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人机协同管理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图 两阶段人机协同实验设计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2272003)等资助下,北京大学张颖婕副教授与海外合作者在人机协同管理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1+1>2?信息、人类与机器(1+1>2? Information, Humans, and Machines)”为题,于2024年5月在《信息系统研究》(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287/isre.2023.0305。 随着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工作流程的快速兴起,人类与AI算法等先进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0-19
-
我国学者在基于AI识别肿瘤新抗原方面取得进展
图 PISTE用于TCR-抗原- HLA结合预测和个性化新抗原筛选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425104、81825020)等资助下,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李洪林教授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张凯教授团队、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捷研究员团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胡晓勇主任医师团队等多个团队合作,在基于人工智能(AI)识别肿瘤新抗原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一种用于预测TCR-抗原-HLA结合的Sliding-Transformer神经构架(Sliding-attention transformer neural architecture for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0-19
-
我国学者在衰老药物干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二甲双胍逆转灵长类多维衰老时钟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921006、92168201、9214930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与曲静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研究员团队,在衰老药物干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二甲双胍减缓雄性猴衰老时钟(Metformin decelerates aging clock in male monkeys)”为题,于2024年9月12日在《细胞》(Cell)杂志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08.021。 衰老是涉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0-19
-
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开展西藏种质资源调查采集
为加强我国种质资源调查薄弱地区的补充采集工作,近日,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联合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西藏种子库在札达县开展种质资源调查与采集工作。考察队重点对扎达县边境河谷区开展调查采集工作,共采集到包括西藏白皮松Pinus gerardiana、新扎达黄芪Astragalus zadaensis、扎达唐松草Thalictrum zhadaense、椒叶梣Fraxinus xanthoxyloides、白背忍冬Lonicera hypoleuca等狭域分布种种子50余份,并采集了对应的凭证标本、DNA叶片材料采集数据和照片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18
-
珠江医院杨剑课题组在微创肝切除手术导航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珠江医院杨剑课题组联合国内多家医院及研究机构,在微创肝切除手术导航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题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Anatomy Recognition in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Multicenter Study”的学术论文在国际顶级外科学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上发表,这是人工智能(AI)技术辅助微创肝切除术中关键解剖结构自动识别多中心研究的国际首次报道。珠江医院肝胆一科主治医师陶海粟、研究生黎柏宏和曾小军为本文的第一作者,珠江医院杨剑、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钱
-
武汉大学王琰课题组发现低温重塑机体脂质代谢新通路
(通讯员 杨雪) 近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琰课题组在国际期刊“Life Metabolism”上发表题为“Chronic cold exposure reprograms feeding-regulated LPL activity in white adipose tissues through hepatic ANGPTL3 and ANGPTL8”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长期低温在诱导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过程中会逆转进食对其组织LPL的活性调节,并进一步揭示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以及肝脏分泌因子ANGPTL3与ANGPTL8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对理解寒冷等环境因素重塑机体能量代谢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8
-
我院张济明、周志俊课题组报道代谢扰动在孕期全氟与多氟烷基化合物和子代儿童10岁龄肥胖关系中的作用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济明、周志俊团队在环境领域著名国际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发表了题为Prenatal exposure to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and sex-specific associations with offspring adiposity at 10 years of age: Metabolic perturbation plays a role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代谢扰动在孕期全氟与多氟烷基化合物暴露和子代儿童10岁龄肥胖关系中的作用。(全文链接:doi.org/10.1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4-10-18
-
郭雪峰课题组与合作者在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上发表功能分子器件研制的系...
分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单分子科学与技术在解决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许多关键科学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雪峰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单分子科学的研究,并与合作者开发了碳基单分子器件的平台,发展了单分子电子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方向。他们通过微纳加工工艺制备了边缘羧基修饰的碳基纳米间隙点电极,并与末端为氨基的分子反应形成稳定的“石墨烯-分子-石墨烯”异质结,解决了器件稳定性差和制备困难的问题。在此平台上,课题组构建了单分子开关、传感器和场效应晶体管,并在单分子化学反应动力学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有望带来颠覆性的芯片核心技术和精准分子诊断技术。经过近20年
-
“南海近岸鱼类的进化基因组学及其环境适应机制研究”荣获2023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0月17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颁发了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近岸鱼类的进化基因组学及其环境适应机制研究” (完成人:林强,秦耿,张黎,殷建平,张艳红,张辉贤,王信,李刚,张伟,黄良民)荣获广东省自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研究员林强作为获奖代表与会。该项目瞄准国际海洋生物学的科学前沿,针对南海近岸生境退化与生物多样性衰退的困局,聚焦南海近岸重要鱼类的演化与环境适应机制等核心科学问题,建立了海洋进化基因组学和分子生态学为基础的研究思路,在鱼类的环境适应调控机制、重要性状演化机理等方面获得了新见解。成果推动了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4-10-18
-
王关红团队合作发表基于共生微生物和基因驱动技术的蚊媒疾病防控综述
由蚊虫传播的疾病,如登革热和疟疾等,对全球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目前化学防控策略效果仅中等有效,长期使用易造成抗药性。因此,亟需探索新的蚊媒疾病防控新策略,以减少蚊媒疾病的传播风险。基因驱动和共生微生物技术是两种很有潜力的蚊媒疾病防控策略。2024年10月1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关红团队在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上发表题为“Gene Drive and Symbiont Technologies for Control of Mosquito-Borne Diseases ”的综述,系统总结了基于基因驱动和共生菌技术的蚊媒疾病防控策略研究进展,为蚊媒疾病防控提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18
-
魏妥团队合作开发器官和细胞双重特异性mRNA靶向递送技术
mRNA疗法因其研发周期短、生产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起效快等多种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疫苗研发、蛋白替代疗法和基因编辑等领域。脂质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LNP)是目前递送mRNA的最佳载体之一。然而,LNP的靶向递送能力尚存在限制,其在肝脏和肌肉递送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对肝外器官的靶向递送仍面临挑战。此前,我们开发了一种通用的器官选择性递送策略,简称Selective ORgan Targeting (SORT)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2020)。通过在传统的四组分LNP中引入带有不同电荷的SORT脂质分子,可将mRNA特异性地递送至小鼠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18
-
我国学者在近红外发光纳米探针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a)传统镧系敏化剂(i)与过渡金属敏化剂(ii)对于激活剂能量传输的发光机理; (b)铬离子和镱离子摩尔消光系数对比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088101)等资助下,复旦大学张凡团队在近红外发光纳米探针方向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高亮度过渡金属敏化的镧系近红外发光纳米颗粒(High-brightness transition metal-sensitized lanthanide near-infrared luminescent nanoparticles)”为题,于2024年9月13日发表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论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0-18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高效高温工况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进展
图 中间相调控实现高效高温工况稳定无甲胺组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225024)等资助下,南开大学袁明鉴教授课题组联合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教授团队,在高效高稳定无甲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可控制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以“兼具高效热稳定性的甲脒铯组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High-efficiency and thermally stable FACsPbI3 perovskite photovoltaics)”为题,于2024年9月30日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0-18
-
我国学者领衔初步实现日冕磁场的常态化测量
图 在不同日期测得的日冕磁场分布图叠加在日冕极紫外图像上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2425301)资助下,由北京大学田晖教授领导的一个国际合作团队,首次初步实现了日冕磁场的常规测量,揭示了日冕磁场在约8个月时间内的演化规律。研究成果以“观测日冕全局性磁场在8个月内的演化( Observ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un’s global coronal magnetic field over 8 months)”为题于2024年10月4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0-18
-
我国学者在界面光热盐湖提锂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界面光热盐湖提锂的运行机制和器件组成。(A-B)界面光热盐湖提锂的运行机制; (C-E)从上到下分别为:光热蒸发器、存储层和离子筛分层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925204、92262305)等资助下,南京大学朱嘉教授与合作者在盐湖锂资源绿色开发领域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界面光热盐湖提锂技术(Solar transpiration–powered lithium extraction and storage)”为题,于2024年9月27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0-18
-
营养与健康所邵振与詹丽杏研究组合作开发蛋白质组比较算法解析红细胞分化和肝癌异质性
10月14日,国际期刊Genome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邵振研究组、詹丽杏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柳欣研究组题为”zMAP toolset: model‑based analysis of large‑scale proteomic data via a variance stabilizing z‑transformation”的合作研究成果。该研究针对当前TMT和iTRAQ等定量蛋白质组数据缺乏多样本比较分析工具的瓶颈,开发了zMAP工具集,并应用它解析了红细胞分化过程和肝癌病人组织之间的蛋白质组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4-10-18
-
NATURE│Daniel Falush研究组发现存在于土著人群和食肉动物中的古老幽门螺杆菌生态种
2024年10月16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Daniel Falush研究组及其合作者的题为“An ancient ecospecies of Helicobacter pylori”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存在于土著人群和食肉动物中的古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生态种(ecospecies)。该生态种与土著群体相关,并在西伯利亚、加拿大、美国和智利的人群中被发现。研究团队利用了来自全球近7000个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的数据集,来研究该细菌的传播情况。这项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
时间:2024-10-17
-
南京土壤所在冬季变暖对作物生物量碳影响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梁玉婷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等多家国内外研究单位,在冬季变暖对作物生物量碳影响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winter soil warming on crop biomass carbon loss from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为题,已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作物生物量碳是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直接为人类提供食物热量,也通过动物饲料间接提供蛋白质。全球气候变暖对粮食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4-10-17
-
成都生物研究所在基于对比学习的MS/MS谱图-结构预训练模型鉴定代谢物研究中获新进展
代谢物是在代谢过程中化学转化的小分子,提供了细胞状态的直接读数。阐明代谢物的结构是代谢组学的首要研究任务,在药物研发、生物标志物发现、天然产物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是该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手段。在代谢物研究中,对代谢物串联质谱(MS/MS)数据的结构注释是一项关键挑战。人工智能(AI)技术已彻底改变了质谱数据的解析方式,促进了代谢组学领域中“暗物质”的识别。现有的创新方法主要侧重于将MS/MS谱图或分子结构转化为统一模式,以实现基于相似性的比较和解析。对比学习(Contrastive learning)是一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17
-
武汉病毒所邓菲/沈姝团队合作研制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中和单抗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邓菲研究员/沈姝青年研究员团队与南开大学等合作,研发了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相关结果先后发表在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和PLoS Pathogens杂志,题目分别为“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ree monoclonal antibodies targeting the SFTSV glycoprotein and displaying a broad spectru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