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东北林业大学10年努力揭示红景天药用成分调控规律

    东北林业大学科研人员历经10年努力,终于在药用植物高山红景天的研究中取得突破。他们在揭示红景天中红景天苷环境调控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以提高红景天苷产量为目标的高山红景天栽培模式目前已在野外试验基地栽种并取得成功。 高山红景天,也称红景天、库页红景天,是景天科红景天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吉林省长白山及黑龙江省张广才岭东南部的部分高山之顶,为典型的高山植物。此药用植物有扶正固本、滋补强壮的功效,能显著增强人体抗疲劳、抗缺氧、抗衰老及抗辐射能力,是军事医学、航天医学、高山医学及运动医学中极具应用价值的环境适应药物。野生的高山红景天分布范围窄,而且随着人们的大量采用致使储量逐年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7-11-30

  • 中科院研究发现引发争论

      这不过是两个普通的齿骨,一段左侧下牙床,一个内侧门齿,由于年代久远,泛出淡淡的琥珀色泽。在1985年10月13日被发现前,它们深埋在8米之下的钙质黏土中,地点是重庆市巫山县宇镇龙坪村的一个小山坡。  两块看似不起眼的齿骨,近日成为科学界和舆论关注的焦点。半个月前,不少媒体以“重庆发现我国最早古人类化石”为题进行了报道:发掘者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两个齿骨经过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陈铁梅的测定,有204万年的历史。“由此将我国人类起源的时间往前推进了100万年!”报道称:黄万波的发现“改写了科学界对人类演化史的认识”。  此前,关于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理论,不仅有考古学上的大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07-11-30

  • 大连化物所微流控芯片研究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秦建华研究员、林炳承研究员领导的微流控芯片研究组在国际刊物Lab  on  a  Chip连续发表3篇论文,显示了该研究组在微流控芯片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其中,叶囡楠等撰写的论文“Cell-based  High  Content  Screening  using  Microfluidic  Device”被选为封面文章。这项工作以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为模型,构建了一种基于细胞水平的高通量和高

    来源: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时间:2007-11-30

  • 贾继增教授等:果树转基因研究获进展

    生物通综合:来自科技日报的消息,日前在辽宁兴城召开的全国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果树上应用学术研讨会上,23位农业科学家就分子生物学在果树上应用,发表了最新研究结果。    农业科研人员已把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在果树上并取得新进展。果树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树种已覆盖果树绝大部分树种,还对果树的一些重要基因进行分离、克隆,为果树转基因育种打下良好基础。推动了果树分子生物学研究向高深领域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贾继增的“分子标记在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上的应用”,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作物资源核心种质技术理论和方法及利用核心种质资源进行种质创新和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南京农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7-11-29

  • 中科大徐铜文教授一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

    生物通综合: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消息,由中国科技大学徐铜文教授课题组与合作单位完成的“双极膜电渗析法生产葡萄糖酸研究”项目科技成果在江西南昌通过专家鉴定。     葡萄糖酸是重要的医药、食品生产原料。传统的葡萄糖酸生产工艺是离子交换法,即采用H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中的可交换基团H+置换葡萄糖酸钠中的Na+。这种方法缺点在于交换饱和的离子交换树脂必须进行再生才能使用,不仅耗费大量的酸,而且产生大量的盐污染。尤其是为了除糖需要增加真空浓缩和二次结晶等工艺,耗煤耗电且产生大量的三废污染。如何实现工艺简化、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不仅关系到葡萄糖酸系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7-11-29

  • 2007青年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生物通报道:在本月初召开的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青年学术大会上,公布出了该领域2007年青年优秀论文评选结果。获得一等奖的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蔡军发表在《Hepatology》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论文题目为“Directe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into functional hepatic cell”。 以下列出获得前三等奖的作者: 一等奖   蔡军  论文题目:Directe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7-11-28

  • 中国科学家细胞凋亡新研究登上《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生物通综合: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IGF-1R)通过翻译调控p53-Mdm2负反馈通路参与p53介导的凋亡。之前的研究发现IGF-1R信号通路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肿瘤发生,这项工作揭示了IGF-1R在凋亡调控中的新功能,提示IGF-1R在肿瘤发生中可能有更为复杂的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生物学》(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来自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吴家睿研究员,其课题组从事涉及到细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7-11-28

  • 山大张举仁教授:基因芯片研究玉米基因表达

    生物通报道:玉米是全球第一大作物、我国第二大作物,而干旱是影响其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张举仁教授的课题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了开花期玉米顶叶干旱胁迫下基因的表达。 开花期是玉米需水临界期,对干旱胁迫反应最敏感,此时逢干旱会使产量下降幅度最大。张教授的课题组以开花期玉米为材料,分别对其进行短期和长期的干旱胁迫,采用全基因组芯片研究了顶叶中基因的表达情况。 分析的结果表明,有197个基因在短期胁迫下差异表达(53%上调),而在长期胁迫下,则有1009个基因差异表达(32%上调)。分离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中约有一半的基因功能未知,其他基因按功能则可分为:代谢相关;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7-11-28

  •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

    首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统计  日前,科技部公布了首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主要从2006年SCI收录的我国大陆第一作者论文中选取。  对论文学术影响的文献计量指标的选取主要考虑发表论文的期刊水平;论文的创新性;文献类型;是否为热点论文;论文的合作强度;论文的参考文献数;论文的完整性等几个方面。同时也照顾了学科面,对我国的优势学科,国际合作优势,研究热点的论文进行倾斜。 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7-11-28

  • 用分子设计培育水稻新品种

    米饭的香味更加浓郁如同水果,铁、锌含量更高,不必再补充其他营养品,一切都可以通过对水稻基因进行分子设计实现。日前,笔者从“作物分子设计与创新”专题研讨会上获悉,目前我国正在搭建庞大生物信息基础平台,确保优质基因“一击必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表示,以水稻为例,口感软而糯的粳稻更受青睐,人们也希望米饭香味更加浓郁或者具有“果味”等特殊香味。   而且米饭中如果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更高,直接可以通过吃饭来补充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减少贫血症发生。除了口感之外,研究控制单位产量的增产基因是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些都可以通过对水稻的基因进行分子设计来培育新的品种。   目前常规育种主要问题是高

    来源:农民日报

    时间:2007-11-28

  • 我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

    2007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披露,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国传染病报告及时率为93.24%,审核及时率为98.65%,较2006年分别提高了9.69%和1.98%。同时,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据悉,全国目前验收合格的艾滋病筛查实验室6066个,确证实验室165个,CD4检测实验室有163个,病毒载量检测实验室94个;近80%的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备了艾滋病毒抗体初筛能力。全国初步建立了HIV耐药基因序列库,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艾滋病检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到2007年

    来源:卫生部

    时间:2007-11-28

  • 厦门大学李祺福教授细胞凋亡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细胞凋亡,也叫做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新陈代谢的自然过程,而该过程的异常往往会导致癌症肿瘤的发生。细胞凋亡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的李祺福教授的研究组在细胞凋亡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他们研究了姜黄素诱导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过程中核基质蛋白的表达变化。该研究组其他人员包括郑燕彬、杨海波、石松林和宋建晔。 姜黄素( curcumin)是从中药姜黄中提取的酚类化合物,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80年代以来已陆续发现姜黄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凝和降血脂作用,并发现姜黄素还具有显著的防癌,即诱导癌细胞凋亡。 李教授的研究组在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7-11-27

  • 首都师范大学生科院发表最新文章

    生物通综合: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对中国北方中生代著名的热河生物群中的昆虫化石研究中,发现并纠正了热河生物群(Jehol Biota)沿用了100多年的典型代表分子三尾类蜉蝣Ephemeropsis trisetalis的分类错误,该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国际重要动物学权威刊物《动物分类学》(Zootaxa,1629期)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生命科学学院的任东教授,第一作者为2006级博士研究生黄建东。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430100)的资助。热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中生代晚期分布在东亚地区尤其是我国辽西、冀北地区的一个非常繁荣的陆相化石群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7-11-27

  • 陈誉华教授:AD病理机制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与年龄相关的认知障碍性疾病。AD病理机制仍不清楚,但大量的基因和生化证据表明β-淀粉样蛋白(Aβ)的聚集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自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发育生物学教研室的陈誉华教授所带领的研究组在阿尔茨海默症研究方面取得了新发现。他们的研究揭示出了Aβ沉积上调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CCR5的表达机制和意义。 研究发现,AD病人脑内T淋巴细胞增多,但循化中的T淋巴细胞穿过血脑屏障的机制并不清楚。 该研究组的前期工作发现,T淋巴细胞高表达MIP-1α,MIP-1α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表面的CCR5相互作用,调节AD病人的T淋巴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7-11-27

  • 科学家在西藏发现200多种盘菌

    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的专家们经过对藏东南林芝地区、藏东昌都地区和藏南日喀则、亚东等地主要林区盘菌标本的采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西藏有200余种盘菌,系统地位确定的种隶属于4目17科62属。   盘菌是子囊菌中一大群具有子囊盘的丝状菌物的总称,也是子囊菌中结构相对复杂、演化程度最高的菌群,其子囊果的形状一般为盘状或杯状。此类菌物目前全球已知有550余属4000种左右,中国已知170余属800种左右。   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副教授徐阿生说,在资源价值方面,多数盘菌体现的是生态价值。在西藏,目前人们对盘菌的利用仅仅局限于羊肚菌属中的几个种,其中最常见的是羊肚菌和黑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7-11-27

  •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俞君英迈进科学殿堂的起点

    北大校友俞君英在世界上首次以非克隆技术培养出人体干细胞,这个消息几个小时内就传遍了北京大学的各个角落。在她本科学习的学院——北大生命科学学院,老师和同学们更是按捺不住地激动和自豪,他们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网络把母校师生的问候和祝贺,送到大洋彼岸。  由此,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作为俞君英迈进科学殿堂的起点,再次引起媒体的注意。  深厚的历史传统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来源于三部分:1923年成立的燕京大学生物系、1925年成立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26年成立的清华大学生物系。它们于1952年合并成立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师和培养的学生中先后有26人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07-11-27

  • 973项目“人工纳米生物机器的组配及其功能研究”在山东师范大学启动

         近日,“人工纳米生物机器构筑与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973项目启动工作会议在山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等项目组成员单位的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人工纳米生物机器构筑与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项目的实施将实现以半导体为主的、多样化的具有生物分子相容性和生物选择性的人工纳米结构的制备、修饰与组装;建立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时间:2007-11-27

  • 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毛囊干细胞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告: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杨力教授和第三军医大学细胞生物教研室杨恬组成的联合研究组在毛囊干细胞的纯化、诱导分化研究上取得了新成果。 毛囊干细胞是成体干细胞的,存在于毛囊上部的隆突区,在动物毛发脱落和再生的循环中能反复生成毛发组织细胞。此前,美国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利用从老鼠皮下毛囊中获取的成体干细胞首次成功克隆出小鼠。一成果可望提高动物克隆的成功率。研究人员指出,毛囊干细胞容易获取,自我更新能力强,并能分化成多种类型的体细胞,利用其进行动物克隆,成功率可望提高至5%以上。 杨力教授的研究组利用免疫磁珠法对大鼠CD34+毛囊干细胞进行了纯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7-11-26

  • 张亚平院士最新研究结果登上《Genome Biology》

    生物通综合:来自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对东亚野猪和家猪的线粒体群体基因组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所有东亚家猪来源于单一世系D,且东亚家猪的驯化主要发生在湄公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刊物《基因组生物学》上。家养动物起源研究不仅具有其自身的意义,而且对于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十分重要。虽然有证据显示家猪在全世界多个地方独立起源,但家猪在东亚的具体起源地点和扩散路径并不是很清楚。群体基因组学是目前解决群体遗传结构、多样性和系统地理分化的最佳手段,但昂贵的测序费用使得群体基因组学仍然只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吴桂生、张亚平及其合作者通过分析家猪和野猪线粒体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7-11-26

  • 中国科大2006年度科技论文继续保持高校前列

        日前,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了2006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国科技大学继续保持全国高校前列。    2006年度,中国科大共发表SCI论文1558篇,居全国高校第6位;EI论文1264篇,居全国高校第7位;ISTP论文357篇;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国内论文1750篇,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3.94%、20.6%、12.6%、13.34%。    中国科大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2333篇,被引用次数6844次,分别居全国高校第4位和第3位,同比2005年度提高了13.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时间:2007-11-26


页次:1271/1640  共32800篇文章  
分页:[<<][1271][1272][1273][1274][1275][1276][1277][1278][1279][12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