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鹰嘴豆可提取抗肿瘤蛋白质和多肽

    (记者闫洁)记者近日从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获悉,该所资源化学研究室的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从鹰嘴豆豆瓣中提取天然抗肿瘤活性蛋白质和多肽的方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目前,肿瘤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杀手,寻找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成为世界范围内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生物活性肽是一类天然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多功能化合物。动、植物蛋白质经过蛋白酶解以及人工化学合成、生物工程等方法也可获得生物活性肽。目前,生物体内已发现了几百种肽,它们是机体完成各种复杂生理活性必不可少的参与者。 鹰嘴豆属于豆科豌豆族鹰嘴豆属,在新疆有着2500年的生长历史,是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07-03

  • 基因组所重复序列与哺乳动物基因组内含子扩张关系研究获进展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于军研究员和“****”雷红星研究员的指导下,基因组所王大鹏博士、博士研究生苏尧等科研人员在哺乳动物基因组内含子扩张与基因功能关系研究,以及突变和自然选择在基因组进化中的作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学术论文在Evolutionary Bioinformatics杂志发表。基因组重复序列(Repetitive Sequence,RS)是复杂且进化活跃的,其对基因和基因组结构的稳定和动态性有着很大影响,并且与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处于不同基因结构区域如外显子、内含子和基因间区的重复序列受到不同程度选择压力的影响。一般来说,这些序列

    来源:基因组研究所

    时间:2012-07-03

  • 蜈蚣毒液含大量药用候选分子

    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学家通过研究首次证明蜈蚣毒液中含有大量的离子通道,并含有多种药用候选分子。这也对两栖类、昆虫类药用动物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有重要意义。众多天然药物以蛋白质或多肽发挥药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以蛋白质组学结合药理学手段研究天然药物活性蛋白质或多肽,他们在药用两栖类和药用昆虫的功能蛋白质组学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发掘了大量的药物候选分子。近日,该研究团队与湖南师范大学梁宋平教授以及澳大利亚King. F. Glenn教授课题组合作,采用蛋白质组学结合药理学手段,从传统有毒药用动物——蜈蚣毒液中识别了30种神经毒素或神经毒类似物,这些神经毒素作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2-07-03

  • 巨噬细胞铁代谢稳态与炎症反应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Haematologica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所王福俤研究组的研究论文Metalloreductase Steap3 coordinates the regulation of iron homeostasis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该研究结果揭示Steap3在巨噬细胞中发挥铁离子还原作用,Steap3缺失可影响巨噬细胞铁分布、造成细胞内可利用铁减少,从而影响TLR4介导的免疫炎症通路。 Steap3(Six-transmembrane epithelial antigen of the prostate 3)是20

    来源: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2-07-03

  • 我国在加强开展干血斑HIV核酸检测

     病毒体的核酸检测,目前主要依靠PCR技术,随着PCR的普及,很多病毒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检出,其具有窗口期短,准确性、特异性高等特点。这种技术对样本的选择比较多样化,包括液体血液、干血斑、组织细胞等均可以作为其样本。   近年来,国外不断有应用滤纸片干血斑来检测HIV抗体、HIVDNA及RNA的报道,滤纸片是外周血采集和运输的极好载体,外周血滴在滤纸片上可以制成滤纸片干血斑,有很好的生物稳定性,并且方便贮存与运输。我国是一个地域十分广阔的大国,各地经济科技实力差异较大,为了在我国开展与推广这项技术,国家艾滋病参比实验室(NARL)从2004年开始,应用滤纸片干血斑检测HIV抗体、DNA、基因分

    来源:搜狐

    时间:2012-07-03

  • 上海交通大学覃文新研究组在《柳叶刀•肿瘤学》发表肿瘤转化医学最新成果

    DKK1蛋白可作为肝癌早查早诊的血清标志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覃文新研究组,6月26日在国际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ogy)发表题为“血清DKK1蛋白作为肝癌诊断标志物的大规模临床多中心研究”的研究论文,证明DKK1蛋白可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肝细胞癌的血清诊断。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国际一流的临床肿瘤学和肿瘤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Ⅱ期试验研究论文。   主持这一研究的是“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覃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02

  • 韩斌Nat Genetics发文探讨重要研究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研究员,以及黄学辉博士在最新一期(7月)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题为“A crop of maize variants”点评文章,探讨了近期关于不同玉米品种的大规模重测序,以及比较基因组分析的三项重要研究进展。玉米是世界主要农作物之一,在很多国家被广为种植。玉米原产于中美洲,是一种喜温作物,生长期较长,需水量比高梁、谷子、大豆等旱粮作物要高,又分布很广,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每年约出产2亿吨玉米,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中国玉米产量居第二、巴西第三位。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很早之前,科学家就希望能绘制出这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02

  • 同济大学,上海药物所等JBC靶向“死不了的癌症”

    生物通报道: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仅次于创伤的中青年人致残原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有着“死不了的癌症”之称。来自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药物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antiepileptic drug valproic acid restores T cell homeostasis and ameliorates pathogenesis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的文章, 发现了一种用于治疗癫痫,重度抑郁症等疾病的药物,能在体内外抑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02

  • 陈润生院士:长非编码核糖核酸需更多关注

    核糖核酸(RNA)是一类重要的遗传物质,经编码转录成蛋白质则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不过,研究发现,非编码RNA占人类基因组转录产物的90%以上。由于不参与编码,这类RNA曾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的“暗物质”或者“垃圾”。 近年来,大量新研究成果表明非编码RNA是许多生命过程中富有活力的参与者。2006年,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等人按照碱基个数的多少,将非编码RNA分为小、中、长三类。小非编码RNA上的碱基小于50个,中非编码RNA上的碱基为50到500个,而长非编码RNA上的碱基则超过500个。 日前,陈润生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目前,生命科学界已经对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07-02

  • 中美成功联合演示10Gbps高速互联线路下基因组学数据传输

     由中美政府共同出资、专门用于中美下一代互联网高速互联的10Gbit/s(Gbps)线路于2012年6月22日正式开通,演示会在北京举行。数据传输的理论速度可达10Gbps,这将在两国的科研合作、教育和文化交流中发挥重大作用。此次中美在下一代互联网高速互联方面的重大合作,也是继2000年Internet2、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印第安纳大学之间进行合作后的一次新的重大突破。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云计算产品主管徐兴博士、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系统主管Don Preuss博士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基因组中心生物信息部主任林大威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并现场演示

    来源:中广网

    时间:2012-07-02

  • 整合医学与个性化治疗

    中国肿瘤界的前辈早在1959年就提出“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并举,综合治疗”的四项基本方针,其中整合医学与转化医学的理念较之欧美要早了近40年。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肿瘤治疗理念理应与近10多年来引进的欧美循证医学理念、转化医学理念等整合成一套更为科学的肿瘤治疗体系。但我们没有看到这一结果,看到的却是中国肿瘤界张口言循证,闭口道指南,手捧欧美经典,紧跟跨国公司潮流,懒于思考,更无所创新的可悲现状。很多具有博士学位的临床医生,甚至是一些博导级的临床导师,他们在指南中找不到治疗方案,面对中晚期肿瘤病人只能是一脸无奈。有些医生以“千人一药,万人一方”的治疗方式对病人进行治疗。这种教条僵化的医疗

    来源:

    时间:2012-07-02

  • 精神病诊断有“谱”吗?

     DSM-4、ICD-10、CCMD-3,在一般人看起来,这是一串难懂的符号,而对于精神科医生来说,它们就是用来确定一个人是否患有精神病的“密码本”。“由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十版)》,被看做是世界上最权威的两大精神疾病诊断体系,”陈彦方提到的这两本书,在精神医学界通常就用上述符号中的前两个来代替;而他自己,就是其中第三个符号——《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的主要制定者。陈彦方当年是中华精神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他所领导的专家组在1995-2000年期间,完成了对CCMD-3的修订工作。“中国在临床上使用的CC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时间:2012-07-02

  • 邓兴旺组6月连发两篇权威期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作为全球知名的华人科学家,邓兴旺教授近年来成果颇丰,今年年初他曾与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等共同解析了植物拟南芥感受紫外线B波段(280-315nm)的光受体UVR8的晶体结构,并对其感光机理做出了解释。近期他又接连在两大植物学领域顶级刊物:Plant Physiology,以及The Plant 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报道了COP9信号复合体研究新发现,以及拟南芥PIN磷酸化和生长素调控新机制。COP9信号复合体(COP9 Signalosome)是细胞内高度保守的多亚基蛋白质复合物,主要定位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在结构上与26S蛋白酶体“盖子”亚复合物高度相关。之前研究发现这种进化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29

  • 华东师范大学最新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伤口愈合过程中促进上皮细胞增殖的关键分子抗菌蛋白REG3A,这有可能为治疗银屑病和难以愈合的皮肤伤口提供新方法。相关论文发表在Cell杂志旗下的《免疫》(Immunity,IF:24.221)期刊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赖玉平研究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增强皮肤免疫能力来抗衡微生物入侵和/或感染以及调节银屑病人的再生胰岛源蛋白3A 的表达。上皮角质细胞增殖是皮肤在损伤后正常愈合的必要条件,对于维持皮肤的完整性非常重要。异常的上皮增殖是导致银屑病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29

  • 6月中国学者Nature文章井喷

    生物通报道:六月份,国内学者在Nature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文章井喷,不仅在本刊Nature上发表生物类研究成果多篇,而且在Nature重要子刊,比如Nature Genetics(最新影响因子超Cell)上也发表了几项引入注目的研究成果。首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发表文章,揭示免疫抑制性受体结合ANGPTLs支持了造血干细胞和白血病的形成。这篇文章确认了免疫抑制性受体人类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LILRB2)和它的小鼠同源性配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PIRB)是几种ANGPTLs的受体。LILRB2和PIRB分别表达于人类和小鼠HSCs上。研究人员将ANGPTLs与这些受体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29

  • “细胞多能性和人类重大疾病的猴模型研究”启动

     中国科技网讯 日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科学目标导向项目“细胞多能性和人类重大疾病的猴模型研究”在昆明启动。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整合全国同行专家的优势力量,共同努力解决生殖发育和干细胞生物学等重要科学问题,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人类重大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基础。据悉,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发育与生殖研究专家组”和“干细胞研究专家组”的推动下,“细胞多能性和人类重大疾病的猴模型研究”经过专家论证,科技部于今年5月批准立项。这是科技部立项的第13个973项目。项目依托云南省科技厅和中国科学院,第一承担单位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和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项目将由庞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6-29

  • 学者称人类再生机制可使生命长达300年

    中新社北京6月28日电 近日,生命科学研究学者徐荣祥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人类生命长度300年,引起民众热议。他日前对中新社记者“解密”人类再生机制如何实现生命300年,并表示,这一报告的提出是科学实验的结果,其研究方法与世界上其他科学家有所不同。徐荣祥说,“提出的人类生命长度300年是通过科学实验得出的结果” 。其主要依据有三:一是国际科学界公认的细胞端粒消耗科学推理;二是再生喂养动物实验结果,用再生物质喂养中年期雄性大白鼠,在两倍年龄时,全身器官仍呈年轻状态,未再生喂养的对照组480天左右都衰老死亡,这证实了大白鼠还有两倍年龄的寿命,象征人类也还有两倍年龄的寿命;三是大样本人体再生营养试验(

    来源:中新社

    时间:2012-06-29

  • 四川农业大学在“水稻遗传育种方面”获佳绩

       近日,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农业大学李仕贵教授第七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   李仕贵教授是四川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水稻育种团队的领军人才,在水稻遗传育种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育成的骨干恢复系“蜀恢527”组配出38个杂交稻(5个超级稻),在十几个省和东南亚地区推广2.1亿亩,新增稻谷87亿公斤。“蜀恢527”是我国组配出超级稻最多的恢复系,并作为全国唯一的水稻恢复系亮相“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   自“六五”以来,四川省农畜育种攻关选育了一大批突破性农畜新品种,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拔尖人才,为四川仍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在连续7届省科技杰出贡

    来源:四川省科技厅

    时间:2012-06-29

  • 中国医学科学院Nature子刊揭秘灵芝基因密码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美国田纳西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完成了灵芝(Ganoderma lucidum)的基因组框架图,发布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这一研究为揭示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加速优质、高产灵芝优良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流式Pad ”跨界而来!细胞计数 + 基础流式 + 智能触控 欢迎申请试用!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陈士林研究员和孙超博士。陈士林研究员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28

  • “****”曹旭教授Nature medicine解析骨代谢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中国石河子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基质胰岛素样因子1(IGF-1IGF-1通过激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TOR维持了骨代谢。相关论文“Matrix IGF-1 maintains bone mass by activation of mTOR i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发布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流式Pad ”跨界而来!细胞计数 + 基础流式 + 智能触控 欢迎申请试用!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骨外科教授、肌肉与骨骼研究中心主任曹旭教授。其从事骨骼疾病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28


页次:1511/2128  共42547篇文章  
分页:[<<][1511][1512][1513][1514][1515][1516][1517][1518][1519][152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