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上海交大****发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crucial role for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mad1 signalling in the DNA damage response”的文章,发现一种与胚胎发育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在DNA损伤应答,以及癌症发生机理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李保界教授,李保界教授曾先后于美国HHMI,癌症研究院等机构进修工作,2001至2006任新加坡国立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院实验室主任,2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18

  • Onconase抗恶性间皮瘤的新机制

    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于4月24日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刘默芳组关于Onconase抑制恶性间皮瘤细胞microRNA(miRNA)表达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工作与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王庆诚教授合作完成。Onconase是从北方豹蛙卵或胚胎中提取的一种核糖核酸酶,是RNase A超家族中最小的成员,目前已被欧盟、澳大利亚和美国FDA批准作为罕见病药物(Orphan drug)用于恶性间皮瘤临床治疗使用。因接触石棉是其主要诱因,恶性间皮瘤也俗称为石棉癌,该恶性肿瘤预后极差,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Onconase特异性地诱导癌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较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2-05-18

  • 研究揭示细菌蛋白抑制植物免疫反应分子机制

    2012年4月15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研究生冯锋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Xanthomonas uridine 5’-monophosphate transferase inhibits plant immune kinases”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野油菜黄单胞菌III型效应蛋白AvrAC攻击植物免疫系统、增强细菌毒性的生化和分子机理。 植物通过细胞表面免疫受体和胞内免疫受体感受来源于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激活天然免疫,抵御病原物的侵染;而病原细菌通过向植物细胞内分泌效应蛋白,干扰后者的细胞活动,增加其感染能力。大部分效应蛋白的生化功能和分子机制并不清楚,研

    来源: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

    时间:2012-05-18

  • 科学家揭示自噬调控重要机制

    4月27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俞立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在线发表了名为《乙酰化在细胞自噬过程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的研究》(Function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cetylation in autophagy regulation)的研究论文,报道了组蛋白乙酰化酶Esa1以及去乙酰化酶Rpd3通过调节自噬发生关键蛋白Atg3的乙酰化水平,从而实现对自噬过程的动态调控。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09级博士生易聪是论文的第一作者,俞立教授为文章通讯作者。细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类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物质降解途径,目前发现自噬参与了蛋白质、脂质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2-05-18

  • 中国农大:基金为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作者:张双虎   作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和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一直是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成为农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科研项目处侯玉峰对《中国科学报》说。  桃李不言下成蹊  近十年来,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21项,面上项目861项。目前每年获批的科学基金项目保持在200项左右。  正是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稳定支持,使中国农业大学基础研究队伍日趋稳定,良好的科学基金文化氛围逐步形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挂靠中科院时,中国农业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05-18

  • Nature:中国大学获得的自由度

    2007年中国南方科技大学(SUSTC)在深圳创办,它的支持者们希望它将成为一个革命性的高等教育模式。它意图摆脱中国教育部的官僚主义,以自己的方式来招收学生及聘用研究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学。在历经五年的努力后,这一开创性的大学在上个月终于获得了教育部认可招收学生。“这是南方科技大学历史上,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南方科技大学将向前推动改革,”校长朱清时(Zhu Qingshi)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17

  • 中国农业大学发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omplex Structures of the Abscisic Acid Receptor PYL3/RCAR13 Reveal a Unique Regulatory Mechanism”的文章,提出了关于脱落酸ABA受体不同于以往研究的分子机制,指出PYLs家族能分出三个不同的种类,其中一种(PYL3为代表)具有不同的调控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Struc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陈忠周教授,陈忠周教授曾利用X-射线方法,解析了jmjd2a结构,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活性中心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Histon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17

  • 厦大Plos ONE解析雷公藤分子作用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厦门大学药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从传统中草药雷公藤分离出活性成分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并在体内外实验中证实其可以调控tRXRα介导的癌细胞存活信号通路。相关研究论文发布在《Plos ONE》杂志上。厦门大学的曾锦章教授和张晓坤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陆娜和刘金星两位硕士研究生是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抗肿瘤活性成分是发展抗肿瘤药物的重要策略之一,雷公藤是我国一种资源比较丰富的传统中草药,其结构多样的有效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免疫抑制和抗肿瘤等作用,是开发治疗药物的一个宝藏,但雷公藤具有很大的毒性,分子靶点和作用机制不清楚,是迄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17

  • 青年科学基金让研究内容不和博士一起“毕业”

        中国科技网讯 36岁的林霄沛身材瘦削,看上去精力充沛。他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同时担任着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他所在的一支平均年龄低于36岁的团队,正在进行关于极端气候对近海环境影响的研究。    “青年科学基金是我科研生涯的‘第一桶金’。”林霄沛说。    博士毕业的第二年,林霄沛申请青年科学基金并获得资助。刚刚走上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是青年科学基金的重点资助对象。由于有了基金的支持,他们中的很多人得以继续深入研究博士期间的课题,而此前的积累,让他们能够更快取得重要创新成果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5-17

  • 中科院Nature methods 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设计出了新型单体光活化荧光蛋白,这类荧光蛋白可应用于高分辨率显微镜中进一步改进活细胞成像。相关论文“Rational design of true monomeric and bright photoactivatable fluorescent proteins”发表在5月13日的《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杂志上。这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徐涛研究员和徐平勇研究员等人继2月份在PNAS发表“A unique series of reversibly switchable fluorescent pro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16

  • 中科院新成果登Cell杂志最受关注文章

    生物通报道:Cell创刊于1976年,现已成为世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陆续发行了十几种姊妹刊,在各自专业领域里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Cell以发表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科研报告为主,许多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都发表在Cell上。本月《Cell》前十名下载论文为:1. Gener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Mice by Oocyte Injection of Androgenetic Haploid Embryonic Stem CellsHui Yang, Linyu Shi, Bang-An Wang, Dan Liang, Cuiqing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16

  • 上海生化与细胞所Cell Res解析抗癌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Onconase downregulates microRNA expression through targeting microRNA precursors”的文章,发现了抗恶性间皮瘤药物Onconase的抗癌新机制,这为完善了Onconase的抗癌作用机理,为Onconase的更加合理、有效、安全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版上。文章通讯作者是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刘默芳研究员,第一作者是乔萌和祖立东,参与研究的还包括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16

  • 江苏大学团队定义新病毒科 已获国际委员会批准

     中国科技网讯 日前,以江苏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姚勤和陈克平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批准创建了一个新的病毒科——二分DNA病毒科,并定义他们研究的家蚕二分浓核病毒为新创建科的代表种。这标志着江苏大学在二分DNA病毒的研究方面已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目前国际上共有94个病毒科。此次为家蚕二分浓核病毒这样一个单独病毒设立新的病毒科科目,显示了家蚕二分浓核病毒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理论研究价值。    家蚕二分浓核病毒是家蚕罹患浓核症的主要病因,此前一直作为细小病毒样病毒进行研究。然而和细小病毒不同,它的基因组是两个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5-16

  • 云南发现第五种金丝猴 暂定名“怒江金丝猴”

     日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发布消息,经确认,生存在我国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灵长类新物种为世界第五种金丝猴,并暂定名“怒江金丝猴”。怒江金丝猴的发现,恰与第四种金丝猴——越南金丝猴的发现相距100年。  金丝猴家族百年之后添新丁固然令人惊喜,但金丝猴的生存现状更应引起关注:怒江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据推测仅余300只,已极度濒危,生活在我国境内的川、滇、黔金丝猴的总数也不过2万余只。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近日发布消息称,科研人员通过DNA检测、比对和分析,首次在分子水平上肯定了怒江金丝猴作为世界第五种金丝猴在我国的存在。在此之前,世界上公认的金丝猴有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05-16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期刊《欧洲生化学会联合会快报》发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孙兵研究组关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ORF3基因编码离子通道蛋白和调节病毒产生量的最新研究成果。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属于冠状病毒,能够引起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猪流行性腹泻。该病以猪的腹泻、呕吐、脱水以及引发哺乳仔猪高致死率为主要特征,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危害。 研究表明,不同PEDV毒株的ORF3区域存在着各种突变,提示该基因与病毒的毒力有关,但ORF3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尚不明确。孙兵研究组在SARS冠状病毒3a离子通道蛋白研究的基础上,与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台湾阳明大学等单位合作,进一步研究了PED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5-16

  • 中国基因组测序成果登Nature子刊

    生物通报道: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enome sequence of 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provides insights into grass evolution and biofuel potential”的文章,最新完成了一种植物:谷子(foxtail millet,学名Setaria italica)的全基因组测序,谷是目前种植第二广泛的粟类物种,这项研究为提高谷类粮食遗传性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相关成果公布在5月13日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目前这一论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15

  • 北大生科院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chromatin remodeling complex NuRD establishes the poised state of rRNA genes characterized by bivalent histone modifications and altered nucleosome positions”的文章,发现了不同于以往所知核糖体基因启动子的一类新启动子,这种启动子介于转录活跃和转录抑制中间状态。这一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陶伟教授,以及德国国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15

  • 陈新文研究组J Virol解析乙肝病毒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德国埃森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at positions 122 and 145 of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HBsAg) determine the antigenici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HBsAg and influence in vivo HBsAg clearance”的文章,与此前NEJM临床结果相互印证,获得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变异研究新进展。相关成果公布病毒学核心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15

  • 基因组所人类基因组突变研究获进展

    基因突变会导致人类疾病的产生,因此研究遗传变异的产生过程和那些能够引起疾病的突变对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以及人类健康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于军研究员带领其研究团队,在有关人类基因组中以转录为中心的突变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杂志上发表。该研究组崔鹏博士等人通过对人类10种不同组织的高通量RNA测序数据和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人类基因组的转录突变过程,对人类基因突变的基本法则提出了新的见解。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基因组中基因突变率与它们的表达水平成正相关。这说明突

    来源:中国科学院基因组所

    时间:2012-05-15

  • 秦岭发现有益生微生物新菌株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德荣团队和杨凌绿都生物科技公司联合项目组,从采集到的数十万份秦岭原始森林土壤微生物资源中,筛选出了一株新的有益生微生物菌株。该菌株经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为皮尔瑞俄类芽孢杆菌,在国内属首次报道。   据安德荣介绍,项目组通过对皮尔瑞俄类芽孢杆菌的培养条件、菌落形态特征、常规生理生化特征、抑菌活性及抑菌谱等开展进一步研究,确定所筛选到的菌株为皮尔瑞俄类芽孢杆菌秦岭亚种。   该菌株是一种高好氧细菌,具有生长快、营养简单、对人畜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可产生耐热抗逆芽孢等特点。初步研究发现,其对多种植物、动物病原真菌及细菌具有优异的抑菌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05-15


页次:1520/2128  共42547篇文章  
分页:[<<][1511][1512][1513][1514][1515][1516][1517][1518][1519][152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