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基因突变可导致骨质疏松
据芬兰广播公司报道,芬兰研究人员识别出一种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基因新突变。这一发现对进一步研发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6年开始,芬兰分子医学研究所、赫尔辛基大学和赫尔辛基中心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遗传基因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进行了研究。他们在最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报告说,研究者在人体第12号染色体的Wnt-1基因中发现了一种突变,该突变改变了正常骨骼发育及维持骨量的重要信号活动。这表明,儿童骨质疏松症和早发性骨质疏松症很可能是由Wnt-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 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是骨密度下降及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骼变脆。迄今医学界很少将骨质
-
研究证实精子指导胚胎早期发育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刘江及其研究团队,以斑马鱼为模型,发现子代会选择性地继承父本而抛弃母本的DNA甲基化图谱,从而揭示了精子对遗传使命的新贡献,有助于揭开从受精卵到个体发育的奥秘。《细胞》杂志日前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特别报道了该发现。 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是遗传,父母的DNA序列信息会遗传给子代。一个生物体内的每个细胞都具有同样的DNA序列,那是什么决定了它们发育成不同的组织器官呢?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是由表观遗传信息决定的。它使得动物在仅一套DNA序列的基础上,从一个受精卵分化成200多种表型各异的细胞,最终形成大脑、心脏等不同器官。”刘江说,“但表观遗传信息能否从父母
-
世界首例“蜘蛛丝”羊在内蒙古诞生
世界首例蜘蛛牵丝细毛羊和绒山羊6月中旬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诞生。7月4日上午,记者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实验室看到,这些出生半个多月的羊羔健康状况良好,外形与普通羊羔没有什么差别。 蜘蛛牵丝是目前发现的韧性、强度和弹力最优质的天然纤维,其超高的强度和出色的弹性是其他天然和人工材料无法比拟的。同等重量蜘蛛牵丝的强度是钢的五倍,几乎与强度最高的碳纤维及高强复合纤维强度等同,但韧性远远大于这两类纤维。蜘蛛牵丝这一优异的机械性能使其在军工、医疗、建材和纺织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蜘蛛难以人工大规模饲养,牵丝生产受到很大的限制。2011年,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始对细毛羊和绒山羊进
-
F1000推荐中科院973项目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F1000(Faculty of 1000 Medicine)”又名“千名医学家”,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等全世界2500名国际顶级医学教授组成的国际权威机构。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转录能够远程诱导DNA产生G-四链体结构,这表明基因组DNA双链中下游基因的转录能够远距离地影响和调节上游DNA的结构和相关的生物学功能。这一研究成果得到科技部973国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公布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上含有连续鸟嘌呤碱基的核苷酸能够形成G-四链体结构,倾向形成G-四链体结构的序列(PQS)广泛分布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
-
蒲慕明院士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期其研究组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发表了题为“Axon position within the corpus callosum determines contralateral cortical projection”的文章,揭示了轴突在胼胝体内的有序分布是胼胝体等位投射的主要决定因素。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由博士研究生周静等在蒲慕明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项目的资
-
跳过染色体构象的“龙门”
作为201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奖成果之一,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而在国内的生物医学界,其研究则始于2007年。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赫博士及其科研团队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联合攻关发现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路障”——细胞内的染色体构象,成为了阻挡无数“鲤鱼”化“龙”的那道“龙门”。 巧合的是,此次中美科学家想到了一起。美国哈佛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的两个研究组于同一时间发现这一现象,相关论文与第九人民医院的研究成果已共同刊登在国际干细胞权威杂志《细胞干细胞》上。 从体细胞到iPSC,需“神形兼备” 2006年,获得2012年诺
-
中科大连发Nature,Cell子刊文章解析分子作用机制
生物通报道: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期与其他研究组合作,接连在Nature Cell Biology,以及Immunity杂志上发表文章,解析了Omega-3脂肪酸抑制炎症和缓解2型糖尿病的新机制,以及癌细胞中的戊糖磷酸途径作用机制。此外中科大还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合作,从植物生理学角度解释了叶片面积为什么不能长得太大,以及巨大叶片植物在植物界很稀少的原因。 在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Omega-3脂肪酸能够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减少炎症关键因子IL-1b的分泌。炎症小体能够介导IL-1等多种免疫介质的产生,对炎症反应的发生至关重要,并参与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多种人类炎
-
山东大学Cell子刊揭示冬季死亡之谜
生物通报道 近年来在冬季的几个月里死于心脏病的人日益增多。根据发表在《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这种死亡率增高可能是由于寒冷促使棕色脂肪激活,引起血管中的粥样硬化斑块加速形成所致。众所周知,冬季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会增多。人们推测,有可能是在铲雪时过度劳累以及冬季身体活动普遍减少导致,然而对于其潜在机制却一直不是很清楚。在当前的研究中,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寒冷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一个新机制。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张运(Yun Zhang)院士和卡罗林斯卡研究院的曹义海(Yihai Cao)教授是这
-
裴钢院士权威期刊发表干细胞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抗过敏药物曲尼司特(Tranilast)可通过激活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提高miR-302表达,促进细胞重编程。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7月2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裴钢(Gang Pei)院士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裴钢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与调控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在包括Nature、Cell、Nature medicine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
-
惠利健研究组Hepatology解析凋亡抑制基因新功能
2013年7月1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Hepatology》(肝脏学)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利健研究组题为“Hepatic loss of Survivin impairs postnatal liver development and promotes expansion of hepatic progenitor cell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存活素)在肝脏发育和肝脏干细胞增殖过程中的功能及机制。在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多种肝脏疾病发展过程中,肝细胞的增殖和代偿能力逐渐受到抑制,肝功能无法正常维持。肝脏干细胞具有胆管细胞和肝细胞双向分化
-
中山一院:miR-499可作为治疗心肌免受IR损伤的靶点
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指心肌较长时间缺血造成一定损伤后,恢复供血,不但不能减轻或逆转损伤,反而加重损伤的现象,常常发生在体外循环(CPB)下心脏手术,心脏骤停后心、肺、脑复苏等过程中。这种损伤较缺血期更为严重,但至今尚无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microRNA涉及多种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疾病,但我们对于microRNA在接受体外循环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生的变化仍不甚了解。近日,来自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吴仲凯教授领衔其团队,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microRNA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刊的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研究人员
-
我国将建百个具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工作室
科技部6月27日公布《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为了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到2020年我国要建设100个在世界科学前沿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工作室,并重点支持若干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据了解,这100个科学家工作室将集中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技前沿领域或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重点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入选后,可围绕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探索性、开创性研究。同时,这些科学家工作室将实行首席科学家制。科学家将获得充分的科研自主权,他们可以自组团队、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同时也可获得更大
-
苏州大学Cancer Res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苏州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可基于一种小分子RNA:miRNA-608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来预测放疗后鼻咽癌的复发情况。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6月24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来自苏州大学医学院的周翊峰(Yifeng Zhou)教授,曾师从肿瘤免疫学的实验奠基人、封闭因子理论的提出者 Karl Erik Hellström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病因学、肿瘤遗传学、肿瘤免疫学。鼻咽癌是一种发生于鼻咽粘膜的恶性肿瘤
-
中国学者6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进入六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最古老的化石灵长类动物骨架,丙型肝炎病毒(HCV)p7离子通道研究成果,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保守调控元件的结构等。首先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解析了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感染宿主过程中重要离子通道蛋白p7的精细空间结构以及p7与抑制剂金刚烷胺类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长期以来,对病人使用的标准治疗方法是持续混合使用长效干扰素(peginterferon-a)和利巴韦林(ribavirin)。但这种治疗方法疗效有限、周期长、费用昂贵,并常伴有
-
湖南大学****Science发文热议杀虫剂
生物通报道:来自湖南大学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isks of Neonicotinoid Pesticides”的letter文章,解析了新烟碱类杀虫剂的风险,总结了国内外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传粉昆虫、鸟类生殖系统和老鼠呼吸系统等方面的影响,指出社会低估了这种杀虫剂的危害。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湖南大学****曾光明教授,其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主要从事环境系统工程、城市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方法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2004年被聘为教育部****特聘教授,是湖南“本土****第一人”,同年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人才基金资助。新烟碱类杀虫剂(Neo
-
同济大学发现甲状腺瘤致癌因子miR-155
近日,同济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了重要的甲状腺致癌因子——hsa-miR-155,可作为潜在的治疗或者诊断、预测恶性肿瘤甲状腺乳头状瘤(PCT)因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24的《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杂志上。甲状腺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癌症,常发生于40岁以下的人群,以20-40岁女性最常见。甲状腺瘤的癌变率高达10%-20%左右。甲状腺瘤难以根治,手术治疗术后极易复发,复发率高达90%以上。因此甲状腺瘤发病机制对癌症的有效治疗十分重要。miRNA在许多肿瘤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有研究表明miR-155在脂肪肉瘤和乳
-
科学家成功破译70万年前古马基因组图谱
由哥本哈根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破译了约70万年前生活在加拿大地区的史前马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并利用该基因组信息阐释了马的进化历程,相关研究于6月26日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这是迄今为止破译的最古老的基因组,比去年完成的丹尼索瓦人基因组还要古老10倍,这项研究为包括远古人类在内的诸多已灭绝物种的基因组图谱绘制奠定了重要的遗传学基础。 2003年,一个研究团队在加拿大育空领地蓟溪遗址(Thistle Creek)古老的永久冻土层发现了冰封已久的马骨骼化石碎片。该马骨化石来自于一匹远古马的腿部,据今约有56-78万年的历史。DNA会随着时间的推
-
最新研究解开巨叶植物稀少和叶片不会太大之谜
科技日报讯(记者吴长锋)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合作,通过对热带巨型叶片不同部位结构和生理功能异质性的研究,从植物生理学角度解释了叶片面积为什么不能长得太大,以及巨大叶片植物在植物界很稀少的原因。上述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大生命学院研究生李帅说,为什么巨大叶片植物在自然界很稀少?决定叶片最大生长面积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巨型叶片不同部位结构和功能有什么差别?此前一直不太清楚。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合作,对热带典型巨型叶片天南星科植
-
湖南大学学子《科学》发文提醒杀虫剂风险
中国科学报讯 记者从湖南大学获悉,《科学》杂志日前刊登了该校博士生陈明在导师曾光明教授指导下撰写的Letter文章《新烟碱类杀虫剂的风险》。该文章指出,长期以来新烟碱类杀虫剂的负面影响被社会所轻视,今后在研发应用新型低毒杀虫剂或低毒农药时应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新烟碱类杀虫剂是现在国内外发展最快的一类低毒农药。 该篇文章总结了国内外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传粉昆虫、鸟类生殖系统和老鼠呼吸系统等方面的影响,提出由于该类杀虫剂的毒性、环境的可持续性、水溶性、对地面水和地下水可能的污染,其对脊椎动物可能存在威胁,对人类健康可能有负面作用。 (成舸 曾欢欢)
-
中国科技大学Nature子刊癌症代谢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日在癌症代谢机制研究中取得一项新的突破性发现,证实TAp73促进了癌细胞中的戊糖磷酸途径,支持了细胞增殖。相关论文发表在6月30日的《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中国科技大学的吴缅(Mian Wu)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的杨小鲁(Xiaolu Y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吴缅长期从事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以及肿瘤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在SCI杂志上共发表了论文50多篇,被国际同行引用超过1200次。杨小鲁教授主要从事癌症机理及信号传导研究,通过了解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