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慕明院士发表Nature综述解析关键因子(免费获取)
生物通报道: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期他发表了题为“Neurotrophin regulation of neural circuit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的综述新文章,介绍了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环路发育与功能作用的研究新进展。这一综述公布在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杂志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1982年德国神经生物学家从猪脑中分离出来的小
-
南方医科大学新文章解析miRNA与癌症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种与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形成相关的小分子OncomiR-365,相关论文“A Novel OncomiR-365 Induces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发表在在癌症领域主流杂志《Carcinogenesis》(影响因子5.702)上。南方医科大学的丁振华(Zhenhua Ding)教授为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多年来致力于辐射所致细胞应激反应信号转导机制及其防护的研究,包括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机制及其在某些疾病发病中的作用、紫外辐射的机制及其防护和细胞应激反应
-
《Oncogene》解析“癌症之王”的转移机制
生物通报道 胰腺癌是恶性度高、预后差的一种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一般不到5%。由于胰腺的位置隐蔽,早期胰腺癌很难被发现,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加之病死率极高,因此被称为“癌中之王”。近日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证实,存在于胰腺癌周围细胞中的一种蛋白,在癌症扩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3月25日的《Oncogene》杂志上。在这篇文章中,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教授Carol Otey领导研究小组发现,一种称作palladin的蛋白质促进了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装配侵入性伪
-
中国药科大学Blood:中药治疗癌症
生物通报道:利用中药治疗癌症并不是什么新闻,著名的砒霜就是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有效中药,近年来不少研究组展开了利用天然中草药治疗癌症的研究,近期来自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就发现了一种古老的中药:黄芩的主要成分能通过作用于一种关键酶,影响AML癌细胞的增殖,并指出这一成分也许能用于AML癌症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Blood》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药科大学郭青龙教授,郭青龙教授主要从事肿瘤的发病机制及抗肿瘤药的发现性研究,近几年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SCI收载80余篇,总引用次数达到600余次,此前曾在脑胶质瘤发病机制研究方面获得新的发现。汉黄
-
生物物理所在热休克蛋白结构功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3月25日,英国皇家学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杂志出版了以Assembly chaperones in health and disease为题的专刊,重点报道了在热休克蛋白、二硫键异构酶等分子伴侣结构功能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孙飞课题组与柯莎课题组分别在该专刊上发表了关于热休克蛋白sHsp16.5和Hsp70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小热休克蛋白(sHSP)是分子量介于15-30kD的普遍存在的一类蛋白。当一些错误折叠的蛋白或受损蛋白可能发生聚集时,小热休克蛋白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
-
上海交通大学华修国教授团队关于传染病领域的一项研究获新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华修国教授课题组近日在传染病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题为:“Depolymerization of Cytokeratin Intermediate Filaments Facilitates Intracellular Infection of HeLa Cells by Bartonella henselae”的文章。该研究从细胞骨架相关蛋白入手,探索与汉赛巴尔通氏体感染互作关系,对该病原侵染宿主上皮细胞的机制提供新的诠释。该文由朱彩霞博士与硕士研究生白雅洁等共同完成,课题组教师袁聪俐博士为通讯作者。(http:
-
华大基因中心正研究智商基因
中国有基因中心进行天才基因比对研究,希望解开人类智力密码。相关研究容易引起道德争议,被利用来针对某个族群。亦有学者担心,人类有朝一日会藉研究成果,透过胚胎筛选技术製造天才婴儿。 深圳华大基因中心进行的基因智力专桉,是将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2000组聪明人的基因样本,和普通人的基因样本做比对,希望找出决定智商的基因。 所谓的聪明人,大部分是来自伦敦国王学院行为遗传学教授普罗敏以往收集到的1600个基因样本,再加上约500个志愿者的样本。这批人的智商多数在160以上,比诺贝尔得奖者的平均智商还要高。 负责领导相关研究的赵博文认为,长久以来,大家都忽视了智力基因,基于文化上的差异,在西方,相关的基因研
来源: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时间:2013-03-27
-
全球首个肝癌系统化疗药物获批
全球首个用于肝癌系统化疗的药物获得官方批准。据知,肝癌在中国被视为具广泛性的癌症病种。如何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以取得理想的规范化综合诊疗效果成为众多专业医生亟待攻克的难题。 解放军南京八一医院教授秦叔逵表示,新药物提出和治疗效果的确定,首次改变了医生对肝癌系统化疗的传统认识。 赛诺菲亚太研发总裁江宁军介绍说,赛诺菲中国专注于中国及亚太地区特有高发疾病,集中满足中国患者的医疗需求,而肝癌则是重点攻克的疾病之一。基于当前肝癌在中国的临床实践和需求的急迫性,新药物可为临床提供一个有明确疗效证据的治疗选择,也有利于在今后肝细胞癌领域内临床研究的开展,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江
-
抑癌基因调控前列腺癌机理获阐明
日前,肿瘤领域期刊《临床肿瘤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上海交大基础医学院王建华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从表观遗传学修饰新角度,阐明了抑癌基因在调控前列腺癌的发展、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构建新的前列腺癌小鼠模型奠定理论基础。 据王建华介绍,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西方国家的男性恶性肿瘤中高居第二位。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在中国也呈显著上升趋势。 尽管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西方国家已经对前列腺癌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目前人们对前列腺癌的
-
研究揭示人脑网络中枢节点生理基础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贺永课题组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药物成瘾研究所杨一鸿教授团队,通过功能连接与脑血流的相关性研究,揭示了人脑功能网络中枢节点的生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人脑是自然界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人脑功能网络中的绝大多数脑节点只有少数连接,而少数节点却拥有非常多的连接,这些拥有连接数较多的节点被称为脑网络的中枢节点。”贺永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提到,正如交通网络中的枢纽一样,人脑网络的中枢节点对不同脑区间的信息传输起着关键作用,但学界对其与人脑生理指标之间的关系仍知之甚少。 为此,贺
-
研究发现更新世罕见遗传病
在近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刊发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秀杰等人的一篇论文。通过对中国更新世晚期许家窑(也叫侯家窑)古人类的研究,研究人员指出更新世人类具有异常高的罕见疾病发病率,为探究更新世古人类绝灭或被替代的原因提供了新证据。 许家窑人类化石,被发现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侯家窑村西侧的长形沟,地质时代推断为晚更新世较早时期,距今10.4万年到12.5万年之间。 此次报道的个体,为许家窑11号化石标本,属于一个成年人的双侧顶骨中后部残片。这件标本有一个不同寻常之处:骨壁后方有一个很明显的、两厘米左右的异常穿孔。这一不同寻常
-
中科院Nature发布小麦基因组A草图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成功绘制出了小麦A基因组祖先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的基因组序列草图,从而为研究和改良小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相关成果发表在3月24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凌宏清(Hong-Qing Ling)研究员、李振声(Zhensheng Li)研究员、张爱民(Aimin Zhang)研究员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Wang Jun)博士共同领导了这一研究。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供了20%人类所需的热量。目前广泛种植的小麦
-
中国农业科学院Nature发布最新测序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完成了对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基因组的测序和草图绘制。相关论文“Aegilops tauschii draft genome sequence reveals a gene repertoire for wheat adaptation”发表在3月24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旭(Xu Liu)院士、贾继增(Jizeng Jia )研究员、何中虎(Zhonghu He)研究员、毛龙(Long Mao)研究员和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
-
华大基因、卡迪夫大学联合发表Nature子刊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英国卡迪夫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近日完成了对游隼和猎隼的基因组测序,提供了关于捕食生物生活方式演变的一些新认识,相关论文“Peregrine and saker falcon genome sequenc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evolution of a predatory lifestyle”发表在3月24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英国卡迪夫大学的Michael W Bruford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所的王俊(Wang Jun)博士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隼形目(Falconiforme
-
西南大学最新文章:细胞周期必需因子
生物通报道:来自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家蚕EST数据, 成功克隆了家蚕Cyclin B3基因(EU074796),并通过家蚕卵巢细胞系BmN-SWU1的BmCyclin B和BmCyclin B3基因RNA干涉研究,发现BmCyclin B和 BmCyclin B3 是家蚕细胞完成细胞周期进程所必需的。 Cyclin B是一种有丝分裂细胞的周期蛋白, 它从G1期晚期开始表达并逐渐积累, 到G2期后期达到最大值并一直维持到 M 期的中期, 然后迅速降解。它的积累和降解在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起关键作用。Cyclin B 基因在系统演化上形成了两大分支, 即B型周期
-
J Biol Chem: MicroRNA参与维生素D抗癌机制
维生素D的抗癌作用已得到公认,但它治疗癌症的应用被其超生理浓度所引起的副作用所阻碍。因此,探索维生素D的肿瘤抑制功能的机制可以促进其临床应用的改进。一组来自台湾台南大学和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对microRNA在维生素D抗癌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J Biol Chem上。研究人员先使用芯片技术,在LNCaP细胞系中筛选维生素D应答相关的microRNA表达谱(miRNA芯片服务由联川生物提供), 发现一个肿瘤抑制基因miR-98, 在LNCaP细胞中被1α,25二羟维生素D3(1,25-VD)诱导表达。机转性分析结果显示,1,25-VD-诱导的miR-98即被直接的机制
-
中国科学家主导完成小麦A、D基因组图谱绘制,助力多倍体小麦进化及育种研究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分别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了普通小麦A、D基因组供体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AA)及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 DD)的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工作。这两项研究成果于2013年3月25日在同期《自然》(Nature)杂志上在线发表。小麦A、D基因组研究成果将为科研工作者研究小麦进化史提供全新的视角,为多倍体小麦遗传育种提供宝贵资源。此外,本研究还将有助于应对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挑战,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小麦粮中宝,源流万年长。小麦作为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原始祖
-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董梦秋研究员应邀访问武汉物数所
3月21日,应武汉物数所唐淳研究员的邀请,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董梦秋研究员到该所进行学术访问,并在波谱楼二楼教室做了题为Probing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with Chemical Crosslinking Mass Spectrometr 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董梦秋研究员从目前质谱技术解析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存在的不足谈起,进而引入他们所研究的蛋白质化学交联结合质谱鉴定技术,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地介绍。蛋白质化学交联结合质谱鉴定技术(chemical cross-linking of proteins coupled with mass spe
来源: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时间:2013-03-26
-
“质子重离子”定向爆破肿瘤
个体化放射治疗将成为未来引领肿瘤治疗的一大趋势。在近期召开的第七届上海国际放射肿瘤学会议上,与会专家介绍了国际最尖端的肿瘤放疗新技术——质子重离子放疗,这一技术将真正实现肿瘤的定向爆破,同时极大程度降低放疗对患者的伤害。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章真教授表示,每个肿瘤的发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化”标签。两位患者罹患同一种肿瘤,接受同样的放射治疗,有时就会出现疗效上或是损伤严重程度上的差异。他说:“治疗中只有根据罹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细致区分,个体化放射治疗才能真正成为未来引领肿瘤治疗的一大趋势。”当今国际最尖端的肿瘤放疗新技术正符合这一要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蒋国梁教授介绍说,质子重离子
-
纳米复合酶能治疗和预防酒精中毒
一种具有解酒保肝作用的纳米复合酶,可令醉酒者在十几分钟内恢复清醒,治疗和预防酒精中毒。近日,国际顶级刊物《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了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史林启教授,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卢云峰教授等多个课题组合作完成的一项目成果。 据介绍,酒精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可分解酒精,这两种酶功能互补,复合在一起,协同发挥作用,可以大大提高解酒效果。如果能在人体内补充这种复合酶,可治疗或预防酒精中毒。研究人员有感于此,试图构建这种的复合酶。但要将它们稳定地复合在一起,并且不被机体降解或清除掉,非常困难。研究者通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精确、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