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干细胞治疗失明并减少肿瘤风险机制阐明

    中国科学报讯(通讯员张旦昕 记者黄辛)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金颖课题组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徐国彤课题组合作,首次阐明胚胎干细胞(ESCs)来源的视网膜前体细胞(ESC-RPCs)的治疗作用和肿瘤形成机理,为研发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方法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相关研究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最新一期《临床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并配发了编辑部评论文章。 视网膜变性疾病是全球性重要致盲眼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有研究表明,在实验动物和临床实践中,视网膜下腔移植新生小鼠RPCs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安全、有效,但这在人类身上不可行。ESC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4-08

  • NIBS高绍荣发Cell Stem Cell封面文章

    2013年4月5日,NIBS高绍荣博士实验室在《Cell Stem Cell》杂志发表题为“Replacement of Oct4 by Tet1 during iPSC Induction Reveals an Important Role of DNA Methylation and Hydroxymethylation in Reprogramming”的文章。该文章首次报道了Tet1和5hmC在iPS细胞诱导过程中参与内源Oct4基因的去甲基化和激活,并且进一步证明Tet1可以取代外源Oct4实现安全高效的体细胞重编程。该文章被选为本期杂志的封面文章。封面设计以帆船和航海图为寓意蓝本,

    来源:NIBS

    时间:2013-04-08

  • 中国科学家攻克PET数字化难题 可更早发现肿瘤

    新华网武汉4月5日电(记者俞俭 黎昌政)全数字PET成像关键技术5日通过中国工程院士俞梦孙带领的专家组鉴定,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科学家在PET数字化领域的这一技术突破,意味着可更早更灵敏地发现肿瘤,诊断癌症,为人类造福。   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是继超声、CT和核磁共振之后当今先进医学影像技术之一,已成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指导癌症治疗的最佳手段之一。但因超高速闪烁脉冲信号难以数字化的技术瓶颈,PET难以实现全数字化,至今只有模拟和模拟数字混合型机器。   针对这一世界性难题,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部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谢庆国,创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4-08

  • 首个猛禽基因组成果发表 揭示隼类进化机制

       中国科技网讯 由英国卡迪夫大学、华大基因等联合完成的游隼、猎隼基因组研究成果,近日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该研究为科研工作者从全基因组水平探究游隼和猎隼的捕食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深入探究游隼、猎隼的起源、进化及其他生物学特性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这是世界上首次猛禽基因组成果被发表。    游隼和猎隼都属于猛禽,独特的形态、生理及行为适应能力,使其成为相当成功的猎手。其中,游隼是中型猛禽,被誉为“世界上最快的动物”,但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繁殖能力下降,数量锐减,已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猎隼是大型猛禽,易于驯养,经驯养后是很好的狩猎工具。&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4-08

  • 施一公最新Cell子刊文章:与经典不同的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报道了硝酸盐/亚硝酸盐转运蛋白:NarU的晶体结构(分辨率为3.1Å),并分析了其结构和生化特征,指出这种转运蛋白具有一种与经典摇杆开关模型不同的转运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出版社全新开放获取期刊:Cell Reports杂志上,这是Cell出版社在Cell Stem Cell和Cell Host & Microbe两份期刊后的又一重要新成员。Cell Reports致力于报道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短小,单个观点的文章,也接受标准长度的论文,因此这一期刊命名为Repo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07

  • 创新参选:优化壳聚糖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条件

    生物通报道:“赛默飞之生物通2012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能减少实验步骤,有的能降低实验成本,还有一些改进了实验设备,让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轻松。 参选项目:优化壳聚糖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条件背景:壳聚糖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天然碱性多糖, 产量仅次于纤维素。这种材料作为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的基质,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易于衍生化、非特异性吸附弱、配基偶联方法简单等优点,并且立体网孔状结构的壳聚糖还具有机械强度高、理化性质稳定、流速稳定和吸附容量大的基本特征。虽然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优化螯合配基的键合条件能提高这种层析材料的固定化效率,但是效果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07

  • H7N9人禽流感新药获准上市

    为应对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新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药品审评中心以保障国家公共卫生安全需求为指引,第一时间部署并批准中国自主研发的新药帕拉米韦注射液上市。 自2003年SARS疫情发生以后,在国家科技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总后卫生部的统一部署下,经过10年攻关,以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李松研究员为首的团队先后成功研发了磷酸奥司他韦胶囊、颗粒剂和帕拉米韦三水合物等一系列抗流感药物,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全球知识产权布局,形成了中国应对流感疫情的药物防控体系,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单一生产线,分别在2005年H5N1高致病人禽流感、2009年甲型H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3-04-07

  • 抗菌型聚合物中空纤维膜制备获进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分离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聚偏氟乙烯(PVDF)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高分子膜材料。采用PVDF中空纤维膜在家庭净水系统、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有机物及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膜污染,是膜材料应用过程中的头号天敌。因此制备具备抗菌性能的中空纤维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近,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高分子事业部功能膜团队设计并合成了抗菌型聚合物中空纤维膜,首先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出含银量为9.7%的载银分子筛,结合课题组已有的研究基础(非溶剂诱导辅助热致相分离方法制备双连续结构的PVDF膜,相关系列研究工作已经分别发表在膜领

    来源: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时间:2013-04-07

  • 同济大学,上海交大首发性成果登JCI封面

       近日,国际著名医学研究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线发表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徐国彤教授与上海交大医学院/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金颖研究员合作完成的题为“WNT signaling determines tumorigenicity and function of ESC-derived retinal progenitors”的研究成果,首次阐明胚胎干细胞(ESCs)来源的视网膜前体细胞(ESC-RPCs)的治疗作用和肿瘤形成的机理,为研发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方法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nbs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13-04-03

  • 首席科学家Cancer Res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第三军医大学、中山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条对于肺腺癌干细胞样细胞自我更新和致瘤潜能维持至关重要的信号机制。相关论文发表在3月28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卞修武( Xiu-wu Bian)教授。其专业特长是神经肿瘤病理诊断,在脑肿瘤尤其在胶质瘤血管生成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并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2000年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我国,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肺癌,在各类癌症引起的死亡中高居榜首。肺腺癌是肺癌的各种亚类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每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03

  • 第二军医大Cell子刊:iPS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第二军医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长链非编码RNA(lincRNA)在胚胎干细胞和iPS自我更新调控环路中扮演了关键作用,并由此指出了一种调控胚胎干细胞维持和分化的反馈环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第二军医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刘厚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运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形态学等方法探讨人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信号分子激活与细胞结构分子的相互关系以及细胞定向分化的机制。iPSC具有和胚胎干细胞(ESC)类似的特征和功能,却极大程度避免了ESC研究和应用中面临的伦理和排斥等诸多障碍,因此这一新技术给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03

  • 我科学家找到戒毒候选靶标和候选药物

      中国科技网北京4月2日电 (通讯员 沈基飞 记者 张克)记者今天从军事医学科学院了解到,经过近20年潜心研究,该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李锦课题组在戒毒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不仅发现了一条新的阿片成瘾调节机制,还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抗阿片成瘾候选靶标和候选药物胍丁胺。相关成果在《分子药理学》等国际SCI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阿片成瘾,俗称吸毒,69%是吸食阿片类毒品。李锦介绍说,从蠕虫到人类,虽然进化相差数亿年,但它们都能对毒品成瘾。原因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都必须能够对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辨别,形成不同程度的记忆,有的甚至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4-03

  • 裸子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方面获进展

    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属裸子植物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三尖杉属(Cephalotaxus)。它在三尖杉属中的地位特殊,形态、解剖、胚胎发育、孢粉、核型及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均支持将其独立成篦子三尖杉组。松杉类植物的叶绿体DNA因丢失了一个反向重复区而不具典型的四区结构。以往的研究认为,此反向重复区丢失现象是支持松杉纲为单系群的重要证据。但近来的研究指出,在松科和非松科裸子植物中发生的反向重复区丢失,可能属进化上独立的事件。因此,围绕这一问题开展裸子植物的进化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种群遗传学学科组博

    来源:武汉植物园

    时间:2013-04-03

  • 北京建“生物银行” 系国内最大规模临床样本资源库

       中国科技网北京4月1日电(记者 刘晓军 韩义雷)北京市科委今天透露,国内最大规模临床样本资源库北京“生物银行”近日正式建成,目前二期建设正在进行之中,预计2015年将建成引领和带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的资源平台。    该生物银行能够实现样本采集、流转、冻存可追溯等功能,具有病种多、规模大、参与机构多等特点,如今已收集12个疾病种类、近5.6万病例,样本数超过32万份,可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药物研发与评价、重大疾病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原始性基础资源。    该生物银行按照统一的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4-03

  • 第二军医大学Cell子刊揭示癌转移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受到组蛋白去乙酰基化酶3(HDAC3)抑制调控的lncRNA-LET参与了低氧诱导的癌转移,相关论文“Repression of the Long Noncoding RNA-LET by Histone Deacetylase 3 Contributes to Hypoxia-Mediated Metastasis”发表在3月28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第二军医大学的孙树汉(Shuhan Sun)教授和王芳(Fang Wang)副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02

  • 裴钢院士组连发多篇文章 解析关键蛋白作用机制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裴钢教授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先后获得过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在FEBS Letters,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文章,分别发现了一种与阿尔茨海默氏症密切相关的蛋白:β-arrestin调控和作用新机制。阿尔茨海默氏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造成老年痴呆的最主要病因之一。其主要病理学特征为病人大脑内形成致密淀粉样蛋白斑块,以及过度磷酸化微管相关蛋白tau导致的神经纤维丝缠结,同时会伴有神经元丢失和功能异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02

  • 北京大学最新文章:细菌基因组学分析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利用焦磷酸测序方法,报道了一种之前被认为是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02

  • 中国学者3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进入三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Strashila到底是什么,调控棕色脂肪生成的一种关键机制,以及发育卵细胞的第一个化石痕迹。这个月古生物研究接连发表了两篇Nature文章,首先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组根据在我国内蒙宁城县道虎沟中侏罗统九龙山组(距今约1.65亿年)的13块恐怖虫化石,提出Saurophthirus实际是一种白垩纪特化的巨型跳蚤。研究人员发现雌性个体与雄性完全不同:其后足不呈螯状,腹部缺少成对侧叶,就像一只少了翅膀的普通蚊子,不具备任何外寄生虫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一个雄虫长有宽大的翅膀,显然不符合寄生虫的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02

  • 创新参选:改进植物外源基因瞬时表达

    “赛默飞之生物通2012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能减少实验步骤,有的能降低实验成本,还有一些改进了实验设备,让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轻松。 参选项目:改进植物外源基因瞬时表达背景:瞬时性表达是指外源基因没有整合到受体植物基因组内,而是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这些外源基因不依赖于受体植物染色体,在质粒本身调控序列的调控下表达。植物瞬时表达系统的侵染方法有叶片注射法、真空侵染法和摩擦接种法等。这些侵染方法的操作都较为繁琐,不适合大量植物的侵染工作,而且都具有各自的局限性。方法改进:我们改进了原有侵染技术,利用种子吸收法,通过种子自然吸收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02

  • 昆明植物所建立全新植物基因链接与克隆系统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普及与基因组信息爆炸式的增长,解析基因与基因组孕藏的功能信息成为我们了解生命密码的必需步骤。功能基因研究是破解基因组信息这部天书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功能基因的研究离不开载体的构建与转基因方法。传统的载体构建耗时耗力,伴随着烦琐的酶切与连接手段,成功地构建一个用于植物转化的载体往往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的时间,有时操作人员因为找不到适合的酶切位点而头痛不已,这些都是限制功能基因研究的瓶颈问题。为了克服以上问题,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胡向阳研究组的王春涛博士与博士生孔翔祥等人员,基于TA克隆技术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基因连接与克隆系统。这一套系统完全克服了传统克隆过程中上述难题,而且

    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13-04-02


页次:1419/2095  共41881篇文章  
分页:[<<][1411][1412][1413][1414][1415][1416][1417][1418][1419][142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