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人造叶子可生产肥料

    20世纪后半期,大量使用化肥是农业繁华的一个原因,被称为“绿色革命”,这为避免全球粮食危机作出了努力。但现在人口继续膨胀,喂养全世界的挑战又开始了。为了帮助推动下一场农业革命,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仿生”叶子,利用细菌、阳光、水和空气在作物生长的土壤里制造肥料。美国化学学会(ACS)是世界最大的科学社团,今年年会呈现了超过14000个广泛的科学主题。仿生叶子研究小组将其成果在第253届ACS全国会议与博览会上展示出来。“当拥有了大型的基础设备、集中的系统过程,你很容易就能制造和提供化肥。”哈佛大学Daniel Nocera博士说,“但如果我现在要求你立刻到印度某个小村子里,用脏水来做这件事呢?—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7-05-08

  • “蛟龙”号在印度洋新发现27处黑暗生态系统

    新华社三亚4月6日电(记者刘诗平)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全体科考队员的“向阳红09”船5日傍晚抵达三亚凤凰岛码头,宣告历时59天的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务顺利结束。此航段期间,“蛟龙”号11次深潜西北印度洋,成功发现27处海底“黑烟囱”、多金属硫化物丘与黑暗生态系统。首次载人深潜西北印度洋 27处海底“黑烟囱”与黑暗生态系统成功发现“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热液区实施载人下潜科学考察,在国际上也是头一回。”本航段首席科学家韩喜球说,本航段在这一海域卧蚕1号、卧蚕2号、天休与大糦4个热液区首次实施载人深潜调查,成功发现27处海底“黑烟囱”和多金属硫化物丘与黑暗生态系统。“黑烟囱”为热液喷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7-04-10

  • 利用高分辨率Q Exactive Focus定量分析小麦和饲料中的真菌毒素

    引言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饲料里生长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和动物都具有极大的健康隐患。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5% 的农产品受到真菌毒素污染。为了保证食品和饲料的安全,全世界多个国家通过法规或标准严格规定粮食中主要真菌毒素的限量。但传统的检测方法存在耗时长,通量低,定性能力差等问题。本文采用高分辨台式质谱仪 Q Exactive Focus 建立了粮食提取物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方法具有媲美高端三重四极杆的灵敏度,同时可以对复杂基质中的痕量物质准确地定性分析,充分保障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方法液相色谱方法UHPLC:Thermo Scientific Ultimate

    来源:Thermo

    时间:2017-04-06

  • 研究:降水变化可能影响生物的自然选择

    新华社旧金山3月5日电(记者马丹)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降水变化可能在动植物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自然选择是解释生物为适应环境而进化、生存的机制。气候变化的后果之一是全球降水模式出现异常,一些地方降水次数减少但降水量暴增,一些地方干旱成为常态。报告作者之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教授斯蒂芬妮·卡尔森说,他们的研究证明,自然选择的变化通常与共同的气候条件相关联,尤其是降水因素。虽然此前有大量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影响生态和物种进化,但科学家对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自然选择这一关键的进化机制还不清楚。卡尔森指出,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化有可能改变全球范围内生物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7-03-09

  • 一批极度濒危物种正脱离“生命危险”

    科技日报北京2月26日电 (记者马爱平)“目前,国内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发案数量转为下降趋势,其中2016年查获的象牙走私数量比之前的高峰年份下降80%。”26日,全国2017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系列宣传活动在北京动物园启动,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在活动中透露。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野外保护体系,实施濒危物种拯救繁育及放归自然、监管繁育利用活动,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一系列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大熊猫、朱鹮、扬子鳄、藏羚羊、苏铁等一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7-02-28

  • 2.5亿年前生命大灭绝或因“深海毒气”

    (记者杨保国)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末生命灭绝事件是地球史上最惨重的灭绝事件,造成了海洋中超过80%生物物种的消亡。中国科大教授沈延安课题组研究认为,这是当时深海中富含的剧毒气体硫化氢与浅海富氧海水发生“震荡性混合”导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近日发表了该研究。之前关于这次生命大灭绝的研究大多围绕浅海开展,它们只占当时全球海洋的10%-15%,因此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地球科学上称为“泛古洋”——水深几千米、覆盖了当时地球表面积约70%的深海海洋环境缺乏足够认识。这是由于绝大部分深海沉积物因后期俯冲作用很少被保存,仅存的只分布在加拿大、日本和新西兰。沈延安课题组详细采集了保存在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7-02-16

  • 大多数灵长类物种未来25至50年或消失

    这个世界的大多数灵长类动物正处于深度困扰中。目前,中国仅剩下20到30只海南长臂猿,现在爪哇懒猴也濒临灭绝。即便是马达加斯加标志性的节尾狐猴也仅剩下2000只左右。它们可能是即将从地球上消失的下一批灵长类动物。但整体而言,前景甚至更加荒凉,根据预测,全球60%的灵长类动物可能会在未来25年到50年消失。这是对全球已知504种非人灵长类动物生存前景最大规模调查所得到的悲观结论,它们中85%是在2000年之后发现的。“这篇论文是对各个层面各种因素的综合,它们正在导致这些物种减少或灭绝。”该报告共同第一作者、国际保育组织的Anthony Rylands说。最大的灭绝前兆是开发森林用于农业,当地农民和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7-01-25

  • 研究发现南极海域已被塑料微粒污染

    新华社东京9月28日电(记者华义)日本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南极海域已被塑料微粒污染,部分地区污染水平与北太平洋地区相当,这反映了全球海洋塑料污染的严重性。塑料垃圾占海洋漂流垃圾的约70%,在风吹日晒下塑料垃圾逐渐碎片化,而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垃圾就被称为塑料微粒。塑料微粒易吸附有害物质、易被海洋生物摄入,从而危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此前已有对太平洋、大西洋、北极海域以及世界各地的沿岸海域和边缘海域的相关研究;日本九州大学和东京海洋大学研究人员合作,首次对南极海域进行有关塑料微粒污染的调查研究。研究小组今年年初在南极海域的5个调查点采集到44个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其中38个都是在距离南极大陆很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6-11-04

  • 世界自然基金会:野生动物数量40年减少近六成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7日发布报告称,受人类活动影响,全球野生动物数量40多年里减少了近六成。WWF引用伦敦动物学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数”指出,在1970年至2012年期间,野生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数量减少了58%。生活在湖泊、河流和湿地中的野生动物数量减少最多。“野生动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我们的时代消失,”WWF全球总干事马克·兰博蒂尼说。报告指出,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到2020年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将减少67%。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包括栖息地减少、野生动物交易、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等。“这不仅仅关系我们所喜欢的物种,生物多样性是丛林、河流和海洋正常发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6-10-31

  • 26.8%被调查儿童暴露在室内空气污染中

    京华时报讯(记者贾婷)为了解我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特点,提高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科学性,环保部于“十二五”期间首次组织全国性、大规模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继2014年发布成人(18岁及以上)研究成果后,昨天,环保部再次向社会发布了儿童(0~17岁)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成果。调查结果显示,在本次调查的儿童中,26.8%暴露于固体燃料做饭或取暖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12.7%饮用未经基础卫生设施集中处理的地下水、地表水或窖水,13.6%主要活动场所周边一公里范围内有石油、石化、炼焦等环境健康高风险企业,14.6%主要活动场所周边50米范围内有交通干道。本次研究从我国30个省(区、市)55个县/区、1

    来源:京华时报

    时间:2016-10-08

  • 《自然—通讯》:增加造林树种有益动物多样性

    一项研究提出,更普遍地种植不同种类的树木能提高中国退耕还林计划的生物多样性收益。目前,许多地区都在使用单一树种造林,比如桉树、竹子和柳杉,但缺少树木多样性无法提升鸟类多样性。中国退耕还林计划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造林计划,截至2013年共占地近2800万公顷。这一项目补贴农户在坡地上的耕地或灌丛改种树、草,以生产木材或其他可收获的植物。美 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华方圆及同事发现,中国各地的退耕还林林地往往只种植一种树木,种植两到五种树木的更少一些,只在极少情况下选择原先的天然林树 种。在调查四川省的退耕还林林地后,研究者发现相比于耕地,单一种植林地的鸟类多样性更低,而混合林则能提高鸟类多样性。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6-09-09

  • 最新版《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发布

    日前,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6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对外发布。这份报告显示,虽然依然受威胁,但中国政府的有效保护使得大熊猫和藏羚羊濒危级别降低。而全球仅存六种大型类人猿中的四种都已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距离灭绝仅一步之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领导制定的一份衡量全球物种生存和受威胁状况的清单,将物种的濒危级别根据濒危程度划分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和无危等7级。其中“极危”、“濒危”和“易危”又统称为“受威胁”。今天更新的IUCN红色名录收录的82954个物种中,有23928个正遭受灭绝的威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6-09-07

  • 生态超载:环境不能承受之重

    8月8日,地球迎来了今年的“生态超载日”。这一日期的到来意味着,人类已经在这一天之前将地球全年可产生的自然资源耗尽,而且,人类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超过了森林和海洋的吸收能力,渔业和树木砍伐的强度也使大自然无法及时恢复。有环境专家就此警告称,地球的“生态超载日”来得越来越早。在2000年时,“地球生态超载日”是在9月下旬,而今年已经提前到8月8日。不过,提出这一概念的全球生态足迹网络组织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去几年中,地球“生态超载日”在日历上的爬升速度有所放缓。概念提出“生态超载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合作伙伴,国际民间组织“全球足迹网络”发起。WWF中国生态足迹项目经理陈波平曾经在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6-09-01

  • 近六成陆地物种多样性遭严重破坏

    中新网7月16日电 据外媒报道,最新《科学》期刊上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地球陆地上58%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完整指数已低于安全值。 该份报告指出,受此冲击最大的是美国、阿根廷、南非与中亚的草原地区,这些地区的动物与植物数量皆因人类活动而减少。报告指出,陆地表面约58%地区的物种“完整性”已经降至安全界限以下;这主要是农业用地、道路与城市发展持续扩充所致。全球大约71%的人口居住在这些陆地上。研究人员在18659个地点进行了238万次记录,共录得39123个生物物种。他们以此数据界定,相较于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所谓“安全”地方的在地物种数量必须至少达到90%水平。报告主要作者为伦敦大学学院学者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6-07-26

  • 最新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发布 甲鱼上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近日发布最新版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新增了甲鱼。日本共同社5日报道,作出这一调整,是考虑到野生甲鱼在亚洲等国的生存状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在日本、中国等地,野生甲鱼被捕获用于食用或人工养殖,个体数量持续减少;不过,就人工养殖甲鱼而言,数量仍然较多。在最新调整中,甲鱼被列入濒危物种三个级别中的最轻一档“易危”,即“灭绝几率大增种类”,这并不意味着限制转让或捕获,但将引起重视。报道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此次对大约8.3万个物种的濒危风险进行了重新评估,其中约2.4万列入濒危物种。(杨舒怡 新华社微特稿)(原标题:最新版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发布 甲鱼上榜)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6-07-08

  •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三审 随意放生造成损害将担法律责任

    资料图。珲春保护区管理局郎建民供图中新社北京6月27日电 (记者 梁晓辉 马海燕)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27日第三次提请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增加了规范和管理野生动物放生行为的规定。此次草案三审稿增加规定:一是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需要,组织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放归野外环境工作。二是任何单位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三审稿还增加了对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检疫的规定: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6-06-28

  • 人类进化导致微生物灭绝

    人类正在驱动灭绝的不只是大象和老虎。人们还在大规模地消灭那些小很多的生物体。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类世带来的微生物灭绝可能是一些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目前出现的抗菌素耐药性危机的“幕后黑手”。 这一惨淡信息来自对人类历史如何影响地球微生物,尤其是那些生活在人类体内的微生物进行的深度分析。“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正随着文明的进步而衰退。”来自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Michael Gillings在日前于波士顿举行的美国微生物学会年会上表示。 Gillings介绍说,包括农业、饮食、卫生设施、对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在内的文化实践,要对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群肠道内微生物多样性的降低负责。他提出,这种多样性的丧失开始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6-06-27

  • 人造污染物富集最深海沟

    其浓度甚至超过沿海及河口地区 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的短脚双眼钩虾中发现了高水平的人造污染物。图片来源:Daiju Azuma 有毒化学物质正在栖息于地球最深海沟中的海洋生物体内积聚,这是对这些区域中有机污染物的首次测量得出的结论。英国阿伯丁大学深海研究人员Alan Jamieson表示:“我们通常都会认为深海海沟是遥远且原始的,那里没有人类的痕迹。”然而Jamieson和他的同事发现,人造有机污染物以很高的水平存在于他们在两个深海海沟中采集的一种与虾类似的甲壳纲动物——端足目动物体内。Jamieson在6月8日于中国上海召开的一次深海探测会议上报告了这一研究结果。美国檀香山市夏威夷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6-06-24

  • 新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发布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版)近日由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向社会发布,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新版名录修订坚持问题导向,遵循连续性、实用性、动态性等原则,不仅调整了危险废物名录,还增加了《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自2008年修订实施以来,对加强我国危险废物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但随着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的深入,及“两高”《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实施,2008年版《名录》已不能满足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的需要,亟待修订完善。本次修订将危险废物调整为46大类别479种(其中362种来自原名录,新增117种)。将原名录中HW0

    来源:环保部网站

    时间:2016-06-22

  • 鱼类捕捞量下降加重微量营养素缺乏

    近日,《自然》杂志发表评论称,海洋鱼类捕捞量的下降可能会在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营养不良问题,美国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Christopher Golden团队组合了两个数据集,计算出接下来几十年的鱼类捕捞下降可能意味着最高有10%的人口可能会遭遇微量营养素和脂肪酸的缺乏,赤道附近的发展中国家所受影响尤为严重。鱼类是微量营养素的重要来源,而鱼类的种群数量正在减少。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可能会增加新生儿和产妇的死亡风险,以及生长迟缓、儿童死亡率升高、认知障碍和免疫功能弱化的风险。该研究组研究了锌、铁和维生素A、维生素B12和DHA Omega-3脂肪酸的营养素供应数据,他们把这些数据和每个沿海国家的渔场信息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6-06-21


页次:25/85  共1693篇文章  
分页:[<<][21][22][23][24][25][26][27][28][29][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