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度吴瑞奖学金获奖名单揭晓
2013年度吴瑞奖学金获奖人员名单揭晓。李莹等10名来自中国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等10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优秀博士研究生获此殊荣。 吴瑞纪念基金会将于2013年10月20日—21日在复旦大学(中国上海)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届时将举行第四届“吴瑞纪念研讨会”,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发育生物学与疾病”。 被誉为华人生物学在读博士最高奖项的吴瑞奖学金设立于2009年,旨在鼓励博士研究生努力将自己塑造成未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同时也纪念吴瑞教授在培养中国新一代生物学家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吴瑞奖学金迄今已颁发逾六十人次。 吴瑞纪念研讨会发起于2010年,宗旨是促进
-
朱健康小组成功打造植物基因组“剪刀”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课题组通过模仿和改造微生物中的一种抵御外源侵染的防护机制,成功开发出能对植物基因组进行精确定点修饰的技术,从而使高效植物分子改良性状成为可能。这一适用于植物的CRISPR-Cas技术就像一把剪刀,可以对基因组中任意感兴趣的位置进行编辑,它的成功开发将革命性地改变植物科学和农业生物技术。8月20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研究》。 据论文第一作者、博士张波涛介绍,CRISPR-Cas系统是继锌指核酸酶(ZFNs)和TALEN核酸酶之后另一个可精确定点编辑基因组DNA的新技术。该系统利用短RNA序列引导Cas核酸酶在基因组上特定的位置进行切割形成双链断裂,随后
-
专业实验室精心养蚊子 已繁殖到349代
养蚊子是为研究哪种灭蚊药对抗蚊子最快捷、有效蚊子吃喝、环境都讲究。工作人员仔细观察药效。 有这样一间实验室,专门饲养蚊子,已经繁殖到349代。 饲养这些蚊子非常讲究,不仅对室内的温度、湿度有要求,就连“饲养员”也不能使用化妆品,因为怕味道影响蚊子繁殖。 如此精心饲养蚊子的目的是什么呢?进行药物实验,研究哪种灭蚊药对抗蚊子最快捷、有效。 实验室饲养的是淡色库蚊,是沈阳较常见的品种 8月19日,记者走进沈阳市疾控中心自然疫源性疾病防制科的“蚊子实验室”,桌上摆放了7个装满水的搪瓷盆,里面密密麻麻地浮着不同时期的蚊子。 自然疫源性疾病防制科
-
第四军医大学Cancer Res解析抑癌miRNA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四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miR-218通过靶向多梳基因家族(polycomb group genes,PcG)成员Bmi1,抑制了神经胶质细胞侵袭、迁移、增殖及癌症干细胞样细胞自我更新。这一研究论文发表在8月15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第四军医大学的张永生(Yongsheng Zhang)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上海交通大学的金卫林(Weilin Jin)副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神经胶质瘤(Malignant gliomas)是一种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它们的特点是具有高侵袭、迁移和增
-
丹参中活性物质合成成功
如果说,在未来,中药材生产既不需要大面积的土地,也不需要人工栽培,科学家只要在实验室内通过微生物合成的方式就能获得有效中药成分,你会相信吗?近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的指导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亚的直接帮助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研究员黄璐琦成功合成丹参中的活性物质,为实现这一设想点亮了一道曙光。 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丹参是传统中药,已有数千年药用历史。丹参酮是丹参中主要脂溶性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感染、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通过研究,黄璐琦所在的课题组,前期构建了高产丹参酮合成前体次丹参酮二烯的酵母工
-
极端气温可显著增中风死亡风险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课题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极端气温(寒潮或热浪)可显著增加我国居民死于中风的风险,为居民尤其是易感人群有针对性地预防与气候相关的脑血管健康危害提供了依据。8月14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神经病学》。 该杂志同期刊发美国耶鲁大学教授Michelle Bell的述评。该述评认为,此研究显示温度改变可显著影响中风的死亡风险,这对于中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并为人们理解气候变化的健康危害和增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阚海东介绍,中风已成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其死亡率和发病率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入揭开这一奥秘,
-
曹雪涛院士Hepatology揭示癌症免疫抑制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的CD14+CTLA-4+调节性树突状细胞通过在肝癌中以CTLA-4依赖性方式生成IL-10和IDO,抑制T细胞反应从而促进了肿瘤免疫逃逸。研究结果于8月1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第二军医大学的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周伟平(Weiping Zho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曹雪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方面获得
-
青海蒙古族人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
由青海大学医学院和美国犹他州大学的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经过4年科研探索,成功绘制出了世界首部青海蒙古族人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并研究发现青海蒙古族人具有高原适应的特殊遗传基因。 这一成果由国际权威科学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PLoS Genetics)正式发布,专家认为,它对防治高原病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人是一个中亚族群,全世界约有2000多万,主要分布于蒙古国、中国的内蒙古、青海等八省市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在公元1636-1639年,蒙古人的一支迁移到青藏高原并逐渐适应了这里高海拔低氧的环境。对蒙古人的基因组进行完整的测序和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其进化、与其他民族融合的过
-
中科院Nature子刊基因组编辑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采用体细胞表达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s),在线虫中实现了条件性靶向基因组编辑。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8月18日的《自然生物学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欧光朔(Guangshuo Ou)研究员和李薇(Wei Li)博士为这一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欧光朔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发展活体荧光时序成像技术并结合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以线虫为模型研究细胞骨架和信号转导蛋白如何调控神经系统
-
中国计量学院:miRNA调控水稻镉胁迫应答
重金属污染是全球性日益严重的一个环境问题。镉(Cd)是一种非必需微量元素,是公认为最有毒的重金属。镉已被证明能干扰植物吸收,运输,利用必需的养分和水分降低光合作用,改变酶的活性,并导致各种症状,如植物的萎黄,萎蔫,以及根的褐变。最近,microRNA(miRNAs)已被报道是多种生理过程的重要调控因子,包括植物发育,信号转导和非生物胁迫的适应。例如,miR395和miR399分别受硫酸盐和磷酸盐饥饿诱导,而miR398在拟南芥中应答铜(Cu)和铁(Fe)胁迫时表达下调。最近的研究也指出了miRNA在植物对重金属胁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水稻,不仅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一个实用的研究模型。在本
-
全基因组测序解密慢性高原病
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华大基因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安第斯高地人慢性高原病全基因组测序及相关研究,在《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发表。研究为探索高原适应性的遗传机制提供了基础理论,也为慢性高山病的机理研究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全球约有1.4亿人世居高原。对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不适,通常会产生各种高原疾病,尤其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人,通常会发生慢性高原病,表现为红细胞增多,并出现一系列头痛、乏力、嗜睡等症状。研究人员对20个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安第斯人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其中包括10个慢性高原病患者和10个正常人。研究人员发现其基因组中,有11个区域存在明显的单体型频率差异并发生选择性清除,暗示着这些区域受
-
浙大曹雪涛院士Nature子刊免疫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巨噬细胞中LRRFIP2通过促进Flightless-I介导的caspase-1机制,对NLRP3炎症小体(inflammasome)激活起负调控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8月14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现任职浙江大学医学院和第二军医大学的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曹雪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I
-
中国学者最新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自然博物馆,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arliest Evolution of Multituberculate Mammals Revealed by a New Jurassic Fossil”的文章,解密了一种已经灭绝了的,与现代啮齿类动物很相像的哺乳动物:多瘤齿兽(multituberculates)的进化历程,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国地质科学院袁崇喜(Chong-Xi Yuan,音译),通讯作者是知名华裔科学家罗哲西教授,罗哲西教授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为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其研究组之前曾发表多篇顶级杂志文
-
复旦大学雷群英教授Cell子刊癌症研究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ATP-柠檬酸裂解酶(ATP-Citrate Lyase,ACLY)乙酰化促进了脂类生物合成及肿瘤生长。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8月8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雷群英(Qun-Ying Lei)教授。其2006年加入复旦大学,目前研究方向为Hippo-TAZ信号通路,肿瘤代谢,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调控机制及其生理病理效应等。发表SCI论文20余篇。代谢信号通路显著重编程是癌细胞最重要及常见的特征之一。由于癌细胞增殖速度快,对于能量和大分子的需求增高。为了
-
NIBS最新《PNAS》解析人基因组中唯一的NAIP基因
2013年8月12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博士实验室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杂志发表题为“Human NAIP and mouse NAIP1 recognize bacterial type III secretion needle protein for inflammasome activation”的文章。该文章报道了人基因组中唯一的NAIP基因,以及其在小鼠中的同源基因NAIP1可以识别革兰氏阴性致病菌三型分泌系统的针状蛋白进而激活炎症小体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炎症小体(inflamma
来源: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时间:2013-08-15
-
Nature颠覆传统认知,解答免疫学谜团
生物通报道 来自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的科学家们现在不仅解开了SHP-1基因突变导致多种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谜团,还发现了一种药物可以在小鼠模型中预防某一炎症性皮肤病。研究人员还发现:不同形式的白细胞介素-1(IL-1)通过不同的线路促进了炎症。这一发现颠覆了当前普遍认为IL-1α和IL-1β通过相同的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的观点。这一研究发表在近期的《自然》(Nature)杂志上。“这些研究结果非常令人感到兴奋,因为我们证实阻断单个分子IL-1α,可保护100%的小鼠防止形成与人类疾病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种炎症性疾病。这些结果为通向临床提供了一块跳板,”论文的通讯作者、St. Ju
-
Diabetes:代谢疾病病从口的新机制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张秀琴研究组在糖尿病研究权威杂志《Diabetes》在线发表关于饮食刺激引起的肠道形态和功能变化与肥胖的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张秀琴研究员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博士生毛嘉明和胡晓敏为共同第一作者。肥胖及由其引起的多种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性的科学和社会问题。肥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现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食品种类极其丰富,营养物质摄取过多而导致,是现代‘病从口入’的典型范例。适当的饮食控制会减少肥胖的发生,而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面对美味佳肴,想要做到长期坚持饮食控制是非常艰难的。肠道粘膜上皮是营养物质吸收的门户和场所,肠道粘膜上皮干细
-
赵立平教授Nature子刊:节食与长寿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科学家们证实了,节食长寿小鼠与这些小鼠肠内的微生物类型存在关联。这一发表在近期《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揭示了通过低热量饮食在我们的肠道中建立适当的微生物类型而促进长寿的一项新机制。法国卡昂大学食品毒理学教授Jean-Paul Vernoux(未参与该研究)说:“这项研究强调了肠道微生物和特异性饮食对于健康的调节效应。”节食已知可以延长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生物的寿命,但目前仍不清楚这一效应的分子机制。近期的研究开始勾勒出肠道表面无害的微生物在调节宿主代谢和免疫中所起的作用。基于这些研究发现,上海交通大学的
-
上海交大Hepatology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RNA干扰筛查肿瘤-睾丸(cancer/testis,CT)基因,确定了DUSP21是人类肝癌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相关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接受并在线发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韩泽广(Ze-Guang Han)教授和邓庆(Qing Deng)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韩泽广教授是教育部的****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是研究方向为肿瘤(肝癌)分子遗传学。在Nature、Nature Genetics等国际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癌/睾丸抗
-
抗ED新药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记者黄辛)近日,记者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沈敬山课题组和蒋华良课题组联合研究开发的1.1类新药TPN729及其片剂,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获准进入Ⅰ期临床试验。该药有望成为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适应症的创新药物。 TPN729为高选择性5型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可用于勃起功能障碍(ED)和肺动脉高压(PAH)的治疗,此次获批的是其ED适应症。 “和万艾可的使用机理基本上是一样的。”沈敬山介绍说,新药TPN729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药效明确、毒性低、药代动力学性质优良等特点。特别是在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