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中国学者3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3年04月02日 来源:生物通
生物通报道:进入三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Strashila到底是什么,调控棕色脂肪生成的一种关键机制,以及发育卵细胞的第一个化石痕迹。
这个月古生物研究接连发表了两篇Nature文章,首先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组根据在我国内蒙宁城县道虎沟中侏罗统九龙山组(距今约1.65亿年)的13块恐怖虫化石,提出Saurophthirus实际是一种白垩纪特化的巨型跳蚤。
研究人员发现雌性个体与雄性完全不同:其后足不呈螯状,腹部缺少成对侧叶,就像一只少了翅膀的普通蚊子,不具备任何外寄生虫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一个雄虫长有宽大的翅膀,显然不符合寄生虫的特征。因而恐怖虫并不是外寄生虫。并且通过详细的形态解剖学研究,黄迪颖等认为,恐怖虫和现代的苍蝇、蚊子等同属双翅目,是其中一个原始小类群——缨翅蚊科(Nymphomyiidae)的近亲。虽然恐怖虫一些形态细节和缨翅蚊相似,但其雄虫翅膀宽大,具有螯状后足,腹部发育成对侧叶,看上去仍和缨翅蚊相去甚远。有一种现生的沃氏缨翅蚊,它翅脉特征和恐怖虫十分相似,更奇特的是它的腹部具有类似的侧叶,且仅出现于雄虫。
而来自来自临沂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在古代鸟类化石中发现了发育卵细胞的第一个化石痕迹,从而揭示出了1.2亿年前鸟类与其祖先分离的一个重要特征。像现代的鸟类一样,这些祖先鸟类将它们的功能性卵巢减少至一个,有别于它们的恐龙近亲。
其次,哈佛大学的曾玉华(Tseng Yu-Hua)教授领衔完成了棕色脂肪生成关键机制的新研究,复旦大学参与了这项研究。这项研究首次报道了两种类型的棕色脂肪之间的沟通信号——科学家们发现,当cBAT不足的时候,cBAT细胞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发送信号,通知白色脂肪组织多生成rBAT。增加rBAT的生成,用于维持正常机体温度,并避免由于饮食引发的肥胖。当给和对照小鼠和突变小鼠喂食高脂肪饮食的时候,突变小鼠并没有比对照小鼠产生更多的体重。
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完成了对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基因组的测序和草图绘制。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选择已被广泛确定遗传特征的粗山羊草系AL8/78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利用一种全基因组鸟枪法策略,生成了来自45个文库的398Gb高质量读段(read),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一遗传复杂的植物。
同时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也成功绘制出了小麦A基因组祖先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的基因组序列草图,从而为研究和改良小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
研究人员鉴别了蛋白编码基因模型,进行了基因组结构分析,揭示出了一些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和分子标记。新装配的乌拉尔图小麦基因为分析多倍体小麦基因提供了一个二倍体参考序列,并为小麦遗传改良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资源。
(生物通:万纹)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