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半合成法发现抗结核新型化合物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世界第二大致死性感染疾病,近年来由于结核感染与艾滋感染的协同作用、全球人员的不断流动、不合格的公共卫生项目、耐药性及感染的持久性等原因,使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的需求更为迫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张立新实验室使用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载体的牛型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减毒株bacillus Calmette-Guérin,即BCG 菌株作为测试菌株,建立了BCG高通量筛选模型作为抗TB活性成分的筛选,该方法高效直观且操作相对安全,为抗结核化合物的发现提供了快速通道。 通过筛选课题组自主建立的微生物天然产物库,发现海
-
刘光慧研究员发表关于利用多能干细胞治疗感觉与认知疾病的综述
2012年12月6日,《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题为“New march towards the regeneration of sensation and cognition: hear more, see more and learn more”的综述,凝练地总结了利用多能干细胞(PSC)与定向诱导分化技术修复受损的听觉、视觉以及认知障碍的最新进展与应用前景。世界上有超过2.75亿人患有中度和重度的听力损伤,其中很大部分是由于内耳毛细胞(hair cells)和相应的听觉神经元丢失造成的。多能干细胞具有体外
-
中科院广州生物院成果转化佳音频传
中国科学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朱丹萍)近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院与香港卡施健医药公司、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广州顺健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及广州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合作单位在穗分别签署协议,转化重大项目。这4个项目均是今年形成的重大转化项目。 其中,第一个项目将生物院的抗糖尿病新药专利技术海外开发权独家授权卡施健医药公司实施。卡施健医药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大陆除外)进一步开发该新药,以期能早日为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第二个项目约定,广州生物院出让其抗老年痴呆新药的部分权益,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出资1200万元,双方共同开展该新药规范的临床前研究,并向SFDA和FDA同时申请临床批件
-
预测小分子抗癌活性有了新算法
中国科学报讯(记者张雯雯)记者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李功华博士在研究员黄京飞的指导下,开发了一个新的基于分子药效团的小分子比对算法,并成功应用于预测小分子的抗癌活性。近日,该研究发表在顶级计算生物学杂志《生物信息学》上。 据李功华介绍,开发新的抗癌药物是科学界和医学界的热点和难点。直接采用实验的方法筛选抗癌药物具有花费大、时间长的特点。以小分子为例,现在已知的小分子化合物超过了1000万个,因此,直接采用实验的方法从这1000万个化合物中筛选药物小分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可靠、准确的抗癌药物的计算生物学筛选系统对发掘新的抗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为建立抗癌药物活性的计算
-
中科院百人博士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的研究人员以皮肤真菌犬小孢子菌为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实验生物学方法鉴定了一个新型的真菌来源的防御素(命名为孢子霉素),首次表明皮肤真菌为一种新的抗感染药物资源,为治疗耐药性细菌引起的感染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为动物所研究员朱顺义研究员,朱顺义研究员2004年入选 "****",主要从事动物毒液生物活性肽的进化和基因组学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两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病原微生物。传统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这些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从而增
-
六项中国学者成果同登Nature子刊 中国即将成为基因大国?
编者按:这六项研究成果中大部分属于基因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进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在国际基因研究舞台上,已逐渐从边缘走向了中心,近期加拿大《环球邮报》以“Why China is a genetic powerhouse with a problem?”为题,指出了国外研究人员和相关官员对于这种现状的一些担忧,文章提到,在深圳华大基因在收购了加州一家基因测序公司后,美中经济安全委员会一位官员甚至认为由于这“事关与生物武器有关的国家安全,需严格审查。”说实话,要说国内基因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这并不符合实际,毕竟这些研究成果中一部分仅是些数据累积,可谓是基因研究领域的“制造业”,只是在美国科研经费
-
2011国内最具影响力生物论文
生物通报道:12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召开大会,公布了最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从中国国际论文产出情况,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情况,中国科技期刊相关指标等多个方面,对论文发表数量、论文被引用情况、各地区论文分布和影响、各类型机构论文分布和影响等进行了解析。其中生物学领域是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与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过去一年总共发表SCI论文数量达到17355篇,免疫学领域的论文被引用频次排位更是跃升了3位。在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中,论文较多的机构为:清华大学8篇,复旦大学6篇,北京大学,中科院生命科学院各4篇,浙江大学,中科院金属所和物理所各3篇。生物类论文选介:论
-
2012年度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北京12月18日讯(记者 高靓)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今天举行的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会上揭晓。 2012年度高校这十大科技进展是:安徽医科大学主持的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汗孔角化症、掌跖角化症和少毛症致病基因研究,北京大学主持的强激光场下原子分子隧道电离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持的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研究,兰州大学主持的牦牛基因组及对高海拔的生命适应研究,清华大学主持的脑起搏器研究,武汉大学主持的资源三号卫星指标设计及地面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和基于生物质大分子的新材料和生化品研究,厦门大学主持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杆菌)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持的古—中生代之交海水
-
国家基因库拟组建“生物谷歌”
12月13日至15日,筹备已久的第一届深圳国际生物科技创新论坛暨展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133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其中海外企业共有34家,占展商总数的25.6%。 “如何应对生物信息带来的大数据的挑战?”在这个平台上,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主任刘光明在开幕当天的主题演讲令人印象深刻。他表示,数据量爆炸式增长,如何将数据存下来、如何方便和快捷提取数据、如何高效处理数据为高性能计算带来巨大挑战。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强调,大数据与大科学是未来生物经济发展的核心点,在当前大科学与大数据研究趋势下,大的平台、大的资源、大的国际合作是实现大目标的基本
-
我国加入国际“迈向HIV治愈计划”
中国科技网讯 在12月16日召开的第二十四次中国科技论坛——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治愈高层论坛上,记者了解到,我国已于今年加入一项国际艾滋病协会提出的全球科学计划“迈向HIV治愈计划”(Towards an HIV cure),该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让艾滋病患者摆脱终身服药,实现功能治愈。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介绍,目前国际上HIV及艾滋病研究领域主要包括预防、治疗和疫苗三个方面。对艾滋病的治疗,基本问题已得到解决,使得艾滋病从致死性疾病转为可控制的慢性病。但目前针对艾滋病治疗需要终生服药,这种治疗方式无论对发
-
新抑制剂有助研发抗肿瘤药物
近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原理和合理药物设计的方法,成功设计合成了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I型选择性抑制剂。这为进一步研究具有选择性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提供了非常好的模型,对肿瘤表观遗传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益的方向。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美国化学会药物化学快报》上在线发表。 据介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是一类调节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的酶,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是抗肿瘤药物的一个可靠靶点,具有选择性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已经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门领域。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项目的经费资助。
-
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定揭示家鸡驯化史
为探讨家鸡的驯化历史,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家鸡较为清晰的母系遗传背景信息。该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遗传》。 据介绍,从肉蛋供应到供人娱乐,家鸡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被驯化之后,家鸡跟随人类扩散到世界各地,成为饲养最为广泛的家禽。而家鸡的驯化问题,自达尔文时代以来就一直广受学术界关注。之前一系列的工作表明,家鸡的主要野生祖先是红原鸡。 为此,张亚平院士研究组的苗永旺和彭旻晟等研究人员基于母系遗传的视角,对收集到的家鸡和红原鸡样本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家鸡线粒体DNA的不同支系可能起源于包括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南部在
-
我国加入HIV治愈全球计划
中国科学报北京12月17日讯(记者潘希)记者从今天闭幕的中国科技论坛“HIV治愈高层论坛”上获悉,我国已正式加入HIV治愈全球计划。 该计划中国负责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介绍说,在艾滋病治疗方面,基本问题已得到解决,艾滋病已从致死性疾病转为像乙肝这样可控制的慢性病。但艾滋病的治疗须终生服药,这种治疗方式让各国政府和患者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如何终结艾滋病终生治疗模式,是国际艾滋病科研的新课题。对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最早发现“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HIV)的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教授弗朗索瓦兹巴尔·西努西,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艾滋病专家,于2011年宣布
-
科学家发现乙肝癌变关键风险基因
统计显示,我国肝癌病人中80%以上都有乙肝病史。当然,并不是乙肝病人都会发展成为肝癌患者,那么为什么有些乙肝病人发生癌变,而另一些病人不发生癌变呢?由复旦大学牵头研究的新成果对此作出了回答。《自然—遗传学》杂志12月16日在线发表了由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余龙教授领衔完成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确定人的STAT4和HLA-DQ基因是乙肝患者罹患肝癌的关键易感基因。这对控制乙肝癌变、降低肝癌发病风险和最终战胜肝癌的医学、遗传学研究指出了新的“战略方向”。 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余龙课题组联系了国内外30个课题组,66位学者开展协作攻关,收集了国内7个地区、总计11799
-
中科院、华大基因联合发表Nature Genetic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所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成功重建了大熊猫从起源至今连续的种群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化是上百万年来熊猫种群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有可能是近期熊猫种群分化和数量严重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一研究为评估和建立其他濒危物种最好的保护方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最新研究将在线发布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大熊猫是一种稀有的熊科动物,它被视作是所有濒危物种的代表,国际野生保护一个公认的标志。目前,大熊猫受到栖息地持续丧失、人类迫害以及其他因素的威胁。其饮食结构、生态隔离和生育限制使得人们认为,这一物种处在了“进
-
北大教授最新文章解析癌症表观遗传学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因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了胃癌发生发展相关DNA甲基化组扫描,进行了所获90余个基因的DHPLC大规模研究,在
-
2012中国论文统计:引用次数最多的生物学论文
生物通报道:12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召开大会,公布了最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从中国国际论文产出情况,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情况,中国科技期刊相关指标等多个方面,对论文发表数量、论文被引用情况、各地区论文分布和影响、各类型机构论文分布和影响等进行了解析。其中生物学领域是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与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过去一年总共发表SCI论文数量达到17355篇,免疫学领域的论文被引用频次排位更是跃升了3位。在2002-2012年我国高被引论文中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中,2002年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发表的,题为“A Draft Sequence of the Ri
-
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示熊猫种群演化史及其适应性
2012年12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熊猫种群演化史及适应性相关成果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在线发表。该研究通过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方法描绘出了熊猫完整的演化史轮廓,并指出人类活动是造成熊猫濒危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为其他濒危动物建立了一种较好的评价和保护方法。熊猫演化的谱系历史可以追溯到800万年前,在过去的数百万年间,熊猫曾经一度繁盛,而如今仅存的一个种属——大熊猫也濒临灭绝。现在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600只。最近调查显示,大熊猫仅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六个山系:秦岭、岷山、邛崃山
-
上海巴斯德所在新型疫苗载体合作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腺病毒作为疫苗载体,具有宿主范围广、对人致病性低,与人类基因同源,能有效进行增殖、滴度高等优点,是目前最有应用前景的新型疫苗载体之一。上海巴斯德所抗感染免疫与疫苗研究组在周东明研究员的带领下,致力于新型疫苗载体、通用型流感疫苗的研发及相关免疫学研究。近日,他们与Wistar研究所研究人员对腺病毒作为疫苗载体开展的合作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研究成果以Hexon-modified Recombinant E1-deleted Adenovirus Vectors as Dual Specificity Vaccine Carriers for Influenza Virus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
来源: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时间:2012-12-18
-
熊猴或成研究艾滋病模型
都市时报讯 (记者 程权)昨天,“第一届灵长类动物模型学术论坛”在昆明云安会都举行。 据论坛介绍,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目前公认较理想的艾滋病模型动物,作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黑猩猩可以感染HIV-1病毒并出现人艾滋病样症状。然而,黑猩猩是高度濒危物种,而且体型巨大,不易于繁殖和豢养,费用昂贵,难以作为艾滋病研究动物模型。此前研究人员曾发现,云南境内的北平顶猴对人类HIV-1病毒可感和易感,并不限制HIV-1在细胞内的复制。研究结果,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支持了北平顶猴是艾滋病模型动物。为建立基于北平顶猴艾滋病灵长类动物模型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还发现生活在云南、西藏境内的熊猴存在类似平顶猴模