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做PLOS ONE的独立审稿人
马欣然 一直很眼馋传说中的各位牛人从博士阶段就接受各种审稿邀请,感觉上似乎化学学科比生物行业发文章更快,审稿机会也更多,比如马臻老师审着审着就到了审不过来的程度。这周终于盼到自己第一次做独立审稿人,也算尝了尝鲜。 过程是这样的,虽然我主要的方向是肥胖,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基础研究,但经过五年的写文章投稿修稿,已经蛮有经验的了,高年级的时候协助指导了做甲亢临床方向的师弟师妹的实验设计并修改了文章,报道新发现了个甲亢marker,并阐述了其在甲亢中的功能,最终发表在临床内分泌专业内最好的JCEM上。这次有PLOS ONE的投稿也是做这个marker的
-
PNAS:新型医用胶带 撕除时不再疼痛
中国科技网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医用胶带能很好地将医疗设备黏着在皮肤上,但也经常会在揭下胶带时,造成皮肤组织撕裂等相关损伤。为此,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快速释放的医用胶带,它的黏附力很强,但却不会在撕除时引发疼痛,并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新生儿等患者群体的皮肤损伤。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在线版上。 此次的研究由布莱根妇女医院生物医学工程科室的杰弗里·卡尔普博士等人领导,同时得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朗格博士的帮助。他们基于对儿科医生的全国调查设计出了符合新生儿等群体需要的三层医用胶带,其能在兼
-
甲状腺肿瘤没那么可怕 90%以上是良性可以治愈
近日网传不少关于碘盐的说法,其中“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是吃加碘盐造成的”这一传言成为很多人热议的话题。 为此,卫生部有关负责人和医学专家日前表示,其实吃碘盐和甲状腺癌无关,所谓的“甲状腺癌增多是因为吃碘盐造成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确实在上升,主要的原因首先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脂肪高热量、肥胖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多,使包括甲状腺癌在内的多数肿瘤发病率都在上升。 通过食盐加碘来补充人体碘含量在欧洲已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从未发生过造成人群碘中毒、碘过量或是其他损害健康的情况。我国相
-
科学家绘制出首张全球9993种鸟类完整族谱图
科学家已绘制出一张包含有地球上每一种鸟类的族谱图,这张华丽的信息图表揭示了鸟类自恐龙世纪以来的进化历程。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周的《自然》杂志上。 这张图显示了鸟类生活的地点和时间,为研究地球物种多样化提供了便利。其中最大的亮点是,鸟类在过去5000万年间的分化速度越来越快。目前已知有9993个鸟类物种。 该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其与之前流行的生物多样性观点背道而驰。参与研究的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阿恩·穆尔斯表示,像大黄蜂或金枪鱼等新的独特种群首先进化出来,如果条件合适,其很快就会辐射产生大量的物种。这些物种填补所有
-
科学家探究干细胞癌变之谜
干细胞可以分化成不同类型的体细胞,是生物体中的“永生之种”。但是,其一旦变成肿瘤干细胞,则由“天使”变成了“魔鬼”,使癌症久治不愈。 最近,科学家找到了干细胞癌变的重要机制,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基础。 一提到癌症,映入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个词便是“不治之症”。癌细胞让人胆寒的顽固性来自哪里?更多来源于其内部的肿瘤干细胞。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病毒和细胞生物学教授王英杰和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沈炳辉带领的联合课题组发现,当两种关键蛋白质“失控”发生越位碰撞后,会将一个正常的干细胞变成肿瘤干细胞。 该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顶尖杂志《细胞》子刊《分子细胞》
-
袁隆平等3院士:学术腐败是中华崛起的大敌
“学术腐败是中华崛起的大敌”。10月26日下午,2012年湖南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首场报告会在国防科技大学举行。袁隆平、金展鹏和于起峰等3位院士登台演讲,结合亲身经历宣扬科研诚信,呼吁加强科学道德建设。院士们的精彩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宣讲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主席黄伯云主持。来自长沙11家高校院所的研究生和导师共1500余人聆听了院士们的报告。80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率先登台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发展杂交水稻,保障粮食安全》。袁院士的报告获得了现场热烈持久的掌声。接着,被誉为“中国的霍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展鹏,被人推
-
Cell聚焦中国免疫学之干细胞与免疫
生物通报道:Cell推出了新一期《聚焦中国》,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免疫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本期《聚焦中国》作为Cell旗下《Immunity》的特殊增刊,展示了华人科学家在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特异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的新成果。并专门介绍了中国免疫学会、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免疫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国内领先免疫学研究机构与团体。聚焦中国:干细胞与免疫大多数科学家在想到干细胞研究时,并不会第一时间联系起免疫学。不过对于干细胞研究者们来说,了解干细胞的免疫功能
-
表观基因组学研究指南(一)
生物通报道:今年九月,对于基因组研究者们来说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月份,因为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院(NHGRI)资助的ENCODE项目在Nature,Genome Biology,Genome Research等杂志上公布了三十多份论文,还有在Science,Cell,以及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上的一些功能性介绍论文。这一项目的研究人员对147细胞系进行了将近1,650次实验,分子转录,转录因子结合,染色体拓扑结构,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等多方面内容(十年努力,六篇Nature论文:讲述垃圾DNA的故事)。包含这些种种功能元件的就是表观遗传学,近年来科
-
PNAS:21年努力,基因治疗消除癌症副作用
生物通报道 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口腔与颅面研究所(NIDCR)的研究人员在人类唾液腺中开展了首次安全性(I期)基因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帮助慢性口干的癌症幸存者。相关论文发布在本周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研究结果还揭示转移基因Aquaporin-1具有极大的潜力帮助头颈部癌症患者对抗慢性口干。Aquaporin-1编码的一种蛋白天然形成了细胞膜上的孔状通道,在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进入口腔之时帮助液体移动。这些初步结果为在唾液腺中开展更多的基因治疗研究扫清了道路。尽管有时遭到忽视,唾液腺是基因治疗的一个理想靶点。它们易进入,一旦导入基因,没有明显
-
你的哮喘可能归咎于你的祖母
生物通报道 如果你的祖母抽烟,那么你很有可能得哮喘?不抽烟的人表示,躺着也中枪。然而,根据《BMC Medicine》上最近发表的一篇研究成果,这很有可能是真的。这项研究将怀孕的大鼠暴露在尼古丁中,发现不但它们的后代会患哮喘,其后代的后代,即使未暴露在尼古丁中,也会患上哮喘。之前的研究证实,围产期的尼古丁暴露会改变胎儿肺部发育所必需的信号通路,从而影响肺的生长和分化,导致后代易患儿童哮喘;而过氧化物媒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能抑制这种影响。然而,这种哮喘风险是否仅限于尼古丁暴露的后代本身;是否会传递给下一代?目前尚不清楚。于是,洛杉矶生物医学研究所的Virender Rehan及
-
Science:免疫助力细胞重编程
生物通报道:事实告诉我们,急则生变,当受到威胁的时候,就会出现灵活转机。这一原则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科学家们在重编程体细胞的实验中会想到病毒,来自美国的这个研究小组报告称,细胞对于病毒的防御性反应也许能令其更容易表达那些平时关闭的基因——包括那些开启炎症,或者在干细胞状态时活跃的基因,这一发现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细胞重编程,也可以被用于研发更高效,更安全的重编程细胞方法。虽然体细胞重编程技术荣获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但是实际上这一过程中的具体细节,至今还是一个迷。这项最先由山中伸弥于2006年报道的研究技术,最初是利用四个关键因子,通过逆转录病毒的感染将其送入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上去实现的
-
Cell子刊:“舞蹈病”治疗现曙光
生物通报道 来自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力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设计出一种化合物,能够在小鼠中抑制亨廷顿氏舞蹈病的症状,从而为治疗这一破坏性疾病带来了新希望。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1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该化合物是一种靶向细胞“发电厂”——线粒体的合成抗氧化剂。线粒体氧化损伤与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和亨廷顿氏舞蹈病在内的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科学家们将这一称作XJB-5-131的合成抗氧化剂给予了携带引发亨廷顿氏舞蹈病遗传突变的小鼠。该化合物改善了线粒体的功能,提高了神经元存活。在其他的益处中,它还抑制了体重丧失,终止了运动能力下降。简言之,亨廷顿病小鼠的外
-
Cell子刊:细胞再生的关键基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杜克大学的科学家们确定了与损伤神经细胞再生相关的一个基因。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助理教授Melissa Rolls领导的这一研究小组发现一个单基因的突变可以完全关闭轴突切断或损伤后自我再生的过程。轴突是神经细胞负责向其他细胞传送信号的部分。“我们希望这一发现将为与人类脊髓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新研究打开大门,”Rolls说。这一研究在线发表在11月1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Rolls解释说理论上轴突可在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存活。为了能够存活,神经细胞需要具备复原能力,如果发生损伤或磨损和撕裂,一些可通过生长新轴突
-
两篇《柳叶刀》子刊文章聚焦阿尔茨海默氏症
生物通报道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群阿尔茨海默氏症罕见遗传形式患者最早的疾病征兆,两篇论文发表在《柳叶刀神经病学》(Lancet Neurology)杂志上。研究结果提出了关于科学家们对疾病进程机制及病因了解的重要问题,有可能最终促成改进的早期检测及更好的预防治疗临床试验。来自美国Banner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所的Eric Reiman博士、波士顿大学和安蒂奥基亚大学的Yakeel Quiroz博士以及安蒂奥基亚大学的Francisco Lopera共同领导了这一研究。研究人员来自哥伦比亚一组大约5000名相关人员中的年轻成人进行了检测。大约30%的人具有presenilin 1 (PS
-
诺贝尔奖背后的失落者
在诺贝尔科学奖评选的历史上,争议和缺憾始终伴随其中。今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克隆技术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然而获奖者中为何没有“克隆羊多利之父”?要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似乎也只能靠推测。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英国科学家约翰·戈登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获奖理由是:他们“发现成熟、特化的细胞可以被重新编程,变成身体的所有组织”。如果把这句由专业术语组成的颁奖词“翻译”成通俗的说法,听起来似乎会简单很多:他们发现了生命可以通过克隆而逆转。 然而,相关的技术历经几代科学家的探索,戈登和山中伸弥只不过是这一主题研究的两位代表性人物。提到克隆,人们不免会想起克隆羊
-
印度新任科技部长:转基因作物科学性尚不明确
对于印度目前最热的议题之一 ——转基因(GM)作物,印度新任科技部长S.贾伊帕尔·雷迪似乎持怀疑态度。日前在媒体会议上回应《科学》杂志的提问时,雷迪表示“转基因作物的科学性尚不明确”。 雷迪从英语专业毕业,是一位以雄辩著称的职业政治家。上周一雷迪成为总理曼莫汉·辛格领导内阁下的科技部长。在任职期间,雷迪将斡旋于目前对转基因作物的各种争论中。前段时间,总理的由32名成员组成的科技顾问委员会曾在一份报告中表示了他们对基因工程和生物科技的大胆支持。然而在10月17日,印度最高法院的专家团则建议应将转基因作物的现场试验延缓10年。 基因工程等研究的支持者称,一旦延缓,会造成该领域研
-
英国科学家研究称地球生命28亿年后消亡
英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地球上最后的生物将在28亿年后消亡,它们会被膨胀成红色巨大星球的太阳烧焦,而在此之前约10亿年,地球上唯一活着的东西只有单细胞生物。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11月1日称,按照太阳变化对地球的影响,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计算出地球生命的阶段时间表。随着太阳年龄的增大,地球将变得越来越炎热,复杂的生命——植物、哺乳动物(包括人类)、鱼以及无脊椎动物都将逐渐消失。海洋蒸发,板块构造慢慢陷入停顿,只有微生物能幸免于难,它们将统治地球10亿年,但最终它们也会走向灭绝。 英国学者尤安·莫纳汉认为,行星上的生命具有周期性,从简单到复杂,也许还会再次退回简单,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激励
-
美国男孩先天无脑存活3年 被医生称为“奇迹”
中新网11月2日电据外电报道,美国男孩尼古拉斯·柯克出生时便没有大脑,他于当地时间2日逝世,走完了3年的不平凡生命路。医生说,“他是个奇迹宝宝”。据报道,柯克患有罕见的“先天无脑畸形症”。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类婴儿会在出世后不久便死去,但柯克却“意外的”活了3年。并且,他在世时也从来不插导管或其他医疗仪器。对此,医生表示,他是个生命的奇迹。由于柯克先天无脑,他不会思考、不能说话或吃东西,不能走路,而且还有癫痫。但柯克的祖母说,“他教会我们什么是一家人,什么是坚强、怎样去爱,是他教会了我们一切……”。家人在当地时间2日12点40分平静地送走了这个“奇迹宝宝”,他们说,“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据官
-
注视眼睛是人类天性
新华网伦敦11月4日电(记者黄堃)人们在交流时总爱看着对方的眼睛,但这是否与眼睛处于人脸部较突出位置有关?一名14岁加拿大中学生提议的研究否定了这种假设。试验显示,就算是面对一些眼睛长在其他位置的形象,人们还是会更多地注视眼睛。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生物学通信》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让一些志愿者观看了各种图片,其中不但包括人的形象,还有游戏中怪物的形象,它们有的和人一样眼睛长在头部,有的则根本没有头,眼睛长在其他位置,比如身体两侧粗大的手臂上。对志愿者目光进行的追踪显示,他们第一眼通常都会朝图片中间看,如果面对的是人像或与人相似的形象,目光会很快往上找到位于头部的眼睛;而如
-
中国院士怎被抬上“神坛”
中国工程院近日出台《院士增选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对候选人申报材料弄虚作假、侵占他人科技成果、助选拉票等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譬如,“候选人所在单位或部门为本单位、本部门候选人当选院士进行说情、打招呼、送礼等活动”,被认定为干扰增选工作的行为。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增选,就像武侠小说描写的武林大会,为争江湖地位,群雄逐鹿,都使出看家本领,明枪暗箭,争个你死我活。“准院士包二奶”、“国企高管角逐院士”、“烟草院士”、“候选院士被揭抄袭”等等丑闻不一而足,而“公关”、“拉票”等更是不绝于耳。中科院前院长徐匡迪也承认,近年来院士增选工作受到的干扰有所增加,存在候选人或候选人所在单位“助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