发现,当生命体缺铁时,健康肠道中的“铁泵蛋白”会加紧工作,从食物中吸收更多的铁。该研究揭示了铁泵蛋白Fpn 1在肝实质细胞铁外排、铁动员及维持机体铁稳态中的重要功能及机制,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肝脏病学》(HEPATOLOGY )。 据介绍,铁作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其稳态代谢维持需要多器官、多基因的精细调控。虽然肝脏在铁代谢中具有关键作用,但肝细胞铁外排通路及肝细胞铁外排与巨噬细胞铁再循环间的复杂调控网络尚不清晰。 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张竹珍等在王福俤的指导下,把小鼠肝脏(储存铁的器官)、巨噬细胞(回收铁元素的重要角色)上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5-10

  • 视黄醇类物质转运蛋白结合机制差异研究获进展

    在进化过程中,相似的蛋白结构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结合相同的配体。类维生素A转运蛋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他们结合相似的配体(视黄醇,视黄酸),配体的结合机制却差别很大:在同一个家族和细胞位置的蛋白中配体结合方向相同;不同家族和细胞位置蛋白中配体结合方向相反。 在FABP家族中,CRBPs和CRABPs的配体都是β紫罗酮环指向转脂蛋白疏水桶的内部,而不饱和脂肪酸链指向溶液的方向。而在RBP家族RBP和ERABP蛋白中,配体方向刚好相反。结构比对和序列比对发现,每个蛋白的配体连接位点非常保守。但是不同蛋白间配体结合位置发生了改变,并且和配体连接的氨基酸在不同蛋白中都不保守。 

    来源: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2-05-10

  • 童坦君院士:衰老研究肩负社会责任

    “如果钟表坏了,想自己修理,你一定得事先了解它是怎么运行的,才可能把它修好。如果连钟表基本运行规律都不知道的话,恐怕很难修好。即便是修好了这里,又会在那里出现问题。” 中科院院士童坦君用这样一则形象的比喻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了衰老机制研究的意义。“很多人老了都会得老年病,如果仅从老年病入手来研究老年病,就会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困局。而真正研究老年病,还是应该从衰老机制研究做起,首先要弄清楚人为什么会衰老。” 所谓的衰老又称老化,通常是指生物发育成熟后,机体随年龄的增长而出现机能减退,内环境稳定能力与应激能力下降,结构、组分逐步退行性变等不可逆转的现象。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05-10

  • 北大尚永丰院士最新JBC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RNA processing and modification protein, carbon catabolite repression 4, arrests the cell cycle through a p21-dependent and p53-independent pathway”的文章,阐述了一种新发现碳分解代谢物阻遏CCR4家族成员:Ccr4d的生物功能和作用机制,并指出了这种分子在癌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关成果公布在JBC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大学医学院尚永丰教授,尚永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09

  • Cell Stem Cell两篇中国高校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Cell Stem Cell》杂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两名新成员之一(另外一个杂志是Cell Host & Microbe),这一杂志内容涵盖了从最基本的细胞和发育机制到医疗软件临床应用等整个干细胞生物学研究内容,特别关注胚胎干细胞、组织特异性和癌症干细胞的最新成果。近期来自南京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两个研究小组分别与国外的研究团队合作,在这一期刊上发表了干细胞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第一篇“The PSA /lo Prostate Cancer Cell Population Harbors Self-Renewing Long-Term Tumor-Propag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09

  • 研究发现剧毒植物钩吻免疫抑制活性成分

    钩吻(Gelsemium elegans)又名断肠草,是著名的剧毒植物,每年均有因误食而中毒死亡的悲剧发生。中医根据“以毒攻毒”的理论用其治疗恶性肿瘤,但由于毒性大,在肿瘤治疗中未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多年的药物化学研究也未找到其治疗恶性肿瘤的科学依据。 云南南部许多地区有用钩吻治疗类风湿的传统。研究表明,类风湿为免疫性疾病,是由于体内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活跃所致。现代临床上主要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效果显著。而免疫抑制类药物是目前用于治疗人体器官移植中排异反应的重要药物。没有免疫抑制类药物,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人体器官移植。传统上用于治疗类风湿的钩吻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可否从传统治疗类风湿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2-05-09

  •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沈洪兵:基因辨癌

    ■中国科学报记者 张双虎 前段时间,《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连续在线发表了南京医科大学教授沈洪兵团队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方法,在胃癌和肺癌易感基因研究方面获得的两项成果。这是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863”重大专项课题资助下,我国科学家在癌症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谁易患癌 胃癌和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环境暴露如吸烟、饮酒等行为是这些恶性肿瘤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80%以上的肺癌可以归咎为烟草暴露,但仅有不到20%的吸烟者会发生肺癌。这说明在同等环境暴露下,具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05-09

  • 《泌尿外科》杂志收录北大医院青年学者高难度手术病例

     日前,从国际泌尿外科协会官方期刊、金牌杂志(Gold Journal)《泌尿外科》(Urology)(SCI收录,IF:2.334)编辑部传来消息,以北大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张骞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徐奔硕士为第一作者的两篇论文“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继发于肾素瘤的儿童高血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中央型后肾腺瘤”正式被该刊录用,分别收录在病例报告及临床图片板块。  2011年12月张骞收治了一名不明原因血压升高的患者。患者为一名15岁的高中女生,近期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压升高,服用降压药完全无效,就诊多家医院均束手无策,患者父母万分忧虑。通过全面的检查,张教授在患者腹部CT中发现左肾下极一个实性肿

    来源:北大医院

    时间:2012-05-09

  • 病毒转录态原子模型研究获新进展

    4月6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组和孙飞研究组合作的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a transcribing cypoviru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方法,首次解析了处于转录过程中的双链RNA病毒的近原子分辨率(4.1 Å)三维结构,并构建了该病毒转录态的全氨基酸原子结构模型。这是朱平、孙飞和程凌鹏等人继去年在PNAS上发表“Atomic model of a cypovirus built from cryo-EM structure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mech

    来源: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

    时间:2012-05-09

  • 骨髓增殖性肿瘤研究获新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研究室朱平教授、博士后陈艳与华大基因公司侯勇等合作,在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首次通过对血液肿瘤患者骨髓的单细胞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探索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细胞演化和恶性进展规律,相关论文近日在国际著名杂志《细胞》上在线发表。 朱平介绍,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种临床表现相当隐匿的疾病,主要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分别由于红细胞、血小板或者纤维细胞过度增生造成。大量生长的恶性细胞往往会堵塞小血管,造成脑血管栓塞、心肌梗死等致命疾病。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断手段,临床往往容易误诊为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 该研究课题组创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5-09


页次:1521/2128  共42547篇文章  
分页:[<<][1521][1522][1523][1524][1525][1526][1527][1528][1529][153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