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新的基因发现是生产低成本纤维素乙醇潜力的关键

       研究指出,新的基因发现是生产低成本纤维素乙醇潜力的关键,美国能源部橡树岭(Oak  Ridge)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于2010年5月29日宣布,正在改善用于转化纤维素生物质成为乙醇的微生物菌株性能,包括最近的改进可望提高转化过程效率。          生物燃料研究和工业人员已发现了改进的突变微生物,首次采用这些菌株提高了过程效率,并有潜力可用于生产更具成本效益的生物燃料。          目前,一些

    来源:国际能源网

    时间:2010-06-02

  • 专家疾呼:中国野生动物灭绝之快令人忧心

      今年5月初,联合国环境署提出报告:《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8年前定下的目标——“2010年大幅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没有达成。被评估的5万个物种中,如今三分之一以上面临灭绝。  如此背景下,今天在北京召开的科博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上专家们再一次大声疾呼。在中国,野生动物的绝种之快,尤其令人忧心。  迈克·巴尔策,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虎保护项目领导人,在论坛上告诉听众:老虎如今的分布地,只有其原先栖息地7%的大小;10个亚种中已经灭绝了3个。在中国,已经长期观察不到野生华南虎;东北虎只零星分布在跟俄罗斯接壤的乌苏里地区。  “每天世界上都有一只老虎被猎杀。”巴尔策说。在中国,东北虎也一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0-05-28

  • 中美组建可持续航空生物燃料联合研究实验室

    美国波音公司与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5月25日宣布将组建一个联合实验室,以加快微藻生物燃料的研究,并促进航空业可持续生物燃料的产业化进程。 该实验室命名为“可持续航空生物燃料联合研究实验室”,将由波音与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所共同出资和管理。 中美双方坚信,合作能更高效、更及时地为生物燃料原料以及新加工技术的研发提供支持。 专家介绍,藻类及其它可再生资源生产的可持续生物燃料不与粮食作物竞争土地或水资源。可持续生物燃料能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可减轻航空业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是目前中国国内专门从事可再生能源与绿色材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0-05-28

  • 美评出2009年十大新物种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5月22日报道,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物种研究中心和一个国际分类学者委员会从世界各地的物种中选出十种,构成了2009年十大新发现物种排行榜。    十大入选物种如下:    1.吸血鬼鱼:这种鲤科小鱼是在缅甸克钦邦的小溪中发现的。其雄性个体长有尖牙,攻击时下颚张开,可与身体形成45至60度角。    2.迷幻躄鱼:这种奇异的物种除了凫蓝色的眼睛外,通体布满橙白条相间的漩涡状条纹,该物种是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    3.金丝圆网蜘蛛:这种蜘蛛是1879年以来首次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5-28

  • 研究发现,仙人掌能够以廉价的方式净水

    墨西哥城]科学家弄清了一种常见的可以食用的仙人掌如何净水的原因,这为它在发展中国家的使用铺平了道路。胭脂仙人掌原产于美国,而且在非洲大陆、墨西哥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广泛种植。这组科学家说,它如今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的一种可持续和可负担得起的净水方法。科学家已经知道胭脂仙人掌能够净水,但是他们对于这种机制的理解仍然不够充分。他们在被污染的水中测试了两种粘液——仙人掌分泌的胶状物质。仙人掌通过让沉淀物和细菌聚集成小的絮状物从而在15分钟内去除了98%的细菌,这些絮状物可以很容易地过滤掉。这组科学家说,这些发现为使用多少仙人掌用于净水的指南铺平了道路。现在已经有了用辣木种子净水的指南,这是另一种

    来源:科学与发展网络

    时间:2010-05-12

  • 联合国报告称本世纪三分之一物种将面临灭绝

    树蛙的生存正受到威胁据英国《泰晤士报》5月9日报道,联合国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称,由于人口增长和随之而来的消费需求增加,世界上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度正在加快,21世纪末将有三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灭绝危险。 报告中称,面临灭绝威胁的物种范围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生态系统,树蛙、珊瑚礁以及河豚等物种受到的威胁最大。这份报告首次将物种灭绝率与经济增长之间联系起来。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专家艾哈迈德·道格拉夫说:“如果我们继续以现在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生活,地球将出现问题。如果到2050年地球上的人口达到90亿,并且以现在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生存,人类可能需要5个地球。那时,人类将遭受灾难,因为许多受到威

    来源:国际在线

    时间:2010-05-12

  • 南开大学研究发现花朵能修复被石油污染土壤

    中国大学生发现紫茉莉、凤仙花、矮牵牛适合生长在高达1%石油污染的土壤上,并对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该研究成果有望在修复被石油污染的土壤、沉积物、地表水以及地下水方面发挥作用。 由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学生张志能、蔡章、李科男、王芃、吴达平组成的“中低浓度石油污染土壤原位植物修复的基础研究”项目组,在周启星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以胜利油田为研究基地,重点筛选、研究适合其原位修复的土生植物、花卉植物及其相关工艺参数。 项目组成员张志能告诉记者,他们把这项研究称为“绿色的力量”。该项目最初的设想是筛选出适合胜利油田土壤修复的植物。但研究发现,当地植物以草类、蕨类为主,生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0-05-10

  • 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物种消失速度丝毫未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下属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日前公布研究报告说,各国领导人虽然承诺在2010年之前减缓物种消失速度,但目前物种消亡速度仍与以往一样快。          这份依据40多个国际监测系统数据汇总编纂而成的报告说,自2002年以来,物种每年消亡的速度并未得到改善。自1970年以来,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已减少31%,活珊瑚减少38%,各种红树科植物和海草减少19%。          2002年在南非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5-05

  • 国际名校联手解析生物能源-绿藻的遗传图谱

     德州农工大学、肯塔基大学和东京大学的研究者正共同致力于能生产生物能源-烃油的绿藻的研究。虽然这一概念已不新颖,该研究团队正在尝试了解Botryococcus  braunii的基因序列及家族进化史。Botryococcus  braunii是一种能生产足够生物能源以满足当前运输能源需求的绿藻。   “缺乏对这一物种的分子机制的理解,将不可能有效改良该物种的众多性状,如产油量、更高的生长速率或促进其光合作用。”德州农工大学的Timothy  Devarenne说。科学家对这种绿藻产生兴趣的原因是其较高的产油量和油的类型。许多产油量高的绿藻生产的是类似菜油的油,而B

    来源: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周报

    时间:2010-04-27

  • 现存唯一稀有侏儒狐猴群被发现

    近日,世界上现存唯一的辛氏侏儒狐猴群(Sibree's dwarf lemur)被发现,这类狐猴只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东部。 这接近一千只的狐猴是由来自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副研究员米歇尔·埃文(Mitchell Irwin)和来自德国哥廷根灵长目动物中心、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Antananarivo)、美国马萨诸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同事们一起发现的。 早在1896年,在马达加斯加就发现了这类狐猴,但是这种夜间活动的小侏儒狐猴在整个二十世纪都没有被研究过。后来,它们唯一的热带雨林栖息地被破坏,以至于科学家们无法得知这个种群是否已

    来源:环球科学

    时间:2010-04-20

  • 《科学》就环境问题专访吕永龙研究员

    环境问题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问题之一,《科学》(Science)杂志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特别报道。3月12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吕永龙研究员接受《科学》杂志的专访,双方就目前热点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采访的相关内容已经在《科学》杂志(Science, 327(5972):1440-1441(2010))刊出,题为“China Amasses War Chest to Confront its Environmental Nightmares”。 作为环境管理方面的专家,吕永龙研究员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协调发展,而且我国已经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并对其发展前景持乐

    来源: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时间:2010-03-30

  • 《科学》:南半球首次发现霸王龙化石

    英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25日说,他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一块霸王龙耻骨化石,这是首次有证据显示霸王龙也曾经生活在南半球大陆上。 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这块化石非常特别,确信无疑属于霸王龙。它长约30厘米,出土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恐龙湾,形状类似一根两端膨胀的杆,其中一端扁平,另一端呈靴状。 这块化石所属的物种已被暂时命名为NMV P186069。研究人员推测,其主人体形介于2.7米至3.05米之间,重约79公斤,而普通霸王龙体长可达12米,重量可达4吨。尽管个头差别很大,但两者均头部巨大,前肢退化,后肢发达。 “这是一项令人激动的发现,因为霸王龙化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3-30

  • 停止排污 救救“圣海”

    一位在美国的大学任职的俄罗斯裔进化生物学家最近起草了一份请愿书,呼吁俄罗斯政府终止一座造纸厂向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倾倒废物的行为。根据请愿书作者、埃姆斯市艾奥瓦州立大学的Dennis Lavrov的描述,由于相对隔绝,多样的生态系统,以及充分研究的化石记录,作为全球最大、最深同时也是最古老的淡水湖,贝加尔湖已然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进化学研究实验室。Lavrov说:“它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湖泊。”Lavrov的请愿书是对俄罗斯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最近推翻2001年的一项禁令——将允许在贝加尔湖中倾倒有毒的工业废料——所做出的响应。Lavrov表示,这一做法无疑为造纸厂和纸浆厂重新向贝加尔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0-03-29

  • 《自然》:全球变暖使土壤释放出更多二氧化碳

    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随着全球变暖造成地表温度不断上升,从土壤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碳量也在增加,一些专家担心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分析了数百份相关研究,整理出过去50年来土壤释放二氧化碳的数据和趋势。结果显示,随着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从土壤中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也不断增长,在2008年达到约980亿吨,远远超过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研究还显示,从1989年到2008年间,全球土壤释放二氧化碳量增加了0.1%。 领导这项研究的本·邦德-兰贝蒂说,全球土壤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增长速度不大,但由于其基数庞大,仅仅增长很小的比例就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3-26

  • 日本专家解释去年冬季北半球气候反常原因

        新华网东京3月16日电(记者蓝建中)去年冬天,寒潮不断袭击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并带来大量降雪,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却暖于往年。日本气象厅专家日前就此解释说,气候异常的原因在于大规模的“北极震荡”现象。     日本气象厅在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说,所谓“北极震荡”,是指北半球气压变动的一种形式,若北极上空气压比往年高,中纬度上空的气压低,北极附近的寒流就容易南下,反之寒流就难以南下。     日本气象厅指出,去年12月上旬开始,共发生2次“北极震荡”。北极圈与中纬度地区的气压差是1979年以来最大的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3-18

  • 地球疑进入强震活跃期 专家称科学尚无法解释

    去年年末至1月以来,全球多地接连发生强震,前有海地7.3级地震,后有智利8.8级地震,台湾高雄又在上周五发生6.7级地震。地震频繁发生,加之对“2012世界末日”预言的联想,引起人们广泛讨论。 北京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雷军在接受采访说回应说:“最近几年8.5级以上强震确实比较密集,显示了比较强烈的地球内部运动,但是不是说地震已经进入了一个强震频发期,或者说公众希望了解是否紧接着还会发生一系列如此巨大的地震,实事求是地说地球科学理论和观测到目前为止尚未能给出明确的结论。” 预测:强震也有百年周期?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研究员孙世鋐近日在多个场合指出目前地球已进入强震高发

    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2010-03-10

  • 反对焚烧垃圾递《公民建议书》

    国企高工向全国人大环资委表达垃圾处理意见,对垃圾处理方式争议概念和观念进行辨析昨日上午11时30分,北京市民、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高级工程师乐家林等人从海淀区以快递方式,向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呈递了一份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公民建议书》。在反对垃圾焚烧的南北各个社区论坛,乐家林的网名“北京市发丙”有关相当的知名度,其网上公开与“主烧派”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辨论的文章点击量过万。 从41个方面比较焚烧与填埋利弊在这份《公民建议书》联署的有北京林业大学生物中心教授、博士生民师幼菊等4人。这份近两万字的建议书,对垃圾处理方式争议中的一些概念和观念进行了辨析,并针对焚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10-03-03

  • 我国将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记者从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获悉,我国将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请研究处理有关审议意见的函和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措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国务院办公厅转报来的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印发给了常委会组成人员。  就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有关发展低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的问题,发展改革委的报告表示,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相关规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0-03-02

  • 研究称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可提早一年预报

    日本和法国合作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约一年前,印度洋表层水温会出现变化。研究人员因此认为,如果利用人造卫星监测印度洋表层水温和其上空云团的变化,提早一年就可预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所谓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秘鲁等国家外海所处的太平洋赤道海域表层水温上升带来的全球异常气象。每当厄尔尼诺现象严重时,全球一些地区将暴雨成灾、洪水泛滥,而另外一些地区则久旱无雨、农业歉收。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与东京大学、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合作,对太平洋和印度洋表层水温500年来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发现,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十多个月前,印度洋东侧表层水温将有所上升,而印度洋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2-24

  • 中国的土壤因为化肥而变酸

    据2月12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中国的农业耕种自1980年代初以来大大加强了,该国因此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生产国,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种植者增加了对化肥的使用。 新的发现曝露了在中国使用含氮化肥的一个严重的缺点:它使得土壤的酸度显著增加,而这又会在长时间后降低它们的支持生命的能力。 在自然界的酸性土壤占了世界上没有冰覆盖的土壤的约30%,它们常常与生物多元性和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关。 高度使用含氮化肥会促使土壤酸化。据J.H. Guo及其同僚披露:在中国,含氮化肥的使用率,特别是对谷类作物和诸如在温室系统中生长的蔬菜类经济作物来说,其含氮化肥的使用率与北美和欧洲相比都显得相当高。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0-02-24


页次:48/85  共1693篇文章  
分页:[<<][41][42][43][44][45][46][47][48][49][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